“敢问先生,不知秦国是如何铸剑的?”大汉饮了一口酒,道:“青铜硬而脆,局限了剑身的长度,最初的解决方法是加宽剑身,在上半段缩窄,浇铸时在剑脊和剑刃采用不同含锡量的青铜。由于战争的需要,剑身不断加长,单纯增加剑身宽度之法已不可行,于是另辟蹊径,即借增加剑身的棱面以增强强度,故而细长的八面青铜剑大量出现在战场上。”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项羽微笑着说,“剑者,君子武备,所以防身。人要行止端正,剑也要平直端正: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此乃良剑也。”大汉点头赞同,“一把好剑,应该是刚柔并济:刚,其利断金,无坚不摧;柔,环曲不折,游刃有余,甚至可以盘起来围在腰间。平时深藏不露,一旦出鞘,必威震敌胆。”
项羽道:“剑的功能:主要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至于劈砍、划拉等则居于其次。”又豪饮了一杯,起身道:“先人曾教训道:剑的招式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拔剑在手,笑道:“鄙人献丑了。乞先生一评,以资进步。”便在阳光下挥剑起舞,影随身移,飘忽不定,可谓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
大汉失声赞道:“剑似飞凤!”看得兴起,也拔剑出鞘,翩翩起舞,时而与之对战,时而教演高妙之技,“剑法当重眼法,击法,刺法,格法,洗法,握法。剑诀云:‘眼像两盏灯’,而眼法有六:看剑,看走,看手,平视,斜盼,意顾;击法有五:豹头击,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翼右击;刺法有五: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左夹刺,右夹刺;格法有三:举鼎格,旋风格,御车格;洗法有三:凤头洗,虎穴洗,腾蛟洗;双手握法:剑锋上下朝向,右手握在剑柄前方,左手则握于后,握时,左手的虎口务必贴近右手的腕根部位,使之形成两手一正一反(1)。切记:‘手、眼、身、法、步’与‘精、神、气、力、功’之间要互相配合;大凡舞动剑器,无论击、刺、格、洗,两手均要臂劲宜刚,腕劲宜柔;刚柔相济,则宛若生龙活虎,而身步均匀。忌讳:须忌性急,忌劳累,忌偷懒,忌无恒心,忌分神。”项羽大喜,叫道:“谢先生赐教!”两人一边豪饮,一边斗剑,一面配合默契地共舞,一面热心地相互指点,又闹了一阵后,才尽兴而止。
(1)两手一正一反:即手心朝向相反。
四人又围着柴火,一边饮酒,一边吃肉。项羽问道:“先生相貌堂堂,英姿非凡,剑法高超,必非常人。冒昧地问一句,不知姓甚名谁?”大汉爽朗地一笑,“鄙人不才,忝列高位。姓李……”话未说完,忽被项羽惊讶地打断了,“我想起来了:前番这个好汉称呼足下曰:‘李将军’;在现任秦国将领中,能有足下如此之气度与身手者,只有一人,乃是陇西侯——李将军——李信,不知然否?”大汉抚掌大笑,点了点头,“足下好眼力,不才便是。”项羽惊起,“你……公真……真是李将军?”大汉傲然道:“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所言非虚,如假包换!”“啊!”项羽感叹一声,慢慢坐下,心想:“神气什么?不过是祖父手下的败将罢了。”嘴里却道:“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容,实为万幸!”
