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铁”是天津的“飞地”,在天津也有“天铁”的“飞地”。“天铁”近年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并存、跨地区、跨行业、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大型企业集团,其11个子公司在市内就有6个。他们整体收购了原天津赫赫有名的轧二制钢有限公司后,重新组建为全资子公司。“轧二”的“双猫”牌螺纹钢曾是市场上的名牌产品,由于资金问题陷于越贷越亏、越亏越贷的泥沼,到2001年10月已负债5.8亿元。上钢材,久已是刘志嘉的雄心,他立即抓住这一机遇出资收购。同时,明确制定了“换牌、留人”的政策,使担心换牌后“打起铺盖卷儿走人”的工人吃了定心丸。复工时“天铁”新派来的董事长宣布:1400多人全员留下,重签劳动合同,重组干部队伍。同时也申明:不让一个职工过不去,指的是想工作也努力干的人。对只想躺在企业身上吃现成饭者,企业不可能做什么承诺。一言以蔽之:换牌,还要换上“天铁”的奋斗哲学。在原有企业的破产中尝够了苦涩滋味的工人们感动莫名,精神焕发地全力投入二次创业。当年到9月已生产24万吨螺纹钢,尽产尽销,获利400万元。厂领导立即补发了原轧钢二厂欠发的职工工资、取暖费,逐步返还了员工的集资款和风险抵押金。很快,“轧二”又引进了意大利设备建成小型棒材生产线,向年产120万吨螺纹钢进军。企业的发展一再证明这个千年古训:人心齐,泰山移!
民主与科学两翼起飞
在采访学习中,老委员们也默默地观察了一个问题:“天铁”地处一隅,人、财、物环节多多,这里在经济发展中,是不是也像社会上某些角落有什么“黑箱作业”和腐败因素呢?
显然,这个问题早就被“天铁”领导班子纳入视线。“天铁”,不是世外桃源。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这里还有两个轮子在转动,一个是民主监督、一个是发展科学。“天铁”的许多重大决策,如收购“轧二”等问题,一律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同时,他们把依靠群众进行民主监督的原则贯彻到每个要害环节。例如,“天铁”每年用于原材料采购费用达20亿元,占成本的70%左右,对全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监督绝非虚有其表,其办法一是源头参与,物资采购的议标、发标、招标全过程公开,未经由审计、纪检、工会组成的招标小组同意,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用其他方式采购规定内的物资。二是过程控制,三是效果检查。采取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既避免了过去曾发生过的某些暗箱作业等不良采购行为,同时使大部分设备、物资的采购,质量上升,价格却下降了15%。这里每年进出物资和成品达1400万吨,过去也发生过有人在计量器上安装遥控装置,以增加毛重,还有些单位给司机送好处、与司磅员拉关系以便损公肥私。厂里就对有关人员进行超前防范教育,采取加强现场监督、在入口处安装自动感应报警器等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各种作弊行为,在一年中就实现了经济效益226万元。
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天铁”视为永恒的主题。仅“九五”期间就完成科技开发项目171项,其中“中型高炉喷煤粉技术”获天津市科技兴市一等奖。计算机管理在“天铁”的销售、财务、人事、物资、生产计划、技术质量、医疗等方面已普遍应用,并向网络化发展。稳定从来有积极稳定和消极稳定两种,“天铁”依靠群众监督和厂务公开形成的透明度,靠潜力无穷的第一生产力,消除了一个个“黑箱”和软肋,主动向腐败、落后因素进攻,从而在民主和科学的两翼齐飞中获得了积极的稳定。
老委员在四天的望、闻、问、切中,深深感到:“天铁”这里有一群有抱负、有操守、有干劲的共产党人,是一个由延安精神哺育成长的战斗团队;这里没有浮躁喧嚣的灯红酒绿,集团领导干部的住房和工资,比不过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和工人;这里没有弱势群体,却有一个强势企业;这里没有挥之不去的腐败,却有一个奋发向上的命运共同体。在和既自强又自谦的刘董事长、高书记以及许多领导同志座谈中,一些老委员由衷赞美了这里新风扑面的同志情和新事物,认为他们与周边村镇的“工农共建,发展区域经济”,以及在微机使用上的全面推广,尤其值得珍视。最后一天访问团到冀、豫、晋交界的大峡谷、红旗渠等地匆匆一游。虽是走马观花,也有多处爬山。奇怪的是,就连访问团中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一级级攀上那雄伟险峻的高峰。大家说:参观“天铁”,受益良多。“天铁”这里老八路作风和新时代精神的融合,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解答了许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题,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甚多、甚多。这一切,堪称是延安精神的新攀登。我们这次奋勇爬山,不就是“天铁”“登高不怕难”的精神给我们的鼓舞吗?
