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論隨佛方便成立故云定無耳故寶性佛性等論皆說以一闡提謗大乘因依無量時說無佛性非謂究竟無清淨性。
諸論隨佛下二通妨難謂有難言諸大菩薩造論釋義言永定永無豈是菩薩不了佛意故今釋云菩薩能知隨教弘闡耳故世親造於小論則無預大乘說般若宗則性空寂滅建立唯識則性相歷然及釋法華一乘昭著解十地論則六相圓融餘諸菩薩例此可知佛隨眾生機緣立教菩薩隨佛亦顯淺深故次下引寶性佛性則符一性。
若謂法華是第二時教為引不定二乘故說一切悉皆成佛而猶未說定性不成故名密意非了義者。
若謂法華是第二時下第六引諸經論遮救定性於中二先正牒破後結成前非今初又二先牒救詞後何以下正難今初言是第二時者彼不立為第二時教由謂一乘是密意說義當深密第二時故又以法華盛破三乘說於一乘故當第二時耳言為引不定者彼引攝論第十偈云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等者彼有十意此偈有二一為引攝一類不定性聲聞故二為任持不定性菩薩恐退精進故今但取初意故云為引不定性故一切悉成即一乘義既未說定性不成故是密意若作此說者。
何以自判法華為第三時教。
何以自判法華為第三時教者彼法華疏引經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即第三時教也又下結云為顯第三時真實之教故說此經據上二文則判法華為第三時約明一乘是密意說則成法華復屬第二一宗自立義語相違。
誰敢判於法華為不了耶。
誰敢下即遮救也恐彼救言設依密意為不了者復有何過故便難云誰敢判為不了以判不了即是謗經謗經即恐招極苦報但由不信皆當作佛即是謗經豈要不信文字經卷故謗不輕但由不信汝等皆當作佛言耳。
妙智經中及梁攝論成立正法中皆以一乘居三乘後故真諦三藏部異執記云三十八年後說解節經等無量義云四十年後說法華經明知法華居後故經云臨欲終時。
妙智經等者此雙引經論妙智經者即上西域三時教中第二時中明於三乘第三時中即明一乘故言一乘居三乘後次引梁論成立正法中者即第八卷末論曰佛說正法善成立釋論釋曰一切三世諸佛共說此法所說理同不相違背故名正法又欲顯說者勝故言佛說由所說道理勝及所得果勝故名正法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於此三中第三最勝故名善成立解曰既彼論亦云第三最勝居三乘後則三非子矣言真諦三藏部異執記者即宗論之異名耳言故經云臨欲終時者即引法華第二信解品文經云復經少時父知了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實我子我之所生乃至我今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斯即會無性定性父知子意明法華會中一切聲聞皆佛真子臨欲終時者喻臨涅槃時也第三經末亦云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等明皆臨涅槃時也。
若不信法華居後涅槃臨終居然可信豈不亦以一乘一性破三五耶。
若不信下又遮其救恐彼救言雖言臨終說於法華臨終言寬容後更說其餘經故若作此救且置法華涅槃既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晨朝唱滅中夜涅槃斯為最後居然可信此後必定不說別經而涅槃亦說一乘以破三乘一性破五則一乘一性亦居最後矣那言居第二時為不了耶。
若以般若為第二時法華為第三時於理即通復自為深淺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以法華破三故。
若以般若為第二時下復重遮救恐其救云我對般若為第二時故立法華為第三時以般若但明於空法華顯中道故若作此救且縱可爾以從多分一義說故即自違於深密三時深密三時三乘為了破第二時說皆成不了故今說法華以一破三豈得同於第三時教。
明知深密三時不能定斷一切聖教以未居最後故且約顯一類義故分三耳義如前說若將法華望之應有四時以一乘教破前三乘故。
明知深密下第二結成前非欲將深密三時定斷一切佛法理不盡故言以未居最後故者以約時判未是窮終之極唱故如世後敕破於前敕涅槃法華居於最後故能決了有餘義耳若爾不信深密豈不謗於深密經耶故下釋云深密別為一類之機故非無理以諸餘經雖未終極各隨一類皆不相違義如前說者如前敘西域中最後會通也。
若謂佛性有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無斯言可爾故涅槃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即是行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是理性。
若謂佛性有二下第七遮救無性於中二先牒救詞後辨差當今初彼法華疏云然性有二種一者理性勝鬘所說如來藏是二者行性楞伽所說如來藏是前皆有之後性或無故今許云斯言可爾故涅槃云下引經為證。
