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49200000002

第2章 佛的生命(2)

不论好坏,只要我们觉得不行或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方法时,就习惯于妥协。生活于惰性之中,这是我们的态度。反观佛的生活态度,跟我们就大不相同。他慎重地把是非善恶的标准,放在自己心中下判断,根据这项判断,不把自己的生活硬塞进现实里,所以,他能常常迈向新价值的生活境界。

正因为如此,佛才能抛弃妻儿眷属,到山里去修行,过着不同往昔的新生活。他抛弃家庭和欲望,成了沙门。当时,印度的修行生活可以说是禁欲,或者舍弃一切肉体欲望,而专心追求精神生活。所谓肉体欲望,是没有际限的。我们的脑海里经常会呈现肉体欲望,以致失去求真的意念,这正是我们的实际情形。

7.三界里没有家

佛觉悟到现实世界里的肉体欲望,不论获得怎样满足,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因此,他总想追求某些精神上的东西,这就是他宁愿抛弃妻儿和眷属,以及名誉地位,而毅然到山里修行的原因。他努力苦修六年,其间,他啃树皮和果实,待在擅特山里修行。虽然历经六个年头,他仍觉得三界皆苦。

三界如束缚,好像手脚被人绑住似的,所以,引发我执和法执二种欲望的心,就自然成为三界的束缚。

人们都有子女和少许财产。由于有了家庭,那怕是旧房子,也有必须回家的执着。俗话说,好坏总是自己的家,不论家在那里,只要一想到是自己家,就一定会回到那里去。一旦回到家里,就会忍不住说,还是自己的家好。但是,佛却说:“三界里没有家。”这是指执着于家庭的意思。有人住在高楼大厦里,有人的家居仅有二间矮房,不论如何,两者都是同样的家庭,即使是深山一间茅房,也不例外。纵使自己的家是间旧房子,或者肮脏极了,依然是好住家,打扫修饰一番就好了。虽然,有时想搬到好地方去住,但其中也不一定方便,只要家居习惯,照样是好家庭,继而执着于此。佛说舍家弃欲,二舍沙门;即舍弃家庭和欲望,就可成沙门。

三、菩萨树下

1.常随的弟子

释迦牟尼的弟子,为数众多,最先追随他的弟子,是五比丘,即有五个人始终追随在他的身边,也叫做常随弟子。当年,佛要入山修行时,他的父亲净饭大王非常担忧,就从自己的侍从里挑选五位最得力的人,跟随佛入山去修行,他们就是常随的五比丘。

诚如上述,佛从29岁起到35岁,一直在擅特山里修行。当他在修行时,那几位侍从也一块儿在山上修行。他们的修行正是当时印度人所崇尚的修行。

开始修行是怎么回事呢?用目前的话说,就是禁欲生活。总之,舍弃欲念,先得舍弃食欲、穿着欲望,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欲望,他们刚好遇见名叫阿拉拉、卡拉拉等仙人,于是老老实实仿效仙人们的修行。

因为印度的天气温暖,衣着简单,食物为树皮和树根,他在山上采果实为食。居住场所是在树下静观,坐在树下修行。佛从一开始一直持续这种修行。不过,一般人会觉得如此禁欲生活苦不堪言,既无食物,又无衣服,睡在树皮上,或聚杂草而卧的生活,令人天天觉得疲劳,身体也会逐渐瘦弱。

2.释迦下山

所谓仙人的修行,就是少吃食物,为了尽可能避免紧张的生活,对衣食住就很不在意。

有一次,我们攀登庐山时,不禁大吃一惊,竟然看见有人靠吞吐气息和云霞过日子。起初,还以为是吹嘘之言,等到自己上山一看,才知他们果真以云霞为食物,或喝水过日子。在印度入山修行的生活,延续至今,已经成为几千年来的一种修行形式了。

但是,这种肉体性的苦痛,加诸于自己的身体上面,到底有什么效果呢?佛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

当时,大家都像仙人一样进入山林,减少衣食住的欲望,只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而已。他们刻苦修行,力求效果,但是,这样对于自己的大彻大悟,也就是对于开悟果真很有效吗?佛在绝望之余,终于停止六年来的修行生活。这种苦修方式对于自己的身体,似乎没有什么功效。再这样苦行下去,只会徒然增加肉体的苦痛。为了寻找更好的新生命,他毅然下山,离开苦行的生活行列了。

