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又不止一个公子?”
“还真让你说对了,就一个。”
师傅说:
“吆!这么巧一个公子?”
水瓶儿嘻嘻笑了。
师傅听得出公子里面饱含着喜悦,但他高兴不起来,且有一种莫明其妙的伤感兜了头,由此而产生感慨:
“巧合什么,公子哥多的去。唉!真是女大不中留啰,才过‘金钗之年’就念叨公子。不中留不中留啰!”
噌一下子,水瓶儿的脸就红到大腿根子。她没说什么,就心里甜滋滋的。
盲就是盲,什么也看不见,才不管你红不红,师傅继续说:“从‘金钗’到‘及笄’也就是弹指间。嗯,瓶儿你放心,等到“及笄”,你不出阁师傅也会赶你出阁。到破瓜之年你就给师傅生个大胖小子。再等几年,你就落地生根,让你那小子带我继续云游四方。哈哈!我一定能将他培养成江湖中妙到豪颠、威风八面的二胡,拉二胡的——哈哈!”
水瓶儿側头咬起嘴唇,依然默不作声。她懵懵懂懂,听一段懂一半——末了无由般。
这也难怪,这老壶新酒,自穿盲导还真有一番体验。庙外呼风啸雨,庙内炉倒塔斜一片狼籍。刮了一天一夜的风,肆虐完大地,又钻进破庙撒野。处处都给风喂饱了。可师徒俩离苦得乐也就不当回事了。
有造梦很可能圆梦。还有,这个梦是有根的,它的根在于即能逃避痛苦,也能追求快乐。风一停师徒就上路——朝南。在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在变睛又变阴的天气下紧赶慢赶。依托着有双明亮眼睛一路带,到梅镇的时间比原计划早到了一个星期。到埠后,师徒俩将行囊往客栈一搁,就离开了客栈。
“师傅,我们去哪里?”
“去十字街。”
就这样水瓶儿在前师傅手搭她肩头出现在了梅镇繁华处。
这地果然繁华。街道两边的茶楼,酒馆,当铺,作坊一家挨着一家。空地上还有不少摆摊的小商贩。小商贩们打着大小伞向街道东西两边延伸~~。
“哗!这里骑楼好多啊,都快成一条街了。”
水瓶儿兴奋的叫了起来。
“嗯?什么叫骑楼?”
“路边二层楼以上,有柱支撑向路外伸出的楼台叫做骑楼啰。”水瓶儿说:“可遮人头顶架(的)。”
“窝,我明白了,”师傅梦醒般:“那年我走着走着,突然间听到雨声,却没被雨淋,我还以为被人整蛊(鼓捣),原来唔系(不是),原来系骑楼遮我顶。”
“哗!这里好多人啊!”
水瓶儿,又道出一句。
“我跟你说过嘛,这里是个好地方嘛。”
“嗯。”水瓶儿猛点头,点完就问:“师傅,现在是找地方企街(站街)唱?亦或去茶楼哩?”
“现是什么时辰?”
“酉时。”
“正是吃饭时间,那——我们就先去酒楼。”
“去哪家好呢?”
“锦记。”
“呃,锦记。”水瓶儿将注意力放在路两边所有的招牌上,牵着师傅边走边絮絮叨叨:“锦记?锦绣前程唧(的)锦~~。”
锦记酒楼位于骑楼街中段,分上下二层,门前高掛着对大红灯笼,有几级台阶,里里外外看挺干净。一个身着对襟小褂,肩搭白毛巾小二在门口,他见师徒俩后,旋即迎出门口:
“唉哟!盲佬,快快有请,我们东家(老板)在等你。”
小二的话令初来乍到的师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
“你讲乜嘢吖?(你说什么)话(说)你东家等我?”
“系呀系呀(是啊),少啰嗦,快进来!”
“乜嘢(怎么)回事啊阿生?请给个贴士(提示)我好有思想准备。”
“唔知噃(不知道),佢(她)只同是我讲,见到你就快请你上来。”
“上来?”
师傅又是个满腹狐疑。
“系呀,跟我上二楼见东家明沒(明白吗)。”
小二说完不再搭腔。领着师徒俩往里走。他登登就上了二楼。师徒俩,一明一盲、一前一后动作有点慢,好一会方到楼梯,然后拾级而上。东家是个女的。也不知小二和东家说过些什么,就在师徒俩在楼梯口露出头时,忽地一惊觉,水瓶儿见到双木屐塞满了肉嘟嘟的又白、又圆润、又蠢胖脚丫就在她鼻子底下。好香啊!水瓶儿抬起头看;只见一个徐娘半老的胖女人高高在上,一只手插腰间,正目不转睛地往下看她,其神情面貌焕然的像深秋初霜一样新鲜。
“食咗没(吃饭了吗)老板!”
水瓶儿自作聪明与那女人打招呼。还称她为老板。不过她称呼对了。
“唷唷!小嘴还真会说话。”
老板娘启开红唇说道。完了就扭着硕腚离开了楼梯口。水瓶儿也和师傅踏上了二楼的楼地板,但只闪开楼梯口俩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老板娘觉得没脚步跟后,便车回身看:
“唷唷唷!小小年纪还挺懂规矩的。我喜欢。喂!二胡佬,我叫你俩过来坐。”
“是老板娘吧,怎么声音越来越娇滴了。”
师傅认准声音后,马上恭维。
“了不起呀二胡佬!转眼就培养出第二代了。还像花一样美。二胡佬,你随便坐,妹头,你过来让我瞧瞧”
说着老板娘就近身的一张方台坐下,顺手从台面的白碟子里抓来把红瓜子嗑。
如此吩咐,水瓶儿这才牵师傅在楼层里走动。她先安排师傅坐日字凳上,还给师傅倒了一杯茶,之后才走去见老板娘。二楼暂没客人用膳,空荡荡的。师傅坐的地方离老板娘坐的地方也就两张台光境。水瓶儿原以为想听曲,便怯生生问:
“你想听哪首曲尽管说。”
“你想听哪首曲尽管说。”
“唷,这妹头咋这么会长啊,她是你捡的,还是生的。”老板娘说着就伸出双滚圆的小手托起水瓶儿小脸蛋,满面笑容地利喙赡辞:“唷!好一个美人胎子,水灵秀气的(小姑娘),一点不亚于老娘小时候。”
“你小时候也和我一样吗?”