然涅槃依於理性明其等有故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當作佛若謂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則違教理。
然涅槃依於理性下第二辨其差當涅槃明有心作佛有心未必有行既皆作佛明約理性若有理性何以趣寂定不成佛有心定當作佛豈得相成。
是知闡提不作佛者以作佛非闡提故乃抑揚當時耳。
是知下結示正義謂闡提實不作佛今言闡提作佛者以發心之後方能作佛從其未發心前名闡提耳故云以作佛非闡提故亦如女身不得成佛今言龍女作佛者龍女能作當佛正作佛時忽然之間變成男子豈是女身作耶闡提成佛亦復如是此約成佛若約佛性理本有之抑揚當時者言闡提無者抑挫令其發心未作闡提令其莫作若言闡提有者顯揚理性令不自欺若已作闡提令速回心若速發心得佛無異是故言有未必總有果行言無未必總無理等故生公云抑揚當時誘物之妙豈可守文哉以釋法顯翻六卷泥洹經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生公云夫稟質二儀皆是涅槃正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蓋是此經來未盡耳由唱此言被擯武丘後大經既至聖行已下果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於是諸公輕舟迎接請唱斯經每至闡提有佛性之文諸德莫不扼腕何以至今猶存無義。
若謂法華入滅後信一乘即是變化權聲聞者。
若謂法華入滅下第八遮救趣寂於中先牒救詞謂彼救云上法華第三云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得聞是經入於佛慧者是應化聲聞非定性入滅聲聞者。
權必化實無實化誰。
權必化實下後正破也於中二先總奪化有無用之失如有不定性聲聞故菩薩化為聲聞誘令回心此則化而有益今汝宗中定性決不迴心何用化為定性受一乘耶故無所化之機能化便成無用。
又豈不悞於一類怯弱好滅眾生。
又豈不悞下縱有其化化翻成損言悞於一類怯弱等者謂一類人厭生死苦又聞佛道長遠心生怯弱常欲且趣寂滅若知一滅永沉彼則不敢趣滅今見變化之者從滅得起此怯弱人便謂有真趣滅得起即便趣滅希後得起汝宗一滅決定不起便成悞彼令其永沉故云爾耳。
是知趣寂皆是法華前意耳。
是知趣寂下結成正義法華已前有二意故說有趣寂一為好滅之者且順其心謂彼念言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智以形患形以智勞輪轉修途疲而弗已不如寂滅諸患永亡故順彼機言有永寂二者為欲恐怖不定怯弱菩薩謂有菩薩倦於廣利且欲息心既聞永寂聲聞一沉涅槃永不復起便生怖畏懼見小乘由此策心還行大道有斯二益權說有之不曉隨宜執為究竟故法華之會廣破昔非三根聲聞皆與記別不在此會亦為宣陳若實是聲聞必信一乘之說若不信者增上慢人第一周中猶云除佛滅後現前無佛以佛滅後解一乘義者難得其人故許不信及第三周即言餘國決定受化明文若此何用偏執故言皆是法華前意耳。
又勝鬘經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一乘無有二乘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此意明隨欲方便而說二乘明知即是一乘無有二矣。
不曉此意將上方便連下一乘而讀之輙斷一乘以為方便惑之甚矣。
又勝鬘經云下第九會一乘方便之言意云若隨欲說不是方便是真實者即定有三乘既隨欲說是方便說非真實者則明唯有一乘故云即是一乘即是隨彼所欲而方便說便為一句此是一乘所以下云即是一乘無有二乘正顯一乘之義諸公錯讀乃云而方便說即是一乘故謂一乘而為方便斯定悞矣若以名中一乘大方便者此是巧化攝物運濟方便非是無實假說方便故生公云理本無言假言而言即是方便。
又彼經中廣破二乘云無涅槃又云此經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
豈說一乘以為方便。
又彼經中下更引勝鬘餘文證成一乘真實可知。
設有方便之言尚在法華之前況復無耶。
設有方便之言者復縱破之莫論勝鬘無一乘方便之言設縱有一乘是方便之言者亦是法華之前方便說耳及至法華亦須破三歸一也況復經無此言何須強執。
法華云此經難信難解佛現在世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誠哉斯言若保執三乘五性不信一乘五性者深為可愍。
法華云此經難信難解下第十結成破立意云以四十餘年皆說三乘唯至法華獨說一乘故難信解此即法師品文文云佛告藥王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今疏略引言已說者法華之前謂般若等言今說者即無量義經言當說者即涅槃等所以方知諸經不及法華難信解者以法華是會三之始歸一之初信解者難耳昔經雖妙猶帶三乘曾未明言說唯一實涅槃之中雖明一極法華在前已破三故彼說一極便易信受法華猶如先鋒涅槃同於大軍先鋒已破於賊後軍用力不多耳又破三顯一法華如收穫涅槃如拾穟故涅槃三十六云昔於靈山說法華經八千聲聞得授記別如秋收冬藏更無所為即其義耳若依難信之義設將己說該著華嚴若比法華亦為易信始成正覺便說一極上根所受不對昔權故比法華誠易信耳誠哉斯言者結定前經若保執下結成破立三乘五性即是所破一乘一性以為所立。