他下山的时候,只剩下皮包骨。“下山的释迦牟尼”,其实只是一副骨瘦如柴的图形、或雕刻像。

下山的时候,他明白自己本想追求某种精神上的东西,结果反而得到肉体的苦痛。为了找寻新生命,他深切感到一定要在精神上修行。

3.肉体与精神的调和

佛从“前正觉山”下来,到尼连禅河岸的菩堤树下,端然坐下。经过一番内心的降魔调伏,才恍然大悟,成为正式尊者,这正是精神革命。

在开悟以前,只靠肉体修行,根本无济于事。一定得有精神上的东西。当时,一般人的想法是,只要做肉体的修行即可,因为精神上的东西全属于天生,他们全持这种观点在修行。

目前也是如此,修行者无不给予自己的肉体许多痛苦。譬如,呆在水中修行或爬山修行,目前仍有极多人采用这样的修行方式。当然修行方法,还是一定要从肉体方面入手才行。肉体修行到某种程度时,会不知不觉给自己的精神生活带来莫大的影响,也会浸入在非常的法悦状态里。但是,这仅是暂时现象,而佛却想一直获得这种现象。总之,他想得到自己肉体与精神的协调。

有时候,我们的肉体想这样做,而内心却不听指挥。反之,心意如此,而肉体却反其道而行,不听指挥。肉体叫做俱生,乃是与生俱有的东西。精神叫做心的分别,附上我们的判断,于是,心就另外活动。

人类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在身体方面,与生俱有,精神才附着上去,另一种是以后为了要懂事,精神才附上去。于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身心不协调的状况。心想这么做,而身体不肯动,身体想去力行,而心却不肯附和。

譬如,碰到好吃的东西,虽然知道它有毒,肉体方面先要行动,而不听心的吩咐。同时,心里认为这样做比较好,奈何身体迟迟不肯附和。譬如,心知诚执地信仰或念念有词地祈祷,自然有好处,奈何身体却睡意极浓,或肚子闹饥饿,结果力不从心,各行其是。譬如,明知合掌顶礼是件好事,但是,在孩子或别人面前,却因难为情而做不起来。身体一直不肯附和心的指挥。

由此可见,人的身体与心不断在斗争,又好像在吵架的样子。那么,要怎样才能取得身心的调和呢?这是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关于修行方法,则有见道和修道两种。见道是如何调整心的问题,而修道是怎样从事肉体方面的训练。至于肉体训练与精神训练应以何者优先呢?有人以为肉体训练优先,但也有人认为精神训练优先。

像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应该先从肉体训练着手,继而注意精神训练,古代印度的修行方法也是如此。等到逐渐明白状况,相反地,心的训练要先进行,肉体训练放在后头,依佛的看法是,只有折磨肉体,显然谈不上修行,所以要重视肉体与心的调和。

4.一切为众生

我们通常只会考虑自己的事情,而佛却常常想到天下众生。他经常考虑如何解救众生?要怎样让众生明白身心协调的益处。

倘若入山跟随仙人修行,旨在完成自己的心愿,或玩乐一番,也未尝不可。然而,佛的目的不止于此,他觉得一定要使大家精神生活能够开花,所以才决心下山来弘法。

换句话说,佛自己虽然大彻大悟,但是,他体会天下苍生,一定要有这种想法,也能开展新生命。

于是,佛不照一般人所行的方式,他一切为众生,成道不仅为自己,他希望人人都能开悟。自己成佛不难,难就难在要使人人成佛。佛感到最大的责任是,必须要使大家都能像自己一样成佛。自己成佛倒不是十分困难。总之,我们心里的割断方式,都属于个人性质的判断方式,那就是自己成佛的想法。

怎样的判断方式,才是佛的判断方式呢?我们的想法全属于人类的想法,也全从自我这个观点出发。所以,自我的存在,始终成为我法二执的一种执着形态或烦恼形态。我们的想法确是如此。

总之,依佛的观点看来,无明就是我们的思考基础。无明是一种迷惑,而迷惑是自我一直执着于事物的环境,从这些事物中引起迷惑,由于迷惑的发生,我们自然会过着一种反叛生活。其实,我们的生活全是反叛的存在,就会有业的出现,业就是不合理,即不合理的生活,迷惑就成为基础,接着,以此判断事物,当然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了。

