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王者何義。
答。白虎通曰。王往也。天下所歸往也。洪範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問。帝王何義。
答。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王略論云。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埀之萬代。為不可易。普潤曰。帝力可以鎮萬邦。王威可以伏兆庶。
問。皇者何義。
答。白虎通曰。皇者天之總。美大之稱也。煌。煌人莫違。故為皇也。
問。何名天子。
答。金光明經云。以天護故。復稱天子。王肅云。王者雖號稱帝。而不稱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與父。尊卑相去遠矣。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矦之嫡嗣。稱為世子。
四轉論王
問。何名轉輪王。
答。由輪旋轉。威伏一切。名轉輪王。
問。輪王有幾。
答。施說足論。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有別。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大洲故。
問。其輪寶自何而有。
答。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身首。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金轉輪王。餘三亦爾。
問。四輪王威定諸方。有差別否答有。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言。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隱富樂。多諸人眾。惟願天王。親無教勑。我等皆是天王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布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尅勝便止。
問。鐵輪王者。乃資糧位。前上品十善菩薩所得。既云尅勝。寧無傷害。
答。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各安其所。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歿。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輪風望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振威乃伏。鐵輪奮戈始定。
阿修羅義
問。何名阿修羅。
答。舊阿須倫。阿須羅。阿蘇羅。新云阿素洛。翻云非天。淨名疏云。此神果報最勝。隣次諸天。而非天也。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美。名無端正。
問。神變如何。
答。華嚴經云。如羅睺阿修羅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與須彌山而正齊等。
問。阿修羅趣類住處。
答。楞嚴經云。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隣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阿修羅。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別有一分下劣阿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中。旦遊虗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問。修羅與天。勝劣幾何。
答。起世經云。修羅宮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
問。何因感得。
答。此阿修羅。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問。有說五道。除阿修羅。未知可否。
答。普潤說云。觀諸經文。應有六道。
問。何以故。
答。以惡有上中下故。有三惡道。善有上中下。亦有三善道。若不爾者。惡有三報。而善唯二。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
地獄名義
問。何名地獄。
答。地下有獄。名為地獄。
問。地獄名類。
答。然此地獄。有大有小。大有其八。小有十六。
問大八者。
答。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熱。七大熱。八阿鼻。
問。十六小者。
答。八寒八熱是也。言八熱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燒林。四劒林。五刀道。六刺林。七醎河。八銅橛。
