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报纸的创新多了,改革多了,改刊、改版多了,策划多了,新的重大选题多了,设栏也多了,以至规模宣传、特色稿件、特色报道、特色栏目时不时推出,编者按就成了一种常规性的新闻、常规性的报道和常规性的体裁。这种新闻和体裁的增加,确实对报纸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问题也随之不少。
何为编者按,口头讲,就是“编者的话”和“按语”。出报刊登时一般都用“编者按”或“编者的话”来打栏头,也有的报刊在按语的后面用上一个破折号加“编者”二字。
“编者按”或“编者的话”这种新闻,是依附于新闻报道或其它文稿的一种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虽然篇幅很短,分量往往却很重。它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单位的负责人,或者编者、报人、广播、电视、网络人,对所发表的报道或其他文稿进行表态、评论、阐述、推荐、建议、商榷、说明、批驳、解释、提示和补充的非常重要的一段文字。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编辑部、代表着编辑部这个群体,乃至这个群体负责人的态度和意见。有时甚至代表着主管单位、上级领导、上级部门的态度和意见。因此,在媒体这个大家庭里,“编者”不是孤立的人、抽象的人,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群体与领导权威的代言人。
多年来,不仅是我们的报纸,许多年轻的报纸都发生过类似的通病:乱发“编者的话”、编者按语,不经审核乱表态,语无伦次,乌七八糟,确实出过不少问题。本报也不例外,特别是去年年底以来,一些部门、专刊、栏目在发表新年发刊词时,均出现了一些遗漏和偏颇,乃至差错。这方面,除去新人多、培训不够、管理不严的因素,也有我们学习业务不够、业务技能不熟练的原因。一张成熟的报纸、一群成熟的新闻报人,本不应出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我们及时纠正了许多,但依然不尽如人意,依然留下了诸多遗憾。
“编者按”或“编者的话”,一般要求很高。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微观的点示。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政治新闻、政治报道、政治专刊,更要有很高的政治见解和理论水平;有很高的、独特的、辩证的并且足以正确导向的观点。而这些见解、理论、观点,往往不仅仅代表着编辑部的声音,更不是代表哪个个人的声音,它往往代表着党和政府及领导们的声音。这样的“编者按”、“编者的话”往往必须慎之又慎,必须经过严格的策划、起草、审稿程序。即使是一般的、非政治性的行文,也应始终依照严格的管理程序、工作程序来进行。行文一般应该开门见山、画龙点睛、观点正确、表述准确有序。一般应该使用论断性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提出正确的论断。不必过多地复述该文所依附的报道内容,毋需展开论证,以明示读者,也使读者准确地了解编辑部的态度与观点,以示借鉴。
“编者按”或“编者的话”,在版式上或文章发排时,具体放在什么位置,完全要看当时大局的需要、报道的需要和报道效果的需要。
“编者按”或“编者的话”,一般由评论部、理论部撰写,或由编辑写,包括领导人或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及领导特殊指定的专门人员撰写。一经发排见报,它便代表了编辑部的意见,是代表编辑部在说话,故编辑部必须承担其政治、法律和其它方面的种种责任。
如何写好“编者按”或“编者的话”,首先在于取材,必须弄清哪些可以发表“编者按”或“编者的话”,哪些不宜发表。必须搞清“编者按”或“编者的话”举足轻重,是一个媒体最高声音的代言人。这样的代言、这样的提示、这样的“编者的话”或“编者按”不宜太多、太滥,更不能太随便、太随意。应有程序,应守纪律,应有全面的质量要求。“编者按”或“编者的话”一般应按照编辑部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进行。即使一个专刊、一个专栏,也要有规矩。一般的写法,应是立足于报道自身,依附于一个栏目、一个专刊、一篇稿件、一组图片或新闻稿件,立足于这些专刊、专栏和稿件、图片所提供的事实材料。即使借题发挥,也往往以这一篇或这一个、这一组报道所提出的问题作为由头。写“编者按”或“编者的话”,如果脱离了所发表、所依附的特定内容,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的放矢,从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影响编辑部的形象,弄不好还会添乱。
“编者按”或“编者的话”要立足于报道本身,但又不能简单地拘泥于报道,更不是对报道本身的重复,而是在报道提供事实的前提下发表见解,是依托于所发表的某篇或某系列报道,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法律、政策、社会、全局,乃至思想和理论的高度进行评论和阐述,以导向读者,使其从中获益,获得启迪和教益。
“编者按”或“编者的话”既然代表着编辑部甚至更高的层次,就必须态度鲜明,或表扬,或批评,或赞同,或异议,应该旗帜鲜明。在这里,没有瞻前顾后,没有偷奸耍滑,没有模棱两可,对、错都得负责。否则,报纸就无法办下去,新闻会天天出差错。用不了几天,编辑部就会乱成一团,矛盾就会堆积如山。当然,态度鲜明并非简单武断,而恰恰要循循善诱,讲究分寸,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佘地。
