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汀离开她的故乡已有10年光景。滨海蒙特勒伊的情形早已变了。正当芳汀从一次苦难陷入另一次苦难时,她的故乡却兴盛起来了。
滨海蒙特勒伊有一种仿造英国黑玉和德国烧料的特别工业。那种工业因为原料贵,所以很不景气。当芳汀回到滨海蒙特勒伊时,那种生产工艺已经进行了一种空前的改革。1815年年底,有一个人在制造中用漆胶代替松胶,特别在手镯方面,做底圈时,用两头靠拢的方法代替了两头连接焊死的方法。这一改革大大降低了成本,因此,第一,工资增高,一乡都得到了实惠;第二,制造有了改进,消费者得了好处;第三,售价降低,利润翻了三倍。不到三年时间,发明这方法的人便成了大富翁。他不是本省的人,关于他的籍贯,大家全不知道;他的往事,知道的人也不多。据说他来到这城里时只有很少的钱,至多不过几百法郎。初到滨海蒙特勒伊时,服装、举止和谈吐都像一个工人。他是在一个黄昏,摸进滨海蒙特勒伊城的,当时正遇到区公所失火。他跳到火里,救出两个小孩,那两个小孩恰是警察队长的儿子,因此没有验他的护照。从那一天起,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叫他马德兰伯伯。
名师导读
交代人们所知道的马德兰伯伯仅有的一些事情,给人以神秘感,也为后文沙威怀疑他的真实身份埋下伏笔。“火中救人”这一事情的交代也使得他后来做很多善举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补叙】
马德兰伯伯获得大宗利润后,第二年便建造了一幢高大的厂房,厂里分两个大车间,一个男车间,一个女车间。任何一个无衣食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报名。马德兰伯伯要求男工应有毅力,女工应有好作风。
到1820年,他将一笔63万法郎的款子存进了银行,但是他为这座城市和穷人却用去了一百多万法郎。
他还在厂里建立了医院,又建造了两幢校舍,又创设了一所贫儿院,这在当时的法国还是创举;他又为年老和残废工人创办了救济金。他的工厂成了一个中心,工厂附近的贫民窟,成了崭新的居民楼群。他还在那里开设了一所免费药房。
名师导读
“创举”一词,是对马德兰伯伯作出贡献的高度评价。【用词准确】
1819年的一天早晨,由于马德兰伯伯在地方上所起的积极作用,省长保荐、国王亲自下达任命,让马德兰出任滨海蒙特勒伊市长。几天后,委任令在《通报》上刊出来了。但是第二天,马德兰伯伯却推辞不受。
同年,用马德兰发明的方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工业展览会上陈列出来,通过评奖委员的报告,国王把荣誉勋章授予发明家。马德兰伯伯又推辞了十字勋章。
1820年,国王又派他做市长。他仍旧推辞,但是省长不许他推辞,所有的重要人物也都来劝驾,人民群集街头向他请愿,他只好接受。有人注意到当时使他做出决定的最大力量,是人民中一个老妇人所说的一句气愤话。她当时立在他门口,几乎怒不可遏,对他喊道:“一个好市长,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在能办好事时难道可以退却吗?”
“怒不可遏”从侧面写出人们希望马德兰伯伯当市长的期望值之高。【神态描写】
他虽然现在是市长先生了,可是生活还和当初一样朴素。他灰白头发,严肃的目光,面色焦黑,像个工人。他经常戴一顶宽边帽,穿一件粗呢长礼服。他上班时执行他的市长职务,下班以后便闭门深居。他只和少数几个人谈话,他逃避寒暄,遇见人,从侧面行个礼便连忙趋避。
名师导读
马德兰伯伯的举止有些古怪,是天生性格还是另有隐情呢?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文。【设置悬念】
他老是一个人吃饭,并在面前摊开一本书。他散步时喜欢带一支长枪,但不常用。偶开一枪,却从无虚发,使人惊叹。他从不打死一只无害的野兽,从不射击一只小鸟。
他虽已上了年纪,不过据说体力仍是不可思议。他常在必要时予人一臂之力:扶起一匹马,推动一个陷在泥坑里的车轮,握着两只角去阻拦一头逃跑的牛。出门时,他的衣袋中总是装满了钱,到回来时,又都空了。他从一个村庄经过时,那些衣服破烂的孩子们都欢天喜地地跑到他身边围着他。
此处为后文沙威对马德兰伯伯产生猜忌并进行试探埋下伏笔。【埋下伏笔】
一天,他看见村里有许多人正忙着拔除荨麻。他望着一堆枯萎了的荨麻说道:“荨麻嫩时,叶子非常好吃。老荨麻可以织成荨麻布。荨麻斩碎了可以喂鸡鸭,磨烂了也可以喂牛羊。荨麻籽能使动物的毛光润,根拌在盐里可制成一种悦目的黄色颜料。荨麻只需要一点点土,不需要照顾。只需费一点点力就成了有用的东西,我们不去管它,它就成了有害的东西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朋友们,牢记这一点,世界上没有坏草,也没有坏人,只有不勤劳的庄稼人。”
他秘密地做了许多善事,正如有的人秘密地干着坏事一样。晚上,他常乘人不备,到一些揭不开锅的穷人家里,放一枚金币——20法郎,这可是救命钱!
