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待王勃写完一看,竟一字未改。方才相信,王勃刚才并未睡觉,而是正在心内作文章,便为他这种写文章的方法起了个名字,叫做打腹稿。王勃在短短二十五个春秋中,正是用这种打腹稿的写作方法,创作了大量诗文,多为传世之作。
四、十四为滕王阁作序
少年王勃在外出旅游中,被虢州(今河南灵宝)府尹赏识,补为参军,因为他才华横溢,不拘小节,常常受到同僚们的妒忌。就是在这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被王勃匿藏起来。后来王勃又觉得此事泄露出去,必然受到连累,不禁感到后怕,于是便将曹达杀死灭口。事发后,王勃以杀人被判成死罪:他的父亲王福畴也因此受到连累,由雍州司户参军被贬到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做了县令。说来也巧,恰在此时,遇到朝廷大赦,王勃得以开释,但被开除公职。
不久,王勃坐船南下,去交趾看望父亲。据传说,当船行至安徽马鞍山的时候,王勃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水神对他说:“有我相助,保你一路顺风。”
说来也怪,这天晚上,果然北风大起,使得王勃所乘之船顺风而下,安然神速,一夜竞行七百里,第二天一早,便顺利到了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王勃一到南昌,便接到洪州都督阎伯屿的请帖,邀他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去滕王阁参加一个盛大宴会。
原来,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做洪州刺史时所建,后他被迁封滕王,此阁改名为滕王阁。阎伯屿被任命为洪州刺史后,见滕王阁已经破旧,便下令重修。重修竣工后,阎伯屿举行盛大庆典,邀集本州各级官员,特别是文人学士参加宴会。
王勃身为初唐四杰之一,又是皇帝召见过的神童诗人,其名声对阎伯屿来说,当然是如雷贯耳。王勃在南昌短暂停留,如能参加他的滕王阁竣工庆典,将可以增添不少风采。为此,当听说王勃已到南昌,阎伯屿便立即前往拜会,并给他发了请帖。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王勃应邀出席这次宴会,却又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快。
这是因为,阎伯屿有个女婿,名叫吴子章,颇有文才。为了给吴子章一个显露才华的机会,他让吴子章事先为滕王阁写了序,准备在庆典宴会上让他即席而作,实际上是把预先写好的文章再默写一遍,企图使其一举成名。
重阳节这天,应邀前来参加庆典的宾客准时来到了滕王阁。庆典开始,阎伯屿发表贺词之后,接着郑重宣布,请到会客人为滕王阁作序。酒至半酣,他便让侍从拿来笔墨纸砚,然后一一相让。众宾客对阎伯屿的意图早已知晓,所以都一一婉拒,并且谦虚地说:“贵婿吴子章才华出众,此序非他莫属!”阎伯屿与吴子章听了,心中自然洋洋得意。
不料,当侍从们让到王勃跟前时,王勃不知就里,竟然毫不推辞地说:“既然阎大人有此厚意,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于是,王勃接过了笔,铺好了纸,待侍从为其研好墨后,稍加思索,便写了起来。阎伯屿见此,心中很是不快,但因有言在先,又不好收回,只好拂袖而起,退人屏风之后,暗中吩咐侍从紧立王勃身后,待其每写一句,立即向他报告。
当王勃开始写“南昌故都,洪州新府”时,阎伯屿听到报告,认为是“老生常谈”;当王勃写出“星分异轸,地接衡庐”,阎伯屿听到报告后,沉吟不语;但是,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时,阎伯屿听到报告后,竟高兴得忘记了为女婿扬名之事,立即从屏风后走出,对众人叹道:“这才是当今才子,其词句真是永垂不朽啊!”
众宾客中有个姓孟的学士,广知经书,学识渊博,对王勃的才华是否像当世传诵的那样出众,心中原本半信半疑;当他看了王勃写的这两句时,也是心悦诚服地对阎伯屿说:“阎公真是好眼力,此人虽然年少,而才华确实难得。就说这‘落霞’与‘秋水’二句吧,虽然是从庾信《马射赋》一文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妆一色’两句演化而来,但令人读来,却词精意新,别具风采啊!”