当然,在这个改革创新的年代里,在新闻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编者按”或“编者的话”也不无创新,不无发展,不无形式多样。诸如“提示型按语”、“政论型按语”、“推荐型按语”,比比皆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新闻发展与创新的必然产物。
写好“编者按”或“编者的话”,政治是要求,规矩是前提,准确是生命,简练是特色,文采是必须。让我们为掌握和发展这门学问而共同努力。
于海淀中关村2002年1月2日上午
如何办好专刊副刊
背景:去年以来,报社引进了一批年轻编辑,他们的新闻业务尚不够熟悉、政治素质有待加强。今年6月底,时逢国家计生委领导对报纸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年轻编辑的实际,7月5日下午下班前后,席总在副刊部召集编辑部各专刊、副刊编辑开会,就如何办好副刊、专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席总在回顾了副刊的发展历程后强调:“专刊副刊不是报尾,而是走向市场、吸引读者的主要内容。专刊副刊要槁活,要吸引读者、臝得读者,提高报纸品位。”席总从九个方面谈了办好专刊、副刊及版面制作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要求。
一、了解副刊、专刊历史,经典栏目要保持
报纸办副刊是中国的特色。历史证明,副刊是体现文化内涵,吸引读者的重要方面军。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步伐的加快,介于新闻与副刊之间、吸收两者之长的专刊愈来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专刊、副刊要走栏目化的道路,每个专刊、副刊都要培育自己的经典栏目、拳头产品,长期保持下去。
二、明确专刊办刊宗旨
我报每个专刊、副刊的办刊宗旨早在1997年初我们就已明确了,在这里我不再重复,编辑要围绕办刊宗旨设栏、组稿、做版,体现办刊宗旨愈明确,版面的特点就愈突出。
三、要了解栏目,哪些栏目要保持、哪些栏目要更新、哪些栏目要创新,设计栏目时不能忘记读者的需求。
《家庭》:围绕“家”办刊设栏,做好家的大文章。版上要经常有主题、有焦点、有热点,有时代感、时尚感。家庭要有新闻性,但不能做成新闻版的新闻,而是稿件新、主题新;版面既要有阳春白雪,也应有下里巴人;版上要搞活动,内容要五花八门。可以设计出一个问卷在报纸上公布,征求意见。经过半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办成黄金版。
《国际》:围绕“环球纵观”做版、设栏;讲究新闻性、时效性、信息量。但是,国际版既不是单纯的人口版,也不是单纯的新闻版,要输入文化内涵,有世界文化的内容,又不能游离于人口之外;围绕国际焦点热点,不停地推出属于自己的主题、专题;还要介绍国际学术、培训、活动信息,拓宽国际报道领域,把版面办得更活。
《苍生》:要办出品位,拓宽领域,打出名牌效应,培养新人。特别记住不要无病呻吟,不要让三流作品或流外作品占领版面。
四、组织作者
培养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作者队伍是版面内容、风格、特色的前提及重点,加之自然来稿作为补充,专刊才能保证其内容的可持续性。
五、基本原则
坚决执行“七不准”制度;办报要做到添彩不添乱,创新不出格;对外报道要有对内意识,对内宣传要有对外意识;当政治性与新闻性发生冲突时,政治性第一;当新闻性与信息量发生冲突时,新闻性第一;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保证社会效益第一;不要犯政治错误、政策错误:少数民族问题要慎重,重大政治问题要报告,吃不准的问题不要自作主张,要请示;
不要犯常识性的错误:人名、地名、数字不要出差错;标题上不能出差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职务、排序等不能错;重大事件的基本要素、新闻要素绝对不能出差错;图片说明不能出错,更不能张冠李戴。
六、制作要素
我们追求的应是大报的、有文化品位的、有格调的专刊副刊。这些要通过版面语言来体现,版面制作的几个要素必须遵守:
标题制作讲究品位、时尚,符合办报要求。新闻性、信息含量是实现格调、品位的重要途径,人口报上的标题应该是有思想的人、有文化的人、内行的人做的标题。
主题形成规模化、栏目化,要通过思想性、新闻性产生冲击力。
文章布局、好的专题策划要通过制作形成中心。图片。不单是版面的装饰,而是两翼齐飞的重要一翼,与文字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图片要有新闻性、有内涵,讲层次、讲变化,在视觉上对人产生感染;图片是独立的,与文字也是融合的。
版面布局。讲究版面节奏,不论何种形式的版,版块中要体现节奏,一个版上起码要有三个节奏,雕塑上讲的是凸凹之感,有曲线、有变化;国画上讲远近、虚实、色彩的变化。所有的变化手段都是为版面服务的。
黑白灰的对比。国画中,是黑与白的变化,书法中是线条的变化,版面上是黑白灰的变化。标题、图片、图表是版面的黑,文字和铺网是灰,版面留白是透气的白,黑太多刺目、太闹;灰太多,版面会缺乏生气;白太多,则给人不信任感。黑白灰要讲究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