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67100000005

第5章 佛教心理医学(2)

五、嫉妒的产生和治疗方法

《百喻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师父带着两个徒弟,师父患了脚病,便吩咐两个徒弟每人负责侍候一个脚,随时加以按摩。这两个徒弟常常相互嫉妒憎恨,有一次,甲徒弟走开了,乙徒弟就抓住甲徒弟负责按摩的左脚,用石头猛砸。甲徒弟回来后见到师父的左脚被砸断,一气之下,也把乙徒弟负责按摩的右脚打断。

嫉妒是万恶之源。两个徒弟因嫉妒,把师父的双脚都打断了,害得师父成了无脚的残疾人。嫉妒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不健康心理现象,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多种复性情绪,一个人优越的天资、突出的成就、丰厚的财产、崇高的威望等等,都是某些人嫉妒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如果嫉妒者对他所嫉妒对象的重视和关心比较轻时,他的嫉妒只是陷于一种焦虑不安和情绪低落的状态之中;第二,若对嫉妒对象表现出强烈重视和关注,他可能会有恐惧和绝望感,可能发展成憎恶、敌视、仇恨等恶劣情绪,在行为上表现出恶意中伤,甚至产生攻击、破坏性的行为,像上述故事中的两个徒弟就是如此。

佛教认为,嫉妒是一个烦恼产生的根源之一,它不仅危害自己,祸及他人,还会因为“因果报应”而殃及子孙。《迁善录》就有这样的故事:宋朝大夫蒋瑷有九个儿子,个个都身体残废,不是驼背、跛脚、手足不能屈伸、瘫痪,就是疯癫、愚痴、耳聋、眼瞎、哑巴。子皋见之而问,蒋瑷说:“我平生只不过经常要嫉妒比我高明的人,喜欢奉迎巴结我的人。我怀疑别人做的善事,坚信他人做的恶事。见别人得到好处就像自己损失了什么,遇到别人有损失就好像自己得到了好处。”子皋说:“这是你嫉妒的恶报呢,你应当改过向善,还可转祸为福。”蒋瑷便痛改前非,广修善行,几年后,他九个儿子的毛病都逐渐痊愈了。

当然,这只是佛经因果报应的故事罢了,但它劝人们要免除嫉妒之心,这是消除烦恼的办法之一。确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嫉妒作为一种病态心理,危害极大,嫉妒者往往不择手段地采取种种办法,打击其嫉妒对象,既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又影响他人。因此,佛教劝诫人们不要嫉妒,在今天而言仍不失为有益之举。

(一)熄却嫉妒之火

人都难免处于妒火的煎熬之中,一方面自己产生嫉妒心理,一方面则被他人嫉妒。因此,熄却妒火既要消除自己的嫉妒心理,又要防止被别人嫉妒。

1.摆脱嫉妒情绪。要正确对待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长处,不要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要注意开发自己的潜能,防止病态的自尊和自卑。

2.不断充实自己。对他人和自己之间的差距,要以自己的努力去缩小,而不是损害他人;如果能以进取心来激励自己,在充实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落后状况,嫉妒之火自然就会变成奋斗的激情。

3.转移嫉妒视线。如果自己有成就,容易成为嫉妒对象,这时应当学会保护自己免受嫉妒,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移视线。一方面将自己的优势加以弱化,藏而不露;另…方面要夸大嫉妒者的长处,、使之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减少其嫉妒心理。

六、牢骚的产生和治疗

佛经上有这样一首偈:

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中无嗔是净土,无染无杂是真常。

然而,“无嗔”者总是少见,生活中常有牢骚满腹、嗔怒无常者,他们总是因此而烦恼不已,以至于自食恶果。因此,佛教告诫人们要平息嗔怒之心。

《贤愚因缘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波斯匿王率大军路过佛陀讲经说法的道场,听到一位出家师傅诵经的声音特别洪亮,便愿布施十万文钱,让佛陀请那位诵经的师傅出来和他相见。可是,当波斯匿王见到那位师傅的相貌后,心中十分后悔,他根本没有想到,那声音清脆宏亮的诵经者,居然相貌丑陋,身材矮小。他便请教佛陀其中的缘由。

佛陀说:从前有一位名叫迦叶佛的圣人圆寂后,国王命令4位大臣负责为迦叶佛盖一座很大的塔。可是其中一位大臣牢骚满腹,懒散怠工,国王就责备他,那位大臣更加愤怒不已。但是塔建成后,这位大臣又认为这塔庄严,就布施卜个宝铃安装在塔上。

佛陀说:因为那位大臣的牢骚和愤怒,所以五百世中身材都矮小,相貌丑陋;又因为他挂了一个宝铃在塔上,所以他声音非常宏亮悦耳。

佛教把牢骚和愤怒说成能影响人的身材和容貌的恶习,其意在劝诫人们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心怀嗔怒和怨恨,否则就会烦恼丛生,自食恶果。

