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55300000005

第5章 黄河边的西部旋律(4)

宁夏的贫困,始终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

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农牧渔业部部长林乎加任组长,国家经委副主任李瑞山、水电部部长钱正英任副组长。办事机构设在农牧渔业部,负责日常工作。

国务院决定,每年拨出两亿元专款,帮助宁夏西海固地区和甘肃定西、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开发性建设。

“三西”建设任务艰巨,中央要求必须坚持“三原则”:

“有水路走水路,没水路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

1983年1月23日至25日,“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第二阶段在银川召开。在前往途中,林乎加和李瑞山绕道西海固地区调研。秦均在长篇报告文学《扶贫西海固》中,曾这样描述:

车到西吉,眼前一道道光秃秃的山梁,裸露着荒凉的地表,既难见到茅草枯叶,又不见大小树木。正是滴水成冰的严冬,屋外寒风刺骨,村里穿着破旧棉袄的老汉,穿着单裤的娃娃,有的甚至连单裤都没穿,正挤在墙根躲避着呼啸的西北风晒太阳,林乎加和李瑞山忙叫司机停车,走近蹲在墙根的老汉打招呼问道:“这么冷的天,看你们穿得那么单薄,怎么不坐在屋里热炕上?”一位老汉回答说:“有热炕谁还愿在外面,没柴烧炕,屋里比外面还冷。”林乎加、李瑞山就近走进一家,果然炕是凉的。再走进一家,炕还是凉的。一位当地干部告诉说:“咱这里本来就是十年九年旱,去年又是大旱,庄稼没长起来,连喂牲口的草都不够,哪里还有柴烧炕!又买不起煤,不少人家都是靠上山铲草皮填炕。山上本来就没有多少草,这样一铲,真像是刚剃过的和尚头了。”

又看了几家,林乎加、李瑞山的眼眶都湿润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还有如此饥寒交迫的农户。他们这才越发感觉到“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责任的重大。也就是这次考察以后,林乎加提出了扶贫要“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的”,首先是对贫困户要有很深的感情,如果对贫困户、贫困地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怎么会有扶贫的干劲呢!

“三西”建设2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之下,宁夏的贫困状况得到明显的缓解。

然而,宁夏的贫困人口太多,负担过重,扶贫的过程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故事。

1993年严冬的一天,有一祁姓表弟翻山越岭前往宁夏南部山区,去看望在那里当信用社主任的王表兄。

因为那里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事先未能与表兄联系上,表兄下基层乡村去了。

时值隆冬的傍晚,忽然天空又下起了鹅毛大雪。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表弟想返回已经没有可能。这可怎么办?

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有一位回族兄弟马老大路过信用社门前。因为表兄所在的信用社人手少,马老大经常来表兄单位帮忙。譬如:挑水,打扫卫生,做饭等。马老大人很老实,且很勤快,深得表兄的信任。之前,表弟来这里时,也与马老大熟悉。

看见信用社主任表弟傍晚徘徊在这里,马老大就非常热情地招呼他:“王主任下队去了,你去我们家吧。”

表弟只好尴尬地说:“看来只能这样了。”

于是,表弟只好跟随马老大回家。两人一路上说说笑笑,先后徒步走了十多里路,直到夜幕完全降临之时,才摸到马老大的家。

可一进马家小院,这位表弟顿时蒙了:这哪是家?几平方米的院里,就两眼低矮的窑洞,门上都挂着化肥塑料袋子,随着风雪飘摇不停。

这种窑洞,在他老家那里是用来装草料的,还不是用来做圈牛羊或者其他牲畜用的。因为即使像牛圈这样的窑洞,在他们那里,一到冬天,为了给牛羊御寒,也都要挂上厚厚的棉布门帘,而绝对不会挂一个化肥塑料袋子。

就在他感到诧异之际,窑洞里出来一人,马老大一边介绍说:“这是我弟弟。”一边拍着他的肩膀说:“进去吧。”

无奈之下,他忐忑不安地进了窑洞。顿时,借着昏暗的油灯,让他大为吃惊:深不足两米的窑洞就一土炕,土炕上铺着的,仍然是化肥塑料袋子。没有被窝,炕上稍微有点余热,窑洞里寒气逼人。

他不禁打了一个哆嗦:“我的妈呀,这哪是人住的地方?”

马老大说:“上炕吧,你表哥下队时,他经常来我们家住的。”

马老二补充说:“你真赶的巧,我刚烧完炕,今天晚上不冷。”

马老大说:“我们做饭吧,都饿坏了。”

随后,马家弟兄俩出去了。

昏暗的油灯,寒气逼人的窑洞,还有这土炕,他的心里简直不是滋味。

就这么贫寒的窘境,能做什么样的饭菜呢?

