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5500000007

第7章 黄河回首(3)

上述种种均是后世之人描述的没有文字年代的历史,但,我们从二干多处原始村落残存的废墟中、石片、鱼钩、灰烬上也可以触摸到太古年代依然温热的气息,吃五谷、熟食而开始天下教化、文明初始、几十万年之后,我们今天的一日三餐不还是煮熟的五谷杂粮吗?问题只是:今天离开“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家园美好生活,是更近了呢?还是更远了?

到得殷商时代,商王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安阳),故又称殷商,势力范围已达到太行山、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陆续发掘出来的枕着黄河涛声沉睡了几千年的殷墟碎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皿都在无言地倾诉对黄河的依恋——那是华夏古文明的灿烂发祥之地啊?

当时世界,除了埃及、巴比伦和殷商,更多的人类还处在鸿濛年代的边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殷商以后直至北宋,二千五百年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汉至隋唐十一个王朝均建都长安(今西安),其为王都的历史长达一千一百多年。而在洛阳建都有九个王朝代,九朝古都历时近千年,河图洛书至今仍为佳话。但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了,文明的中心、人类的脚步正向着黄河下游迁徙,直到北宋的建都开封,不妨说这是囿于环境和资源的损耗,在不堪重负之后的新的开发,文明还在延续,同时灾难也已经隐伏。

黄河的走向就是中华文明的走向。

黄河的沉重就是中华文明的沉重。

黄河的灾难就是中华文明的灾难。

本文限于篇幅,只略记本世纪70年代初到1996年二十四年间,黄河创下的历史上最惊人的灾难记录:下游18度河床干涸,河水断流。进入本世纪90年代,年年春季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一年比一年提前。1995年,下游东营市比1994年提前42天断流;而1996年又比1995年提前了72天。断流的时间也愈来愈长,1995年已达180天,断流的距离为622公里,1996年到洛口以下全部断流,正在继续上延(《中国青年科技》1996年第4期)。

黄河断流沿岸,水的无比珍贵立显。

1996年5月,山东滨州、东营市一带所有的自来水龙头前,都排起了长队。人们忽然觉得黄河真是太重要了,而浑浊无比的黄河水也太可爱了!人总是在困境中才会想起本应珍惜的一切,无奈和焦虑如同候水的人一样,排着长队,渴比饿还难受。

人们再也不敢浪费水了,筹划着一盆水的重复、多种用途。黄河大堤上,翘首盼水的老乡呼喊着:“黄河啊,你咋就不来水了呢?”

山东人对黄河的感情可谓深厚而复杂。无论如何,全省农田灌溉用水的一半来自黄河,每立方米的黄河水可增加小麦产量0.85公斤,看着黄河又黄又浊,却也能使小麦的穗粒更加饱满而且金黄,这小麦的金黄与金子的金黄孰轻孰重,就看你怎么掂量了:有馒头吃的人可以没有金子,坐拥金子的人不吃馒头行吗?

青岛、烟台等地丁矿企业集中,黄河断流一天,损失以百万元计。

人啊,你要记住盼水的时刻。

人啊,你要珍惜有水的光阴。

黄河断流意味着什么?

倘若有一天,这一条养育、滋润了从太古时期到今天的华夏文明的大河,成为内陆河、季节河,不再有黄河之水涌进渤海,缺水的黄淮海平原更加干旱,盐碱地扩大,地下水位变化,地面风蚀化面积扩大,下游及入海口水质恶化,海岸变迁,入海营养物减少导致多种生物消亡外,从整个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意识而言,无疑是一场旷古未有的大劫难——一处巨大的家园破碎了——一个悠久的文明中断了。

所谓“再造辉煌”等等豪言壮语,如果离开了特定的地理环境——僦像假如没有黄河长江的倚托——那就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连生命之水都没有了,何论其它?

断流的黄河用断流告诫人们:黄河之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黄河上游的来水量逐年减少,而下游的引水量则逐年增加。下面一组引自《中国青年科技》1996年第4期的数字,会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是如何抽光引干黄河的:60年代引水24亿立方米,70年代为68亿立方米,80年代为100亿立方米,1989年达到163亿立方米。至今全流域引黄水量已到270亿立方米。“引黄”工程还在扩大,笔者在西北荒漠采访时,为干旱所困的荒漠戈壁上的农民,无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引黄”工程的实施,并视之为生命工程。

这些工程是:甘肃的引大入秦、景泰二期工程,宁夏盐池、环县、定边工程,引洮工程,内蒙。占河套扩建,下游“引黄”扩建等。预计到2000年全流域灌溉取水量达400亿立方米,上述工程全部完工后则为415亿立方米。黄河天然径流量只有580亿立方米,非汛期来水量占40%为230亿立方米。而引水则恰恰相反,非汛期引水占60%,到2000年达到24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非汛期的黄河之水引到涓滴全无,尚缺10亿立方米,黄河不断流还能怎么样?