水瓶儿眨闪着惊奇的眼睛。
“一样一样,不!也不一样不一样~~。”
会道能说的老板娘竟然语无伦次,她可能是给水瓶儿的长相惊住了,惊得竟然忘了一桩事儿。
“捡的生的不都一样吗,还不是个苦命儿。”师傅说。
“不一样,要捡的你就让给我做女儿,要是生的就做我的契女(干女儿)。凭我和你多年的交情,你不会不答应吧。“
老板娘说。
“这——”
师傅一时不知所措。不过还好,走惯江湖的他,马上岔题递话说:
“先前听一位阿生讲,老板娘揾我系嘛,乜嘢事俚?”
“唷!看我俚只(这只)大头虾,竟然忘吉高老爷的事。”老板娘猛地想起,说:“是咁唧,唔系我揾,是高老爷大寿有请,等等,我而家(现在)去拿帖给你。”
“喔,原来如此。”
“嘛就咁啰(就这回事),不过,半个月前高老爷管家就送贴来这,你都算难揾啰。”老板娘走去最里面的一间隔房,边走边说:“睇(看)你俚个盲公把高爷紧张倒~~”
“高公子他在家吗?”
水瓶儿冷不丁冲这老板娘的背后,冒出一句话来。
蓦地,老板娘惊了脸,站住,然后转身愕愕地看水瓶儿:
“你~~”有半晌才说出话来。
一会要认契女,一会睁大眼看自己,水瓶儿有点害怕,不由自主后退两步,还以为这个老板娘疯了。
还真别说,高公子(高坡)前段时间还真出远门了,他是押送一船‘月饼’下南洋给大太太赶节供应给当地华侨。这情况老板娘哪里得知,要是她能知也就不叫商业秘密了。可偏偏这个年纪小小的水瓶儿却无端端感觉到高公子不一定在梅镇,为此有这一问。这不得不说是桩奇事。怪乎无?其实也没啥可怪的,这孩子一直怕流浪,打听师傅说完高家大宅这好那好后,心就系上了大宅,也就惦记上了高公子~~。至于半晌说不出话,那是老板娘没反应过来,她从没见过这个美人胎子来梅镇,怎么就像早认识高家的公子似,她解不开这个迷。幸半晌有话说,水瓶儿方定下神。老板娘说:
“怪哉?你才十来岁小孩,怎么就惦记起高公子来呀,你知道高公子大你多少?”
水瓶儿摇头,但没说不知道。
师傅这时听得不对路,就插话进来:
“她怎么认识高公子呢,那是听我说的,我跟她讲过,梅镇有个高公子操(唱)曲还可以。”
“额,原来是这么回事。想以歌会友。”老板娘说:“高公子和二姨太形影不离,他不在家谁在家啊。前几天还见她在街上溜达。”
“二太太长得一定很好看,是吗?”
水瓶儿又问。
“比你差点。不过也挺漂亮。”说着,老板娘就觉得不对劲了:“你呀你,你不是要与高公子操曲,你是人小鬼大~~,嗯,不过很像从前的我。”老板娘又翻她的陈年旧章。不过她越发喜欢水瓶儿了。但她没忘了请贴,于是就复身去取贴~~。在送师徒俩下楼时,也没忘适才说上契的事,于是叮嘱:
“回头来我这上契,记得喔!”
高老爷寿宴那天,高家大宅院内人声鼎沸,好一番热闹的过节景象。就算关内关外拉响战事警报,也丝毫没有影响~~。当水瓶儿迈过大宅与膝齐的门槛坎时,就立即给到处洋溢着的喜庆气氛包围了。师徒俩绕过福字影壁(萧墙),不急于找台坐,先在院内溜达。可一锅烟的工夫,师傅就感觉到比第一次进府走的庭院小径长很多。因为那次没走过庭院的鹅卵石小径。而这回他走了,还聆听出许多新鲜回音。于是就问水瓶儿:
“这里是不是很大。很宅?”
“何止是大!何止师宅!”
“那你说说是怎个何止法。”
“这么说吧,这里的房子比学堂还多。”
“嗬嗬!好家伙,我听说一个学堂可容几百人呐。”
“几百是多少,师傅。是千军万马多还是几百多。”
“坏了?”师傅蓦然想起从没人教过给水瓶儿算术。现千百不分。于是没心思逛大宅听新鲜说:“去找地方坐下,师傅马上教你哪个是多。”
“你可以教我,但我声明,我可不学你那些天干地支~~~”
水瓶儿牵着棍边找位子边说。
~~~
寿宴有如日中天,正午正式开始,宴席一张方枱,四只桥凳(长凳),八人一席,望不到边似——尽情享用。由于高家有汽灯所以寿宴分午宴、晚宴。午宴请乡绅、长老,豪强,比晚宴大几倍。晚宴留给亲朋好友,不过远路赶来的和来早的亲朋也可入席午宴。师徒俩给安排在午宴入席。席间,水瓶儿老是翘首张望,那十二大碗六荤四素、鲍参翅肚酒菜。除了往师傅碗里夹他喜欢吃的扣肉就没动过几回筷子。一心只想看高公子是个什么模样。可事与愿违,她频频站起,踮起了脚尖却也总不见高公子出现,因为高公子一旦出现,就算她不认得他,宴席上的人也会抬起头看一下,而不是一味只低着头顾着吃。显然是很不爽,但也没支声问同席的人,倒是差不多时分,一个工人过来传话,叫师徒俩散席后留下。有了这句话,她这才想起肚子在叫,这才动起筷子填东西。
高公子是今早才赶回高家的。他第一时间就和二太太过去老人家请安。可高老爷见大太太没回来,有一脸不高兴,但没责句,只做摆摆手叫下去。俩知趣地退了出来。倒是二太太的责问起高公子:
“为什么不带石瑶姐(大太太)回来?以往这时她都准时回来?”
