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20000000003

第3章 胡适谈儒学:修仁以为己任(2)

胡适认为,孔子的“有教无类”根源于其对“仁”的追求。仁者,人也。在儒家学说中,“仁”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总根源。而孔子在《论语》中动辄提及“仁”字,可见其将“仁”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高教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孔子的学生曾经多次问“仁”的含义。孔子不厌其烦地给每一位学生讲解。但他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每次都给出不同的回答。

孔子对樊迟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切。为之难,言之得无功平?”

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对仲弓说:“(仁就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公。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以上回答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仁”。在胡适看来,孔子的“仁”其实就是“做人”。他点评道:“用那理想境界(仁)的人做人生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最博大又最平实的教义。”

胡适在《说儒》中指出:“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用‘吾从周’的博大精神,担起了‘仁以为己任’的绝大使命。这是孔子的新儒教。”

与过去的殷民宗教“儒”相比,孔子的师“儒”没有亡国遗民那种柔懦的作风,而是有着极强的自豪感以及进取心。孔子对自己领导的文化教育革新运动十分自信。他认清了殷周民族六百年来逐渐同化的文明发展趋势,对弘扬正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仁以为己任”的孔子秉承刚健进取的人生态度。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原有的“儒”与杀身成仁的尚武精神整合成一种新的“儒行”。这种新“儒行”以“成仁”为主要目标。

此处的“仁”,实际上将当时社会上各种杰出人物身上包含的美德融为一体,锻造出一个理想君子的模板。但孔子只是将其作为最低标准的信条。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自谦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的学生子贡则称赞曰:“夫子自道也。”由此可见,担当天下重任,坚持不懈地弘扬儒家正道,是孔夫子终身追求的理想人格。

因了此故,胡适在晚年将孔夫子比作古希腊著名的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他早年曾经是“打倒孔家店”的代表性人物,但对孔子却有着一种莫大的敬意。说到底,他把孔子看作是古中国自由精神的代表,让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的苏格拉底传统。

胡适眼中的儒家发展史

不同于传统的儒门经学家,胡适的治学方法吸收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中西合璧的学术功底,使得他能站在一个不同于旧式大儒的角度来评价儒家学说。胡适运用西方学术理论的眼光,对儒家学派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研究。这开启了中国儒学思想史研究的一大先河。

胡适认为,“儒”最初是周朝殷商遗民中的“教士”。他们穿古服,行古礼,不事生产,甚至乞食于人。由于熟悉礼乐祭祀,“儒”扮演着重要的宗教性角色,以自己的知识作为“衣食之端”。但孔子的出现,让“儒”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孔子是殷商遗民后裔,熟悉礼乐。他深刻地认识到了殷周文化经过漫长交流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将“儒”从殷民族的祭祀官员转变为全国人的儒师。

在胡适看来,孔子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儒学中兴,是殷商遗民文化运动的新高潮。经过孔子改造的儒学,成为一种以“仁”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孔子超越了殷周的畛域之见与贵贱的阶级观念,致力于向全天下推广儒家思想。在他的改造下,儒者不再奉行柔懦恭顺的亡国遗民式人生观,而变得极富救世情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刚健品格兼济天下。

胡适从哲学的角度将孔子的“仁”定义为教人如何做人,将儒学看作一种教育人如何为社会做贡献的学说。这里面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儒家要求每个人以不断地学习思考来修身养性,从而保持高贵的人格,活得更有尊严;其次,儒家要求儒者在社会实践中推广“仁”,使之成为保持社会安定及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利器。

在胡适看来,孔子的儒家学说中最有价值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儒家有教无类思想将芸芸众生一视同仁,推行仁义,无论尊卑贵贱。按照这个主张,上至君主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应该以谦虚谨慎的态度钻研学问,以“士不可不弘毅”的进取精神追求真理,从而实现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胡适对孔子思想的认知,是以现代社会人文观念为基础的去芜存菁。

被后世书生尊为“亚圣”的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儒家大宗师。在他的努力下,儒家虽不为战国诸侯重用,却依然发展为影响力极广的天下显学。

