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27400000002

第2章 如是参禅(2)

活在当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消耗体力,最后变成了一个空壳,依靠名师,依靠佛……。人的许多精力都是消耗在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行为中,这是最妨碍修行的,它们会把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参话头、提起觉照、观想……并不会消耗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就是欲望。宗教里面的修炼人士为何要禁欲?拿火箭发射来比喻,人体就像一座火箭发射架,中脉则是火箭发射的通道,神识也好,灵魂也好,是上升的火箭弹头。火箭为何会升上太空?因为火箭底部本身带有燃烧的能量,通过一种方法把火箭底部储存的能量点燃,并且让它燃烧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发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没有能量燃烧,没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够,箭头则无法上升。拿人体来说,体内的精气神就是燃烧的能量,修炼的人如果纵欲过度,根本无法开顶。

体内的精气神充足到一定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时候,身体会发烫(往下降则会性欲冲动),头顶会涨得似要裂开,有钟声、鼓声、琴声,有电光、雷鸣,能透视、远视……头顶打开后成为一个通道,睁眼闭眼都是晴空万里,浑然忘我,与万物同一体;但在没开顶之前,彻夜彻夜都是梦,白天也是梦,尽是光影涟涟。当心这时候别人说你是精神病,若执着不放,真的会变成精神病。

其实,欲望永远满足不了,满足了一个欲望,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人就为欲望活着,被欲望驱使着。希望别人赏识或认可,只能助长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真我。现代人给欲望换了个好听的名词,叫做“理想”。细分析,理想和欲望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想断除欲望应该如何做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一种看待事物的最好方式。

悟道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呢?他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而又不加以分别——比较、衡量、算计……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但我们普通人都正好相反。

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对事物过多的分别造成的。

也许,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觉知事物,而又不分别事物,这样去生活试试看。

对事物觉知,而又不分别事物,就是一种单纯心,只有这种单纯心才能入道。财色名利占据了我们的心,怎么可能活得不累呢?我们的心又怎么可能保持单纯呢?

当然,我们终究是凡夫,悟道以后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随,但是在未悟道之前,仍须思维观,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过思维观,定力则无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见到佛性。

对于悟道的人来讲,烦恼即是菩提,六根飞舞也即化身的显现。可是对于未悟的人,烦恼就是烦恼,六根就是六贼。现在学佛的人,总是拿着祖师悟道后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之前的话往自己身上套。

一个未开悟的人,千万不可学开悟的人的思想行为,否则对自身学佛一点益处都没有。看祖师的语录,要把前后分开来看,未悟前是怎样修的,开悟后又是怎么做,怎么讲的,要分清楚。

对于没有悟道的人来说,念是很重要的。一念不生是定非禅,更非究竟之禅。禅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是无心,无心又怎能观照呢?既无观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数重关。”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并非无念、无心就是修行。

何谓妄心?六根对六尘产生识别就是妄心。要消灭妄心,就要关闭六根;六根一旦关闭,妄心熄灭,则产生定力;有定力,虽分别,也无分别;无分别,则有觉知;有觉知,则不被境转。

觉知是不是心意识呢?是心意识。佛门里不是讲“离开心意识来参”吗?无住为离,不觉是住。觉与离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谓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无。“真”无能,“妄”有用。讲经说法度众生,真妄并存,并用。

见闻觉知不是妙明真心,但也不离妙明真心,离是断灭,不离是妄,只有顺着见闻觉知,方能证到妙明真心。若言觉知是真心,四大散尽真何在?若言觉知不是真,离开觉知真何来?

都说“坐禅”“坐禅”,其实禅岂能是坐的呢?禅是参出来的,定才是坐出来的,严格说来,定到一定程度也无需坐了,而要借助事境来锻炼自己的定力;禅则更需要借助人事物理的境缘来参。参禅是有观有照,有觉有知。定是一念不生,无分别,无拣择。

往往坐禅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怕吵闹的环境,不愿意接触人和事,究其原因,还是不懂何为参禅。实际上,在动中参禅要比在定中参禅容易悟道得多。在定中参禅只有一种味道,而在动中参禅则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悟道的契机(也即因缘)特别多。

参话头的道理也是这样。参话头首先要提起话头,提不起话头又如何参话头呢?有时候提起话头,又未必是参话头,犹如止观,能止未必能观,止是定,观是慧,提起话头而不参话头,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所谓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禄,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没有了,还能超三界吗?超三界的就是这颗心。

悟道后的心性并非不需要觉照,而是更需要用觉照时刻体会真如。找到佛性,应该时刻体验它,提起它。那么,找到佛性的人何时能放下佛性呢?达到看佛性随看随在的时候,才能小憩一会儿;找到佛性后,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走掉过,才敢放下。

生死未了,智慧未开,永远要时时刻刻提起觉知,保任佛性永不间断。按禅宗的境界,三关未彻底破,真如佛性永远不能放下,须一直提起觉知看着佛性,待三关通透方能放下觉知,不需再看着佛性。

禅是超越头脑后的产物,而不是头脑的作品,但是许多人总爱思考禅。参禅绝不是用头脑思考禅,而是要抛弃头脑,用祖师的话来讲是要“抛开心意识来参”。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看了一些禅学书,根本没有资格来谈禅宗,谈谈禅学还勉强。

真如佛性能否传呢?“向上一路”真的不能传吗?这两者是一还是二?这两者是一不是二,的确不能传,所能传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传、凡所说,皆非第一义,第一义者需自己去亲见,亲明,亲受用。禅门里的公案和机锋是祖师对众生慈悲,才善巧设立的无门之门、无法之法。

