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68700000004

第4章 端午节基本风俗

我国的许多习俗,都包含着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从五月份的气象、物候,可知端午的五黄和五毒是有一定道理的。

过去人们不懂科学,不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把生病看成是鬼怪作祟。他们就以挂钟馗像、在孩子额上用雄黄写“王”字,给孩子穿虎头鞋等方法来求安宁。而雄黄酒、艾叶、菖蒲等也确有杀菌解毒的作用。

尽管这些习俗有着一些迷信的成分,但这些端午习俗却是古代人民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积累的生活经验。

(一)贴五毒点蚊烟风俗

端午这一天,人们有在门上、窗上贴纸剪的五毒图像的习俗。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人们把五毒图像贴在墙上,是表示要把它们钉死在墙上,以为这样做了,五毒就不会为害了。

在端午的午时,人们还在室内点起蚊烟。据说,这样就能保证夏夜无蚊蚋骚扰了。蚊蚋,通常指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的蚊子叫蚊。

蔡云《吴歈》诗写道:“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

(二)佩健人风俗

健人,是旧时江浙一带在端午时,妇女佩戴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一意思,只是以帛易艾。据说有驱邪辟疫的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用的装饰品。

步摇,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花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三)戴艾虎风俗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艾虎,是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为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认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记载:“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写道:“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写道:‘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这些记载均表明,古代端午节戴艾虎风俗的兴盛。

(四)画额风俗

画额,是在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以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因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五)佩长命缕风俗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和功用大体相同。

此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和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配饰长命缕的习俗始于汉代。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唐宋时,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午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长命缕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五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系长命缕也有讲究,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脚腕上,但是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系线时,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后,悄悄地给孩子系上。

系上的长命缕想要摘下也有讲究。长命缕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压在石头下面。大人们说长命缕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圣虫”爬走,灾病也就随着带走了。也有人说摘下的长命缕要放在雨水中被冲走,这样好运也就随之而来。

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

(六)戴香包风俗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萘、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旧时,嘉兴女子从小由母亲教做针线,不会做针线的,叫“拿不动眼线”,生得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没人敢娶,被称之“聪明面孔笨肚肠”。所以,端午是姑娘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在端午节前,姑娘们就开始用五色丝线而缠,或用碎布缝制一种形似荷包的绣花袋,里面放上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雄黄等中草药,称为香包,或雄黄荷包,佩在身上,可以驱瘟散毒。袋子外面用丝线绣上花卉、鸟兽等图案,十分漂亮,惹人喜爱。

到端午这一天,姑娘们欢欢喜喜地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成为嘉兴城乡端午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戴香包也很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以及猴子上竿、斗鸡赶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两个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一番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让人好不欢喜。

(七)悬钟馗像风俗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据说有一年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两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说:“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

于是,唐明皇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的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八)悬艾叶菖蒲风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节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通常,人们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艾,又名家艾和艾蒿。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和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在清乾隆年间,象山人倪象占在《鄮南杂句》中,描述宁波人过端午的情景:“五月端阳老虎描,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细蘸高粱酒,苍术还须正午烧。”

老宁波人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的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的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有的人家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有的人家还要在门口贴上打油诗:

五月初五端午节,诸虫百毒门外歇。

若要再想钻进来,请等过了重阳节。

据说,宁波人端午插艾叶挂菖蒲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唐代武官黄晟。

黄晟,字明远,鄞县人,唐朝末年的一名武将。他历任佽飞都副兵马使、左散骑常侍、浙东道东西副指挥使、明州刺史,为官18年间,建明州罗城9000米,重造浮桥,深受明州百姓爱戴。

相传,在三江口姚江桃花渡江面,潜藏着一条猪婆龙,出没无常,兴风作浪,吞食百姓,百姓们都不敢坐船渡江。每年端午前,百姓们要用童男童女、家禽猪羊等投入江中,以乞求平安。这事被武官黄晟知道后,他发誓要除掉这条妖龙。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四月二十四日,猪婆龙又出来作孽,为保护黎民,黄晟手持长剑,纵身跃入姚江,在江中与妖龙搏斗,血染江面。妖龙虽除,但是黄将军却因失血过多而英勇牺牲了,死时才50岁。百姓无不失声痛哭。