“那边有大事,”高公子解释:“我们是打算一起回来的,可回来那天早上,刚要出门,皇室御帖就到府。写名要我们那一片的橡胶园做御用场搞活动,并定五天后恭迎皇母娘年出巡。就这样石瑶走不了。因为这是日本国投降后,皇室首次公开露面,利用橡胶园平台来体现亲民,俘获国人民心,谁个敢不从,除非你不想在本地捞。”
“额,不偏不倚撞这么巧,”二太太说:“要是早一天动身就好了。”
这话高公子可没回答,因为石瑶早就催他和她回来做寿给老爷,可他为得到一个哥窑碗,多耗了几天。情况大致这样,每年家族都运这货那货下南洋做贸易,有两到三次那么多,而高公子每次都随船去,他非常爱石瑶,虽然石瑶没有给他带个一儿半女来,但依旧是心中的最爱。石瑶也正是不出(临盆)的原因下南洋的。因为女人三年不出在梅镇划属石女类,恰她又姓石,这下石瑶再也不愿呆了,于是选择远渡重洋回娘家。石瑶老家在南洋,但在澳门出生,当日本人把战火烧到澳门时,为躲日本一路南逃来到梅镇。下南洋回娘家搞橡胶园,始初高公子态度即不反对也不支持,只是嘱咐:你回你娘家那边住不惯就回来,这年头兵荒马乱的,千万别呈强,但到后来,(也就是三年后),石瑶在南洋的开拓经营和被高公子刮目相看了。一个女人创业,且搞得有声有色。从此,只要石瑶说什么,要什么,他都依她。当石瑶说:买荒地种植橡胶,搞橡胶园,他二话不说就将梅镇的田地变卖筹资金给她,石瑶说想搞码头做轮渡,高公子立马就将山货栈和杂货栈盘出打资金给她~~。
高家可谓是梅镇首屈一指的大户,近百年发展,光田产就达千亩以上,作坊、商铺,占了梅镇半壁江山,就差钱庄,不过有一家当铺;也可算半个钱庄。商铺有竹栏、碳木、山货栈和杂货栈、作坊有打金、铸银、磨米面和一家做饼厂。作坊数高家的饼厂最出名,高家的中秋月饼不但畅销,还蜚声南洋。高家的财富可谓像滚雪球一样积累。可美中不足的是,人丁却越来越不济,不济成这样,到高老爷这代,眼看年将半百,三房仍不见出,高老爷一个不心不甘,续了第四房——四娘,这才出了高坡,之后,高老爷再怎么努力,每年寻棵千年人参吃下去,但再也弄不出什么了。高坡成了高家唯一的公子,所以什么事高老爷都依他,一直到十五岁。高老爷才做了一件不依儿子的事,那就是包办了儿子的婚姻。强人所难,娶了一个比高坡大三岁——十八岁的石瑶。就这事做逆了高坡的心。好在石瑶温柔贤惠,美丽大方,在相处的日子里会温暖人,高坡这才没离家出走。自有了贤妻,高坡曾一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由于饱读诗书,无论在什么地方,他总是文绉绉的让高老爷担心不已,担心他日后挑不起这个家,高老爷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这小子不知是给那位先生或和尚醒醐灌了顶,说什么: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居然钻研起缸缸瓦瓦、黄皮页册来,酷爱上了,痴迷上了,酷爱、痴迷度不亚于麻雀爱吃稻米斯那样,只要稍有时间就往当铺里坐,见到古籍古书,动辄就要断当,搞得当铺生意一落千丈,但凡他坐镇日,利润比瓷片还要薄。所以老掌柜常叨:
“东家,在商言商,这里是乡下不是省城,那些书画字帖再古也不需要花大价钱,何况这是战乱期,要是我还不接当呢,你就看样子给他(她)一点意思意思,救个急得了。”
高坡却不同意,他说:
“德叔,这都是文人家的东西,文人的处世你又不是不知道,那骨气啊、这清高啊,没有物资能驯服,嘉驭,现要折腰为三斗米而来当铺,说明肯定是要救命的了,即然是救命,就多给点也无妨,我们有蝇头小利也就可以。不让斯文蒙羞。”
“可东家,你收的东西一样也没出手,何来得利?”
“我这不是还没搭通天地线——上京城吗?”
高坡才不管这利不利,他认为家里的铺和田足够养活家眷及伙计就行。所以高老爷担心不是没道理,但自己年迈枯萎,也只能是暗地里叹息:
“唉,仔大仔世界,他要败光这个家老朽也无能为力啰——。唉!难道真的要应验——富不过三代?”
南洋是唐人(海外华人)集中地,****古董有得你挖,头次下南洋高坡就发现这个问题。还有,南洋古董档次奇高,比梅镇及周边地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而都是些雾里看花的人在玩,这样一来,他这个老手一到埠就显得如鱼得水。常言道:乱世珍品在劫数大,所以一些好东东在这用不了多少实力就可据为己有。每缝这来时,悉数有缘的流散珍品、孤本都会神奇地出现。那一刻高坡只恨他爹为什么不再多一千亩田产,或石瑶的一株橡胶树怎么不多挂几个杯~~。
高坡出手大方,一件东东花五百大洋购它——眼睛不眨,于是当地人给他起绰号,叫他大鳄。只要大鳄一来,当地立马就一传十、十传百。还有,这绰号仅第二趟下南洋,人家就号给了他。像这次,高坡一到埠,第二天已有人上门了,来俩,一个是蕃人(美洲人),一个是十七八模样的小伙子,他拿着一个梅碗想求证是正品还是仿品。小伙子是华裔,说他的碗是正宗的清乾隆哥窑碗,而蕃人却比划说:
“没那么远久,他昨晚还清清楚楚听见‘嘭’的一声开片炸裂声,你说这么一块瓦片,怎么可能在千百年后发声音呢,”所以一口咬定这个哥窑碗是近代仿作品。”要退还一部分钱给他。
这事高坡还是挺乐意帮忙,但,他英语不行,根本不可能与那蕃人沟通,而蕃人又不相信小伙子翻译。无奈之下只好将夫人石瑶拉来做翻译。忙得不可开交,石瑶哪有这份闲心,但也不推辞,只是将丈夫一番长论里头的荟萃折中式翻译了一下:“瓷器的胎和釉的热胀冷缩比例不一样才造成开片现象,不管多少年,就算是出土的,只要热胀冷缩比例仍在延续,它就存在开片,有炸裂声,如你不信可将原物退掉。安得线(明白吗)。”线完就去忙到埠月饼了。
蕃人可能入行时间不长,古董知识知一半不知一半那程度,懂得是哥窑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高坡是这样看的,在那一刻他除了耸耸肩也就再没说什么了,再说下去也没啥意思。不过,当时他并有夺人之好,倒像个君子。蕃人权衡后,最终还是放弃此物。又不过,这经过高坡一点也不知道。适才说,~~有缘的流散珍品、孤本都会神奇地出现,这话没放大。就在两天后的街上,他遇见了那个小伙子,他跟他打了完招呼后才说:“看你愁眉苦脸的样子,是不是割舍了。”
“没有,蕃鬼佬不敢要,东西还在。”
“还在!?”高坡心头一喜,
“在,你要吗?”