問八寒者。
答。一頞浮陀。二泥羅浮陀。三阿羅羅。四阿波波。五睺睺。六漚波羅。七波頭摩。八摩訶波頭摩。
問地獄因。
答。造作上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問壽量。
答。人中萬八千歲。為地獄一晝夜。若等活獄。壽五百歲。乃至無間壽一中劫。更有近邊孤獨。其壽不定。處亦不定。
問。此三惡道。云何又說為三途。
答。解脫經云。地獄名火途。餓鬼名刀途。傍生名血途。途有二義。一謂途炭。取殘害義。二謂途道。取所趣義。
神鬼畜義
問。云何名神。
答。光明疏云。神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隱顯變化。
問。云何名鬼。
答。婆沙論云。鬼畏也(虗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謂彼餓鬼。恒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其命。
問。鬼與神是同是別。
答。淨名疏云。皆鬼道也。
問。鬼有其幾。
答麤分三品。細分九類。
問。三品者何。
答。正理論說。一無財。謂不得飲食。二少財。少得飲食。三多財。多得飲食。
問。九類者何。
答。於三品中。復各有三。無財三者。一炬口鬼。火炬炎熾。常從口出。二針咽。腹大如山。咽如針孔。三臭口。口中腐臭。自惡受苦。
問少財三。
答。一針毛。毛利如針。行便自刺。二臭毛。毛利而臭。三大癯。咽垂大癭自抉噉膿。
問多財三。
答。一得棄。常得祭祀所棄食故。二得失。常得巷陌所遺食故。三勢力。夜叉羅剎毗舍闍等。所受富樂。類於人天。
問。鬼神住處。
答。正理論云。本琰魔界從此展轉散趣餘方。長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街巷市肆。及丘塚間。
問。鬼名狀。
答。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乃至草木殊形異狀。其相不定。
問。壽量。
答。人間一月。鬼為一日。乘此日月成歲。壽五百年。
問鬼惡因。
答。諂誑心。造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問。如上內教。作如是說。未知儒宗。鬼神名義。
答。鄭玄云。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尸子云。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歸也。故古人以死人為歸人。
問。傍生之名。其義云何。
答。婆沙論云。其形傍故。其行亦傍。故名傍生。
問。何名為畜生。
答。婆沙云。畜謂畜養。秉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
問。何名六畜。
答。禮記注云。牛羊犬馬豕鷄。謂之六畜。
問。龍者何義。
答。五音集韻云。通也。和也。寵也。說文云。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
問。何名獅子。
答。略大論云。方頰大骨。頭大眼長。眉高而廣。口鼻方大。雙耳高上。髦髮光潤。上身廣大。脩脊細腰。其腹不現。長尾利爪。其口安立。以身大力(云云)。
問。云何名象。
答。異物誌云。身倍數牛。目不踰豕。鼻為口役。望頭若尾。馴良承教。後言則跪。素牙玉潔。載籍所美。服重致遠。
問。傍生因果。
答。久蘊愚情。夫沉慧性。資種植於田野。受驅策於身疆。
問。狀類。
答錦臆翠毛。飛騰碧漢。金鱗頳尾。游泳清波形分萬殊。類遍五道。
四生名義
問。四生名。
答。謂胎卵濕化。
問四生義。
答。從胎臟出名胎生。從卵殼出。謂之卵生。藉濕氣成。故曰濕生。無而歘有稱為化生。
問趣緣。
答。俱舍頌曰。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
問。倒心趣欲境。
答胎卵二生。於中有位起顛倒心。馳趣欲境。隨所受合。結生相續。
問顛倒心。
答。謂趣生者。若男於母作妻想。若女於父作夫想。
問。濕化染香處。
答。濕生染香。化生染處。
問。濕生染香。
答。濕生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隨所愛合。而便結生。
問。化生染處。
答。化生隨業。見當生處。染著結生。
問。趣生中有形狀品類。
答。惡業中有如黑羺光。伏面而行。善業中有如白衣光。天趣者上。人趣者旁。俱舍頌云。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
在胎五位
問。在胎五位。
答。一羯喇藍。翻名雜穢。在初七日。二頞部曇。此翻疱。在二七日。三名閇尸。此云凝結。在三七日。四名建南。此云凝厚。在四七日。五鉢羅賒伽。此云形。在五七日。六髮毛爪位。七具根位。後漸增長。至十月時。圓滿而生。
四生具緣
問。四生各具幾緣而生。
答。總四因緣。各藉不等。其四緣者。一業思。二卵殼。三胎臟。四潤濕。各所具者。卵四。胎三。濕二。化一。胎三除殼。二連胎。化唯業思。
界趣具生
問。三界諸趣。各具幾生。
答。俱舍頌云。鬼通胎化二。人旁具四生。地獄及諸天。一一皆化生。
定不定報
問。業所招報。為定受否。
答曰。定受。
