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治国,你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被别的星辰环绕拱卫。”
以德治国,众心归一,就像天上的星星,看起来散乱,实际有中心。以法治国,用规章制度约束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大家都觉公平,就都来遵守,社会秩序就会良好。以人治国,人要清廉。但人都有欲望,会受到权钱诱惑,所以清官难找。即使有清官,那他也是仅仅能做到不贪不占或少贪少占,别的事情不一定能做得好,甚至连公平也做不到。我们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还有人治现象,领导批一个条子,就什么事都能办了。依据什么?没有追究也没人追究。这样说来,我们的政治管理体制大有改革的必要。为政以德,为政以法,二者相结合,这样最好。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诗经》和《易经》都是古代经、史、子、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大都是民间诗歌,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也有揭示当时的政治黑暗和混乱,还有一些祠神祭祖的诗。诗经是文学作品,思想都很纯正纯洁,绝不像现在有些文学作品那样污浊,连乱伦的事都能写出来。诗经写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河滩上,斑鸠鸟在呱呱地叫,有一位苗条又贤慧的姑娘,正是品德良好、身体健壮的好青年爱慕追求的对象!诗经写反腐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好一个大老鼠,别偷吃我的粮食……。思想单纯正派,不污不浊。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依法治国,用法律条款和相应的刑罚来整顿规范人,人只是慑于威力不敢再犯罪,但不会有廉耻之心。但若采用道德方法,用道德来诱导和约束,人们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众心归服。”
依法治国没错。孔老夫子这里说的是,光以法还不行,还要以德。以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统治者自己要以德施政,为民着想,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对其统治下的人民多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让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追求,能够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成人,说话做事能够自己决断;四十岁不迷惑,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五十岁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六十岁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但我能辨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我就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我不越规矩。”
孔老夫子在这里实际讲得是一个人生轨迹,多数人都会这样,这是一个自然规律。重点是末一句话,无论如何,你不能逾越规矩,这是一条底线,法律的、社会的、道德情感的,都不能逾越。社会对某些特别人群的约束其实是宽大的,比如妇女、儿童、老人。七十而不逾规矩,可见孔夫子是严于律己的。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鲁国一个被称为孟懿子的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为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懿子向我问孝道,我答复他说,不要违礼就是了。”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的时候,按礼节侍奉他们;死了按礼节殡葬他们,按礼节祭祀他们。”
对子女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最低要求,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绝大多数的人都做得很好。个案尚有,这些人应该买一本白话论语来读,就是本书呗。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懿子儿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父母只怕他们老来病无所医。”
人老病到,这是人们的最大担心。子女们的孝道正应该在这种时候体现,别让你的父母为他们的衰老和疾病担忧,尽其所能侍奉和赡养他们吧。
所谓尽孝,一是尽你晚辈的职责和义务,二也是积德。人能时时处处以“人”的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履行职责,我们就说这人“德行好”或“好德行”。“尽”的越多,“积”的当然也多。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只是说能够养活就是了。狗马都能饲养。若是不尊敬、不孝顺,养活爹妈就和喂狗喂马差不多了。”
这话说的好。光能养活,给他们一碗饭吃,其实和饲喂狗马差不多。重要的是尊敬,是孝顺,要能给他们精神抚慰。孝顺孝顺,既要孝,也要顺。孝容易,顺却难。何为顺?就是要依着父母的意愿来。父母年老,他们的要求不一定对,唠叨也多,别顶嘴,多哄顺,把他们当三岁儿子那样宠着。这样,你就孝到极致了。
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给父母一个愉悦的脸色比什么都难。光是有事自己默默干,有好酒好饭让年长的人享用,难道这就可以说是孝了吗?”
色难二字,有人解释为“看父母的脸色行事难”,主要意思差不多,都说的是精神孝顺。光是有事小的干,好饭老的吃,这还不算高境界的孝顺。色难,唯其难,更要尽力做。这个要求比较高,尽力而为之吧,对父母,怎样孝顺都不为过。
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整天讲学问,他从不提反对意见,也没有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颜回属于内秀,也就是有悟性。颜回还勤恳,退下去自己琢磨,自己研究,肯用功,这样的学生即使是去当徒弟学艺,也总能比别人精三分。这样的学生更好教,也更有出息。
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行为,看他说话办事的方式方法,看他注重什么不注重什么,如是这样,这人怎么能够把他的真面目隐藏起来呢?”