胡适对孟子的仁政哲学有着较高的评价。他认为,孟子比孔子更加关心平民百姓的生存权利。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这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贵君轻”理论。胡适据此认为孟子的学说对百姓的尊重超过统治者,体现了让百姓享受乐利的思想。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民本主义观念。

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战国儒家大师。荀子经常批评孟子,其学说又包含了浓厚的法家色彩,故而后世儒家学者对荀子的评价不高。

胡适站在现代学术的角度,对荀子的哲学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荀子学说与孔子的人事主义一脉相承。荀子批评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这与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精神殊途同归。此外,胡适还将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解读为一种征服自然的观点,并与英国思想家培根的“戡天主义”进行类比。

西汉大儒董仲舒是第一个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对儒家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胡适认为,正是董仲舒让儒学发展走上了歧途。

董仲舒的儒学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感应学说为哲学基础。胡适认为,此举标志着儒学开始宗教化,故使其在百余年发展中演变成了恐怖迷信色彩浓厚的怪诞学说。直到东汉时期,新兴的古文经学才修正了这个弊端。

两汉时期的古文经学,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在古文经学家中,胡适最看好的是激烈批判董仲舒的王充。

胡适认为,人文精神是儒家的一大精髓。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者将阴阳神学融入儒学,完全背离了儒家最根本的人文精神。而王充猛烈抨击董仲舒及其追随者的灾异符命思想。胡适声称:“(王充)这一批判是用人的理智反对无知和虚妄、诈伪,用创造性的怀疑和建设性的批评反对迷信,反对狂妄的权威。大胆地怀疑追问,没有恐惧也没有偏好,正是科学的精神。”他还将王充的举动抬高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洋溢着批判精神的思想运动”的文明高度。

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不同的是,王充借鉴了道家老子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按照胡适的观点,王充融合了儒道两家精华,其思想是道家自然主义与儒家人本主义的结合。这不仅发扬了孔子以来的人文精神,还通过怀疑与批评天人感应论,为儒家注入了理智精神的新鲜血液。故而胡适认为,自从王充发表《论衡》之后,中古社会的思想意识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儒家在东晋时进入了一个低潮期,遭遇佛教和道教的强力调整。哪怕到了人人称颂的学术风气比较宽松的盛唐时代,儒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也不尽如人意。

胡适对这个阶段的儒学评价很低。在他看来,孔子开创的自由人文意识在当时遭到了世人冷落。先秦至两汉的自由精神、人文主义、唯理主义严重缺失。胡适认为,在此期间,唯有韩愈的“反佛振儒”运动是令人敬佩的亮点。

韩愈在佛教狂潮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精神。他在《原道》一文中宣扬“反佛振儒”的主张,呼唤人性的回归,通过排斥佛教来恢复中国古代的唯理哲学。在胡适看来,如果没有韩愈的力挽狂澜,儒学将难以摆脱发展的桎梏,整个思想体系可能会滑向意想不到的方向。

相对而言,胡适对宋代理学的崛起有着更高的评价。他甚至将北宋发起的理学运动命名为“新儒家运动”。

理学运动的目标是,恢复佛教传入中原之前的中国传统文明(主要指儒家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让儒家学说摆脱佛道两教的影响,直接回归到孔子开创的人本主义路线。但是,胡适在读史时发现,这场“复古”运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数百年相互渗透,儒家学说与佛道融合度极高,已经无法完全恢复孔孟时的原貌了。胡适还指出,宋朝理学最终也不过是佛教、道教与儒教混合的产物。

理学在历史上既有大功也有大过。这是胡适对宋朝理学的基本认识。

理学之功在于儒家学者提倡理性,在不知不觉中抬升了个体的价值。因为按照宋朝理学家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体悟至高无上的“天理”,而“天理”隐藏于人性之中。尽管世人有贫富贵贱的差异,但都是有理性的人格平等的人。只要勤加修炼,就可以找到真理,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

与此同时,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也让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后期。近现代学者批评的各种“吃人”的封建礼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理学。胡适批评理学是“以理杀人”,“终于在八百年来,渐渐造成了一个不人道、不近人性,没有生气的中国”。