李信英武地大笑,别有意味地瞥了项羽一眼,自嘲道:“哪里有什么大名?恐怕是败将之名传遍天下吧。”“将军莫非说的是伐楚之役?”项羽顿时来了兴趣,“愿闻其详。”李信豪迈地笑了,“虽是丧师败军之耻,说一说却也无妨。当年我率军攻打平舆,蒙恬御另一军攻寝邑,皆大破楚军,正准备扩大战果的时候,不想身在郢陈的昌平君忽然起兵反秦(1),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我军的后路,以致于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不得已,我只好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鄢、郢,皆大破之,而后引兵向西,意欲与蒙恬军会师于城父。历此数战,吾所率领的秦军已是筋疲力尽,锐气已失;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项燕所率领的楚军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忽然出现在我军的后面;由于我方猝不及防,加之前番消耗太大,战力下降,抵挡不住,以致对方偷袭成功,结果两个营垒被攻破,七个都尉战死,损失惨重;吾只得率领余部且战且退,在蒙恬军的接应下,这才突出了重围。唉,如今思来,依旧汗流浃背,羞愧难当呀!”不禁又叹息了数声。
(1)昌平君:芈姓,熊氏,名启。《索隐》说为楚王负刍之弟,或曾任秦相国。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反秦于郢陈,后作战不利,向江南败退。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负刍被俘。昌平君在淮南被拥为楚王,定都兰陵,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秦军蒙武来攻,昌平君兵败自杀。楚国灭亡。
项羽则颇为自豪,“此一役可是祖父一生最大的荣光!”见对方正紧盯着他,神色有异,忙停止思量,压抑幸灾乐祸之色,换了一副同情的形态,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将军不必对此耿耿于怀!”李信大笑,“小兄弟言之有理!”“后来呢?秦王有没有责罚你?”“秦王虽然大为震怒,却心胸宽阔,没有过多地责罚我,只是降了我的职,令我闭门思过;而后大王亲自登门,诚恳地向王翦将军致歉,真诚地托付以重任,这才灭了楚国,一雪前耻。”也不管对方神色黯然,李信又唾沫四溅,滔滔不绝,“在平定燕国、齐国的战斗中,秦王给我一个重塑英名的机会,又大度地起用我,任命我与蒙恬俱为大帅——王贲的副将,随其一路攻城略地,建功立业,以至于再一次扬名立万,以慰平生,实乃幸事!”由衷地叹服一声,“呵,秦王真乃古今难遇的英明之主呀!”项羽虽然心里有气,却也不得不承认:秦王之雄才大略,古今罕有,于是赞同地点了点头,“的确如此!”
李信哈哈大笑,“小兄弟能不徇私情,说出真心话,着实令人赞赏!”项羽奇道:“将军,何处此言?”李信诡秘地一笑,答非所问,“说了一大堆话,还不知小兄弟姓甚名谁,哪里人氏?”“这……”项羽默然了,暗自寻思:“祖父和叔父皆生死不明,我能说真话么?万一这厮心怀不轨,那事情就糟了。”便哑然一笑,掩饰道:“鄙人姓项,无名无字,乃不远处之一乡野村夫。”“哦。”李信别具深意地一笑,不再发问。项羽也不再发话。突然,草丛中一野兔窜出。李信见了,猛地起立,大叫一声,“牲畜,哪里逃?”弯弓搭箭,“嗖”的一声,正中咽喉。项羽大惊,“好箭法!”李信大笑,将弓箭递了过去。项羽也不客气,接了过来,弯弓如满月,箭去似流星,也是正中咽喉,与先前之箭亲密地粘在一起。两士卒惊叹不已,李信也拊掌大赞。项羽笑道:“将军射的是活兔,鄙人射的是死兔,虽然结果一样,难度却不一样。”见李信两臂极长,叹道:“将军乃是天生的射箭高手呀!”李信道:“足下若再多练几年,当不在我之下。”“那是自然。”项羽傲然地说,“再稍加练习,怕是养由基也不能与我相比(1)。”李信微微一笑,不予置评,令一卒将那野兔拾了。
(1)养由基:生卒年不详。姬姓,养氏,名由基,一作繇基,楚国平舆邑(今安徽临泉)人,战国时著名的神箭手。
项羽见日头已高,自思应该进城去打探消息了,便礼貌地道别。李信也不挽留,说了几句客气话后,便与二卒狩猎去了;项羽则望临淄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