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森:松林一夜
面对面
史蒂文森(1850—1894),英国作家,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文笔细腻、流畅,带读者进入美妙的冒险世界,主要作品有小说《金银岛》《诱拐》《新天方夜谭》等。
关键词
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妙语锦囊
没有爱的心是永远没有归宿的。
松林一夜
(英)史蒂文森
晚饭过后,尽管天色已晚,我还是由布莱马[1]动身出发,从洛泽尔山的一隅登临而上,顺着坎坷多石的牲口道往上走。一路上,我遇到一些下山的牛车三三两两从山林里出来。
每辆车上都满载着一棵大松树,那是为过冬备的柴。在这料峭寒岭上不用往上走多远,就到了山林的尽头。从那儿往左拐,沿着松林间的曲径行走,我来到一处绿草如茵的幽谷。潺潺溪流从岩石里涌出,形成一股小喷泉。环绕着林间空地的树木虽不是参天古松,却也枝叶扶疏,长得十分茂密。除了东北方隐约的山尖和头顶上的天穹之外,看不到什么別的景物。这里隐秘得像间屋子,野营是安全可靠的。等我安顿妥当,给牲口牡丝太恩[2]喂过饲料,太阳已西沉了。我坐下来把双腿塞进睡袋,敞开肚皮饱餐了一顿。等到太阳一落山,我就拿帽子遮住眼睛,很快地睡着了。
呆在家里过夜是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但在野外,有星辰、露水和花草芬芳的陪伴,有大自然景象的变化,时光消磨得十分轻松。如果说把人们窒息在四壁幔帐之中简直是一种慢性戕害,那么只有在野外露宿的人才可能有恬适的睡眠。一整个夜晚,人们都能够听到大自然深沉而酣畅的鼻息,即使是大自然憩息的时候,她仍然在活动、在微笑。深居简出的人体会不到这样活跃的时刻。沉睡的大地苏醒时,整个露天世界就动起来了。那时雄鸡首先鸣啼,要说它在宣告黎明来临,不如说它像个快活的更夫在催时辰。牛群在牧场上醒来,羊儿在洒满露珠的山腰上吃草,又把新窝迁到羊齿草丛之中。和鸟兽作伴、漂泊无家的人,睁开惺忪的睡眼,注视着这夜的美景。
我在松林里醒来,口渴得很。半满的水罐就在身边,我一口气把它喝干了。沁人心脾的“圣水”一下肚,顿时感觉格外清醒。我坐起来,点燃一支烟。头上群星晶莹璀璨、清晰而不朦胧。银河是淡淡的一片星云。我四周黑黝黝的枞树树梢挺拔而立。在白色的驮鞍旁,看得到牡丝太恩在栓桩周围挪来绕去,听得到它不停地咀嚼青草的声音。溪水从岩石上淌过,倾吐着喁喁话语。除此之外,四下阒然无声。我懒洋洋地躺着,一边抽烟,一边端详人们称之为“穹隆”的天空的色彩,观赏在松林背后、繁星之间呈现出的淡淡红灰色和暗蓝的亮光。
习习微风,与其说是气流,不如说是一副飘然而至的清凉剂,时时吹进林间空地中来。整个夜晚,我这间“大卧室”里的空气因此而保持着清新。相对我们蜷缩其间的房屋而言,野外毕竟是一处更为舒适的地方。造物主每夜都在野外提供房屋、床褥,等候人们去享用。我重新揭示了一个真理,这是被政治经济学家们湮没的事实。至少,我为自己寻得了新的乐趣。
我躺在地上,正沉溺于满足、沉浸在遐想之中,透过松林传来一阵微弱的声响。开始我以为是远处农舍传来的鸡鸣狗吠声。渐渐地,这声音越来越清晰,我这才意识到是有人正在山谷道上赶路,一边行走一边大声地唱着歌。他的演唱与其说优美动听,毋宁说是精神感人。那憋足了气的嗓音在山间回荡,溪谷中的空气都颤抖起来了。夜半时分仍在外面活动的人都多少有些神秘色彩,此刻的浪漫气氛就更浓了:一边,是这快活的过路人,乘着酒兴,扯着喉咙唱歌;一边,是我,双腿裹在睡袋里,在距离星空仅四五千尺之遥的松林中,独自一人抽着烟。
当我再度醒来时(九月二十九日,星期天),星星大多消失了,只有那些较亮的夜的伴侣仍在头顶上闪烁发光。往东边,我看到地平线上淡淡的朝霞,宛如我昨夜醒来时所见银河的一片雾霭。天快要亮了。我点亮提灯,借着荧荧烛光,穿上靴子,扎好绑腿带,弄些碎面包给牡丝太恩吃,又让它喝足了水。然后,点燃酒精灯,为自己煮了点巧克力茶。先前我香甜地酣睡时,浓重的夜色长久地笼罩着这林间空地。现在,沿着维瓦雷山顶是一大片橘红、金黄交相辉映的色彩。当太阳喷薄欲出的时候,一阕庄严的乐曲在我心中奏响,我听到了小溪愉快的欢唱。我打量一番四周,是否更美、更加异常。但除了天色之外,黛色的松林、空旷的林地、嚼草的驴子,一切都依然如故。不过晨曦确实使一切焕发出生命的元气,带来一种安宁的气息,使我感受到一种未曾体验过的振奋。
将那虽不多,但滚烫的巧克力茶喝完,我在林地里走了走。当我盘桓之际,一股持续的风,如同一声喟然长叹从东方日边直吹过来。风是凉飕飕的,弄得我都打起喷嚏来。身旁的树木在风中摇曳着枝叶。往金色的东方,我能看到远处山巅稀疏的松林树尖在微微地晃动。十分钟以后,阳光沿山峦边缘飞速地延伸,给群山投下一些阴影,带来无限光明。天大亮了。
阅读提示:
作品写的是作者单人独骑在法国山野旅行时露宿松林一夜的见闻和感受。作者描绘了从日落到第二天日出之前大自然的美景,表现了野营露宿的种种快乐,表达出热爱大自然、生活在大自然中才是幸福的思想。神奇的自然界为夜宿在松林中的“我”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多幕戏剧:路逢牛车、露宿松林、夜半醒来欣赏繁星点点、享受微风拂面、倾听过路人的歌、欣赏晨曦创造的天空妙景和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虽是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每一场景的两三语形容足以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沉浸在作者勾勒的时而寂静空灵、时而瞬息万变的自然之中,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对陶渊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心驰神往,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完这篇散文,你一定会觉得大自然是那样神奇美妙,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真是一件大快人心、惬意无比的美事!