不过,对于马家兄弟拿什么来招待他,他早就顾不上了。因为,走了几十里地的山路,他不仅疲惫不堪,而且早就饥肠辘辘的了。

好在大约半个小时的工夫,饭就做好了。这是什么样的饭呢?开水煮面皮。没有盐,什么味儿也没有,还吃出来一根小木柴棒。

好在他是农村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也没有计较。

吃完了饭,他就与马家兄弟俩和衣而睡。他想,自己虽然从小在贫困农村长大,但还从未没见过这样贫寒的家庭。

第二天早晨,他起来走出窑洞一看,让他更加惊讶了:自己原来穿的新蓝色中山装,全身上下都被黄土染了一遍。

……

像这样贫困的家庭,在宁夏的南部山区并不少见。可见,宁夏的脱贫的压力有多大?

贫困,是座沉重的大山,是一个地方的死结。

海原,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地处中国西北部最干旱、最贫穷的黄土高坡。

这里不仅贫困,自然灾害还曾降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1920年,震惊世界的“环球大震”就发生在此地,共有20多万人在这场8.5级的大地震中失去了生命。

如今的海原全县人口约为45.5万。这里基本上没有工业,农业是“靠天吃饭”,只能种些玉米、土豆、西瓜等。2008年,海原县地方财政收入还不足五千万,只够全县一个季度支出的,余下的要靠国家补贴过日子。

2002年3月23日,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来到宁夏的第二天,即前往西海固地区调研。当陈建国发现海原县如此贫苦后,他深情地说:“老百姓生活在这个地方,我睡不着啊。”

即使到2008年,宁夏GDP、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不但无法与东部的沿海省份相提并论,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邻近省区。这一年,宁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77元。

宁夏太穷,而宁夏的自然条件亦很恶劣。

宁夏,地处大西北腹地,总体面积虽不大,但用“辽阔苍茫”来形容这片土地,一点也不过分。

不过,宁夏又被腾格里、巴丹吉林、毛乌素三大沙漠环伺,年平均降水量很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这曾是宁夏风沙最严重地区的真实写照。

由于多种原因,宁夏经济、教育相对滞后,农村人口比例高,特别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

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信息闭塞、人才匮乏等,都是阻碍当地脱贫的重要原因。

西海固,原本水草丰美的畜牧良地,因历史上长年的战乱和人为的破坏,使得在逐渐的滥垦中变成了如今的荒凉。

走进西海固,你会看一片起伏连绵、波涛汹涌的黄色海洋。连绵的高原之间,满眼是深嵌的沟壑,干涸的河道虽然交错纵横,却仿佛无数哭干无泪的眼,无言地诉说着什么。地表被风蚀的痕迹,是西海固的年轮;黄土岗面被侵蚀剥离出的层叠曲折,是这里干燥的皮肤。从黄土地的表层,仿佛能倾听到来自地心的脉搏,感受到祖国腹地的呼吸。

还有,在西部深山中,人们的活动区域半径极小,通婚也受限制,再加上“亲上加亲”等地方陋俗,近亲结婚的比例很高。近亲婚配导致人种退化。在宁夏南部山区,这里的残疾人比例相当高。

而在西部,因为少数民族很多,且获得多生一个或一个以上孩子的政策性照顾,人口增长率本来就高于东部。加上深山里天高皇帝远,多生了也没办法。

西海固人口增长率为2%~4.9%,高出全国平均数的1倍至3倍。

难怪“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保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呼吁向环境退化的根源发起正面攻击。他说:“真正的敌人是贫困和贫富不均。当忍饥挨饿的人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时,怎样指望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并关心将来子孙后代的环境呢?”

……

垦荒种粮,要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为防止植被进一步受破坏,政府想法运入煤炭供人做燃料。但是在西北,还有些贫困乡民买不起煤。要烧饭吃怎么办?只好铲草皮、砍树,造成更进一步的植被破坏。

一粮独进,其进也难,以宁夏固原县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该县有19万人,人均产粮800余斤,自给自足且能调出。到80年代初,粮田从55.8万亩增至123万亩,林地减少20%,自然灾害增多。

随后时间不久,固原县不仅不能调出粮食,而且还要靠政府调入粮食,才能维持人民生活。其原因正在于,一粮独进,生态破坏,其他行业受损,无法互补,到头来农业也大受影响。

……

都说一个地方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苦孩子。可是,在西海固,很多学校都是20世纪50年代盖的土坯房,早已摇摇欲坠,不能使用。学校把教师们都安排在教室休息,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大家把桌子搬成几排,就在上面酣然入眠了。孩子们的宿舍更是狭小,由于回家大都要经过漫长的山路,所以住校生很多,所有学生都生活在“通铺”中,四五张床板连在一起,上面排骨挨排骨地睡上八九个甚至十来个孩子。一个窄小阴暗不通风的学生宿舍,常常睡着十几个乃至数十个孩子,长年弥漫着让人感到窒息的酸腐味道。

