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烽烟一例高,江头怒战动江宵。
国魂此日终招得,血债他年有抵消。
岂惧风尘昏百里?同将生死等秋毫。
莫抛感逝伤离泪,留与健儿洗战袍。
一九三七年八月
在五四文化运动中,王统照是一位色彩极为丰富的文化先驱。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都能够见到他热情的身影。他钦佩、敬仰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他为瞿秋白赴苏联采访送行,他去周作人的寓所拜访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他与徐志摩陪同印度“诗圣”泰戈尔到济南演讲,他同几乎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的五四诗人刘延陵书札往还,讨论中国第一个以《诗》命名的杂志的创办,他关注着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李健吾成长的艰难……从1919年到1921年,他先后发表论文14篇,翻译作品24篇,诗120余首,创作短篇小说23篇,其他杂文、书信、散文等20余篇。
1921年1月,在北京中山公园,王统照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世英、蒋百里、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它所倡导的“为人生而艺术”,标志着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开始。
王统照1918年创办《曙光》。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24年冬天,王统照先后介绍金满城、陈毅加入文学研究会。
王统照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33年9月,他的代表作《山雨》出版,被作家吴伯箫称为与茅盾代表作《子夜》并峙的“双峰”。
1934年初,王统照离开青岛返回故里,变卖田产,自费旅欧,游历了埃及、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以及波兰,并作诗《九月风》歌颂波兰人民的自由独立运动。曾秘密访问列宁格勒,最后到伦敦阅读、抄录资料,还曾经赴爱丁堡参加世界笔会。
1935年12月,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7年末,上海沦陷。王统照留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之后全家迁往法租界居住,在沦陷区从事抗战文学创作,时间长达7年。“莫抛感逝伤离泪,留与健儿洗战袍”句,是诗人从心底燃起的火焰。
建国后,王统照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代表作品有《春雨之夜》、《山雨》、《春花》、《一叶》等。
1957年11月29日,王统照病逝于济南。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1958年4月,陈毅在《诗刊》发表诗作悼念王统照,深情回忆了二人的交往并对王统照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
剑三今何在?忆昔北京共文会。君说文艺为人生,我说革命无例外。
剑三今何在?爱国篇章寄深慨。《一叶》《童心》我喜读,评君雕琢君不怪。
剑三今何在?济南重逢喜望外。龙洞共读元丰碑,越南大捷祝酒再。
剑三今何在?文学史上占席位。只以点滴献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