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以后还经常复习,反复实践,这不也是一件很有益也很有情趣的事吗?远方的朋友来了,这不也令人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也是君子吗?
学而时习之,讲得是学习。做君子,当然首先要致力于学习。不学习不明事理,缺乏知识,素质就不会高。现在我们倡导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都是一个道理。学习要反复,要不厌其烦,这样才能巩固。还要学会运用,不运用不实践等于没学,这就叫“学以致用”。“学以致用”的“用”也包括规范自己的行为,你知道君子应该守孝道,而你却不赡养父母,你知道君子应该诚实却经常说谎,口是心非,这不叫君子,知识再多也不叫君子。
有朋至远方来令人快乐。实际上,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更快乐。中国人重情谊,只要是朋友,就会掏心窝子说话,掏心窝子款待。但是,“朋友”也是个经常让人纠结让人困惑的字眼。你把对方当朋友待,对方不一定把你当朋友待,或者表面上把你当朋友待,实际却在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有一句话叫“朋友好不到头”,说明朋友难处。友谊神圣而朋友难处,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些人处朋友不真心,有的是算计,有的是势利。那么,怎样才能处好朋友呢?就是要真心,我们真心待友,我们是君子,这就够了,大家都这样,大家就都是君子。有人不这样,没关系,他不愿做君子,他就是小人,不处就是了。古人还留下一些交朋友的至理名言,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比如“好朋友勤算账”等等,这都是经验总结,是从源头上避免麻烦。人有朋友值得欣慰,有一个知心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你,真的是一件让人高兴快乐的事。
人不知而不怨恨,这说得是一个修身养性的事。这一点,普通老百姓也许更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的是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人,比如有钱的人,比如有权的人,比如有些有特殊背景的人,这些人就想让别人抬着捧着。他是处长、科长,别人喊他师傅他就不高兴,酒桌上,别人叫不出他的大名他也不高兴,他做了一件好事,别人不知道,他更不高兴。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你呢?你做了一件好事,做就是了,别人有时有能力也会做。你做了好事大家认可你赞赏你,有人稍不留神没有注意到,不必愠怒,也不必有失落感。把做好事做善事当作捞取名利的手段,那是小人;施恩图报是俗人;当作义务甚至于当作责任,这才是君子。你成为君子以后,自然大家都尊敬你,也颂扬你。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他上边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他上边的人,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打好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论语》里除“子曰”是“孔子说”的意思,其他人说的话都有姓名。
有子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说,孝顺爹娘、敬爱兄长是“仁”的基础,是最起码要做到的。
一般来讲,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不会触犯他上边的人,更不会去造反。这里所说的“犯上”,不仅指上级,还应包含所有的尊者和长者。人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先你出生的都是长者。长者应该尊重。人的天赋、学识、职位等等都有高下之分,比自己强的人也应该尊重。这是一种人生秩序,在这个秩序中,孝顺爹娘、敬爱兄长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做到这一点,你才有可能把自己修炼为君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甚至连一个“小人”都不够,差不多就是畜类了。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目伪善,这种人很少仁德。”
反过来理解,你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仁爱友善有德性的人,你就必须待人诚实,不要装假。
生活中有时需要掩饰,但不能粉饰。掩饰是把一些不必让别人知道的东西遮掩过去,比如隐私;而粉饰是在脸上打了厚厚的粉底,真面目被完全遮盖起来,他心里到底想什么,脸面上看不出来。不仅如此,他还用花言巧语非要把这张脸说成是真脸,等到你真的相信这就是他那张脸的时候,他又说不定什么时候把外边那张粉脸一撕,变得丑恶无比了。这种人很难成为君子。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看以下三点做到了没有:为别人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别人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是不是有对不住朋友的地方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和在实践中运用了呢?”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这三点囊括的内容很多,我自己,朋友,别人,差不多就是整个社会了。我自己身为学生,当然应以学业为重;对朋友,要做到诚实守信,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对别人,不帮则已,帮就帮到底,竭尽全力,不能应付。然后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温习功课。曾子是以学生的身份说话,如果你已经不是学生而是一个社会人,那么,你就在做好前两项的同时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吧。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民众要有时有节。”