故百喻經第二中王改聚落五由旬為三由旬喻以喻方便於一說三後人但信於三不信於一即其事也。
故百喻經下更引他經證成一義彼經第二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厭倦更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語終不肯捨如彼村人亦復如是此經即是金口良斷權實顯然可息諸說耳。
上約二宗各別所據則互相違反若會釋者亦不相違。
上約二宗下第三通會二宗令不相違然此會者恐於後學宗計是非以生過患故復會通雖復會通權實不失於中先總標。
謂就機則三約法則一新薰則五本有無二若入理雙拂則三一兩亡若約佛化儀則能三能一。
後謂就機下正會言約法則一者非佛化法化法亦有權說三乘故今言法者佛之知見一乘可軌之法耳言新薰則五本有無二者然准法相立新薰者亦說有五立本有者亦說有五今借其言不依其義謂眾生遇緣薰習三乘種性及不定無性故有五耳何者唯習近聲聞成聲聞定性習近緣覺成緣覺定性故法華安樂行中不許親近聲聞者恐被薰習成其性故若唯近菩薩則成菩薩性若俱習近三乘則成不定性人亦如今人偏習禪戒等即成定性三學俱習成不定性不定偏執故若都不習近三乘則成無性卒難教化故知薰習成五種性依其長時故說各別言本有無二者本有佛性理不容差故說有心定當作佛非是本有五種性也言若入理等者真理寂寥不屬諸數借一以遺三三亡而一遣言窮慮絕何實何權體本寂寥孰三孰一故法句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此以一遣多也又云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著諸法計一以為一此以非一遣一也故須三一兩亡若約佛化儀則能三能一者隨物機宜則說三乘陶練已久則便說一故下經云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釋曰尚有無量況三一耶。
是故競執是非達無違諍大集五部雖異不離法界涅槃各說身因佛許無非正說餘義次下當會古今違順竟。
是故下令物除執常說權實亦莫執之此即求那跋摩遺文偈也謂有偈云諸論各異宗修行理無二競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亦如脇尊者對迦膩色迦王云如析金杖況以爭衣爭衣則衣終不破析杖則金體無殊是故依之修行無不獲益耳言大集五部雖異者謂五部僧故涅槃三十二亦云五部僧互生是非沒三惡道涅槃各說身因者即第三十五經云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云何名為隨自意說如五百比丘問舍利弗大德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諸大德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應識之何緣方作如是問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復有說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謂受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或有說言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受取有生飲食五欲即是身因爾時五百比丘各各自說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遶三帀禮拜畢已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義向佛說之舍利佛白佛言世尊如是諸人誰是正說誰不正說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無非正說舍利弗言世尊佛意云何佛言舍利弗我為欲界眾生說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經名隨自意說云云釋曰意取各隨自說者為隨自意今疏所引不取隨自意義但取皆正說言五百雖異皆為正說二宗小別並合佛教故不應是非故海東曉公云如言而取所說皆非得意而談所說皆是則貴在得意亡言耳餘可知矣。
第三立教開宗分二一以義分教二依教分宗。
第三立教開宗中疏文分二先標章。
今初以義分教教類有五即賢首所立廣有別章大同天台但加頓教今先用之後總會通有不安者頗為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