宋太祖得知此事后,在开宝八年追封黄晟为“江厦侯”;宋理宗在淳祐八年加封他为“灵翼侯”。

明州百姓为了纪念黄晟,就在桃花渡南岸造了一座“佽飞庙”,四季香火不绝。每年的端午节,宁波城家家户户用菖蒲做剑,在菖蒲根雕成黄将军的模样,染上雄黄,挂在门前,祈求得到黄将军神灵的呵护,永保平安。

端午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据说还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

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着一个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

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后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亲生子,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的托孤之意。

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的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必须加保护。”

这位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是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

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

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九)民间躲端午的习俗

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在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在《滦州志》中,也记载有:“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十)民间端午雨占验习俗

端午雨,是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引《提要录》写道:“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

许月卿在《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写道:“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农人根据端午节内雨水节气的应验度,来推测下半年的雨量,进而适时地调整下半年的农事。

农谚有“初一开江雨,初五划船雨,十三、十四磨刀雨,十七、十八洗街雨,二十龙晒衣”;农谚“头八(五月初八)无雨二八(五月十八)休,三八(五月二十八)无雨种绿豆”。

意思是说:初八如无雨,十八多半也无雨,如果二十八继续无雨,则预示着下半年为旱年,只适宜种绿豆之类的耐旱作物。

(十一)斗草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斗草的起源无考,现在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人们到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

在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

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写道:“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写道:“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写道:“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之语。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

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具绿白色疏生花,雄蕊4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4颗至6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是用来斗草的好材料。

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

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说:

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作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

端午节的斗草游戏很是热闹,自有一番别样的情趣。

(十二)射箭习俗

在古代,端午有射箭之戏。

据《金史·礼志》记载:“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

至明代时,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已决射技。

(十三)打马球习俗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唐玄宗、唐敬宗等皇帝均喜打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只见画上,20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十四)其它风俗

在端午节,北京有游天坛的风俗。《帝京景物略》写道:“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做“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做驱祟。

在宁波地区,有送端午担垫矮凳脚的习俗。宁波旧俗,有对象的男青年要在端午挑“端午担”送女方家。

在端午一大早,只见田塍上远远近近走着肩挑箩筐的后生,这可不是收旧货兑麦芽糖的,而是虔诚地向未来的丈人家去“进贡”的。他们的后面跟着许多拍手跺脚的孩子们。

端午担,少者4色,多者8色,黄鱼要成双,一只蹄髈、一只鸡、粽子、荸荠、粉干,还有一只头颈涂红的戆大鹅。据说鹅在路上越叫越发,称“戆戆鹅”,故有“呆大”女婿一说。

城里未过门的女婿也要提包头送节,包头6色或8色,用幢箱篮装着酒、烟、黄鱼、火腿等,外加时鲜佳果枇杷、桂圆之类。宁波人把这种送礼,称作“垫矮凳脚”,意思是要把未来的岳父母摆平。

按礼节,丈人丈母要把部分节货作为回礼货送还女婿家。如果是新媳妇,回礼中会有雏鸡,寓意“早生贵子”。

游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后,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当地民间认为,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旧时,长沙城内的儿童较今日孩童,“火毒甚重,易生疖疮”。因此,端午日长沙城内家庭最注重让小儿败毒。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食之,可保孩童一夏难生痱子和疖子。

过去的长沙人家,还常会在端午节的午时把艾叶子、石菖蒲、葛藤、大蒜肉煎水,晾凉,午时把细伢子泡在脚盆中,以保证细伢子在夏天不生痱子,长得乖。

更多的人家在端午节时,只是用菖蒲、艾叶、枫球子等熬汤让小儿洗沐,据说可除百病。

形形色色的端午习俗,让端午节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同类推荐
  • 最佳课堂:天文探谜

    最佳课堂:天文探谜

    本套全书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根据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再结合全国中小学各科课本的同步内容编撰而成,是各学科的有益补充和知识范围的深层挖掘,是现代中小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这些百科未解知识之谜,能够增长中小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我们的学校教学都是一些已知的基础文化知识,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和死板,都已有比较科学而清楚的定论,这些知识是前人创造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其实,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在掌握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的知识,创造未知的领域,不断推动科学文化知识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自然的主人。
  • 积极思考才有出路

    积极思考才有出路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我们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 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丛书” 图书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必知的语文学家

    必知的语文学家

    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并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在学生阶段,需要学习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 希利尔趣讲世界史

