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深得道光皇帝喜爱,金口一开,要他进上书房为阿哥们伴读。
文庆让天门一惊一吓,亲自领教了天门的奇异。
天门之奇,真乃世所罕见。文庆不禁暗自感叹,不料道光突发口谕,却令他大感意外。
大清国可没这个先例。历来伴读人选,多在八旗子弟里遴选,或是出自朝中重臣之门。皇上这是怎么了,莫非是天门施了什么法术!
天门年仅五岁,当然不懂什么叫伴读,也断然不会法术。文庆觉得自己可笑,也觉得道光今儿的举动新鲜。
不过先例总是人打破的,如果撇开邵如林的身份地位,凭天门的资质,让他陪阿哥们读书,似乎也合乎情理。
皇上平日宝相庄严,不苟言笑,难得如此恣意一回,并无伤大雅,随他去吧。
文庆没有再拿祖制、常例劝阻道光。
能进宫陪阿哥们读书,当然是莫大的恩典。但是,按通常做法,邵如林还应该得到封赏才是。
不知道光已经兴尽,还是觉得已然破例,皇恩足够盛隆。文庆等了一会儿,道光迟迟没有动静。
文庆想到在净身事件上,因邵如林的宽容大度,使他从容化解一场危急,不如再借机加还他一个人情。
文庆说道:“皇上圣明,邵天门天资聪明,允他进上书房伴读,正可借此向天下读书人昭示,皇上不拘一格惜才之心。”
道光很高兴,道:“朕听说定庵新写了一首诗,里面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之句,朕如今破例召五品官员之孙伴读,可是顺了他的意吧?”
定庵是指龚自珍,这一年,龚自珍任礼部主事,因为郁郁不得志,辞官不做,跑到南方教书去了。他曾与林则徐一唱一和,力主禁烟。
龚自珍南归之后,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诗,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首诗被谄臣抄奏道光,诬陷龚自珍对大清国不满,对皇上不满,请旨降罪。道光读后,仅一笑而罢。
今文庆说到不拘一格,道光便想起这首诗来。
文庆道:“不是皇上顺了定庵的意,而是定庵不懂皇上。”
道光道:“可惜他耐不住寂寞,朕正欲加封于他的,不想他却舍朕而去。”
文庆道:“那是他没福分。如今邵如林育孙有功,臣以为,皇上既然赏他孙子伴读,可否对邵如林和他儿子邵知理,也应酌情封赏?”
“应该的。”道光想了想道:“拟旨罢,加封邵如林翰林院侍讲学士,赏邵知理端砚一方。”
文庆喜不自胜,替邵如林磕头谢恩。
皇上加封邵如林,这份大人情有文庆之功,他要让邵如林知道。因此,文庆亲自去给邵如林传达恩旨。
邵如林这种等级的小官吏,猛然得到皇上如此多的封赏。文庆想,还不把邵如林乐死。
文庆偏不一次宣旨,只先把天门伴读的旨意宣了。
邵如林不情愿天门进宫,脸上却还要表现得受宠若惊。谢完圣恩,邵如林道:“文大人,这不合大清车的规制啊,从来没有五品官的儿子,进宫伴读的先例。皇上天恩浩荡,下官怕消受不起,能否请大人代奏皇上,收回成命。”
文庆想岔了,以为邵如林贪心不足,想要给自己或儿子请赏。
不过这也正常,既然破例赏他孙子受恩伴读,爷爷也应该加封,只有如此,才能表明皇上爱惜人才,对邵如林一家教子有方的褒奖。
文庆道:“邵大人稍安勿躁,皇上对你一家的封赏随后就到。”
邵如林急道:“大人误会了,天门伴读,对我们邵家,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了,下官岂敢再有非分之想。下官的意思是,天门不够资格,怕遭人嫉恨,反倒因福致祸,还望大人能体贴下官的苦心。”
文庆点头道:“雨山所虑不无道理,不过,既然圣旨已下,断为更改的可能,你就安心领受吧。”
见邵如林面含忧色,文庆笑道:“邵大人,要说破例,也算不得破例,你若再官升一级,不就与旧例相差无几了吗?”
邵如林正疑惑间,文庆又从怀中掏出一份圣旨道:“鸿胪寺少卿邵如林接旨。”
邵如林慌得跪倒,承了圣旨,谢了天恩。
尽管邵如林并不恋栈官场,可人情世故总要周全。违心地谢过文庆的美意,在宴宾楼要了桌酒席,请黄爵滋作陪,请文庆吃喝一顿。
席间,文庆想起一件事,问道:“雨山,听太监说,你如今借住在别人家里,这是为何?”
