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落成的鲁东信义会圣保罗教生是青岛地区宗教建筑的一个辉煌的尾声,其与圣弥爱尔大教堂、斯泰力修会圣言会会馆、圣心修道院、柏林传教会、魏玛传教会一起,构成了一幅异域色彩浓郁的宗教建筑景观。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圣保罗堂被日军查封,后几经交涉才得以恢复礼拜,从那时起,圣保罗堂走上自立道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信义会差会重回青岛,但圣保罗堂仍维持自立。1948年,在圣保罗堂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信义会在青岛建立50周年大会,并印发了50周年纪念特刊。
信义会圣路德堂
信义会圣路德堂位于日本人欲图建设为市中心区的台东镇,处棋盘式布局的大量二至三层建筑群的中间。建筑原址为1900年德国传教士昆祚创办的信义会柏林教会礼拜堂,1925年美国信义差会接办柏林教会会务以后,改名为青岛基督教中华信义会清和路教堂。1940年由美国信义协会路德青年团国外布道会捐资,在旧教堂基砒上扩建为新的建筑,定名为尔镇信义会圣路德堂。据记载,圣路德堂牧师1900年为陶义修,1925年为郭约翰,1933年为吴焕新。
圣路德堂建筑平面呈矩形,是一座摹仿中国宫殿风格的建筑。但在建筑的细部做了许多基督教式的装饰。建筑底部置高台阶,顶部为大屋面歇山式,墙面上设高窗。建筑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合木、石的混合体系。由于建筑设计出自外国人之手,且其功能是服务于欧洲的宗教,却又选用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所以许多细部和格调使人感到有张冠李戴的造作,极不和谐。另外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得也极为局促,主入口需经过原旧教堂后进入,非常不明显。较之此前青岛已相继完成的大量宗教建筑,圣路德堂是一座并不成功的作品。但建筑师艾慕尔·尤力甫尝试将西方宗教中国化和平民化的努力,却也可谓用心良苦。此前。将教堂建筑设计成中式风格的例子已行出现,如北京王府井救世军教堂、北京中华圣公会、宁夏银川天主教堂等。
1925年美国信义会接办柏林教会以后,成立鲁东信义会。杨光恩牧师负责的青岛公会下辖青岛、东镇、李村、台东、薛家岛、濠北头、登瀛、阴岛8个教会。1942年,美回信义差会传教士被日军扣押至潍县集中营,信义会产业全为日军占有,教务活动由德籍传教士维持。
1945年8月,李明华随美国舰队以陆军牧师身份来青岛,代表美国信义会接收各地被日军占有的教产及所属事业。在青岛工作过的美国信义会传教士,亦都大部重返。1948年,鲁东信义会在圣保罗堂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信义会在青岛建立50周年大会。是年下半年,美国信义差会将教务重点南移。
寺庙
一只巨大的飞鸟
日本的佛教文化,大约是从公元六世纪起由中国传入的。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随着第一部佛经的汉译,标志着印度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此之后,中国大兴佛教,佛经、佛寺遍及各地,真可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从魏晋南北朝之后,佛教渐渐地中国化了,特别是自禅宗以来,进一步与中国的儒学思想和道教思想合流。因此,日本的佛教,基本上承袭了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中国文化。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协助建造了唐招提寺,他还带去了大量的建筑技术工人。当时在日本奈良,建造起许多中国式的寺院,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唐式”或“禅宗式”。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法隆寺就是“唐式”建筑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建于公元711年,位于奈良西南,南北向布局,规模宏大,南门至西院上御堂约为270米,西大门至东院门约为540米,为平安时代的奈良七大寺之一。其主要建筑群包括西院、东院及西园院。
西院为法隆寺主要建筑群。其中有金堂、五重塔、大讲堂、上御堂、钟楼、鼓楼、东西僧房、圣灵院、三经院等。附属部分有食堂及仓库等。
东院原基地为圣德太子班鸠宫遗址,公元739年僧信倌在此建寺,是为现在的法隆寺东院。其中有梦殿、礼堂、绘殿、舍利殿、传法堂、钟楼等。
西园院位于南大门内西侧,1288年建,为寺院的一组服务性建筑,其中有客殿、新堂、地藏院、大浴室等。
此外,尚有普门院、律学院,福生院等大小寺院布置于东西院之间。西院前的镜池及并天池为佛教寺院中常见的放生池,系后世所建。
法隆寺整体布局的特点是:金堂与五重塔并列左右,呈非对称式分布。佛教寺院多为严谨对称式,法隆寺是个例外。舒展的金堂和高耸的五重塔并列寺中,体量形态相距甚远,在空间形态上却取得了和谐统一的效果,构成了一组均衡协调的建筑群,是经过一番苦心琢磨的。
金堂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为了能与五重塔在形态上协调,平面近正方形,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
五重塔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佛塔。塔为木结构,台阶及基座为花岗石。1~4层为三开间,逐层收分,五层为两开间。它是一座典型的中国隋唐时期的木构楼阁式佛塔,只不过它出檐甚为深远,强调了横线条,上面放着约占塔身一米高度的塔刹。五重塔总高32米,共五层,底层很大,也是中国传统做法。
