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还有种种奥妙。所谓奥妙,也称如来秘密之藏。其实所谓秘密,只是对不明白的人而言,明白人那里就不叫秘密。所以如来在寂灭之前,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见了,默不作声,没有反应,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如来秘密之藏,明白如来为什么拈花示众。如来对大众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得了心传,成为如来灭度之后的正法传人。这个心传,究竟传了什么?还是没传什么?也靠各人去悟。
说是传了,迦叶可能会说:实无所得。说是没传,迦叶可能会说:如来如实之言,岂有虚诳。
如来付法给摩诃迦叶之后,又给105岁的外道老人须跋陀罗说法,老人闻法开悟,成为释迦牟尼最后一名弟子。随后,佛陀在拘尸那迦罗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示疾,右肋而卧,入于涅槃。时间在公元前485年,2月15日半夜时分。
悉达多——意为“终成正果”,也叫“成就一切”。现在果然功德圆满,从容入灭。
乔达摩——实在是众生“最好的牛”!
大事因缘,惟一佛乘——微妙法门
结集三次
部派分野
却说佛陀灭度后,摩诃迦叶为第一任传法祖师。佛祖吩咐大迦叶护持正法,不要断绝。待有了继任人后,大迦叶就可以独自修行,久住于世,等候67亿年后弥勒佛的降世,再把佛法的衣钵传给自己。
号称头陀(苦行)第一的大迦叶,被选中为第一任传人,是因为他修行严格,甚至有些保守,在没有佛陀在场的情况下,要保持正法不变,大迦叶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在佛陀灭度之前,首座弟子目犍连和舍利佛都已经先于佛陀涅槃了。
为了正确地传承佛法,在没有祖师亲自说法的情况下,佛法经书是一种基本建设。有了佛经,就可以遵照经典,如理说法,如法修行。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只是对机说法,手里并没有拿着佛经,也从来没有写过片字只言,因为他就是佛法,或称“大法王”,无需经典。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趁着诸大弟子健在,赶紧把他们听闻的佛法回忆和背诵出来,加以记录整理,编成经书。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大结集。据说后来还有多次结集,其中著名的有两次。因此总称为三次大结集。
第一次结集是佛陀灭度后90天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面的七叶岩窟进行的,所以又叫王舍城结集,历时7个月。这次结集的人选,规定只有证得阿罗汉的,才有资格。大迦叶挑选了1000人(一说500人),基本上都是大阿罗汉。大迦叶还不放心,就进入禅定,用天眼观察,看谁还有烦恼没断尽,就赶他出去。结果999人的确都是大阿罗汉,惟有阿难烦恼未尽。
于是大迦叶出定,手牵阿难出去。阿难羞愧难当,泪如雨下,心想:我25年随佛左右,号称多闻第一,听闻佛法最多,记忆最好,今天却被大迦叶逐出,实在没有面子。想到这里,就作了几句辩解,说是因为作佛陀的仆从,忙于事物,所以还有余习未尽。大迦叶说:“不止这些,你还有好多罪状。”于是历数阿难六大罪状,阿难无法,除了忏悔,就是赶快走开,加紧修行。大迦叶吩咐阿难,余习未断,就不要再来。
阿难回去加紧思维修行,晚上也不休息,参禅打坐。阿难的特点是智慧多,定力少,一时间还没法得道。这样练到后半夜,疲惫已极,就躺下来休息。可是头还没有挨到枕头,就突然大悟,进入金刚定,一切烦恼破尽无余,当即获得三明六通,大得解脱。他兴奋不已,连夜跑到大迦叶他们的石窟去敲门,连声说:“快开门快开门!”大迦叶问:“谁呀?”
“我是阿难!”
“你来干什么?”