1821年年初,各地报纸都刊出了迪涅主教米里哀先生逝世的消息,享年82岁高龄。
这噩耗被滨海蒙特勒伊的地方报纸转载了。第二天,马德兰先生穿了一袭全黑的衣服,帽子上戴了黑纱。
名师导读
两个“黑”体现出马德兰对米里哀先生逝世的沉痛哀悼。【外貌描写】
城里的人都议论纷纷,认为他和这位主教有些瓜葛。
1821年前后,蒙特勒伊人民口中的“市长先生”,几乎和1815年迪涅人民口中的“主教先生”一个意思了。周围10法里以内的人都来向马德兰先生求教,他排解纠纷,阻止诉讼,和解敌对双方,每个人都认为他是最公正的仲裁者,仿佛他在灵魂方面有一部自然的法典。人民对他的崇拜遍及全乡。
两个“都”和一个“遍及”写出了马德兰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之高。【侧面描写】
可是就在大家赞叹时,却有一个穿铁灰色礼服,拿条粗棍的人,用眼睛盯着市长,还做出一种别有用意的丑态,意思就是说:“这个市长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他……”
这个人叫沙威,是一名警探。可以这样说,他长着一副人脸,却有着狼和狗的禀性,这便是沙威。
沙威觉得自己有一种刚毅、规矩、严谨的本质,面对他自身所属的游民阶层,有一种说不出的仇恨。他40岁才当上警探。沙威塌鼻子、两个深鼻孔,两大片络腮胡子一直生到鼻孔边。他不常笑,但笑时狰狞可怕:两片薄嘴唇张开,不但露出他的牙,还露出他的牙床肉,在他鼻子四周也会起一种像猛兽的嘴一样的皱纹。郑重时的沙威是猎犬,笑时的沙威是老虎。他能屈能伸,热爱自己的职务;他做暗探,落在他手中的人必无幸免!自己的父亲越狱,他也会逮捕;自己的母亲潜逃,他也会告发。他那样做了,还自鸣得意。
沙威好像是一只永远盯在马德兰先生身上的眼睛,一只充满疑惑和猜忌的眼睛。到后来,马德兰先生也看出来了,不过对他而言,这仿佛是件无足轻重的事。他一句话也没有问过沙威,他既不找他,也不避他,泰然自若地承受这恼人的、几乎是逼人的目光。他对待沙威,正如对待旁人一样轻松和蔼。
名师导读
把沙威说成是“一只眼睛”,形象地说明了他时刻关注着马德兰先生,其内心的疑惑和猜忌程度之深。【比喻修辞】
有一天早晨,马德兰先生经过滨海蒙特勒伊一条没有铺石块的小街时,看见一个叫割风伯伯的老年人摔在车子下面,因为拉车的马滑了一跤。
这位割风伯伯是当时一贯歧视马德兰先生的那少数几个冤家之一。割风从前当过乡吏,他眼见一个普通工人日益富裕,而他自己,一个大老板却渐渐衰败下来,他满腔嫉妒,一遇机会,便竭力暗算马德兰。
割风伯伯“一贯歧视”和“竭力暗算”马德兰先生,但后来马德兰先生却对他舍身相救,前后对比中更凸显马德兰先生品德之高尚。【运用反衬】
他破了产,年纪老了,又只有一辆小车和一匹马,并无家室儿女,为了生活,只好驾车。
那匹马的两条后腿跌伤了,爬不起来,老头子陷在了车轮中间。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车上的东西相当重,割风伯伯疼得直惨叫。别人试着拖他出来,但没有用。如果硬来,可能会送了他的命。除非把车子撑起来,否则别无他法救他出来。
沙威这时也赶来了,他派了人去找千斤顶。
马德兰先生也来了,大家都恭恭敬敬地让出一条路。
“救命呀!”割风老头儿喊着。
马德兰先生转身向着围观的人说:“你们有千斤顶吗?”
“已经有人去找了。”一个农民回答说。
“要多长时间才找得来?”