因为贫困,西海固人只好习惯每天吃两顿饭,而一些学生,一周仅带五个馍馍的口粮,一天啃一个。

西海固地区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大致是拜上天的吝啬所“赐”:

这里年降水量不过3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一些地方一年都不降一次雨。地里的庄稼被烈日蒸烤枯萎,土地也龟裂板结。

水,是被西海固人看成最为珍贵的东西。水窖,是西海固家庭最神圣的地方。人们企盼着夏日里来场雨,如果夏日旱了没下雨,那就要等到冬日背尽山凹里的积雪,来年化作一窖浊水,来养活一家人的性命。在过去,衡量一个家庭是否殷实,主要是靠储水量的多少,媒人到了婆家看家底,就是看看这家是否存下几窖水,没有存下水的人家,是很难娶上媳妇的。在西海固行走,如果是向淳朴的山民讨干粮馍吃,或许不是什么难事,但要是向他们要口水喝,却会让主人犯难。

西海固,曾是一个给人以水草丰美感觉的名字。可如今的西海固,却是一个严重干旱的地区。

……

这一带年平均降水只有150毫米至550毫米,而蒸发量却数倍于此。地表水源,多是盐碱苦水,饮用和灌溉都不宜。多数地方只能靠天吃饭,人畜饮水都有困难。

从地貌来看,西海固“由于受河水切割、冲击,形成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山多川少,塬、梁、峁、壕交错的地理特征”。

1996年的5月下旬,我第一次从银川坐火车前往兰州,过了中卫,便见到一连串水淋淋的地名:长流水、一碗泉、营盘水、兴泉堡、喜集水、赵家水、狼抱水、丰水村……

乍一听到这些名字,人们或许会认为,这一带是水乡泽国。

其实不然,这一带却是一片干旱的土地,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正介于素以干旱贫困而著称于世的定西与西海固之间。

为何当地人要起这样的名字?这就如同鲁迅笔下的人物“闰土”一样。因为“闰土”命中缺“土”,所以名字中自然就加上个“土”字了。

这里有的乡村缺水之至,干脆把地名称为“喊叫水”,以便直截了当地表现久旱盼甘霖的心情,宁夏同心县有乡名为“喊叫水”。至于称为“喊叫水”的村庄,在这一带,据说为数颇不少。

每逢旱季,送水车扬着漫天黄尘慢腾腾地爬上山来,沿途的鸟雀竟然不怕人,而栖上车顶和车边偷“咂”几口水;大大小小的牲畜家禽们,跟提着水桶准备接水的人群一样,拥在车旁互不相让。这一切,都是为了好“咂”上几口活命的水。

在这里山路上,你若见到肩上扛着自行车内胎行路的人,那内胎多半是圆滚滚的,而这不是充满了气,而是里面灌满了路上喝的水。

要是一时断水,人们就只好运用水窖里积下来的雨雪水了。那不动的死水,长满了绿苔,颜色极浑浊,味道虽不好,可是命更重要,只能吃它。

在西海固,若在老乡家喝水,多不敢把喝剩的水一倒了之。在这水贵如油的地方,谁这样干,准会挨骂,也确有人被骂过。

“老家十年九旱,记得1982年全年几乎没降水,土地泛着白色,没一棵绿草,牲口百分之八十都渴死了。”从同心县纪家乡耍艺山村搬出的马林说。

“80年代的泾源,冻、水、雹等灾害俱全,七八岁的孩子没裤子穿。”20世纪80年代从泾源县搬出的白生林说。

……

回首往事,西海固移民总能说上一段因灾致贫的辛酸事。尽管受灾已成常态,但灾害在移民心中仍留下深深的烙印。

同类推荐
  • 会移动的房子

    会移动的房子

    作者的小小说风格是非典型的80后文字风格:不张扬,不华丽,不哗众取宠,不停留在叙述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伤,而是真实地揭示了80后生活、工作和情感等方面遇到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矛盾和问题。生活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丰富的,复杂性的,纷繁的。作家们往往会通过抽丝剥茧,将那些普遍性或独特的可能性提炼出来,诉诸文字,以达到关注现实、关照读者内心的目的。
  • 斯人独憔悴

    斯人独憔悴

    1919年发表。南京学堂学生代表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请愿斗争,身为军阀政府官僚的父亲停止了他们的学业,将他们关在家中。后兄弟俩当了办事员,在苦闷中低吟“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诗句。
  • 刘船词典