王勃写完全文,众人正在称赞不已的时候,吴子章却不甘心失败。于是他也接过看了一遍,然后冷笑两声,对王勃说道:“王勃,此文我早已见过,是先儒遗文,你将它抄来,当做自己所作,难道不知羞么?诸位如若不信,我可当即背来。”
吴子章说罢,便把全文背了出来,和王勃写的竟一字不差。众人一听,无不吃惊,一双双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王勃。
王勃坦然自若,微微一笑,然后从容不迫地对众人说:“历史上过目不忘的人才大有人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兵法,张松看过一遍,不也是背诵无误么?所以吴大人这一招,并不稀罕;不过,我倒还要问吴大人一句,你说此文我是写完了呢,还是没有写完?”
吴子章说:“当然写完了。”
王勃道:“你错了。我在结尾处,还有一首诗尚未写出,你可知道么?”
王勃说着,再次拾起笔来,一挥而就。其诗是: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众人看了,不由得哈哈大笑,拍案叫绝,阎伯屿更是激动不已地说:“滕王阁有了子安这篇序,才真是锦上添花,江山生辉,也是我们洪都之福啊!”
此时,众人再找吴子章,早已无影无踪了。
随后,阎伯屿令人将这篇序刻在了滕王阁上,被后人世代传诵。杨炯的“愧前耻后”
杨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初唐四杰之一,出生于公元650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杨炯二十岁时,就成为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了。在仕途,他初为詹事司直,后为盈川令。公元693年死于任上,时年四十三岁。
杨炯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伯祖父叫杨虔威,精通史书,于高祖武德(年号)后期任右卫将军。杨炯自幼父母双亡,靠伯祖父杨虔威抚养成人。由于杨炯天资过人,两岁学诗,三岁背文,杨虔威很是喜爱,认为他将来定能成为一个治国人才。在杨炯刚刚五岁的时候,家人已无能力辅导他了,杨虔威便给他请了个精通史籍的家庭教师,专门教他学习五经。
杨炯才智过人,记忆力强,学习也很用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他学一遍就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却能举一反三。
有一次,老师为了检查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提出一个问题让他回答。他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但是他在回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围绕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维进行联想,又提出了三个问题,请老师指教。而他提出的三个问题,是老师连想也没想过的,又怎能回答出来呢?于是,为了不使老师难堪,他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巧妙地岔开话题,给老师一个台阶;然后,他自己则去翻阅大量资料,把自己所提的问题弄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那老师治学很严谨,感到未能回答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个耻辱,事后也去查询。当他查到后又去给杨炯讲解时,却发现杨炯竟能引经据典,理解得比他还要透彻。老师不得不佩服地对他的伯祖父杨虔威说:“杨炯这孩子,不仅学习刻苦,头脑灵活,钻研精神也很强;他对问题理解的深度,有时候我也赶不上。我讲经书几十年,带出弟子几百名,像他这样聪明有志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可谓当今奇才!”
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朝在选才举士科目中,有“童子科”。其中说:“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即一部经书)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据此可知,考神童须在十岁以下。公元659年,童子科举行考试,杨炯应试得中;第二年,被任命为校书郎,杨炯时年十岁。
后来,杨炯被推荐到崇文馆做学士,又迁詹事司直。公元685年,因族亲杨神让参与了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活动,杨炯受到连累,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不久,因他才华出众,又被调到宫中习艺馆,692年授盈川令;次年,因病死于任上。有著作《盈川集》三十卷,传世至今,还有十卷。
当时,杨炯年纪虽轻,其诗文却风格独特,很受欢迎,每有诗文问世,文人们便争相传抄,诵读不已。当时以诗文著名的还有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三人,与他一起被誉为“初唐四杰”,其排列顺序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对此排列,杨炯曾说:“我惭愧于列在卢照邻的前面,却耻于排在王勃的后面。”当时与苏题齐名,世称“燕许大手笔”的文学家张说知道后,则对人说:“杨炯的文章,如瀑布飞泻,用勺去舀,永远不会枯竭。说名列王勃之后感到羞耻,此话没错;说列在卢照邻前感到惭愧,那就是谦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