发牢骚是我们都曾体验过的激动情绪。古人认为,牢骚满腹易怒者,有损健康。

张从正《儒门事亲》日:“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食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目暴盲,耳暴闭,筋解;发于外为疽痈。”

现代心理学认为,发牢骚者,怒发冲冠,脸色初赤后青者占19.3%,脸色变青者占25.8%;眼球多突出,视线亦有变化;咬牙切齿,唾沫四溅;声音发抖,吐词不清。

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经常发牢骚者,最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一)学会消除牢骚

佛经说:“心净则佛土净。”一个人若能自净其心,就能凭借自身的善因,得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那么,一切烦恼都会远离自己。因为修行之身,身心的抵抗力增强了,对外界的刺激都会以“平常心”见之,无名的烦恼也会因此而消失净尽,那么自然就不会有牢骚,不会有嗔怒。在生活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消除牢骚:

1.远离“导火索”。牢骚满腹并非无缘无故,它往往是因外界刺激的“导火索”而引发。因此,我们应当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曾有这样一首偈唱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心头无挂若闲事,便是人间好时节。”只要我们不为闲事所束缚,即可以通禅而与牢骚无缘。

2.转移“兴奋灶”。发牢骚时,大脑有一个强烈的负性情绪“兴奋灶”,因此,要消除牢骚,可以将此“兴奋灶”加以转移,转移方法有多种,如听音乐,欣赏名画,进行运动,参与娱乐等。佛教的忏悔、念诵、修禅等也是有效的方法。

3.默念“暗示语”。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意识可以使自己平息牢骚。在即将发牢骚时,我们不妨默念“暗示语”:“不要发牢骚!…‘发牢骚有害健康!”等,默念暗示语常可以自我警觉而免发牢骚。

就要求人们说话不要违背佛理,不要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要说真实而且与人融洽有益的话。在“五戒”中就有“戒妄语”的戒律,并为出家和居家的弟子共持。

语言是人类交际、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每个正常的人都能运用语言说话,就像每个人都用腿走路一样极其平常。然而,佛教就是在平常之中体现其教理,它对语言也进行了规范。如果说,现代人把语言作为联系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技巧加以讲究,那么佛教则把语言作为一种直接的心理健康手段。

佛教的“妄语”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妄言,指口是心非,欺诳不实;(2)绮语,指花言巧语,油嘴滑舌;(3)恶口,指辱骂诽谤,恶语伤人;(4)两舌,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因此,佛教的“戒妄语”就是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语言。对于违反这条戒律的人,佛教认为不仅会造成诸多烦恼,而且还将受到因果报应。

《贤愚因缘经》上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名叫微妙,她以自己的过去所遭受到的因果报应劝告许多尼姑们“戒妄语”。原来,微妙比丘尼曾是一个阔太太,但没有生育能力,后来她丈夫娶了姨太太并生了个男孩。她嫉妒姨太太,悄悄把男孩杀了。事后她不是忏悔自己的罪过,而是发恶誓:“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会被水冲走,被狼吃掉,而且会自己吃亲生子女的肉,我自己会被活埋…”妄言恶誓的结果是一一应验了。她先后嫁了三任丈夫,就在同第三任丈夫新婚几天后,丈夫死了,按当时>;--j~,妻子陪葬,她被活埋了,幸亏有盗贼盗墓取宝,她被救出来。于是,她请佛陀度化,而且修成正果,成为微妙比丘尼。

佛教从因果报应上阐述了“妄语”的恶报,这显然是唯心的。但从心理角度来说,“妄语”者往往因违反自己的良心而自责,易造成心理紧张不安,这是不利于健康的;尤其是“妄语”者欺诳诽谤、挑拨离间、花言巧语,最容易造成人际关系障碍。它虽不会像佛教所说的那样得到恶报,但会失去人们的信任,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佛教“戒妄语”不仅对其信徒具有语言规范作用,而且对人际语言沟通也是极好的指导。它是我们进行语言沟通的必备的原则,对促进现代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格勒斯指出,为了准确而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人们在语言上应该采取“合作原则”。其中就要求语言质量必须具有“真实性”,这与佛教提倡的“戒妄言”相近;在方式上要求言辞清楚,避免含混不清和花言巧语,这与“戒绮语”相近。

英国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沟通的“礼貌原则”,其中就要求多赞扬他人,少贬损他人;要与人_致而不是“搬弄是非”;要富于同情而不是“恶语伤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家赫伯特和伊夫则认为语言沟通应讲究“现实原则”,说话要根据实际情况,避免荒唐的语言,不能让人感到其说话花言巧语和所谈的事实、情况、状态违背常理。这些观点都与佛教的“正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五欲的产生和治疗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上:“五欲烦恼,犹若瀑流,漂溺有情入生死海,汩没流转,难有出期。”所谓“五欲”就是财欲、淫欲、饮食欲、名欲和睡眠欲,也有指五种感观欲望的。五欲烦恼有如瀑流,能够漂溺一切众生到“生死海”中,沉浮不已。