良师益友章世鸿
《人民日报》原驻上海首席记者、78岁的章世鸿同志,去年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受到隆重表彰。全报社仅其一,可谓殊荣了,这对我们这些离退休干部,特别是驻外地记者,也是个很大的鼓舞和教育。老章事先曾在电话中和我说:“希望受表彰的不是我,我愿低调做人。”我说:“你谦虚是对的。但你若获先进,当之无愧。”我之所以举双手赞成,是来自二十多年来对他的了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老章和我分别任驻沪、津首席记者,各自也发了不少稿子。但比起老章来,我自感水平就差之远矣。老章可能是早年在理论部啃过不少大部头,不仅见事早,抓得深,而且总是从世界风云和改革大局着眼,高屋建瓴、大处落墨,绝不拘于一隅小鼻子小眼。记者部每逢开会,我总是很注意他的发言。从他身上我深感:一个记者必须是既有理论根底,又很深入实际,才能抓住又鲜又美的“活鱼”,才能写出有骨头有肉的东西。你感觉到的东西,未必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此之谓也。
老章有学者风度,但并非正襟危坐的谦谦君子。“一不留神闹个头条”是他的口头语;高亢苍凉的杨派须生是他的拿手好戏,这都是大家鼓掌叫好的。同志间还流行一句笑谈,说他“尿尿能打个坑!”这绝非一句不登大雅的粗话。上点年纪的人均知“前列腺肥大”的厉害,老章身体好,对此类通病也能“幸免于难”,前年他曾当选为报社老干部里的“健康老人”之一。这都应归功于他身与心的经常活动。他年近八旬,虽眼睛不太好使,但身体总体说来运转良好、精神奕奕,尤其是他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面,有着永不疲倦的兴趣。在岗时我曾应他之约,一起跑了一趟大西北,从兰州过武威、张掖、嘉峪关一直到敦煌,在安西登荒山,在敦煌逛夜市,兴致勃勃。其间我还闹了一次胃痛,但他老兄长我四岁,全程无恙。1992年退下来后,他又约我一起远游兼采访,先后到了湖南、湖北、云南、贵州,行程几千公里,一路海阔天空,边走边谈,使我受益良多。跑这些地方既得到张述圣、吴兴华、龚达发、胡跃平等各地弟兄的热情协助,也多亏老章对我的带动。他到一站便畅谈个人采写经验传经送宝,在贵州站他建议注意抓省际协作的新闻,很受重视。之外,他和夫人又去了东北、河北、安徽以及美国、欧洲、俄罗斯、埃及、南非……其“当代徐霞客”之旺盛精力,真个羡煞人也!他每去一地,晚间写下笔记若干,躺下后有灵感亦起而记之,行路时每有所思亦速记之。再加上他深厚的积累,大作就一本本源源不断问世矣。
老章交友广又博览群书,每有重要信息或读书心得,绝不独吞,经常向我和山西王艾生等同志互通声息分享之。在调整心态、为人处世,过好“夕阳红”等方面对我多有点拨。接听他从上海来的电话,便成为我的一大精神享受,使我感到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老班长、老大哥,不时使我得到一些“醍醐灌顶”。他写的东西言简意赅,经我介绍,他的文章在《天津老年时报》上已发表了五篇,反响甚好。老章更经常鼓励我多写点东西。他经常说,写东西刻意为之,常常呆板;心态闲适,随笔随谈,却往往有神来之笔。写点东西有利健康,一生经历也不致付之流水。在他的鼓励下,前年我也出了一本离休后的小集子,他为我介绍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很快付梓。的确,人之一生,各有独特的的感受和感悟。一些既花费重大代价,又有利于世道人心的东西,不应使之随风而逝。我以平和心态记录下一些渐渐淡去的记忆和反思,而不是由于疏懒使之泯没,应感谢他的玉成。这本书,不久前在《社内生活》上还受到赵相如同志中肯的点评,所谈永远是我的努力方向。离休后毕竟是孤寂了,仍能受到老友们热情的关切,这不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吗?