“什么价?”
“蕃鬼佬想要时,我爸定给他一百五银元。”小伙说:“我爸说货是真的,是老的。你看过包浆就知道。”
“你爸?”高坡有点愕然,心想,怎么又多出个爸来,于是就此打住不谈价钱,改拉家常:“听口音,你老家在唐山(大中国)北边吧。”
“嗯,北平的。”
“北平?京城?”蓦地一个地方从高坡脑海跳将出来——琉璃厂(文化古街),旋即这家伙眼睛放光来电了:“走!咱喝茶去。边喝边聊。”
原来是这样。货主一家是从唐山的京城迁徙过来的,据小伙说,是老爸吸阿片(烟土)怕吸光家底,便举家迁来这里,因为这里是阿片产地。买阿片便宜,小伙还说,他老爸原是琉璃厂什么斋做二掌柜,具体什么斋这小子也说不清楚,那时他还小。迁徙的原因有些牵强,不过没关系,只要是琉璃厂出来的或熟识琉璃厂的人他就想结识,哪怕是琉璃厂街做千的也无所谓~~。
就这样,这趟下南洋收获颇丰,即捡了漏,又买到一些非常有收藏价值的书画残卷,还有了京城琉璃厂‘阿片佬’狐朋狗友的联系地址。
~~~
石瑶顶起高家半个天,高老爷早把她当半个儿子,她没回来祝寿,高老爷当然不高兴。这下四娘可内疚死了,在儿子没回来之前,尽在老爷身边灌‘糖水’二十四小时献殷勤,搞得骨头差点扶不起皮肉,要不是及时告诉老爷说家里的二嫂有咗,她要起早顾黑为二嫂补胎,那肯定是骨头扶不起皮肉了。老爷思孙心切,一听二嫂有咗,高兴之余自然就放过四娘,就住就住咁~~。今四娘只见儿子不见大嫂,心又闭翳了,觉得又对不起老爷一次,所以今天也就特别卖力,整上午形影不离高老爷,疲于应酬,分担老爷的压力,但却也抢尽了风头。
“哼!小角色也想抢尽居家风头,大姐,二姐你睇佢系厅堂铺得戚样(你看她在厅堂副得瑟样),还不快去给她点颜色看看。”这是第三房奶奶说的。她无法容忍四娘前后霸着老爷,这种狐狸精做法终于也闲不住了。前面讲过,高老爷娶了四房太太(到目前为止)。可今天场面上,结发妻和老二爱动不动,一副无所谓样,由其是大姐,像知道什么似,总向着四娘说好话。
“我说三妹,何必这么紧张,谁陪老爷应酬都一个样,只要老爷开心,何况人家四娘年轻,能说会道,又何况四娘的满头青丝垂至腰间,雪白的肌肤配上实在是出得了厅堂。”
“是呀姐,”二姐也开口说:“咁嘛几好(这样挺好)”
大姐继续添好说:
“有四娘顾前顾尾,我哋(我们)落得清闲。系几好架(这样多好)”
“关键系(是),睇老爷几咁(如此)红光满面,口衔红枣咁(样子),笑骑骑(笑吟吟),学大姐话斋(如大姐所说)一家人开开心心嘛嘚啰,今日系好日子,米搞咁多嘢(不要搞事)喇。”
二姐一句话顶到恒(把话说绝)。
“来来来,三妹,过来坐坐,听说最近你的丝绸庄的生意不错。”大姐说:“怎个不错法,说给我听听。”
有大姐提议,三房阔太太在屏风后坐下谈起了生意经。
高家大宅在岁月中总那么泰然自若,后院不起火,萧墙不起祸,除了世主治家有方,恐其也离不开‘宅训’,高家大的宅训内容其中有一条是:一碗水端平;意思是说,世主你不管你娶几房都要如同端一碗水那样;宅训最后为:世主遵循、永享历年。所以。到高老爷这辈,也就不厚此薄彼,每位太太名下都有份产业或铺头,像大太太,她有砖窑;二太太,她有棺材铺;三太太爱靓爱美,老爷就给她丝绸庄经营;唯独四娘什么都不要。其原因可能是看着自己的儿子,将田产一批一批地变卖盘资下南洋,觉得她的份额已超多,所以死活不肯要。四娘曾这样跟老爷说过:
“要是老爷突然觉得寂莫,想续个老五回来,那么,就把我那份给老五得了。”
高老爷可是人老心不老哇,他持这份心思持之已久,只因注重眼缘感觉的他,到现在还没遇见一个合眼缘。这份心思不但四娘看得出,三太太同样也看得出。早就想撮合个老五给老爷,杀灭四娘的火焰,只可惜没有把握好一说一个准的美人胎子。然而,她今早发现了美人胎子,而且就在大宅里。
【008】美人胎子
“高家又不止一个公子?”