“总得一刻钟。”
“一刻钟!”马德兰大声说。那车子正在往地下陷,把那老车夫的胸口越压越紧了,用不了5分钟他的肋骨一定会折断。“等一刻钟,那不行!”马德兰向在场的那些农民说,“那车子下面还有地方,可以让一个人爬进去,用背把车子顶起来,只要半分钟就可以把这个可怜的人救出来。这儿有一个有腰劲儿和良心的人吗?有5个金路易好赚!”
谁都没有动。
“10个金路易。”马德兰说。
在场的人都把眼睛低了下去,其中有一个低声说:“那非得是有神力的人不行。并且弄得不好,连自己也会被压死。”
“来吧!”马德兰又说,“20个金路易!”
仍旧没有动静。
“他们并不是没有心肝,他们缺少的是力气。把这样一辆车扛在背上,非得有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不行。”马德兰先生转过身,认出说话的人是沙威。
沙威盯住马德兰先生,一字一字说:“马德兰先生,我从来只认得一个人有能力照您的话去做。”
马德兰吃了一惊。
沙威用一副不在意的神气接着说下去,但是眼睛却没离开马德兰。“那个人从前是个苦役犯,土伦监牢里的苦役犯。”
马德兰面无人色。
名师导读
“面无人色”表明了马德兰伯伯内心的恐慌。【神态描写】
那辆车继续往下陷。割风伯伯喘着气,吼着说:“我吐不出气!我的肋骨要断了!哎哟!”
马德兰往四面看。“竟没有一个人要赚那20金路易,来救这可怜的老人一命吗?”
在场的没有一个人动。沙威又说:“我从来只认得一个能替代千斤顶的人,就是那个苦役犯。”
“呀!我要被压死了!”那老人喊着说。
马德兰抬起头来,正遇到沙威那双鹰眼始终盯在他的脸上,马德兰望着那些不动的农民,苦笑了一下。随后,他一言不发,双膝跪下,围观的人还没来得及叫,他已到了车子下面了。
“始终”说明沙威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体现出沙威做事的执著。【用词准确】
大家看见马德兰几乎趴在那一堆骇人的东西下面,他两次想使肘弯接近膝头,都没有成功。大家向他喊着:“马德兰伯伯快出来!”那年老的割风本人也对他说:“马德兰先生!请快走开!我命里该死呢!让我去吧!您会压死在这里的!”
马德兰不回答。
车轮又陷下去了一些,马德兰已经没有多大机会从车底出来了。
忽然,大家看见那一大堆东西动起来了,车子慢慢上升了,轮子已从泥坑里起来了一半。一种几乎气绝的声音叫道:“赶快!帮忙!”叫着的正是马德兰,他使尽了最后一点儿气力。
大家拥了上去,一个人的努力带动了所有人的力气和勇敢,那辆车子竟被20条胳膊抬了起来。割风老头儿幸免于难。
马德兰站起来,尽管满头大汗,脸色却是青的。他的衣服撕破了,满身污泥。大家都哭了。那个老头子吻着他的膝头,称他为慈悲的上帝。至于他,脸上显出了一种说不出的至高至上、快乐无比的惨痛,他把恬静自如的目光注视在沙威脸上,沙威始终望着他。
名师导读
为了救割风,马德兰伯伯不惜冒着露出真实身份的危险,神情的坦然更显其灵魂之高尚。【神态描写】
割风的膝盖骨跌脱了。马德兰伯伯叫人把他抬进疗养室,这疗养室是他为工人准备的,就在他的工厂大楼里,有两个修女在里面服务。第二天早晨,那老头子在床头小桌上发现了一张1000法郎的票据和马德兰伯伯亲笔写的一句话:“我买您的车和马。”其实车子早已碎了,马也早已死了。
割风的伤医好以后,膝头却是僵直的。马德兰先生通过那些修女和本堂神甫的介绍,把那老头儿安插在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个女修道院里做园丁。
名师伴你读
品读与赏析
本章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性情复杂的马德兰先生的形象:一方面,他具有高尚的品格,令人敬仰。他腰缠万贯但生活俭朴,他勇敢善良,乐善好施,热心慈善事业;胸襟宽广,不计前嫌,舍身相救一个曾经是自己“冤家”的人——割风。另一方面,他又显得有些神秘,令人难以琢磨。他声名显赫,却少有人知其往事;他身居要职却深居简出,似乎总是在刻意躲避什么;他威望极高,却遭到警探沙威的怀疑和猜忌。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激发读者不断阅读探究的愿望。
学习与借鉴
1.烘云托月:为刻画马德兰先生高大的人物形象,作者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有侧面,如写市民们对他的崇拜;有反面,如写老对头割风对他的感激。
2.描写细腻: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写警探沙威,文中多处写其目光,显示出其直觉的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