受西方学术影响,胡适治学一贯奉行实验主义方法论,并对缺少实证的学说抱着质疑的态度。他对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评价都不高。程朱理学一无观察工具,二无实践验证,到头来只是在故纸堆里跑不出来。陆王心学的“致良知”理论,只不过是背离儒家理智精神的空谈。

胡适对儒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儒一块。他将清儒的考证学与自己在海外学到的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学之法。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扬孔子开创的理智精神。也正因为如此,胡适对清朝儒学的研究更为系统化。

胡适最佩服的清代儒学家是戴震。戴震在以下三点上颇受胡适青睐:

首先,戴震继承了失传已久的儒家自由人文意识与理智精神。

其次,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尝试创建新哲学的大儒,把宋明诸儒的许多弊端一一道出。

最后,他的治学方法最为精密,长于算学与考据,符合胡适所推崇的科学精神。

当然,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批判者,胡适对清朝儒学的批评也是不留情面的。在他看来,清儒最大的问题是非哲学化,只知道考证字句,而不能做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没能在哲学领域取得新突破。

胡适说:“朴学的风气造成学者只能吃桑叶而不能吐丝;有时吐丝,也只能作茧,而不能织成锦绣文章。整个知识阶级都像被剥夺了哲学化的能力,戴上了近视眼镜。不但不敢组织系统的哲学,并且不认得系统的哲学。以致清代二百七十年中,只有学问,而没有哲学;只有学者,而没有哲学家。即使是颜元、戴震,也只有建设新哲学的野心,而没有系统的哲学。这是儒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综上所述,胡适对儒家发展史的研究,始终带有一种强烈的哲学反思色彩。他以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论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作为学术研究的准绳,总结概括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对儒学的看法,也是其历史哲学新思维的产物。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胡适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高呼“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他对孔子以来的历朝儒学理论与知名儒者,都采用了相对科学的辩证分析。例如,无论他如何批评历代儒学,都始终高度肯定孔子开创的自由人文意识、理智精神。胡适甚至在梁漱溟抨击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方法时,极力赞扬儒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这在当时的学者中实属罕见。

儒家孝义是吃人的礼教吗?

在新文化运动中,儒家遭受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抨击。特别是儒家传统孝道被当成“封建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饱受非议。在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学者眼中,传统孝道是宗法社会的产物,代表着封建家族本位的利益,已经沦为封建统治者愚弄国人的工具。“打倒孔家店”的宣传口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否定孝道之类的儒家传统观念。

作为新思想新道德的倡导者,胡适也对儒学与封建礼教多有批判。但他与许多学者不同,并没将被封建统治者扭曲的孝道观与儒家早期的孝道观混为一谈。相反,他认为原始儒家的孝道观具有一定的平等思想,而且在批评封建礼教时应当注意区别“孝”的概念。

东汉学者许慎认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谓“孝”最初的含义是尊敬长辈和奉养双亲。在儒家学说中,“子孝”与“父慈、兄友、弟恭”都是做人的基本道义。

由此可见,儒家的“孝”原本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用于处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然而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孝”逐渐从伦理道德规范上升为一种政治思想。自从汉代以来,历朝统治者都标榜自己推行的是“仁政”,弘扬“以孝治天下”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的孝道观主要体现在《孝经》中。《孝经》的字数并不多,没有太深的学术价值,但其社会价值却不输给“四书五经”。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中原王朝的君臣百姓,甚至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同类推荐
  •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孔子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新课改的今天,这话是如此地合适。当我们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中走来,我们要珍惜眼前盛开的每一朵花。抬头仰视它,千万不要低头的刹那间碰落。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悲剧是永恒的”,人们常说这话讲得颇有道理。诚然,童年的许多次欢乐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而许多的痛苦永久异常清晰地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宽容是生活的一种香味。多美啊!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老师不可小视。为了不使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地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而不是一顿粗暴的打。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 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文字学方面最具权威的古典著作,是我们研究中国汉字、了解中国文化的必备工具书。这本《说文解字全鉴》收录了大量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汉字,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力求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汉字,将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呈献给广大读者。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 袁宝华文集第六卷:文选(1997年1月-2011年5月)