“还真让你说对了,就一个。”师傅说:
“吆!这么巧一个公子?”
水瓶儿嘻嘻笑了。
师傅听得出,但不高兴,且有一种莫明其妙的伤感兜了头,师傅由此产生感慨:
“巧合什么,公子哥多的去。唉!真是女大不中留啰,才过‘金钗之年’就念叨公子。不中留不中留啰!”
噌一下子,水瓶儿的脸就红到大腿根子。她没说什么,就心里甜滋滋的。
盲就是盲,什么也看不见,才不管你红不红,师傅继续说:“从‘金钗’到‘及笄’也就是弹指间。嗯,瓶儿你放心,等到“及笄”,你不出阁师傅也会赶你出阁。到破瓜之年你就给师傅生个大胖小子。再等几年,你就落地生根,让你那小子带我继续云游四方。哈哈!我一定能将他培养成江湖中妙到豪颠、威风八面的二胡,拉二胡的——哈哈!”
水瓶儿側头咬起嘴唇,依然默不作声。她懵懵懂懂,听一段懂一半——末了无由般。
这也难怪,这老壶新酒,自穿盲导还真有一番体验。庙外呼风啸雨,庙内炉倒塔斜一片狼籍。刮了一天一夜的风,肆虐完大地,又钻进破庙撒野。处处都给风喂饱了。可师徒俩离苦得乐也就不当回事了。
有造梦很可能圆梦。还有,这个梦是有根的,它的根在于即能逃避痛苦,也能追求快乐。风一停师徒就上路——朝南。在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在变睛又变阴的天气下紧赶慢赶。依托着有双明亮眼睛一路带,到梅镇的时间比原计划早到了一个星期。到埠后,师徒俩将行囊往客栈一搁,就离开了客栈。
“师傅,我们去哪里?”
“去十字街。”
就这样水瓶儿在前师傅手搭她肩头出现在了梅镇繁华处。
这地果然繁华。街道两边的茶楼,酒馆,当铺,作坊一家挨着一家。空地上还有不少摆摊的小商贩。小商贩们打着大小伞向街道东西两边延伸~~。
“哗!这里骑楼好多啊,都快成一条街了。”
水瓶儿兴奋的叫了起来。
“嗯?什么叫骑楼?”
“路边二层楼以上,有柱支撑向路外伸出的楼台叫做骑楼啰。”水瓶儿说:“可遮人头顶架(的)。”
“窝,我明白了,”师傅梦醒般:“那年我走着走着,突然间听到雨声,却没被雨淋,我还以为被人整蛊(鼓捣),原来唔系(不是),原来系骑楼遮我顶。”
“哗!这里好多人啊!”
水瓶儿,又道出一句。
“我跟你说过嘛,这里是个好地方嘛。”
“嗯。”水瓶儿猛点头,点完就问:“师傅,现在是找地方企街(站街)唱?亦或去茶楼哩?”
“现是什么时辰?”
“酉时。”
“正是吃饭时间,那——我们就先去酒楼。”
“去哪家好呢?”
“锦记。”
“呃,锦记。”水瓶儿将注意力放在路两边所有的招牌上,牵着师傅边走边絮絮叨叨:“锦记?锦绣前程唧(的)锦~~。”
锦记酒楼位于骑楼街中段,分上下二层,门前高掛着对大红灯笼,有几级台阶,里里外外看挺干净。一个身着对襟小褂,肩搭白毛巾小二在门口,他见师徒俩后,旋即迎出门口:
“唉哟!盲佬,快快有请,我们东家(老板)在等你。”
小二的话令初来乍到的师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
“你讲乜嘢吖?(你说什么)话(说)你东家等我?”
“系呀系呀(是啊),少啰嗦,快进来!”
“乜嘢(怎么)回事啊阿生?请给个贴士(提示)我好有思想准备。”
“唔知噃(不知道),佢(她)只同是我讲,见到你就快请你上来。”
“上来?”
师傅又是个满腹狐疑。
“系呀,跟我上二楼见东家明沒(明白吗)。”
小二说完就不再搭腔。领着师徒俩往里走。他登登就上了二楼。师徒俩,一明一盲、一前一后动作有点慢,好一会方到楼梯,然后拾级而上。东家是个女的。也不知小二和东家说过些什么,就在师徒俩在楼梯口露出头时,一双女式木屐已伫了楼梯口那。忽地一惊觉,水瓶儿见到双木屐塞满了肉嘟嘟的又白、又圆润、又蠢胖脚丫就在她鼻子底下。好香啊!水瓶儿抬起头看。只见一个胖女人高高在上,一只手插腰间里,目不转睛地往下看她,其神情、面貌焕然的像深秋初霜一样新鲜。
“食咗没(吃饭了吗)老板!”
水瓶儿自作聪明与那女人打招呼。还称她为老板。不过她称呼对了。
“唷唷!小嘴还真会说话。”
老板娘启开红唇说道。完了就扭着硕腚离开了楼梯口。水瓶儿也和师傅踏上了二楼的楼地板,但只闪开楼梯口俩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老板娘觉得没脚步跟后,便车回身看:
“唷唷唷!小小年纪还挺懂规矩的。我喜欢。喂!二胡佬,我叫你俩过来坐。”
“是老板娘吧,怎么声音越来越娇滴了。”
师傅认准声音后,马上恭维。
“了不起呀二胡佬!转眼就培养出第二代了。还像花一样美。二胡佬,你随便坐,妹头,你过来让我瞧瞧”
说着老板娘就近身的一张方台坐下,顺手从台面的白碟子里抓来把红瓜子嗑。
如此吩咐,水瓶儿这才牵师傅在楼层里走动。她先安排师傅坐日字凳上,还给师傅倒了一杯茶,之后才走去见老板娘。二楼暂没客人用膳,空荡荡的。师傅坐的地方离老板娘坐的地方也就是两张台的距离。水瓶儿怯生生的:
“你想听哪首曲尽管说。”
“唷,这妹头咋这么会长啊,她是你捡的,还是生的。”老板娘说着就伸出双滚圆的小手托起水瓶儿小脸蛋,满面笑容地利喙赡辞:“唷!好一个美人胎子,水灵秀气的(小姑娘),一点不亚于老娘小时候。”
“你小时候也和我一样吗?”