“我今晚得漏尽通了!”阿难答道。
“不给你开门,你自己从门钥匙孔里进来。”大迦叶要试试阿难。
阿难就以神通力从门上的钥匙孔中进去了。见了众师兄,倒头便拜,痛加忏悔。至此,1000阿罗汉聚齐。于是,由多闻第一阿难诵经,由持律第一优波离诵律,由论议第一富楼那诵出论议,完成了第一次三藏大结集。阿难以天才的记忆力,基本上把佛陀在世所说的《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阿含类经典以及《譬喻经》、《法句经》等如数背诵出来,准确无误,显示了佛法和佛陀弟子的伟大神通。
由优波离诵律,也不是没有原因。因为这个出身首陀罗(奴隶)、从小以理发为生的所谓“贱人”,当初在为佛陀理发的时候,就因为佛陀四次纠正他的理发动作而依次进人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充分显示了他严于律己的道人风范。那是在优波离20岁的时候,佛陀成道三年、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需要理发,有人介绍了优波离。优波离生性自卑,就由母亲带着去见佛陀。他小心翼翼地给佛陀理发。理了一会儿,母亲跪下去问:“佛陀,优波离理发手艺怎么样?”
“好像身体太弯了一点。”佛陀说。
佛陀这么一说,优波离集中精力,修正姿势,不知不觉竟进入了初禅。
过了一阵,母亲又跪下去问:“佛陀,优波离现在理得怎么样?”
“好像太直了一点。”
优波离听了,马上又调整姿势,不料由于精力集中,竟然已经进入了二禅。
又过了一忽儿,母亲再问:“佛陀,现在理得怎么样?”
“好像人息太粗了点。”
优波离又加以改正,立刻就进入了三禅。
最后,母亲问:“佛陀,现在怎么样?”
“好像出息太粗了点。”
这时候,优波离已经达到一念不生的四禅境界,居然忘记了手中的剃刀。
佛陀赶紧对身边的弟子说:“你们过来一个,把优波离手中的剃刀接过来。他现在没有想念,已经进入第四禅了。来一个人扶住他,不然他要倒了。”
如此认真地对待别人的批评,虽然还有自卑的一面,却使优波离后来成为佛陀弟子中的持戒第一。由他背诵戒律,当之无愧。
大约30年后,大迦叶已经100多岁,就把衣钵传给了阿难。他自己则跃身虚空,礼拜佛塔;然后直奔王舍城西南不远的鸡足山而来。此山有三峰挺立如鸡足模样。尊者到达此山时,三峰为之裂开,形成天然禅座。大迦叶入座后,对自己发誓:“我将在此打坐67亿年,等待弥勒菩萨出世成佛,协助他教化众生!”说完,三峰马上就合拢了。头陀第一的大迦叶,由此显示了他不可思议的苦行。
第二次结集是在佛陀灭度后100多年。当时,因为西方僧人认为东方僧人所行的十条规则是“非法”的,就由长老耶舍比丘召集’700西方僧人,在吠舍厘城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历时8个月,重点厘定戒律,指斥东方十条为“十非法事”。但是东方僧人不服,就由跋舍比丘另行组织一万人举行大结集,承认十事合法。西方的人少,多数是长老,后来被称为“上座部”;东方的人多,史称“大众部”。至此,早期佛教正式分裂。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军队侵犯印度次大陆旁遮普地区,前325年撤走,随后该地区陷入动乱,出身首陀罗的旃陀罗笈多自立为王(月护王),率军进入恒河流域,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前324~187)。其中,他的孙子阿育王统治的时期(前269~236),举行了佛典的第三次集结,地点在摩揭陀国华氏城,由阿育王挑选1000名僧人,以国师帝须为上座。阿育王被称为佛教大护法和“转轮圣王”;阿育王本人晚年还皈依了佛门。
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得到空前发展,佛教开始走出本土,成为世界性的伟大宗教。第三次结集后,由帝须派遣十几位上座,分为9路,向周边国家传教。其中,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向东南亚的尼泊尔(雪山边国)、缅甸或马来半岛(金地)等国传播的一路,称为南传佛教;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中心,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阿富汗境内)和中国的于阗(新疆)、龟兹传播的一路,称为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中,前2世纪的大夏佛教值得一说。大夏当时为希腊人统治,地域广大,国势强盛,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的移民众多,成为东西方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汇聚交融点。根据《那先比丘经》 (又名《弥兰陀王问经》),学者推测,古希腊哲学可能受到东方佛教的强烈影响,反过来也一样。大夏的一个城市国家叫做舍揭,即今天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舍揭国王弥兰陀,是希腊人,曾经向克什米尔(当时的罽宾)的那先比丘请问佛教教义,他们问答的情况记在《那先比丘经》里面。后来,弥兰陀王皈依了佛教。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弥兰陀王施舍的舍利壶,还有一些碑文记载了大夏希腊人信仰佛教的事情。