黄河断流的原因看起来并不复杂,简言之,黄河下游因为高筑堤岸实际上是一条渠道式的河流,两岸基本没有流域来水补给,河道的水量完全取决于中上游来水的多寡、黄河流域位于东亚中纬度地带,是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从自然环境看,黄河水量有天然决定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近十几年正逢枯水期,本世纪80年代,主要产流区兰州以上产水量比60年代减少了5.6%,进入90年代又有减少,因而三门峡的来水量,8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18%。

一方面是天然降雨减少,而另一方面则是无视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在人口激增、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野蛮、无度取水。

80年代取水量比60年代增加了56%,为274亿立方米。下游引水增量最大达100亿立方米,其中2~6月的引水为60亿立方米,而花园口同期实测流量只有45~55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用水的浪费,已经呼吁多少年了。但迄今为止,黄河流域无论自流灌溉还是提水灌溉,统统都是满灌。河套平原每亩定额灌水量300立方米,比滴灌、喷灌多出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再加上灌水渠道的跑、渗、漏,一方面是生命之水的紧缺,一方面是生命之水的挥霍与浪费,该是我们替黄河着想从而也是替未来及子孙后代着想的时候了。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或理解黄河,始终是一个问题。我们年复一年的勘查、测量、治理,是在人的价值观的驱使下,为了让黄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完完全全为人所用的;关于一条文化的黄河究竟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怎样血肉相连的,现代人已经不再关心了;关于黄河自身的伤痛、重负以及衰老,我们习惯于熟视无睹;更不用说由黄河牧养的炎黄子孙为了流水与文明的永续,而怀着感激之情小心翼翼地牧养黄河了。

黄河只好断流。

让河床的一段赤裸裸。

让儿孙们看看无遮无掩的母亲河,是什么样子的。

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你惊讶吗?托载黄河之水的河床,竟是如此破落!干裂的胶泥地被阳光蒸腾出鱼腥味,那裂缝深处,丝丝缕缕地飘散的热气是来自太古年代的叹息吗?没有水的载浮载沉时,渡船歪斜着,歪斜在几个淤积的沙丘旁,几只乌鸦在折断的桅杆上散步,那撕裂的帆篷还在期待什么吗?

有毛驴车、拖拉机,或者慢悠悠或者轰隆隆地驶过……有盼水者喃喃自语:“黄河水可是信水啊!”

黄河两岸的农耕先人根据不同时令以及庄稼,果木的生长过程,为不同时期的黄河来水,曾经取有极富诗意的名称,并流传至今。农人与黄河的情感可见一斑。

《宋史.河渠志》称:

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

自立春以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涨,谓之“桃华水”。四月未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蔓延,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水,水带矾腥,并流于后,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谓之“获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积,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

北宋一代,水患愈烈,君臣议事,必论黄河。商胡改道之后,有震惊朝野的三次回复故道的回河,与顺其自然的北流之争,结果是“执意要逆水之性,强使回河”,并且“要使河水回到已经淤高的故道中去”,“因而回河以后不久又改道北流了”。关于这一逆水之性的历史教训,左正言任伯雨在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论及黄河时,说得最为透彻了:

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而徇众人偏见,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莫甚于近世。

任伯雨所指的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即指北宋三次黄河决溢后的强行回复故道之举。

众人也会有偏见,屈大河之势以从人是万万行不通的,古人之言,今人当记取。

尽管如此,《宋史》仍然同样记录下了黄河一年中几个月来水特点的、诗一般的叙述和描绘。水啊,黄河水,浑水浊水决堤的水泛滥的水,却又足信水桃华水麦黄水瓜蔓水登高水,说不清也离不开的中国人和黄河水!

如今,不足黄河无信,而足人类不仁。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我们还能有第二条黄河吗?