    袁宝华文集第六卷:文选(1997年1月-2011年5月)

    本书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热门推荐
  • 入戏温柔

    入戏温柔

    新生代小花旦安芊芊公然在媒体前放话,说自己正在和当红影星沈嘉楠交往。直到有一天传闻中的交往对象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安芊芊:“你你你……”沈嘉楠:“好久不见啊,怎么,连自己的男朋友都认不出来了?”
  • 傩女传奇

    傩女传奇

    情感,风情,巫傩,传奇。为花心正名。在私情与大义纠葛,各族文化碰撞,风情与巫傩共展氛围中,叙述钦差密探阿隆哥化名杨河顺赴苗山细作,与苗王独生女吴荷女相爱。为爱,也为国为家,两人竭力为和平周旋,却不能阻止战争车轮,一颗心被撕成几瓣。最后,大势已去,为阻止残余苗民以死明志,荷女不惜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真心,谱写绝唱:“不是意外,绣球飘落烽火台,只是爱得太深,但愿两颗心拧成一股绳,拉住战车。彩虹下,铁蹄踏过,一颗心碎成莲花,每一片花瓣,就是一个牵挂。如问意外,分明是两面走线只为锦,水车不死情不休,却无人倾听我心依旧,风筝飞得再远,线头还在原点。掏出肝胆,看似心花,却都是一生至爱,连爷莲子恋婿,还有连绵武陵这埋在心底的根。”也留下千古感悟:“出路无碍进退易”,“隔阂消除两心通”
  • 剑斩无极

    剑斩无极

    以情为剑,以剑为心,斩神魔,斗苍天。苍澜大陆,万族林立,七域主宰,各守一方:玄神域、黑魔域、幻妖域、海灵域、地炎域、天雪域、人域。沪阳城少年,背负着滔天仇恨,毅然闯入那广阔无垠的奇幻世界,他的步伐,终将止步哪里......
  • 我欲成才

    我欲成才

    多年之后,王芒自认为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可以与仇敌一决雌雄。但意外的“意识穿越”让他意识到人外有人,自己依旧是那么的渺小。为了提升实力,也为了那些把命交给自己的人,王芒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回到过去,却发现事物远没有那么简单,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自己不为所知的真相……新的敌对组织再次出现,新的敌人更加强大,真相更加难以接受,王芒该如何面对?又如何再次回到巅峰?
  • 拾光之旅

    拾光之旅

    拾光,拾起我们曾经的样子。社会中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黑暗,它们像恶魔把你拉下悬崖。唯有遇到那个对的人才能让我们重见光明。ps:这本小说是由一篇篇虐心故事组成,所以有些情节会很模糊,进度也很快。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地府冥行

    地府冥行

    什么是神?什么是仙?什么又是十殿阎罗?八百八十万游魂路轨封禁成真兵护卫我身,百毒不侵万病不受······。而这一切对于我,则是一个难以摆脱而深恶痛绝的诅咒。从开始以前到终结以后我都是一个小人物,不是天才没有背景。本想救人的我却落得疲于自救,我的懵懂无知害我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究竟多少劫难才能完成这无望的救赎?
  • 加点人生

    加点人生

    小吴同学最近获得了一个可以给自己加点的系统,不够聪明?加点智力!不够强壮?加点力量!不够灵活?加点敏捷!停步不前的人生忽然间青云直上。
  • 洲上楼台西风兴

    洲上楼台西风兴

    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使你迫不得已、马不停蹄的去改变。楼西洲的故事便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楼西洲是那种无论什么事都看得很淡的女生。当她平淡的生活终于被突如其来的”班长之位“扭转了原来的轨道,她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青春。
  • 约好一起走

    约好一起走

    和黎栎炀扯上关系以后,楚燚发现——颜值高,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他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还要用实力征服全世界,真是闲的胃疼。事实证明,黎某人是喜马拉雅山顶一朵万年不腐的奇葩。深入剖析楚燚以后,黎栎炀发现——他当初怎么会因为一碗泡面就认定她是一个居家贤惠温柔如水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