難曰。若爾。何故論說。有順不定受也。
答曰。唯云不定。不云不受。故須定受。經云。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
問。若定受者。何云入見者。名抵債。聖人抵而不受惡總報故。
答曰。說定受者。約凡夫人。若聖人者。三乘無學。善亦不受。況惡報乎。
問曰。何知善亦不受。
答。阿羅漢者。應不受復有故。佛解脫道。捨有漏種現故。即知善惡俱不受也。
難曰。若亦不受善果報者。二乘即已。若大乘者。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豈非是善果報也。
答曰。說不受者。有漏善根。不說無漏。
問。此以何證。
答。華嚴經云。有業報佛。即是報身。此其證也。
難。若受無漏善果報者。因何因中行行之時。每度要與三輪體空。云不望得果。一何相違。因果不相照故。
答曰。云不望者。要事與理合。理與事冥。恐著於相。成有漏因。云不望果。此報身者。乃無得而得。是真得也。無果之果。乃真果也。故古德云。有心用處還應錯。無意求時却宛然。又云如蟲蓹木。偶爾成文。即其義也。
問。若有得之得。有果之果。何以非真。
答。事不契理。心有分限。故果有盡。所以非真。
問。無漏五蘊。既是有為生滅之法。何偏名真。
答。無麤四相。所以名真。難。有細四相。亦是生滅。何偏名真。
答。雖細四相。念念遷滅。乃盡未來。念念相續。永無斷滅。故得名真。
問。何故無斷。
答。事既契理。理既無限。業亦無盡。故無斷滅。
問。何故有心求之不得真果。
答。真者不墮諸數。心言路絕。若言果者。墮諸數故。若有所得。落心言故。其真理者。非得非非得。非果非不果。故著有無。或住中間。俱不得真也。
諸論差別
問。前云論說不定等言。何論說幾。
答曰。瑜伽論說有二種業。謂順定受。順不定受。唯識論說。有其四種。謂順現生後不定受。
問。兩論二四。數既不同。有相違否。
答。其唯識論。數雖有四。唯定不定。止於定中分為前三。後一同彼。故無相違。
問。順等名義。
答。謂上上品善不善業。極殊勝故。現身便受。名順現受。中庸之業。稍降上者。次生便受。名順生受。又稍劣中等者。二生已後。皆名順後。其下品等。由微劣故。如人負債。急者先償。排遣在後。名順不定。
問。此等因何。有勝劣也。
答。由能造心有勝劣故。所造亦爾。
問。排在後者。時節不定其報如何。
答。由此瑜伽。有四句簡。謂時定報不定。報定時不定。時報俱定。時報俱不定。
問彼論四句。與彼二業。及唯識四。識。與相配。
答。瑜伽。時定報不定。報定時不定。通唯識四。即彼順不定受。時報俱定者。唯識前三。即彼順定受。時報俱不定者。唯識第四。同彼論後。順不定受。
問。此時與報。及定不定。其猶何也。請喻示之。
答。時定報不定者。如論稼實。秋間決收。是時定也。未知成否是報不定。報定時不定者。如守牌僧。僧次已定。是報定也。知何時有。是時不定。時報俱定者。如現任官。此時現受報故。時報俱不定者。如未入選。何時坐。是時不定。未委得何官。是報不定。
問。此順現等。為別報邪。為總報也。
答。唯順現業。是其別報。餘皆總報。
問順現者。何非總報。
答。唯現身上。增損福壽。不改趣類。故是別報。
問。如現變蛇。轉女成男者。總邪別邪。
答全身變已。方名總報。有少未變。猶屬別報。
問。何以故。
答。此趣彼趣。此類彼類。逈然不同業類全異。方名總報。有少同異。乃是別報。
五心輪名
問。五心輪名。
答。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
問。此五心何時起何。
答。但聞語時。前後次第。應起即起。
問。請示一途。
答。諸行無常。四字之時。若專法者。七心集現。解其義理。若散亂者。十二心現。
問。七心輪。
答如聞諸字時。有率爾尋求二心。復聞行字時。有決定心。又聞無字時。復起尋求。後聞常字。遂起決定染淨等流成七心轉。
問十二心。
答。四字皆有率爾尋求。成其八心。行字加決定。通前成九。常字又加決定染淨等流三心。搭前九心。成十二心。
四斷名義
問四斷義。
答。一自性斷。二相應斷。三離縛斷。四不生斷。
問。自性義。
答。根隨等惑。無漏智生。斷彼自體。名目性斷。
問。相應斷義。
答。前七心王。遍行別境通染性者。斷彼相應染法之時。其遍別等。亦得斷名。名相應斷。
問。離縛斷義。
答。善無記法。由斷能縛染心所以。亦得斷名。名離縛斷。
問。不生斷義。
答。八難果法。入見道後。永不生故。名不生斷。
問。四斷作釋。
答。自性即斷所。相應之斷能。離縛之斷。不生即斷。
三寶名義
問。何名佛義。
答福田論曰功成妙智道登圓覺名之曰佛。
問。云何名法。
答。玄理幽微正教精誠目之為法。
問。何故名僧。
答。禁戒守真。威儀出俗。故謂之僧。
問。何得名寶。
答。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故得名寶。無機子。
問。涅槃經云。諸佛所師謂法也。則應立教。舉法為初。何緣垂訓。佛居先邪。
釋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演法之功。法無自顯之力。猶如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稱佛然後示法。
三乘通號
問。何名為聲聞乘。
答。知苦常懷厭離。斷集永息潤生。證滅高契無為。修道唯求自度。此之所謂聲聞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