佛教出家僧尼必须遵守佛教的戒律清规,其实质就是禁欲,自觉约束行为和心理活动,不被五欲烦恼所引诱。佛教甚至认为,眼欲得好色,耳欲得好声,鼻欲得好香,舌欲得好味,身欲得好触。这色、声、香、味、触都是众生易得的贪欲,也在禁止之列,这样便形成了诸多戒律,以达到禁欲的目的。而在五欲烦恼中,淫欲是首当其冲的,“戒淫”成为佛家禅定的“加行”,佛教还编有许多“戒淫”的故事。

在诸欲中,危害最大的是淫欲。《楞严经》即以阿难惑于淫术为“缘起”,当时阿难因乞食,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喜欢其美貌,便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将阿难摄入淫席,淫躬抚摩。释迦得知此事后,立即宣说神咒,以文殊师利咒消灭恶咒,将阿难和摩登伽女提将归来,教诲摩登伽女修得正果。((楞严经》又举例说,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说什么行淫事非杀非偷,不会有业报,说话间其女根突生猛火,堕入“无间狱”。所以淫欲乃众生轮回的直接“惑业”。

《四十二章经》也说:“出家沙门,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汝等沙门,当合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因此,欲爱不净,是生死之根,众苦之本。

在佛教这些戒淫理论指导下,僧尼绝对禁止与异性交合,“染心相触”,有亲密行为,而且禁止独自手淫。大乘佛教还戒及心念的起动。在寺院里,早课通常念诵“楞严咒”为始,而这是梵语译成的汉字,说的是佛陀救其弟子受惑于摩登伽女的咒语。据说凡念此咒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性欲的诱惑。

在佛学中有“恶业发相”的说法,其中“淫业发相”乃于坐中见淫秽之相而动心,或忽思邪淫之事,乃至于被此欲念所逼恼,行邪淫或手淫等事,佛教认为这是宿世行恶必感的恶果和心理的恶性变化。

佛教戒淫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僧团清誉,宣扬佛教离欲,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修禅提供良好的条件。从气功角度来说,现代气功的实践表明,性生活是进入高深气功态的障碍,因禅定的需要而设戒淫,自有其有益的成分。但是,对于世俗之人来说,戒淫是违逆人性的行为。现代性学认为,性生活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新生命的诞生,而且对生命个体来说,也是一种有益健康的行为,正常和谐的性生活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过佛家的戒淫生活,而应当学会夫凄双方的性和谐之道。

同类推荐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 听李叔同讲禅

    听李叔同讲禅

    本书系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多角度认真探讨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等诸多难题的精华之作,作者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籍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
热门推荐
  • 我的三国之乱世烽火

    我的三国之乱世烽火

    带你走进我的三国,在这个人才辈出的乱世,看各种能人志士各显其才。看看符不符合你心中的三国
  • 冷酷总裁迷糊妞

    冷酷总裁迷糊妞

    风虞集团,公孙浩,现在的当家,天使面孔、恶魔心、冷酷出名,传说他是地狱的使者,还有一点就是从来都不让别人碰,只有离他10公分肯定被当沙包踹飞……谁稀罕,一个大男人长那么漂亮干嘛!她是神!居然敢叫公孙浩~暖暖,他是恶魔好不好!还有那支放在额头上的手,为什么没有被砍掉,为什么?
  • 五行幻世录

    五行幻世录

    天地万物皆由五行元素构成,万事万物随着五行的变化而变化着,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更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意味着万物之宗。所谓五行既人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亦相辅相成。《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传说此五行各有一名守护使守护,以维护万物的的平衡与世间的安宁。
  • 玄天阙

    玄天阙

    豪门少年意外成为天下第一大派弟子,自此走上修仙之路,以其天纵奇才,本该笑傲江湖,奈何命劫在身,遭到奸人陷害,却是大道难成矣......
  • 魏晋世语

    魏晋世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眼中的我

    你眼中的我

    “喂,小子,我在这儿!”“你好,我叫程子!你叫什么?”“如果我消失了你会不会发现?”“喂,林雅川,求你再看我一眼。”原来真的有一天,你的眼里再也没有我。
  • 我的高中同学萧小鸡

    我的高中同学萧小鸡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高中,每个人对自己高中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酸甜苦辣,或欢乐,或苦涩,又或者遗忘,只是遗忘不是真的忘记,只是刻意不去想起,一旦想起,高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又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 岁月那时

    岁月那时

    岁月静好,流年似水。就让我们在彼此的陪伴中,回头细品以前所受的苦难,轰轰烈烈的爱情终究要回归细水长流。
  • 绝世神医

    绝世神医

    修真高手被人暗算,肉身死亡,保存金丹穿越夺舍成为一名废材实习医生,从此逆天改命。以真元治病,炼制神丹妙药,震慑医界。恶霸富二代?只是脚下玩物!仙家手段杀人无形!财富,权力,全靠神医妙手得之。利于都市之颠,成就一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