这座佛塔比例和谐,高耸中宁静而平稳,反映着佛教的观念形态。当时的人们却形容它象征着一只巨大的飞鸟,刚刚从中国飞来,双爪已经落在日本的国土,但两只巨大的翅膀还没有收起来。这一刹那的动态为古塔增添了动人的文化色彩。
森林中的石城
柬埔寨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国家。公元九世纪初,苏利耶跋摩二世统一并重建高棉王国,把都城建在吴哥地区。此后漫长的600年被称为吴哥王朝,高棉王国成为印度支那半岛上的一个强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吴哥地区风格独特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是柬埔寨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是一种可以同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相媲美的历史文化。由于风雨的剥蚀,有的已成为废墟,今天仍然保留下来的大量遗迹被称为吴哥古迹。这个举世闻名的遗迹成为东南亚的一个游览胜地,它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列,称为东方古代的四大奇迹。
吴哥古迹是由一组组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以吴哥通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为主,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600余座,散布在45公里的森林中,位于洞里萨湖的西北,距首都金边约240公里。
十二至十三世纪是吴哥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吴哥窟和吴哥通王城便是吴哥盛期文化的代表。吴哥窟又名吴哥寺,建于十二至十三世纪,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吴哥古迹。它是一座供奉佛教和婆罗门教神像的庙宇。全部用砂岩石重叠砌成,基地广阔,周长约5公里,四周城池环绕,池阔200米,总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城池内还有内外两道围墙。吴哥窟的全貌,俨如一座方形石城,层层回廊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套一个的正方形。有东西南北四座门,西门是入口的正门,门前一尊多手观音像。正门的两边有一条230米的圆柱廊,正面立有庄严的纪念坊,坊前一条宽阔的中央大道。大道一边有一条七头那加神蛇的大石刻作为栏杆。寺正中高出的地方耸立着五座石塔组成的寺院。高耸的尖塔是吴哥寺的特征,它建在三层台基之上,最高的尖塔离地面6.2米,另外四座分布在第二层的四角,气象至为雄伟。吴哥窟的圣塔是柬埔寨王国的国徽。塔四面雕刻着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创造之神婆罗玛的头像,朝向四方。
吴哥窟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浮雕回廊,驿塔的三层台基,每层都有回廊环绕。最低一层的加廊壁高2米,周长800米,壁面布满浮雕,共约90幅,刻2精致,最长的达60米。题材大多取自印度史涛《罗摩衍那》和《摩柯罗多》中的神话故事。如“乳海翻腾”,讲的是神与魔为取得乳海中的长生不老药订下盟约,当他们潜入海底的马达拉山时,只有一条巨蟒盘踞在山上,于是两相争斗,翻江倒海。当马达拉山摇摇欲坠时,神变成一只大龟,顶住了山崩,而山下翻出了许多宝贝。就在这时,他未来的妻子克希米也从中诞生了,长生不老药也出现了。但当神正在高兴之时,魔企图偷取长生不老药,于是神摩相争。最后,虽然魔敌不过神,但却把长生不老药偷走,逃回茂璐山了。故事情节生动而曲折,而浮雕更是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其雕刻技法之娴熟,构思之精巧,寓意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十五世纪以后高棉王国开始衰落,常受外族侵略,内部纷争不断,加之水利失修,国都被迫南迁至金边,吴哥古城也随着首府的迁移而衰落了,淹埋在浩瀚的林海中,无人问津在达百余年。1954年,柬埔寨才成为独立的国家,吴哥古迹重新放射出绚丽的光彩,目前,修复吴哥古迹的计划已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吴哥这一人类稀世之宝将抹去掩盖在它身上的尘埃重放光芒。
瞿昙寺
瞿昙寺被国内建筑界誉为“小故宫”,它坐落在青海省乐都县瞿昙乡新联村,距西宁88公里。“瞿昙”一词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瞿昙寺是明朝朱元璋皇帝为在当时的罕东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威望并忠顺朝廷、协助朝廷平乱的三罗喇嘛所建。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又扩建瞿昙寺,派太监、指挥使等到瞿昙寺建成宝光殿、金刚殿、两厢廊、前山门,这之后又先后下达敕谕七道,诰命二道。该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初期的建筑群。瞿昙寺系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完全采用汉族官式建筑形制。历经六百余年至今仍保存完整,尤其难能可贵。
远望去,瞿昙寺飞檐翘壁古色古香,像是正诉说着一段美丽而神秘的故事。瞿昙寺背靠浑圆高大的罗汉山,面前有瞿昙河如玉带缠绕,不远的前方有振翅高飞的凤凰山和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南山,一片绿水青山的风水宝地!