5.人的判断与佛的判断

所谓佛的判断,首先是“成所作智”的判断,其次为“平等性智”的判断,再次为“妙观察智”的判断,以及“大圆镜智”的判断。

我们要停止人为的判断,而仿效佛的判断,前两种为人类的判断,后两者为佛的判断。惟其如此,我们才会碰到无明或迷惑。其根本在于自我与环境,大家全都根据自己与环境的条件而下判断,用心诽谤,自然会呈现反叛。

譬如人人必须得死,但大家都想要免去一死。人类是不得不死的,不论活到60岁或70岁,甚至挨到80岁,反正都得死。但是,大家都不愿死,总想多活一天算一天,这也是反判自然规律,如此看来,倒是很滑稽的事。

死亡就是生物的灭亡,生者必灭,合者定离,一切如此决定罢了,这也是自然的理法,但是,人心在对抗此种自然理法。

人活到七、八十岁,就会死亡,不论如何反抗,也无法战胜这种自然理法。由此可见,以自己的心反叛自然,百般不愿过不合理的生活叫做业。这是肉体的业,也是我们人类的心。我们在做各种不合理的事,倘若此路不通时,又会变成怎样的情形呢?大家都会说愚蠢,而糊里糊涂过日子。如果冷眼旁观我们的生活,真可说是愚蠢的生活。

同类推荐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本书主要指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包括道教、道教绘画、道教雕塑,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热门推荐
  • 恶魔少爷的天使之恋

    恶魔少爷的天使之恋

    【新坑:《EXO:转角,等你》欢迎来撩~八大男神坐等你哦~】你就像一阵风,轻轻悄悄地来到我的世界,又悄无声息地离去;你是一朵自带芬芳的木槿花,让人着迷,却在不知不觉间凋零,等待你的二年重回,可,那却不再是你。我迷失在角落里,再也找不到你,你转一下身好吗?你就能看到我……十年后,等我们都老了,一起去听夏至好吗?夏至夏至,一个青春的诺言。安利新文《EXO:转角,等你》
  • 天地一

    天地一

    活得像狗一样,还是像狗一样活着?这是个问题。两世为人,怎可不活出精彩?郝柯,可能是第一个撸穿的宅者,在陌生的江湖中,偶得一张纸,开启一段传奇,追逐天地一!
  • 温柔王爷的忧伤妃

    温柔王爷的忧伤妃

    谁说摄政王温润如玉对女孩子柔情似水???放P,那都是假象!!!我看到的是一个腹黑花心大萝卜!!!某日夜晚,你十分符合原主气质的坐在庭中石桌上忧郁望天,场景十分凄美……前提是忽略你手中的鸡腿……谁说尚书家的千金温柔可人?汝为天骄,何不上九霄?
  • 历代官制(中国文化史丛书)

    历代官制(中国文化史丛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TFBOYS的凌沫

    TFBOYS的凌沫

    生死一场到头来是梦还是现实?听说男女主最后都死了?是悲剧?嗯...写第一部的时候作者脑抽把女主写死了……结果被读者给骂死...所以第二部不会再虐你们了……放心纯属小白宠文!甜甜甜甜!!
  • 恋爱启蒙

    恋爱启蒙

    第一次得到家人以外的异性关怀,无意的句子,点亮恋爱的种子,无视所有,眼里只有你,这个青涩的时代……
  • 梦霜浮华

    梦霜浮华

    自她醒来之后,她便多出一个天界御灵阁阁主的师傅,师傅待他极好却不让她接触外人,她本想就这样陪着师傅一起生活,可现实总是捉弄人,不得已的身份成了她不平凡人生的导火索,火越燃越烈,让他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虚幻……
  • 俗世走一遭

    俗世走一遭

    出生不就就卷入皇位争斗,落得异乡流落,幸得善人照顾长大成人,不幸的是又卷入滚滚俗世!
  • 武极破天传

    武极破天传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懵懂少年,肩负神圣使命,数次挽狂澜于既倒,虽徘徊于生死边缘亦无悔,只为那心中的守护。一路修道一路行,最终走到武道巅峰。莫言前路无知己,前路迷离知几许,莫道修行苦无尽,修行深处亦有极,功法没有最好的,却有最适合的,且看段云如何在不断的修行中完善自我,完善功法,完成那一个个常人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 嘘!鬼王驾到

    嘘!鬼王驾到

    别人都是比老爸,又谁比她背景强悍,魔界界主是她追求者,神界界主是她亲姐,妖界界主是她未来姐夫,鬼界鬼王是她丈夫,谁敢欺负她,鬼王驾到,直接吓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