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固原相对封闭,故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广大回族群众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的民间仪礼习俗,主要包括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两部分。人生礼仪主要是指一位生命个体从生到死之间的若干重大阶段的礼仪,诸如诞生礼、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抓周礼、割礼、婚礼、丧礼等;而生活礼仪(礼节)则主要体现在日常待人接物方面,主要有见面礼、待客礼等。
第一节 固原回族的人生礼仪习俗
固原回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与礼仪习俗,是在其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宏观方面说,它是回族人民为适应不同历史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约定俗成、共同自觉遵守的思想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与民族性;从微观方面看,分散聚居于固原各地的回族,由于教派教义、自然条件、客观环境和文化类型的不同,又有复合性、地域性特点。
(一)诞生礼固原回族把人出生视为一种大事,并有着许多传统民俗习惯。固原回族社区中,妇女在孕育期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已故的人和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提醒外人免进。婴儿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格就象谁。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即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亲朋好友要在“洗三”(一些地方在7天后)这天,给产妇送长面、油香、锅盔、鸡蛋、肉等营养品,表现了回族群众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
(二)命名礼固原回族的命名礼主要请阿訇给小孩取经名,也叫回回名。命名礼的程序为: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訇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尕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最后如是男孩,阿訇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耳朵;如是女孩,阿訇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当阿訇进行这种仪式后,便从******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以示吉庆祝福。男孩一般名为尔撒、努哈、尤素夫、曼苏尔、穆萨、尔里等等,女孩一般起名为阿依舍、奴姑燕、海撒、法图麦、赛里买、祖布代、麦燕等等。除以******教经典上的圣贤名字命名外,固原回族还有以下命名法:有的以婴儿的生日命名,如婴儿出生在斋月就命名为“来买丹”,如出生在古尔邦节,就命名为“尔德”,如出生在星期五这天,就命名为“主麻”,等等;有的则以次序或排行命名,如二姐儿、三姐儿、四姐儿、老娃子等等;有的则以动物命名,如牛娃子、虎子、羊羊、黑猫儿,等等;还有的则根据祖父母的年龄以数字命名,如八十、七十、六十、五十等。固原回族一般在孩子小的时候先起一个经名,四五岁后再起一个大名,叫官名或学名。还有的在经名前冠以汉姓,使汉姓与回回经名相结合,如马穆萨、王尤拜、黑牧杜尔等,自然也有终身用回回名的。要说明的是,回族的经名,有不少都是简化了的,如阿布冬拉希简称阿布冬、穆罕默德简称穆罕子,且习惯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子”,如主麻子、尤舍子、尤拜子、麦燕子等等。在举行命名礼这天,有条件的家庭要宰羊,经济条件一般的也要炸油香、馓子、麻花等,请阿訇和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示庆贺。
(三)满月礼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理发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者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团成一个小球,用线和纱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祝其健康成长。贺满月时也要做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亲朋好友,重点招待对象是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
(四)抓周礼固原回族俗称抓岁。回族小孩的抓岁,仪式较简单:当小孩一周岁时,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周岁的头天晚上或当天早晨满怀喜悦心情准备岁糕。抓岁时对岁糕很讲究,选用优粉、红枣、香豆子粉、胡麻油等原料精制而成。抓岁时的岁糕必须要做成圆的,厚约三四寸,直径一尺左右,用蒸笼蒸。岁糕的花样要新颖美观,一般由六至八个三角形组成。每个三角形上的图案必须是用面制作的牡丹、梅花、荷花等花草,每朵花的中心放一个大红枣,忌讳用猫、狗、兔、羊等动物一类的图案。岁糕做得既白又软,吃起来又香又甜。有条件的回族家庭还要宰鸡、羊,做凉粉和烩五香菜。在抓岁这天,切糕人要选请长辈或年老的人,要邀请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人到家吃岁糕。来宾一般要给孩子带上玩具等小礼品,表示庆贺。举行抓岁礼时,主人要放一个大红桌子,桌子上摆上钢笔、毛笔、笔记本、《古兰经》和用纸制作的小飞机、小轮船、刀、剑及其他玩具等。之后,由母亲或父亲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让小孩任意抓。来宾和全家老小围着孩子一起观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东西。如果孩子抓到了笔和本子,就意味着将来是一个能写会画、才华出众的文人学者;如抱上了《古兰经》,就一定是个精通阿文、百问百答的阿訇,是一个真正的******;若拿起小刀剑,则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耍刀舞剑、好武尚勇的武士;如果既抓了笔又拿了剑,就认为这孩子会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若抓到不起眼的常用小玩具等,则会被认为是个吃喝玩乐、贪图安逸、成不了材的“榆木疙瘩”;如果孩子什么也不抓,便说他(她)是个浑浑噩噩、一事无成的白痴、庸人等等。
在抓岁仪式结束后,主人便端出岁糕、烩菜等美味,与来宾一起会餐一顿,祝贺孩子吉庆平安、健康成长。在传统习俗浓一些的回族家庭,以后每年在孩子的生日都蒸一个岁糕,在家庭范围内庆贺,一般不请客人。这种习俗直到女孩长到九岁,男孩长到十二岁时为止。
(五)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固原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割礼最早起源于迦勒底人,据传在公元前四千年埃及曾出现过。作为宗教仪式,现主要见于犹太教的“割礼”和******教的“海特乃”。
固原回族男童一般在12岁实行割礼,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割除****过长的****,二是割断****下端与****间的连线。为什么对男孩子举行割礼呢?因为******教规定男孩到12岁时就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五功”之一就是拜功,一日五拜均要洗小净,为洗小净方便,就在12岁实行割礼。于是,原本宗教上的一些规定经长期发展,就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民间风俗习惯。回族在对小孩进行割****手术时,过去都是由专门的宗教人员施行。在以前没有麻醉药时,就用冷水冲洗多遍,使其麻木;有的则采用简单的冰冻麻醉法,然后用专用刀割之。现在固原回族群众一般都把小孩送到当地医院进行手术,这样既安全又卫生,伤口愈合快,不到一星期就痊愈了。割礼的好处在于保证性器官正常发育,便于洗涤污垢,防止儿童遗尿症、****结石等病症的发生,对儿童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正因如此,固原回族群众对割礼非常讲究,气氛隆重。割礼这天,家庭经济条件较富裕的要给小孩换上一身新衣服并杀羊宰鸡,左邻右舍与亲戚朋友也前来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