这是教你认人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多观察。人有时容易轻信,容易受蒙蔽,别人在酒桌上喊他几声哥,他就会犯晕,恨不得把银行卡的密码告诉人家,这样的人容易吃亏。有句成语叫“听其言而观其行”,实际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总结出来的,可以当作名言警句来对待。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交友不慎或用人不当而带来的许多麻烦,你就不至于上当受骗或枉交朋友。
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过去学到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知新已经是一个成语了,历朝历代的老师都用这个词儿教导学生。“温故”才能巩固,不然会遗忘。“温故”还可以知新,不断地扩充知识。巩固过去的,扩充新得到的,知识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学者当然是可以给人当老师的。
12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容器、器皿一般。”
容器也好,器皿也好,他们只有一种用途:装东西。而且一般来讲只能装一种东西,装了这种就不能装那种了。君子博学多才,如果把自己当器皿,怎么能够装得下?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学习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学习不能以装得多为满足,要举一反三,要学以致用,若能传授给别人当然更好。
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你想说的话,自己先实践,然后再说出来。”
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即使是实话,也要先做了再说。古代圣人以“慎”为美德,慎言慎独,这就是一种修养。有些人说出的话不知所云,或者被实践一戳就破,这就是没修养,就不是君子所为。
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讲团结但不勾结,小人常勾结而不讲团结。”
团结讲义气,勾结讲利益。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时清清淡淡,但每遇关键时,大家观点一致,需要时也会倾囊相助。狗肉朋友、势利小人也常拉帮结伙,甚至喝血酒拜把子,但是一当利益分配不公时又常反目成仇。这就是小人与君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根本区别。
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埋头读书而不作思考,就会迷惘,只是埋头捉摸而不学习则会丧失信心。”
罔的意思有时当“无”讲,有时当受欺骗或虚妄讲。一个意思。光读书容易被书本知识迷惑。孟子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殆”当懈怠惰殆讲。现成的知识不去学习,只是低头捉摸,势必艰难,势必在做无用功,所以就容易丧失信心。正确的方法是努力学习,勤于思考,然后再去实践中运用,去验证,这样,你就会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
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批判和打击异端邪说,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异端邪说就是那些违背常理违背公理和大众信仰的所谓理论,比如法轮功。还有强盗逻辑,狼吃小羊,就说小羊的妈妈说过它的坏话。这都可以视为异端。你身边的人中异端也多,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异端邪说都是祸害,必须批判打击,至少要避开。
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一个对待知识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个有知识有智慧的人。”
不知道而装知道的人大有人在,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一直装下去,你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了。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勇于学习,不耻下问,你就会从不知道到知道,就会学到知识本领了,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求得官职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别人说,拿不准的保留,有用的采纳,谨慎传授,能减少失误。多看别人怎么做,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吃准的部分谨慎施行,能减少后悔。言语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这里讲得还是一个谨言慎行的问题。说话要小心,做事要认真。尽量减少失误。当然,官场上还有潜规则,这是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古代有许多隐士,他们的素质都不低,但却不见容于官场,或被贬,或流放,或自辞,这要看各人志向和政治的清明与否。
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国国君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起来,放在不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服从了。把不正直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服从。”
这道理何其简单,但古往今来这样的倒置现象还是很多,甚至泛滥。鲁哀公作为一国之主,难道连这个道理也不懂吗?懂!他想知道的其实是在他为所欲为的前提下怎样制服百姓。那就镇压呗!他大概也懂得压而不服的道理,所以来问孔子。他以为孔子是圣人,肯定有诀窍。孔夫子再伟大也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他答的话能使哀公满意吗?从后来历史的发展看,不见得。孔子开出的是一服良药,也是常药,别无他方。
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想让百姓敬事、忠心和勤勉,应该怎么办?”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庄重认真,他们就尊敬你,服从你,对待你的政令就能严肃认真了;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弱小,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忠于你;你能提拔好人和有能力的人,同时教育和培训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都会勤勉了。”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应该是对立的,他们之间应该有一个结合点,结合的好了,就和谐,就发展,反之则乱。用现在的观点讲,政府的职责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社会大了,应有分工,我耕田你织布,他挑水你做饭,还应有人专门来管理。谁干什么由谁来定?由管理人员来定;谁没干好由谁来处罚?由管理人员来处罚。我们现在把政府工作人员称作公务员,就是为公众服务。由公务员组成的机构就叫做政府,分支机构叫政府职能部门。古代叫朝廷,叫衙门,县衙府衙。衙是什么?两边是行人,是随从,中间是我,这就把位置摆错了。所以,衙门早被推翻过百把遍了。
这样讲来,管理人员亦即官员也是社会分工过程中分出的一个行业,它与种地养畜补锅钜碗干家政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拿薪水,都有报酬,都有份内职责。但是,干管理的手中有权,他能指使别人而别人不能指使他。他管理着大家的财物,用起来方便,这样就滋生了他们的狂妄。他们既想把管理工作做好,又想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还想多捞好处,所以来求教于孔圣人。圣人虽圣,别无良法,只能教他们以身作则。
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样的好风气会影响政治’。我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什么才叫参与政治?”