瞿昙寺占地41.36亩,坐西向东。寺院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主要的建筑都坐落在中轴线上,周围低矮平缓的厢廊更衬托出建筑群的雄浑和生动活泼,设计独具匠心。整个瞿昙寺由山门、御碑亭、香趣塔、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大小钟鼓楼、配殿组成。前区呈汉地佛寺“枷蓝七堂”格局,后区则明显仿北京紫禁城的布局。
瞿昙寺院内最宏伟的建筑是隆国殿和两侧的抄手斜廊,它们是依照故宫太千口殿之前身即明朝的奉天殿为蓝本而建,隆国殿前面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大鼓楼则模仿奉天殿两边的文楼和武楼(弘义阁)而建。其建筑无论从大木结构、斗拱形制,还是细部隔扇“簇六雪花纹”、枋头“霸王拳”,垂脊截兽小跑、平座滴珠板、鼓镜柱础,均与故宫建筑别无二致。抄手斜廊本为唐宋时期宫殿寺庙建筑遗规,屡见于文献中,而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是国内现存惟一实物,所以极为珍贵。抄手斜廊以烘云托月之势把主体建筑隆国殿衬托得格外雄伟壮丽,使之呈现一派皇家殿宇风范。
宝光殿为重檐庑殿顶,面阔7间,进深5间,四面出廊。殿前东西相对的大鼓楼和大钟楼阔3间、深3间,二层楼,亦为庑殿结顶。宝光殿前檐外明间、次间各安装四扇五抹隔扇,隔心做“菱花绣球纹”。廊内围砌厚墙,下肩做清水,内墙面均有大幅精美佛教壁画,是难得的永乐佳品。
隆国殿台基为红岩石雕须弥座形制,高2.3米,殿前明次之间出大月台,月台两侧设九级抄手踏跺,月台及台基四围以红砂岩望柱栏板。须弥座圭角部分雕三幅云,下枭尺寸大于上枭,皮条线相同,束腰玛瑙柱子雕金刚杵图案,与佛教相属。栏板下部做海棠池子,寻杖部分作净瓶荷叶,望柱头作宝珠。殿前方砖铺地用桐油钻生,近似金砖做法。柱础作鼓镜,抄手斜廊地面走道作礓礤,均为官式作法。
该寺抄手斜廊保存下来的400平方余米的壁画,工笔重彩描绘佛经故事,构图严谨,用笔细腻,亭台楼阁、山水人物等形象生动,均为明代和清代作品,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其艺术欣赏价值甚高。
现存文物有篆文“真修无碍”象牙图章一方,七星擢花宝刀一把,内加金银造铜钹一副,象牙和檀香木制佛珠各一串,明宣德二年制青铜巨钟一口。在隆国殿内有一座象背云鼓,红砂石雕凿,高2米,长1.3米。莲花座上卧一象,鞍、镫、笼、缰俱全,并饰缨络,背负一香炉,缭绕烟云之中托一直径1米的皮鼓。大象鼻衔一枝莲花,作回视状,神态生动活泼,刻工精细。这是瞿昙寺众多石雕作品的代表作。寺藏文物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距瞿昙寺十华里的南山脚下有药草台寺,历史上曾是瞿昙寺的下院。药草台寺建于明万历年间,那里以风景秀丽著称,乐都县十二景之一的“药台清泉”和“南山积雪”都在该寺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