参禅有这样三个阶段,可以比喻一下:见山是山,是凡夫;见山不是山,是处在参禅的过程中;见山是山,是从功态中走出来的彻悟圆满。古人常讲,前十年见山是山,中间十年见山不是山,后十年又是见山是山。在这里我们换一种讲法:前十年,只要用心什么都听得见;中间十年,尽管用心什么也听不见;后十年,即便不用心什么也都听得见。因为前十年用的是头脑,稍微注意一下便产生头脑效应,听见声音;中十年是处在功态中,提起觉照,头脑已不复存在,所以外界的声音干扰不了觉照(只有头脑才易受干扰);后十年已经圆满,身心内外、八万四千毛孔全部变成了觉照,变成了一个透明体,不存在用功,觉照便出现,不用功,觉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没有觉照,智慧永远不会现前,或者说真如佛性永远不会现前(前十年、中十年必须提起觉照,否则便落入无记)。

在参禅过程中必须有念才能参究(在禅宗里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这个念还要相续不断才能参究。

在参禅中,明师也很重要。明师既是种子,又是阳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顶的人,已被明师种下了一粒菩提种子,一旦因缘成熟,种子遇到了阳光和甘露,就会发芽结果。为什么许多众生听闻佛法后,或见到明师一眼,就会发菩提心?那是因为在前世曾经听闻过佛法,被明师种下过种子。皈依和灌顶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和明师的力量沟通,也即和历代祖师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因为在世明师被上一代明师灌过顶,法脉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来的。犹如每个众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亲、爷爷的遗传基因一样。没有经过灌顶,就没有办法和法脉的力量沟通,因为你的阿赖耶识里没有这个记忆(基因),没有储存这个信息,就是给你方法修炼,也不会产生效果。灌顶后,在你的心灵深处会有历代祖师的信息和力量,师徒俩人犹如两杯水,在灌顶的一刹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不分彼此,如此一来,虽是师徒二人,实则是一人。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相感应呢?因为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说,子女是父母亲的化身。经灌顶后的师徒也是如此。

常人的神识是随习气而停留,生前好淫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部位,那么死后,神识也会从生殖器出去,进入畜生道。生前贪吃的人,其神识多数停留在肚子上,临终时,神识则从肚脐眼出去,进入饿鬼道。灌顶时,是把神识唤醒并提升至头顶,神识是停留在头顶上(大根器的人在灌顶的一刹那,神识还会从头顶出去),那么临终时,神识也必然从头顶上出去,进入佛国。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皈依和灌顶是至关重要的。

修法,被法缚;弃法,被法转;不修不弃,当下警觉(觉照)即是道。也即,无明即魔,识得即道。

总之,参禅悟道靠见地,自了生死没出息。

同类推荐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本书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陌上花随时雨飞

    陌上花随时雨飞

    她跳下忘川,在一世又一世的轮回中,只为忘记。他欲渡她成仙,脱离尘世劫难。他放下过天,放下过地,却始终放不下她。谁是谁的劫?
  •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半个瓜皮爬上来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半个瓜皮爬上来

    这套书阵容强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由100个当代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不愧为一个以“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为宗旨的小小说系统工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激励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推动小小说创作的进步;对于促进小小说文体的推广和传播,引导小小说作家、作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广大文学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 封剑乾坤

    封剑乾坤

    远古时期的地球上,有一个叫乾坤大陆的地方,那里有无数的生灵追求巅峰的力量……只要有绝对的力量便能上天入地,屹立乾坤。少年走出半生,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目次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目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圣之塔

    万圣之塔

    少年起苍茫,忽陷恩怨中;赤胆忠心不忘本,豪气云天称英雄;欲解其中局,须上天阶楼;又到似曾相识路,那人不在灯火阑珊处......下凡界,人族所在的九州大陆,九州郡县里如星罗棋布般分布了大大小小的修士列国。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大修士国度,还有弱小的王朝,公国地区等分布着零零散散的诸子百家学派,他们弘扬天道,传颂人学,通晓阴阳,上接天河;下邻黄泉;通天彻地,无所不能。然而却有一个天大的谜团等待解开
  • 不放手是我最后的挽留

    不放手是我最后的挽留

    向缘与奈何相识在大学,也许最好的爱情就是你的梦想是舞台,而我的梦想是绘画,你的光芒万丈恰巧是我灵感的源泉,男主并非高冷确实在霸道,女主温柔却内心敏感,在大学时光兜兜转转,跌跌撞撞,他们邂逅了很多,亦有过太多的误会,男主爱的轰轰烈烈,女主爱的深沉。愈是深沉愈是有太多言不由衷。最后,梦想开花,可他们,是否会坚守初心
  • 钟宇之巅

    钟宇之巅

    钟宇大陆上,盛世王朝中,李家公子苑浩淼,小妾所生,幼时被认为废物,后来各种“外挂”升级的励志故事!
  • 瓶邪:等待十年之约

    瓶邪:等待十年之约

    那年青铜门,我竟与你如此分别,从此思念若潮水,不断。带我思念成海,必将水漫金山,张起灵,你在哪?我想你……——吴邪
  •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这是一位职场遭遇挫折的父亲,送给妻子、女儿和自己的礼物——这一趟,意外的美洲之旅。三个月的旅途中,他们一路星光明月,一路高山坦途,走过巨杉、优胜美地、火山、黄石、红土世界,畅游洛杉矶与拉斯维加斯,并以此作为女儿阿朵三岁生日的礼物;然后,他们以更大的勇气,开始了在墨西哥的探索之旅,寻找失落文明,拥抱雨林,握手危地马拉……对于他们,这不仅仅只是一趟旅程。阿朵说:“明天,我们要去哪儿?”
  • 为了孩子:未成年人保护

    为了孩子:未成年人保护

    本书对国家颁布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进行宣传的同时,列举了若干侵害现象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