这条是针对当了帝王或想当帝王的人说的。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谋事做事要严肃认真,不能浮夸,不能光发文件就了事。要调查研究,讲求实效。要爱护你手下的官吏。要能做到用人不疑,大胆使用,放手让他们做工作。当然也要监督,防止他们利用手中权力鱼肉百姓。监督也是一种爱护,不然,他们迟早会被双规,至少会留骂名。征用老百姓干活要讲究时令,利用农闲,还要有度。这既是实施“仁政、德政”的要求,也是一种工作技巧,还是一种科学方法。老百姓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种地打粮。他们的事很重要。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根本,也是基础,你那里修宫殿建园林,没明没黑没时没令地役使百姓,地没人种,粮从何来?粮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你治理的国家也很快就要完蛋了。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少说话,说出的话必须诚实可信。要有博爱之心,对所有人都要有爱心。平时要与有仁德有好品性的人多来往。这些事做好后,如果你还有精力,就多去学习。”
孝敬父母是人的天职。实际不止人,动物也有,比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但古往今来不懂孝道或故意不孝的人还是履履冒出来,这些人都还没有进化好,更算不上君子。不尊重兄长的人也不少,在外边不尊重长辈长者的更不少。长者比你先生,他吃饭拉屎都比你多,人生的经验都比你多,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知识,光凭这一点你就应该尊重。少说话,说真话,说有用的话,不要成天夸夸其谈。财富和事业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要爱护众人,广施仁爱之心,能帮就帮,能做善事就做善事,这就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你做了善事,帮了别人,被帮的人就会感激你,你自己也会有崇高的情愫产生,一点不吃亏。要与有仁德好品性的人多交往,多亲近他们,这有好处。近朱者赤,他们的言传身教都会使你一步步成长为君子。假若你为谋求刺激,整天与那些下三烂混在一起,你不仅不可能成为君子,恐怕连正常人都难做了。
把这些事都做好了,你还可以抽时间学习些书本知识。孔子时代文献书籍少,现在可不少,开卷有益,多读书没坏处。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对待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俸侍爹娘要尽心竭力;服事君王要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没学习过,我认为其实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教导人们,对待妻子,主要看品德,不能太重容貌。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年轻人娶妻讲究容貌无可厚非,但一定还要注重品德和能力。容颜易改,秉性难移。如果你能获得一个容貌既好素质又高的妻子当然是你的福分,设若不是,也不必烦恼,挑一个品德较好的娶来就是了,不要苛求容貌,丑也无妨。有句老话说“丑是家中宝”,这话有道理。丑妻有自知之明,她知道缺少颜色让你来宠,只得实实在在一心一意过日子,事事还让着你;丑妻少有不良男人觊觎,后院就不会着火,你能一心一意干事业。这都是丑妻的好处。没感情吗?不会的,一块儿过日子,过着过着就有亲情了,亲情比感情要重要得多。
事父母能竭尽全力,这话说过几遍了,不说了。事君能豁出性命,这讲得是一个忠字。忠是应该的,吃谁的饭为谁办事,没错,但豁出性命就不一定值得,还须看看这君王有道无道。引申到你的上级那里也一样,不能愚忠,讲愚忠是孔孟之道的局限。交朋友言而有信也说过了,不说了。能达到以上诸条者虽没有多少文墨,但他具备了君子品格,这样的人不是没学习,只是没有文凭而已,他们是实践中的有心人,也有向善心理,离君子不远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到的知识也不会得到巩固。要以忠诚和信实这两种品格为主。不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别怕改正。”
君子要注重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行。你自己邋里邋遢,说话信口开河,大家就会小瞧你,你就不会有威信。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你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慢慢地你自己也不如你自己了,慢慢地就会堕落了。这也跟下棋一样,多跟高手下,少跟“臭棋篓子”下,越下越臭。有过则改,这也是好品格。人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经常追念逝去的祖先,老百姓就会被你引导得归于忠厚了。”
曾子讲得是一个殡送父母、追念祖宗的事。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最后这一程也要认认真真地送,带着虔诚的心态去做。这也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过程。不光对父母,对逝去的远祖也不能忘记。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就像大树,你是枝杈,祖先是根须,你离他们虽远但却一脉相承,用现在的话说,你的基因是他们留下的,追念他们,也是看重自己。
现在的根祖文化大有发扬光大之势,有的修家谱,有的建祠堂。我有一个建议,先把在世的父母赡养好,不能止于给钱给物,重要的是精神赡养,就像现在一首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多上炕聊聊,多听父母唠叨唠叨。这样会使他们益寿延年。与其追忆,何如让他们多一些陪伴在身边呢?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哪个国家的政事,询问得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子禽是谁?无法考证,总之是一个崇拜孔子的人。子禽问子贡,他老人家怎么能有那么高的学问、获得那么多的重要信息呢?子贡告诉他说,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温和、善良、谦恭、节俭、礼让,以上诸种品格就是君子品格。君子必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人们有话都愿意和他说,有事都愿意请教他,他获得的信息自然就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秀才如此,何况君子!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以后,就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他父亲的做人之道,他就算是孝顺的人了。”