水瓶儿眨闪着惊奇的眼睛。
“一样一样,不!也不一样不一样~~。”
会道能说的老板娘竟然语无伦次,她可能是给水瓶儿的长相惊住了,惊得竟然忘了一桩事儿。
“捡的生的不都一样吗,还不是个苦命儿。”师傅说。
“不一样,要捡的你就让给我做女儿,要是生的就做我的契女(干女儿)。凭我和你多年的交情,你不会不答应吧。“
老板娘说。
“这——”
师傅一时不知所措。不过还好,走惯江湖的他,马上岔题递话说:
“先前听一位阿生讲,老板娘揾我系嘛,乜嘢事俚?”
“唷!看我俚只(这只)大头虾,竟然忘吉高老爷的事。”老板娘猛地想起,说:“是咁唧,唔系我揾,是高老爷大寿有请,等等,我而家(现在)去拿帖给你。”
“喔,原来如此。”
“嘛就咁啰(就这回事),不过,半个月前高老爷管家就送贴来这,你都算难揾啰。”老板娘走去最里面的一间隔房,边走边说:“睇(看)你俚个盲公把高爷紧张倒~~”
“高公子他在家吗?”
水瓶儿冷不丁冲这老板娘的背后,冒出一句话来。
蓦地,老板娘惊了脸,站住,然后转身愕愕地看水瓶儿:
“你~~”有半晌才说出话来。
一会要认契女,一会睁大眼看自己,水瓶儿有点害怕,不由自主后退两步,还以为这个老板娘疯了。
还真别说,高公子(高坡)前段时间还真出远门了,他是押送一船‘月饼’下南洋给大太太赶节供应给当地华侨。这情况老板娘哪里得知,要是她能知也就不叫商业秘密了。可偏偏这个年纪小小的水瓶儿却无端端感觉到高公子不一定在梅镇,为此有这一问。这不得不说是桩奇事。怪乎无?其实也没啥可怪的,这孩子一直怕流浪,打听师傅说完高家大宅这好那好后,心就系上了大宅,也就惦记上了高公子~~。至于半晌说不出话,那是老板娘没反应过来,她从没见过这个美人胎子来梅镇,怎么就像早认识高家的公子似,她解不开这个迷。幸半晌有话说,水瓶儿方定下神。老板娘说:
“怪哉?你才十来岁小孩,怎么就惦记起高公子来呀,你知道高公子大你多少?”
水瓶儿摇头,但没说不知道。
师傅这时听得不对路,就插话进来:
“她怎么认识高公子呢,那是听我说的,我跟她讲过,梅镇有个高公子操(唱)曲还可以。”
“额,原来是这么回事。想以歌会友。”老板娘说:“高公子和二姨太形影不离,他不在家谁在家啊。前几天还见她在街上溜达。”
“二太太长得一定很好看,是吗?”
水瓶儿又问。
“比你差点。不过也挺漂亮。”说着,老板娘就觉得不对劲了:“你呀你,你不是要与高公子操曲,你是人小鬼大~~,嗯,不过很像从前的我。”老板娘又翻她的陈年旧章。不过她越发喜欢水瓶儿了。但她没忘了请贴,于是就复身去取贴~~。在送师徒俩下楼时,也没忘适才说上契的事,于是叮嘱:
“回头来我这上契,记得喔!”
高老爷寿宴那天,高家大宅院内人声鼎沸,好一番热闹的过节景象。就算关内关外拉响战事警报,也丝毫没有影响~~。当水瓶儿迈过大宅与膝齐的门槛坎时,就立即给到处洋溢着的喜庆气氛包围了。师徒俩绕过福字影壁(萧墙),不急于找台坐,先在院内溜达。可一锅烟的工夫,师傅就感觉到比第一次进府走的庭院小径长很多。因为那次没走过庭院的鹅卵石小径。而这回他走了,还聆听出许多新鲜回音。于是就问水瓶儿:
“这里是不是很大。很宅?”
“何止是大!何止师宅!”
“那你说说是怎个何止法。”
“这么说吧,这里的房子比学堂还多。”
“嗬嗬!好家伙,我听说一个学堂可容几百人呐。”
“几百是多少,师傅。是千军万马多还是几百多。”
“坏了?”师傅蓦然想起从没人教过给水瓶儿算术。现千百不分。于是没心思逛大宅听新鲜说:“去找地方坐下,师傅马上教你哪个是多。”
“你可以教我,但我声明,我可不学你那些天干地支~~~”
水瓶儿牵着棍边找位子边说。
~~~
寿宴有如日中天,正午正式开始,宴席一张方枱,四只桥凳(长凳),八人一席,望不到边似——尽情享用。由于高家有汽灯所以寿宴分午宴、晚宴。午宴请乡绅、长老,豪强,比晚宴大几倍。晚宴留给亲朋好友,不过远路赶来的和来早的亲朋也可入席午宴。师徒俩给安排在午宴入席。席间,水瓶儿老是翘首张望,那十二大碗六荤四素、鲍参翅肚酒菜。除了往师傅碗里夹他喜欢吃的扣肉就没动过几回筷子。一心只想看高公子是个什么模样。可事与愿违,她频频站起,踮起了脚尖却也总不见高公子出现,因为高公子一旦出现,就算她不认得他,宴席上的人也会抬起头看一下,而不是一味只低着头顾着吃。显然是很不爽,但也没支声问同席的人,倒是差不多时分,一个工人过来传话,叫师徒俩散席后留下。有了这句话,她这才想起肚子在叫,这才动起筷子填东西。
高公子是今早才赶回高家的。他第一时间就和二太太过去老人家请安。可高老爷见大太太没回来,有一脸不高兴,但没责句,只做摆摆手叫下去。俩知趣地退了出来。倒是二太太的责问起高公子:
“为什么不带石瑶姐(大太太)回来?以往这时她都准时回来?”