    希利尔趣讲世界史

    所有人都知道,历史中有大智慧。所以,爸爸妈妈们都常给孩子讲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正如许多给孩子看的历史读物一样,它们的讲述都不系统,也缺少基本的历史感,有的甚至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说教。希利尔通过精彩的历史故事,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书中不仅将发生在这颗星球上的历史囊括殆尽,而且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一种崇敬之情,那就是——不论何种文化,它所经历的苦难和它所创造的辉煌,都值得钦佩尊敬。
热门推荐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 幽隐山庄

    幽隐山庄

    一个沦陷于中国西汉时期的古罗马家族,他们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的泪水和血腥?千年的禁锢到底是一种信仰,还是人性的抹灭?在这个诡秘的幽隐山庄里,各种诡异的事情不断上演着:盛产父杀女的变态家族;能梦到灾难的奇异女子;灭绝万年却又复生的惊人物种。当鲜血染红整片山庄的时候,谁才能给出最后的答案?往事已沉,碎梦依旧。那饱经风霜的沉沦岁月,终归是一场充满哀伤的古老惋歌!
  • 妖孽总裁:还我纯洁心灵

    妖孽总裁:还我纯洁心灵

    我,水墨悦,一个金牌特工,唉!今日可是倒了大霉了,和闺蜜一起去酒店吧,还进错了房间,进错了房间吧,还......算了算了,我也不亏~啧啧,那人啊~就是一只妖孽!诶?有任务?!这委托人怎么那么眼熟?哎妈?!那不就那天酒店那妖孽吗?秘书?我竟然成了他的秘书?OMG!我真算是栽在那妖孽的手上了.......
  • 夜染无痕,卿为天下

    夜染无痕,卿为天下

    他四岁生辰之时,北斗西斜,镇压的凶剑幻化为匕首,饮其血认主,刺向沉睡百年的护国神兽,吴铭帝怒,斩其母妃九族,一碗毒羹强行灌入他的口中……她的母亲身怀六甲,随夫征战,她出生时,数千匹雪狼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逼退敌军数里,护她安然降世,吴铭王朝惊,谓之“妖”,八年谋划,东宫一族,一夜覆灭……八年后,他们重返吴铭大陆,她嫣然浅笑,问:“天下与我,你怎么选?”他亦笑:“你是我的天下。”
  • 约好了春天开花

    约好了春天开花

    把生活当做一种人生的旅行,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讲述了友爱、亲情、成长、孤独……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约好了春天开花》的作者将对生命的诸般感悟,化作诗意的言语,为后来者点一盏心灯,照亮前方的路。它可以让你爱上生活、爱上阅读、爱上书写自己的美丽心情和故事。
  • 英雄联盟之仗剑长歌

    英雄联盟之仗剑长歌

    时光荏苒,流逝不停,谁能掌控?炎黄血脉,历经亘古,谁能再现辉煌。穿越无垠的星海,从此端起航,遨游至未知深处。一把剑,一个少年,走出连绵的山脉,穿过浩瀚的星冢,谱写盛世篇章。挥不完的世间剑,道不尽的儿女情。
  •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世界文学名著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它以深邃的思想,精湛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审视,表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与人生;它有着非同凡响的力量,不仅能改变人生,在某种意义上,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它是人生中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阅读世界名著,体验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思想,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人文修养,并以此了解社会,解读人生,为走向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万源道主

    万源道主

    大山中偏居一偶的古老魔族,一位受尽欺凌的穿越少年带着执着缓缓走入了残酷的世界。迟来的传承,未尽的任务,上古之谜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万界争仙,我只为守护所爱。唯我独尊,我便是万源道主。
  • 江氏伤科学

    江氏伤科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医妃来袭,扑倒傲娇王爷

    医妃来袭,扑倒傲娇王爷

    弑煞到死才明白原来自己的真情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害死自己不说,还让自己的师傅受万蛇噬咬之痛。重活异世,她发誓,这一世只为自己而活。遇佛杀佛,遇神杀神,谁都不能挡她游戏人间,肆意人生。只是这非要黏上来的男人是怎么回事?自己还是个带把的男儿装,他也能看上自己?###小剧场###弑煞扶额,强调:我喜欢女人。白煜尘撩了撩衣袖,漫不经心的笑:我喜欢你。弑煞无语:你喜欢我什么?我改?白煜尘笑一派性感慵懒,格外的撩人:我喜欢你不喜欢我嫌弃我的样子。“……………”这个她改不了!女强男强爽文,女主不小白,男主前期高冷,后期忠犬。强调:绝宠文,男女主之间无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