    刘船词典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十月》、《北京文学》等报刊上发表的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共48篇。在书中,作者以自然、朴素、简洁的语言,描写了在生活、工作、交际的点点滴滴。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8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短诗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花蕊里的子弹

    花蕊里的子弹

    文坛最美的“有脾气的淑女”女性美丽的姿志,批判的激情,作家流动的视角,多重的声音中,美艳红唇滔滔不绝地说出黑色话语子弹。
热门推荐
  • 圣堂权杖

    圣堂权杖

    一把神秘的权杖,蕴含了无限的神力,象征着至高的神权。但是,却引发了一场旷世之争,众神以天下为棋盘,以苍生为棋子,摆下惊天棋局。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终引得源大陆烽火连天。草原之子塔洋与众英雄们秉承神之召唤,却分道扬镳,走向了对立。刀剑相向,兵戎相见。这一场众神之争,英雄之战,将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影视搬运工

    影视搬运工

    这本书写到现在,有不少读者反映前面一些章节情节描写的有些乱,乘着现在发表还没有多长时间,现在正在修订中。
  • 死亡绝际

    死亡绝际

    驾着五彩祥云出现的那是英雄,当一切都沦为阴谋,唯有拼死反,拔刀相向!
  • 鬼妻来了

    鬼妻来了

    一个千年女鬼闯入我的家中,经过一次“附身”之后,女鬼却说我的前世是她的相公,她已经寻找我千年之久。从此之后,一件又一件鬼怪灵异的事情蜂拥而至,在这所有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前世今生剪不断的瓜葛。……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盛世谋臣

    盛世谋臣

    前世,她是相门之女,一朝沦落家破人亡。满腔才情只付秦楼楚馆。今生,她为复仇而来,红妆褪尽仇恨深埋,似海深仇誓要改天换日。曾经,她是一代奇女,风华万千才艺无双,一把烈火焚尽,只留千秋艳骨。如今,她是绝世奇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袭青衫风流,成就万古贤名。她是相门孤女顾云歌,她是侯门嫡女沐清漪,也是一代奇才顾流云,她是一代名妓,她是乱臣贼子,她也是一代名相。这是一个相门孤女到开国名相的奋斗之路,这是一个弱势皇子到一代圣君的争霸传奇!语言版简介:——“害我顾氏,诛我父祖,辱我亲兄。我顾云歌不杀慕容煜誓不为人!”——“纵然与天下为敌,本王当于云歌同赴生死。”——“云歌既入朝堂,终生不入后宫”——“卿所愿,亦朕之愿。”倾云始皇,永不立后,永不纳妃。
  • 故城书

    故城书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坍塌的城池,留下的那些吉光片羽,偶一弯腰的拾掇,只留给行走的人们……本文为高中回忆录,段落式小章节还原高中生活。简而言之就是一群可文艺可逗比,可认真可疯癫的未成年们的日常。没有正经简介,只有坑爹对话:——你在干什么?——我在俯视你。——30°的俯视是什么?——30°是我鄙视你的角度。——为什么要把头低到30°?——为了让我的眼神扫射你。======凌茜的日常:上课——做作业——吃饭——逛操场——做作业——写小说——回家。顾知楠的日常:上课——做作业——吃饭——逛操场——做作业——发呆——回家。顾知楠:我要求改掉倒数第二个关键词。凌茜:上课——做作业——吃饭——逛操场——发呆——做作业——回家。顾知楠:……凌茜:
  • 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除了《小引》和《后记》外,共由十篇散文组成。着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从幼年在三味书屋启蒙到青年留学日本。虽是过去生活片段,却勾画了一幅连贯而丰富的历史生活画面。《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五四“前后的社会生活,深层次地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对中国传统观念及旧有制度的陈腐进行了深刻的、彻底的剖析和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 90后圣人系统

    90后圣人系统

    玄幻世界,他人为刀俎,我竟为鱼肉。门派弃徒叶开因一次偶然,意外被另一位面的都市同名小青年叶开魂穿,从此,开始天下巅峰之路!叶开说,这是一个都市机智小青年带着系统开挂升级的故事。有幽默,有热血,有爱情...你想看的玄幻元素,尽在《90后圣人系统》自行车出品,必属精品
  • 我的人生之幻想空间

    我的人生之幻想空间

    人之一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时候不必分的太清楚……记得爱过,记得被爱过,哭过,笑过,便好~
  • 异世太子妃:太子请让道

    异世太子妃:太子请让道

    她,莫名其妙穿越成四岁的小孩子,在江湖之中长大。他,成长在尔虞我诈的皇宫中。初见时的惊鸿一瞥,让他此生再也无法把谁放进心里,除了她——“想把我拐入皇宫?那得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了!”某女高傲地哼了一声。对面的男子勾唇一笑:“到了晚上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