同类推荐
  • 礼仪常识读本

    礼仪常识读本

    《礼仪常识读本》从礼仪概述、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餐饮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公务礼仪等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礼仪知识和规范。既可作为党员干部和社会人才培训教材使用,又可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阅读需求。
  •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商到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义;一个朝代就是一部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了。在五千年的岁月里,既有正直强国的明君,也有荒淫误国的昏君,既有贤臣良将,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纵横捭阖的政坛上,演绎了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笔锋之战。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由来已久,那些地球上的自然奇迹和地球之外的星辰,都给了人类无限的探索空间。是谁提出了北斗七星呢?又是谁第一个提出一年365天呢?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准确的知识、精炼的文字,为你讲述天文经法知识,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沉醉于历史的海洋,享受丰盛的知识快餐。
  • 静升古韵

    静升古韵

    本书记载了静升的文化历史和珍贵的遗存,凡寺庙、建筑、居民、风景胜迹、民俗文化以及人物传奇、民间故事。
  • 玉溪三乡论

    玉溪三乡论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热门推荐
  • 续佛祖统纪

    续佛祖统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生魔传

    生魔传

    善生与恶,光生与暗,仙生与魔,众生芸芸,皆信仙灭魔,一扫地道童却逆天诛仙,毁尽天下人。
  • 胖掌柜

    胖掌柜

    他很胖。走起路来一颤一颤。他很灵活。灵活起来,猴子都不如他灵活。他很爱钱。可是有一天他却不爱钱了。无论如何。而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胖掌柜。
  • 荒敕

    荒敕

    传说,有一口棺材,能让人升仙。传说,有一颗树,上面挂着一片世界。传说,有一盏灯,悠悠燃烧了几万年……大道三千,谁能证道成巅?神不能,帝不能,仙也不能。多想再回到上古,与神人齐渡,遍地神珍,万物证道。可,浮华落尽,一切成为云烟……如此,我便扫开这一片黑暗,成巅后,再创一个辉煌纪元!!!
  • 绝世宠妃:废柴大小姐

    绝世宠妃:废柴大小姐

    她,冷月,本是22世纪的绝顶杀手,却因为初恋悲惨结束花季生命。一朝穿越,她成了不受宠的大小姐,无妨!她智斗姨娘,怒斥那丞相府的居心叵测之人;她天才之资,刻苦修炼,誓要成为人上人!!八岁那年的相遇,注定使他和她一生纠缠。倾尽天下,搏她一笑,千辛万苦,誓要与她一同站在王者之巅!
  • 儿皇帝:石敬瑭

    儿皇帝:石敬瑭

    官宝超编著的《儿皇帝——石敬瑭》为该丛书之一,介绍了儿皇帝石敬瑭传奇的一生。
  • 陌上花开,君可归否

    陌上花开,君可归否

    认识多少年,就等了多少年。他是她青春记忆里的所有美好,可她只是他生命里的甲乙丙丁,陌上花开,不知少年是否梦醒……
  • 与鬼谈:人鬼情未了

    与鬼谈:人鬼情未了

    一名缉毒警察,一名光绪后裔,一段情,异世恋,许诺言,打破常言人鬼殊途。
  • 身剑降灵

    身剑降灵

    仙侠已死,劫神当立。一个自绝修灵路,霉运不断的少年,其实天生劫体。自他临世之日起,修自身劫,御他人劫,控身外劫,养他生劫,最终掌天地劫。异世的江湖路,另类的修真行。若有一日困囚笼,我自入剑斩乾坤。谈笑生死,我是聂沉。
  • 只为在最美的时刻遇见你

    只为在最美的时刻遇见你

    玲珑撅着嘴,身体往白宇那边蹭了蹭。“怎么,还想要?看来昨晚没给我家宝贝喂饱啊”白宇看着蹭过来的玲珑坏坏的说道。“说什么呢,人家才没。”有字还没有说出口,玲珑就发现自己已经被一个比自己重几十斤的人死死的压在身下动弹不得。“还不想要?我可想呢~”白宇一边深吻着身下的尤物,一边的指尖却有意无意从远处慢慢向敏感地带靠近。她是花季美少女,而他是深沉大叔,他们也许曾在人群里回望;也许刚刚擦肩而过,她没有出现在他的青葱年华中,而等待又耗费了他们似水的流年,也许他已不负冲动,而她也正将成熟,他们仍憧憬爱情,相信爱情,只为在最美的时刻遇见最美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