政治不止是官僚们的玩物,也不止当官才是搞政治。老百姓与政治息息相关。政府的号令能影响百姓,百姓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政府。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孔夫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政治,并且以此为荣,值得称道。
他说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样的好风气会影响政治”这句话是《尚书》上说的,他在这里引用。这话没错,我们普通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这对社会有好处,对政治有好处。
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不讲信义,不知他怎么可以。比如大车子没安横木,小车子没安横木,怎么能走?”
古代的车子都是用木料做的,车体部分叫车架,车架前伸出的两根长木叫辕,是用来驾牲口的。两根辕木怎么固定?用横木,车架前一根横木卯起来,车辕就结实了。这根横木,大车叫輗(nì),小车叫軏(yuè),都是古代读音。我们就把它理解为“车档子”就是了。把人比作车,那么,信义、信用就是车档子,是这辆车上很重要的一个部件。古人讲信义,似乎是一种流传已久的风气。今人则不然,有信用危机,特别是买卖人,包括一些大商家。那么,我们不做生意的人是不是就不存在信誉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反面典型媒体上常曝光,身边也常有发生。孔子感叹不讲信义的人不知怎么可以,实际是可以的,世界大了,人多了,三日骗一个,一辈子也就万把。但是这话我们是指个别说的,假如成风,假如大家闻风而动,全都把信义扔到身后,能偷即偷,能骗即骗,那就糟了。会糟到什么程度?不可想象!近些年以银行为主,正设法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银行可能是被骗怕了,不失为亡羊补牢。但我认为这事光由银行来作恐怕不够。全社会都应来作,包括你我,别跟那些不讲信义的人打交道。
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今后十代可以预测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哪里好,哪里不好,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也可以知道。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还是推崇周朝的礼仪制度,也就是周礼。孔子说过“克己复礼”的话,“复”得也是“周礼”。周朝的礼仪制度在当时来说是较为先进和完善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会被不断更新的。事实证明,它的一些精华部分被沿袭下来,而其中的糟粕早已被淘汰。
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之。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应是自己祭祀的鬼神都去祭祀,这是献媚。眼见应该挺身而出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祭鬼不费力,也用不了多少钱财,烧几张鬼钱而已。见义勇为则需要有大付出,甚至会失去性命。这账目很简单,如果这人缺少义气勇气的话。
孔老夫子这里所讲的乱祭鬼神恐怕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的谄媚取宠,这样的人缺少德性,不值得提倡。对做不到见义勇为的人,孔夫子瞧不起,说他怯懦,怯懦就是没骨气。人应该“铁肩担道义”,不担就是推卸责任,就是个机会主义分子!
说是见义勇为,其实也不一定就有危险,不一定就是让人去死。见到“碰瓷”行骗的了,你去戳穿他,免使无辜者上当,或提醒一下,可以吧?你是某个案例的目击者,你去法庭上为受害者作证,可以吧?有人受到伤害了,你跑着去通知一下家属或报110,可以吧?不是一定要涉及生死的事才叫见义勇为,生活中常常有,事无巨细,做了就好。做了都叫“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