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视察了伦敦经济学院,并与一些教授讨论经济形势。她随后发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经济危机)?”
“抱歉,女王陛下,我们没能预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英国一批顶尖经济学家2009年7月25日在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信中这样写道。
英国《观察家报》报社得到了这封信的复件。信件的联合署名人皆为英国知名经济社会学者,包括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蒂姆·贝斯利、伦敦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彼得·埃内西等。
在这封长达3页的信中,学者们除表达歉意外,还向女王解释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家成功说服各国政府并让自己也相信,他们已完全掌握了控制风险的有效办法,而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人们一厢情愿和傲慢自大的最佳例证”。
“总之,没能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学者,人们都没能将系统性风险视作一个整体,”这封信说。
为什么经济学家们没能预测到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很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自省。虽然有些经济学家的确警告了房价正在形成泡沫,其他大部分则承认自己没能预计到泡沫的破裂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有些经济学家则更加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这个职业普遍存在自由市场偏见,再加上过时的、过于简单化的分析工具,使得很多经济学家没能觉察到危险迹象。
国外经济学家之所以没有预测出金融危机,是因为他们把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教条化,将自由市场看作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妙方,迷信市场万能、资本万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所谓的“资本万能论”不攻自破,也使各国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陷入难于自圆其说的尴尬困境。
而这波金融危机来袭时,众多国内经济研究机构和学者都没有预见到它对经济将会产生的严重冲击,要说经济学界没责任是讲不过去的。
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乃至演变成局部的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解决学家仍然在鼓吹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还在不断地调高利率、准备金率。而对于西方的经济危机,当时经济学界则充斥着一片乐观之声,认为危机不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2008年7月份后,危机已经相当明显了,中央也把宏观调控的基调由“双防”改为“一保一控”,但一些学者还在坚持货币政策要以防通胀为主。一直到9月份,美国的“两房”问题爆发和雷曼兄弟破产,世界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大宗商品暴跌等一系列严重经济事件的暴发,才彻底惊醒了中国的经济学界,但此时沿海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倒闭了。
在2009年两会上,政协委员、四川科轮集团董事长刘革新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提出,“主流经济学家的判断已经证明不行了,需要有一个民间独立的机构和他们进行质询,还要淘汰一部分经济学家”,而当时在场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可能并不认同刘的比较极端的说法,但也坦承主流经济学家在预测此次金融危机时是失败了。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集体失语;危机彻底爆发后才惊醒中国经济学界。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学家迷信西方经济学家高深莫测的理论和晦涩的表达,如果经济研究只是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数学模型去套中国的问题,不去剖析、研究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不去深入实际做调查,要得出准确的结论是很难的,基于此而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也就必然不能解决问题。
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学家还是国外诺贝尔学奖的获得者,都未能预测到肇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这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经济学家对于未来的预测竟然是盲人摸象。
经济学有自身的局限,社会生活的复杂远远超过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有很多不理性让他们无所适从,或许清醒的经济学家永远无法读懂疯狂的“市场先生”,“华尔街醉了”是我们对这场经济学危机唯一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