佛典的结集伴随着早期僧团的部派分野。最基本的分野就是上座部和大众部。虽然都是佛子,归根结底还是同道,还不至于“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观点的分歧却是比较严重的,常常达到视对方为外道的地步。
经过300来年的演变,从比较自由开放的大众部里进一步分裂出的小派别有8种之多,如一说部、鸡胤部、说出世部,以及多闻部、说假部等,后来慢慢发展为日新月异的大乘佛教;从比较严谨正统的上座部则分化出雪山部和说一切有部,后者进一步分化为犊子部、化地部、饮光部和经量部,往下还有更小的分派,逐步演化出维持早期佛教原样的小乘佛教。大抵说来,上座部偏于说“法有”,大众部偏于说“法空”;上座部倾向于把佛陀看作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大众部则喜欢神化佛陀;上座部看重阿罗汉,认为阿罗汉是最高的解脱果位,这一点上与佛没有差别;大众部则认为在解脱上阿罗汉无法跟佛相比。
那么,如来说的到底是什么法?
苦集灭道
因缘十二
话说三藏带了悟空、悟能西行,有个把月一路平安。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看见一座高山。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小心小心。”八戒道:“没事。这个山唤作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三藏心喜,拜见了禅师,请问西天大雷音寺在哪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障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那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诵,至今流传。
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这个故事出自《西游记》。真假与否,读者意会,又《红楼梦》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不消理论了;只是这《多心经》一题,虽说是“错”,可是也有人说是“错得也妙”。要问妙在何处?只这一问,恐怕就已经“多心”了吧,只好按下不表。现在单来说这个“无”字。因为我佛出世,说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之法,这部《心经》只消一个“无”
字一路下去就打发了,却是为何?
让我们看看佛陀在鹿野苑为侨陈如等五比丘初转法轮时所说之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苦谛
人生一切皆苦:苦受是苦,乐受是苦,不苦不乐受也是苦。这是根本的一条。苦受是苦,那是当然。为何乐受也是苦?因为世人不明事理,在倒霉的、转瞬即逝的事情上居然也快乐,比如醉酒贪杯,吸毒上瘾,不知是苦。不苦不乐受,道理也差不多,世人稀里糊涂,不分善恶的时候,也就没有苦受乐受之分,不知苦为何物,譬如人在梦中毙命,懵懂无知;又如成了植物人,苦乐不晓。人生无常,一切都是虚幻,不能久住,这就是苦。这种苦是根本性的,不管众生的感受是苦还是乐,或者不苦不乐。
具体说来,有所谓四苦、五苦、八苦、九苦等等。主要是八苦之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何为生苦?生的时候,痛得哇哇叫,至于身心赢弱无法自立、需别人抚养呀等等就不用提了。老病死苦也不用说。何为爱别离苦?心爱的人儿、钟爱的宝贝远离而去,那个伤心难受想念心绞痛哟。何为怨憎会苦?
讨厌的人物偏偏遇着他,真是碰到鬼了。何为求不得苦?想做做不成,想要要不到,手里端着碗儿,眼却还盯着锅儿,诸如此类,不可穷尽。何为五阴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人的身心;人的身体生理要求、心理要求、有意无意的要求、下意识的要求,多如牛毛,所谓欲火攻心,炽盛得很,这是八苦的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