“那边有大事,”高公子解释:“我们是打算一起回来的,可回来那天早上,刚要出门,皇室御帖就到府。写名要我们那一片的橡胶园做御用场搞活动,并定五天后恭迎皇母娘年出巡。就这样石瑶走不了。因为这是日本国投降后,皇室首次公开露面,利用橡胶园平台来体现亲民,俘获国人民心,谁个敢不从,除非你不想在本地捞。”
“额,不偏不倚撞这么巧,”二太太说:“要是早一天动身就好了。”
这话高公子可没回答,因为石瑶早就催他和她回来做寿给老爷,可他为得到一个哥窑碗,多耗了几天。情况大致这样,每年家族都运这货那货下南洋做贸易,有两到三次那么多,而高公子每次都随船去,他非常爱石瑶,虽然石瑶没有给他带个一儿半女来,但依旧是心中的最爱。石瑶也正是不出(临盆)的原因下南洋的。因为女人三年不出在梅镇划属石女类,恰她又姓石,这下石瑶再也不愿呆了,于是选择远渡重洋回娘家。石瑶老家在南洋,但在澳门出生,当日本人把战火烧到澳门时,为躲日本一路南逃来到梅镇。下南洋回娘家搞橡胶园,始初高公子态度即不反对也不支持,只是嘱咐:你回你娘家那边住不惯就回来,这年头兵荒马乱的,千万别呈强,但到后来,(也就是三年后),石瑶在南洋的开拓经营和被高公子刮目相看了。一个女人创业,且搞得有声有色。从此,只要石瑶说什么,要什么,他都依她。当石瑶说:买荒地种植橡胶,搞橡胶园,他二话不说就将梅镇的田地变卖筹资金给她,石瑶说想搞码头做轮渡,高公子立马就将山货栈和杂货栈盘出打资金给她~~。
高家可谓是梅镇首屈一指的大户,近百年发展,光田产就达千亩以上,作坊、商铺,占了梅镇半壁江山,就差钱庄,不过有一家当铺;也可算半个钱庄。商铺有竹栏、碳木、山货栈和杂货栈、作坊有打金、铸银、磨米面和一家做饼厂。作坊数高家的饼厂最出名,高家的中秋月饼不但畅销,还蜚声南洋。高家的财富可谓像滚雪球一样积累。可美中不足的是,人丁却越来越不济,不济成这样,到高老爷这代,眼看年将半百,三房仍不见出,高老爷一个不心不甘,续了第四房——四娘,这才出了高坡,之后,高老爷再怎么努力,每年寻棵千年人参吃下去,但再也弄不出什么了。高坡成了高家唯一的公子,所以什么事高老爷都依他,一直到十五岁。高老爷才做了一件不依儿子的事,那就是包办了儿子的婚姻。强人所难,娶了一个比高坡大三岁——十八岁的石瑶。就这事做逆了高坡的心。好在石瑶温柔贤惠,美丽大方,在相处的日子里会温暖人,高坡这才没离家出走。自有了贤妻,高坡曾一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由于饱读诗书,无论在什么地方,他总是文绉绉的让高老爷担心不已,担心他日后挑不起这个家,高老爷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这小子不知是给那位先生或和尚醒醐灌了顶,说什么: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居然钻研起缸缸瓦瓦、黄皮页册来,酷爱上了,痴迷上了,酷爱、痴迷度不亚于麻雀爱吃稻米斯那样,只要稍有时间就往当铺里坐,见到古籍古书,动辄就要断当,搞得当铺生意一落千丈,但凡他坐镇日,利润比瓷片还要薄。所以老掌柜常叨:
“东家,在商言商,这里是乡下不是省城,那些书画字帖再古也不需要花大价钱,何况这是战乱期,要是我还不接当呢,你就看样子给他(她)一点意思意思,救个急得了。”
高坡却不同意,他说:
“德叔,这都是文人家的东西,文人的处世你又不是不知道,那骨气啊、这清高啊,没有物资能驯服,嘉驭,现要折腰为三斗米而来当铺,说明肯定是要救命的了,即然是救命,就多给点也无妨,我们有蝇头小利也就可以。不让斯文蒙羞。”
“可东家,你收的东西一样也没出手,何来得利?”
“我这不是还没搭通天地线——上京城吗?”
高坡才不管这利不利,他认为家里的铺和田足够养活家眷及伙计就行。所以高老爷担心不是没道理,但自己年迈枯萎,也只能是暗地里叹息:
“唉,仔大仔世界,他要败光这个家老朽也无能为力啰——。唉!难道真的要应验——富不过三代?”
南洋是唐人(海外华人)集中地,****古董有得你挖,头次下南洋高坡就发现这个问题。还有,南洋古董档次奇高,比梅镇及周边地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而都是些雾里看花的人在玩,这样一来,他这个老手一到埠就显得如鱼得水。常言道:乱世珍品在劫数大,所以一些好东东在这用不了多少实力就可据为己有。每缝这来时,悉数有缘的流散珍品、孤本都会神奇地出现。那一刻高坡只恨他爹为什么不再多一千亩田产,或石瑶的一株橡胶树怎么不多挂几个杯~~。
高坡出手大方,一件东东花五百大洋购它——眼睛不眨,于是当地人给他起绰号,叫他大鳄。只要大鳄一来,当地立马就一传十、十传百。还有,这绰号仅第二趟下南洋,人家就号给了他。像这次,高坡一到埠,第二天已有人上门了,来俩,一个是蕃人(美洲人),一个是十七八模样的小伙子,他拿着一个梅碗想求证是正品还是仿品。小伙子是华裔,说他的碗是正宗的清乾隆哥窑碗,而蕃人却比划说:
“没那么远久,他昨晚还清清楚楚听见‘嘭’的一声开片炸裂声,你说这么一块瓦片,怎么可能在千百年后发声音呢,”所以一口咬定这个哥窑碗是近代仿作品。”要退还一部分钱给他。
这事高坡还是挺乐意帮忙,但,他英语不行,根本不可能与那蕃人沟通,而蕃人又不相信小伙子翻译。无奈之下只好将夫人石瑶拉来做翻译。忙得不可开交,石瑶哪有这份闲心,但也不推辞,只是将丈夫一番长论里头的荟萃折中式翻译了一下:“瓷器的胎和釉的热胀冷缩比例不一样才造成开片现象,不管多少年,就算是出土的,只要热胀冷缩比例仍在延续,它就存在开片,有炸裂声,如你不信可将原物退掉。安得线(明白吗)。”线完就去忙到埠月饼了。
蕃人可能入行时间不长,古董知识知一半不知一半那程度,懂得是哥窑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高坡是这样看的,在那一刻他除了耸耸肩也就再没说什么了,再说下去也没啥意思。不过,当时他并有夺人之好,倒像个君子。蕃人权衡后,最终还是放弃此物。又不过,这经过高坡一点也不知道。适才说,~~有缘的流散珍品、孤本都会神奇地出现,这话没放大。就在两天后的街上,他遇见了那个小伙子,他跟他打了完招呼后才说:“看你愁眉苦脸的样子,是不是割舍了。”
“没有,蕃鬼佬不敢要,东西还在。”
“还在!?”高坡心头一喜,
“在,你要吗?”