“友直友谅友多闻”。章世鸿同志思想活跃,心胸豁达。他热情鼓励人、帮助人,也能虚心听意见。我有时也就一些问题坦率反驳他,他从无反感。这也就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吧?不久前我建议他,已快80啦,还是少出远门,多用点时间写点东西不好吗?他欣然接受,据说第五本新书又要问世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啊!
杨晓君知遇金陵
2004年底,南京卫视在《女人百分百》专栏里播放了一个专题片:天津市见义勇为女英雄杨晓君。这一切,是十分感人的:15年前一个冬晨,当时18岁的天津武警通信兵杨晓君休假回家时,路遇一妇女跳河,不会游泳的她,毫不犹豫地冲进刺骨的冰水中将人救起。之后,冷刺激使她身患心肌重疾,汗腺封闭,大夫说她随时会猝然辞世。杨晓君没有垮下去,十几年来顽强地埋头研画艺,创造了自己美丽的生存空间。在这一专题片播放前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隆重举行了杨晓君画展,南京火花协会出版了《杨晓君书画作品选》,《南京日报》《金陵晚报》《扬子晚报》的记者们带着感情发报道、刊画作、登照片,突出介绍了杨晓君其人、其事、其画。这之间,杨晓君上街,好多路人热情地向她打招呼:“你就是杨晓君吧?好样的!”她去洗照片,店方坚决不收钱。她问路,一位六旬老人步行好远送她到目的地。还有一些观众打电话给她,就为了说句滚烫的话……
曾经感动了天津市的杨晓君,又火了南京城!笔者一行人在南京躬逢其盛,我们看到,杨晓君的画展很正规,考究的请柬、典雅的布局、盛情的酒会,南京一些知名艺术家、企业家和新闻界同仁济济一堂向杨晓君致贺。画展上,络绎不绝的观众满怀欣喜,凝神注目她那一幅幅格调独具、风情万种的工笔仕女画:
《花魂》《秋闲》《天姿》《乱红飞过》《去日无回》《中国结》……晓君原来在南京两眼一抹黑,无亲无故不识一人,但所有画展场地、宣传、陈列等等不菲的费用,她未花一文,全是当地热心人士精心操办的。南京,六朝古都,人文荟萃,名家如织,画展如云,审美眼光是很高的。但人们对来自天津的这位自称是“无名之辈”的人,评价毫不吝啬。南京市艺海潮书画院院长方军、民俗博物馆馆长杨天骐、火花协会会长夏志诚,以及著名画家喻继高等名家这样说:在社会转型期间价值观鱼龙俱下的滚滚洪流中,杨晓君敢于跳入冰河舍己救人,凸显出一颗高尚的灵魂!在心态浮躁的艺坛中,聚精会神、工笔细描的人已多乎哉不多也,但杨晓君虽重病缠身,却潜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工笔画创作,磨练出相当的艺术功力。她的画作内涵丰盈、妩媚、严谨,典雅而出新,所以199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首届世界书画艺术作品展”、2000年在文化部“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中先后获奖。杨晓君在危难中救人,在挫折中奋起,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对任何人都深有启发的生命奇迹!当这几位前辈娓娓道来时,杨晓君泪光莹莹……
让晓君深为感动的还不止这些。2004年4月南京卫视记者从网上看到了杨晓君的事迹,即来津约请她去做节目。2004年10月她去南京卫视摄影大棚里拍片时,由于病痛折磨,浑身燥热难耐,同志们心疼她,立即买来毛巾,又放置四大盆冰块降温。她到布展地一进门,南京民俗博物馆女书记尹晓华就紧紧把她抱住。旁边有人说:“尹书记有两个儿子,没女儿,要是有你这么个干闺女就好啦!”说来说去,晓君就把“干娘”给叫响啦。这位“干娘”为办画展跑前跑后照顾她无微不至,还特地花了400元给她买来一件漂亮上装。晓君病退后收入低微,还从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呢。使她更难忘的是,全国知名画家喻继高得知,身患绝症的杨晓君一向有两个梦:办个画展,出本画册。临行前,喻老专门给她筹办了一笔款出画册。晓君感动已极,哽咽着:“我,一个无名之辈……”喻继高说:“谁原来不是无名之辈,只要努力,说不定将来会声名大振呢!”
对热情的南京,杨晓君洒泪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