邵如林道:“还能为何?我收留了来京寻子的祖孙二人,那女孩儿名叫响地,与天门一起被拐走,至今下落不明。我若带天门回家,那老太太看不见响地……唉,寻子不成,再丢了孙女……我怕她一激动,万一有个好歹的。”
文庆听提到拐骗孩子的事情上,不免尴尬,于是岔开话头道:“你可找到合适的暂避之处?若没有的话,舍下闲房子倒有的是。”
黄爵滋听邵如林如此凄惶,关切地问道:“雨山兄,你昨夜在哪里栖身?怎不去寒舍?我们在一起,饮酒论阴阳,赏月听琴声。岂不快哉!”
说到昨夜的遭遇,邵如林来了兴致,道:“昨夜可就有趣了……”
邵如林与天门出穆府,已是下半夜,走到家门口,犹豫半天,终是没敢叫门。他怕沈王氏听见动静,大黑夜里的惹她难过。
邵如林和天门逮着个胡同,胡乱钻里去,边走边琢磨哪儿可以将就一晚。走着走着便想起了文庙,那儿倒是可以借宿。
爷儿俩走到文庙敲门,不多时门“吱呀”一响,从里面走出一个人来。这人邵如林认得,是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也是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曾国藩是去年被选为庶吉士的,再等一年才参加会试。他的家眷都没来京,因此暂借居文庙。
邵如林不知曾国藩住在文庙里。看见是他,心说这可怪了,才出穆彰阿的家门,又要和曾国藩住到一起。心里不愿意,可再退出去也晚了。
只好跟着曾国藩进院。
曾国藩不认得邵如林,见他深夜牵着个孩子进文庙,便站下看文庙监院问他话。
鸿胪寺和文庙有不少交集,监院认识邵如林,道:“邵大人,怎么是您?这么晚了,不知所为何事?”
邵如林道:“在下借宿来了。”
曾国藩听他自报家门,原来是邵如林,不由动了心思。
他知道老师的孙女丢了,正是因为邵如林的孙子。见邵如林有家不回,却携孙子深夜借宿,当下便多疑起来。
曾国藩为了下次会试做准备,每日苦读,很少过问世事,不知道天门是如何找回来的。他看见邵如林行为古怪,以为其中定有文章,立刻悄悄跑去穆府报信。
等在穆彰阿那里知道了真相,曾国藩尴尬至极。
邵如林和监院说着话,监院叫曾国藩帮邵如林收拾屋子,却找不到人。邵如林一想便明白了,让监院不要麻烦,自己动手把床铺收拾出来。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起来给邵如林请安。
邵如林含笑道:“伯涵昨晚可睡得好?我没惊扰到你吧?”
曾国藩是多灵透的人,一听便明白,邵如林肯定猜到他昨晚干什么去了。
讪笑道:“邵大人这样说,叫晚生如何受得起。今后晚生还仰仗大人多栽培呢!”
邵如林道:“不敢,伯涵有穆大人那样德高望重的老师,你又有如此的胆略才识,前程不可估量,说不定将来还要仰仗你的关照呢!”
两个人心照不宣,说了会话。邵如林不能带着天门去办差,便将他委托给监院。
曾国藩从穆彰阿那里听说天门的奇事,竟丢下书本,陪天门玩了一上午。两个人竟由此结下不解之缘,这都是后话了。
邵如林知道文庆和穆彰阿,向来面和心不和,才讲这个笑话出来。
文庆和黄爵滋听完,抚掌大笑。黄爵滋道:“你们邵家爷们折腾完老师,再去折腾学生,将来可成一个典故。”
文庆道:“曾国藩才具过人,又得穆彰阿提携,将来定会有一番作为,但愿他能取长补短,莫学了圆滑狡诈,失了善良本性。”
三人难得一聚,也难得好兴致,直聊到日落方才散场。
应黄爵滋力邀,邵如林携了天门,去黄家落脚。直到响地回京,他爷俩才敢回家。
天门受了皇恩,进上书房伴读,消息传开,给传得神乎其神的天门,更增添了传奇色彩。一时之间,天门在京城,成了家喻户晓的神童奇才。
由此,天门开天聪,通神灵的事情,邵如林无论如何是压不住了。
人一旦出了名,谁都想攀上关系。是亲戚的脸上光彩,非亲非故的以一面之缘为荣。
韦符的家人听说天门受了皇恩,便四处拿他见过神童炫耀。把天门救活韦符的事,加了神话色彩,讲得绘声绘色。
这可好了,邵府突然变得门庭若市,有欲见天门一面的,有救医问诊的,也有来交好提亲的。
邵如林躲出府去住了,眼不见为净,邵知理正守孝期间,天天不胜其烦。
神童的结局,都不太好。像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六岁辨琴音,却一生命运多舛,最后沦为疯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五岁时睿智过人,曾流传“称象”佳话,却只活了十三年。
天门也是五岁出奇,邵如林不免忧心忡忡,他的前途命运,将来又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