“什么价?”
“蕃鬼佬想要时,我爸定给他一百五银元。”小伙说:“我爸说货是真的,是老的。你看过包浆就知道。”
“你爸?”高坡有点愕然,心想,怎么又多出个爸来,于是就此打住不谈价钱,改拉家常:“听口音,你老家在唐山(大中国)北边吧。”
“嗯,北平的。”
“北平?京城?”蓦地一个地方从高坡脑海跳将出来——琉璃厂(文化古街),旋即这家伙眼睛放光来电了:“走!咱喝茶去。边喝边聊。”
原来是这样。货主一家是从唐山的京城迁徙过来的,据小伙说,是老爸吸阿片(烟土)怕吸光家底,便举家迁来这里,因为这里是阿片产地。买阿片便宜,小伙还说,他老爸原是琉璃厂什么斋做二掌柜,具体什么斋这小子也说不清楚,那时他还小。迁徙的原因有些牵强,不过没关系,只要是琉璃厂出来的或熟识琉璃厂的人他就想结识,哪怕是琉璃厂街做千的也无所谓~~。
就这样,这趟下南洋收获颇丰,即捡了漏,又买到一些非常有收藏价值的书画残卷,还有了京城琉璃厂‘阿片佬’狐朋狗友的联系地址。
~~~
石瑶顶起高家半个天,高老爷早把她当半个儿子,她没回来祝寿,高老爷当然不高兴。这下四娘可内疚死了,在儿子没回来之前,尽在老爷身边灌‘糖水’二十四小时献殷勤,搞得骨头差点扶不起皮肉,要不是及时告诉老爷说家里的二嫂有咗,她要起早顾黑为二嫂补胎,那肯定是骨头扶不起皮肉了。老爷思孙心切,一听二嫂有咗,高兴之余自然就放过四娘,就住就住咁~~。今四娘只见儿子不见大嫂,心又闭翳了,觉得又对不起老爷一次,所以今天也就特别卖力,整上午形影不离高老爷,疲于应酬,分担老爷的压力,但却也抢尽了风头。
“哼!小角色也想抢尽居家风头,大姐,二姐你睇佢系厅堂铺得戚样(你看她在厅堂副得瑟样),还不快去给她点颜色看看。”这是第三房奶奶说的。她无法容忍四娘前后霸着老爷,这种狐狸精做法终于也闲不住了。前面讲过,高老爷娶了四房太太(到目前为止)。可今天场面上,结发妻和老二爱动不动,一副无所谓样,由其是大姐,像知道什么似,总向着四娘说好话。
“我说三妹,何必这么紧张,谁陪老爷应酬都一个样,只要老爷开心,何况人家四娘年轻,能说会道,又何况四娘的满头青丝垂至腰间,雪白的肌肤配上实在是出得了厅堂。”
“是呀姐,”二姐也开口说:“咁嘛几好(这样挺好)”
大姐继续添好说:
“有四娘顾前顾尾,我哋(我们)落得清闲。系几好架(这样多好)”
“关键系(是),睇老爷几咁(如此)红光满面,口衔红枣咁(样子),笑骑骑(笑吟吟),学大姐话斋(如大姐所说)一家人开开心心嘛嘚啰,今日系好日子,米搞咁多嘢(不要搞事)喇。”
二姐一句话顶到恒(把话说绝)。
“来来来,三妹,过来坐坐,听说最近你的丝绸庄的生意不错。”大姐说:“怎个不错法,说给我听听。”
有大姐提议,三房阔太太在屏风后坐下谈起了生意经。
高家大宅在岁月中总那么泰然自若,后院不起火,萧墙不起祸,除了世主治家有方,恐其也离不开‘宅训’,高家大的宅训内容其中有一条是:一碗水端平;意思是说,世主你不管你娶几房都要如同端一碗水那样;宅训最后为:世主遵循、永享历年。所以。到高老爷这辈,也就不厚此薄彼,每位太太名下都有份产业或铺头,像大太太,她有砖窑;二太太,她有棺材铺;三太太爱靓爱美,老爷就给她丝绸庄经营;唯独四娘什么都不要。其原因可能是看着自己的儿子,将田产一批一批地变卖盘资下南洋,觉得她的份额已超多,所以死活不肯要。四娘曾这样跟老爷说过:
“要是老爷突然觉得寂莫,想续个老五回来,那么,就把我那份给老五得了。”
高老爷可是人老心不老哇,他持这份心思持之已久,只因注重眼缘感觉的他,到现在还没遇见一个合眼缘。这份心思不但四娘看得出,三太太同样也看得出。早就想撮合个老五给老爷,杀灭四娘的火焰,只可惜没有把握好一说一个准的美人胎子。然而,她今早发现了美人胎子,而且就在大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