思维冲浪:
1.作者是分三层意思来写松林一夜的,你能准确概括出这三层的意思吗?
2.你有过类似作者这样独自接触大自然的经历吗?若有的话,请写出当时的感受或体验。
我的留言板
加深理解:
1881年的一个阴雨的晚上,史蒂文森为了哄他的继子,便用水彩笔画了一幅想象中的小岛地图,就是这幅地图,使他突发奇想,而写出了著名的《金银岛》。后来他回忆说:“它使我心里产生了无法形容的奇想,《金银岛》里未来的主人公开始在地图里出现,他们打斗、寻宝。于是我拿纸,写成了这本书。”
德富芦花:海上日出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小说家,其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会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因长篇小说《黑潮》而名震文坛,主要作品还有《寄生木》《新春》《富士》等。
关键词
自然景观、日出之美
妙语锦囊
自然界的春天宛如慈母。
海上日出
(日)德富芦花
撼枕的涛声惊破晓梦,我起身推开了房门。时值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拂晓,身处水明楼中,楼下就是太平洋。
刚过凌晨四时,海上灰蒙蒙的,只是不时传来阵阵涛声。遥望东边天际,水平线上泛出了淡淡的桦树皮色。一钩弯月高挂在头顶上黛蓝的苍穹中,宛如镇守东海的金弓,发出皎洁的清光。左面黑黝黝的犬吠海峡的尽头,灯塔的回转灯在陆地和大海之间划出一道道白色的光环。
片刻之后,凛凛的晓风掠过漆黑的海面,夜幕悄悄地从东方被揭了开来。熹微的晨光踏着波涛走来,拍打着矶岸的白浪渐次清晰可见。举目仰视,晓月不知何时从金弓幻化成了银弓。混沌的东边天际也变得澄明,很快就系起了一条锦带。浩渺的海面上翻动着白色的浪花和黑色的波谷。夜梦仍在海上徘徊,可是东边的天际却已张开了眼睑。太平洋的夜就要在此时醒来。
突然,曙光似蓓蕾初绽,如涟漪四泛,天空、水域豁然开朗。海面愈白,东边天际愈黄。弯月、灯塔的光芒渐次暗淡下去,最后消失在茫茫之中。此时此刻,人们不由自主地会联想起候鸟啼叫着掠过海面的情景。大海中所有浪涛全都踮起脚尖顾盼东方,一种饱含期待的喧嚣充溢着四际。
又过了五分钟,十分钟。眼看着东方的天空放射出金光。忽然,大海的尽头浮现出一点猩红,那么迅速,竟令人无暇想及日出。屏息定睛,只见海神轻展双臂,使仅露出水面的红点化作金线、金梳、金色的马蹄,旋即一跃而脱离了水面。初升的太阳早在离水之前就已喷出万点金滴,一瞬千里,犹如长蛇飞腾在太平洋上,由远而近。蓦地,眼前的矶岸突然溅起两丈多高的金色雪花。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文章开篇就交代了观看海上日出的时间与地点。作者在具体描写海上日出前,写了日出前海面奇妙的景象,这就烘托了日出前海上壮观的场面,为下文写日出作铺垫。文章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曙光似蓓蕾初绽,如涟漪四泛,天空、水域豁然开朗”,将“曙光”比作“蓓蕾”“涟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曙光的形态与色彩之美。又如“大海中的所有浪涛全都踮起脚尖顾盼东方,一种饱含期待的喧嚣充溢着四际”,这句将浪涛人格化,使人感到亲切。“踮起脚尖”“饱含期待”写出了对看到日出的渴望,从侧面衬托了日出的美。德富芦花用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出太平洋上的日出景观的壮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维冲浪:
1.第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四段既有作者的实写又有虚写的内容,请你分别找出来并作简析。
3.你还知道有哪些描绘海上日出的美文,不妨与本文作个对比阅读。
我的留言板
加深理解:
“日出”这样壮丽的自然景色,是古今中外历代文人最喜爱的题材。我国姚鼐笔下的泰山日出、巴金的海上日出、刘白羽的机上日出等,都是描写日出的名篇。就外国而言,海涅、屠格涅夫和梭罗等对日出都有过精彩的描绘。他们虽然描写的都是大自然中的同一奇景,但描写的角度不同,心情不同,手法各异,各尽其妙。德富芦花描写的太平洋上的日出就以其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拟人化的笔法而深深吸引着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