这句话的重点是“不改父之道”。这个“道”讲起来有点费劲,总之是有关他父亲的志向、目标、为人处世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持家立世的规划等等,一句话,父亲怎做你怎做,按过去方针办,按既定程式办。这就叫一脉相承。考虑到时移势易,考虑到客观情况的变化,一个人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不变,所以,孔子将这个时限定为三年。古代有规矩,父母过世后要在家守孝三年,称为“丁忧”,与此雷同。为什么一定要三年呢?因为三年既是一个较长的人生时段,又不致因固守而对人生和家庭形成较大的影响。三年也是一个人世界观改造和形成的有效过程,三年不改,也许就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不会再改了。重要的还不在于改还是不改,而是要通过这个时限来表达孝顺,如果能做到“三年不改”,那他就一定是一个孝顺之人了。
另外一点,孔子说这话,是从原则上讲,不能死搬教条。
如果这位父亲是那些杀人越货的主儿或是行为不检点,改了反而好。但是一般来说,父亲的志向是应该保持的,在保持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作用,是以遇事能做到恰当为好。过去圣明君王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事大事小同一道理。但是,有行不通的时候,一味求和,不以规章制度节制,这也不行。”
古文中,“和”当恰当讲,木板对缝就是和,把两个东西合起来,能做到严丝合缝就恰当了。现在我们所讲的“和”意思有些变动,当和气来理解。和为贵,大家别生气。实际意思还是联贯的。大家都以温和的态度来解决纠纷容易达成一致,一致了就和谐了,就恰当了。
当然,和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需要法律,用来对待那些不遵纪守法的人;有时还需要战争,对付入侵的敌人。这都是在万不得已时。平时为人处事,大家还是应以和为主,尽量不要关闭沟通的大门和渠道。两人争讼,就如玩猴皮筋,你抽得紧些,对方就松一松,对方抽得紧,你就松一松。如果你紧他也紧,咔吧一下就扯断了,不能再玩了。你把周围的人都“咔吧”了,也就等于把你自己“咔吧”了,你就成孤家寡人,没人和你打交道了。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说过的话符合义理,这话就能兑现。容貌仪态合乎礼义,就不会遭致侮辱。依靠亲近的人就不会有所闪失。”
说话办事要符合义理、公理,合约也应如此。符合大众认可的规矩和价值观,这样,你说的话才算话,你提的意见和建议才会被接受,你想达到的目的才能够达到。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外表要整洁,内心要纯洁,说话办事要符合礼仪,不然就遭人看不起。需要帮助时,就请那些与自己要好的人来,避开那些不可靠的人。特别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一定不要轻信。多交朋友,诚实待友,有事时,总会获得朋友的帮助。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安逸。对工作勤勤恳恳,说话却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吃饭过饱容易伤身;居住也别求太安逸,太安逸会消磨志气,消磨创业精神。人不创业,无事可干,就会浑浑噩噩,形同行尸走肉了。特别是现在物质过剩,而人却没有个满足的时候,这都有些过分。人实际所需要的,也就一日三餐,一炕或一床而已,多了就浪费,就是祸害子孙。我们应该做的,还是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努力创造财富,努力为社会做事,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家园只有一个,叫地球。地球上可供我们采用的资源极为有限,慢慢享用也会有枯竭的时候,经不得大家都折腾。多与那些有德有才的人交往,多听他们的指正,这会匡正你的不足之处,会使你完善,使你成为君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子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孔子:“贫穷不谄媚奉承,有钱不骄奢淫逸,怎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安贫乐道,有钱而好礼,多做善事。”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头玉石一样,先开料,再锉,再刻,然后磨光。’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前怎样你就知道然后怎样了。”
孔子所说的“贫而乐”,不是“穷有理”。不思进取,安于贫穷,或者既懒且谗,以贫穷为光荣,那是二流子做派,会被人瞧不起。孔子所说的“贫而乐”,是说虽然处于贫穷状态,但不能消沉,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有乐观的精神。怎样才能积极才能乐观呢?要遵守社会道德,说话办事合乎礼仪规矩,不谄媚,不巴结,这样才有尊严,这就叫“安贫乐道”。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也是从道德礼义上要求,虽有家财万贯,但不能因此而骄横骄纵、仗势欺人。不仅如此,还应该利用手中的财富,多为社会做贡献,扶贫济弱,多做善事。很显然,子贡和他的老师对人的要求和衡量是有差别的,子贡偏重于自我完善,而孔子强调的是社会责任,这也是一个“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理念。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切磋”和“琢磨”两个词的来源之处。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你,那没关系,你只要做得好,总会被人了解,被人推崇。但你不了解别人,恐怕就连什么事也做不好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你不了解别人,不了解社会,一定是盲人骑瞎马,会遇到许多困难。调查研究很重要,毛主席说过,孔夫子也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