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一个在世37年的匆匆过客,曾将耳轮割掉送给妓女的“疯子”,却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久的丰碑。在仅有的短短十年艺术生命中,他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其中素描就多达1100多幅,其他作品900多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承上启下的艺术成就使他与塞尚、高更等人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开拓者。
梵·高是一位内向腼腆、不善言辞,但心地善良、极富爱心和同情心,勤奋刻苦的艺术“天才”。他的作品极具个性化和真实感。他将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一切用纸、笔、画布和颜料等媒介材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幅速写、素描、水彩和油画创作等作品是他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激情宣泄。短促有力的线条和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等明亮耀眼的色彩犹如打开炉门的火焰升腾和扩散开来,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感染着我们的心灵。
多经折磨的成长经历
1853年,梵·高出身在靠近比利时边境小村子格卢尊德特的一个牧师家庭。16岁时,因家庭经济压力,梵·高只好辍学,到古皮尔画廊海牙分店当学徒。古皮尔画廊是梵·高的叔叔更特与人合伙经营的名画复制品销售连锁画廊,总部设在巴黎,阿姆斯特丹、海牙、布鲁塞尔、伦敦等地设有分店。梵·高的弟弟提奥后来也在该画廊工作。在海牙三年时间后,梵·高又被派到伦敦分店工作。在伦敦的早些日子,梵·高为房东种花,遍游伦敦市区,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生活。对房东女儿乌苏娜的单相思使他沉浸在爱情的幻想之中。爱被拒绝后的梵·高感到压抑和痛苦,便另移他处独居。为了调节梵·高的心情,叔叔更特安排他离开伤心的伦敦,到巴黎分店工作。在巴黎的日子,梵·高整日沉迷于宗教中,痴迷研究《圣经》,无心于画廊工作。1876年,被辞掉工作后的梵·高先回到父母家中,尔后又返回伦敦,在伦敦郊区依斯莱沃斯找了一份临时教学工作。没过多久,感到前途无望的梵·高于是又回到荷兰,决心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教士。但是,事实证明这又是一次错误的决定,不久,他放弃了成为教士必需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在比利时南部的博伦纳吉煤矿地区传教实习期间,梵·高选择了影响终身的人生之路——希望成为一位米勒式的“农民”艺术家。
初上艺术路
梵·高从小就喜欢读书和画画,阅读荷马、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狄更斯、济慈等人的作品,画一些昆虫、动物、植物和住家附近的风景。这也许是母亲对艺术的热爱对梵·高产生的遗传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海牙、伦敦和巴黎等地的画廊工作期间,因接触大量的名画复制品也可能使他耳濡目染。虽然有时他也在画画,画些速写,临摹一些大师作品,但只是兴趣爱好而已。真正决定成为艺术家的想法是在1880年。27岁的梵·高终于做出影响世界艺术历史,并为之努力奋斗终生的最重要决定,艺术成了梵·高最后十年生命的唯一。“一旦决心已定,我就必须向我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如果我无所事事,不努力学习,停止探索,我会陷于深深的痛苦之中。”从此以后,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困难多大,梵·高都醉心于绘画中。他在博伦纳吉一个矿工的房间内建立起了他的第一个“工作室”,实际上是一间与矿工儿子合住的狭小卧室。弟弟提奥从巴黎寄来大量的名作印刷品供他学习临摹。在海牙的古派画廊经理寄给他解剖和透视教材做基本认识和基础训练之用。他开始不停地临摹名画,画矿工、农民和周围的一切。因房间太小,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户外画画。但随着冬天的来临,户外寒冷,不可能待太长的时间,他只好另选住处。
1880年冬,他到布鲁塞尔找到一家最便宜的旅馆住下。在布鲁塞尔,梵·高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的主要食物是街边小店卖的干面包和土豆,甚至靠23杯咖啡维持4天的生活。”他将节约下来的钱购买绘画材料,支付模特儿费用,以至于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每况愈下,在30岁左右牙齿就开始脱落,不得不戴上假牙。虽然生活艰苦,但他感到无比充实。伦勃朗、米勒和其他一些艺术家的形象取代了基督和其他圣徒们的位置。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来临摹作品和写生。
在布鲁塞尔度过了1880-1881年的冬天后,因开销太大,梵·高回到位于埃腾的父母家中。在埃腾,他仿照他的偶像米勒画了许多农民题材的素描。《播种者》是其中的一幅重要作品。因为被表妹拒绝了求爱,并不断与父亲争吵,梵·高痛苦地离开了埃腾,到海牙跟着安东·莫弗尔学习绘画。
莫弗尔起初非常同情梵·高,为他买来绘画材料,帮助他建立起画室,教他绘画技法,介绍他加入艺术家协会,以便可以免费画模特儿。但梵·高不喜欢莫弗尔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意见,整天画冷冰冰的石膏,而更喜欢画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色和周围生活的各种具有生命的人物形象。莫弗尔不愿意再教梵·高画画,借故离开海牙。
缺乏老师的指导,梵·高只好自己摸索绘画方法。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发现了如何快速掌握透视的方法。将四条线绷直在一个框子上,一条水平线,一条垂直线,两条对角斜线。”虽然很早就有艺术家采用了这种方法。但梵·高还是兴奋至极,并对他的此后的绘画构图帮助很大。
梵·高在10多年的艺术生命中,前4年几乎都是在画素描,临摹大师作品,进行风景和人物写生练习。没有足够的钱买需要的油画颜料,他就靠画素描和速写训练“基本功”,熟练掌握绘画技巧。
痛苦的爱情
充满爱心和热情的梵·高渴望爱与友谊,在作品签名上用的只是让人感到亲切的名字温森特,而不是姓,或者姓和名。然而,爱神总是不断地捉弄他,除了极少人之外,他的爱要么遭到拒绝,要么不被理解。
在伦敦期间,与房东女儿乌苏娜的单相思可以算作梵·高的“初恋”。20岁的梵·高对爱充满希望和渴望。他暗自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以为乌苏娜对他也有好感,几个月之后,当他终于敞开心扉时,才发现原来房东女儿对他并没有一丝爱情的想法。第一次爱情梦想破灭后,残缺的“初恋”给梵·高带来的只是痛苦。
回到厄顿期间,对表妹凯依·沃斯的爱又是一次沉重打击。带着一个孩子的凯依·沃斯在丈夫去世后,处于悲痛之中。梵·高希望用爱去安抚无助的凯依,让孩子开心。凯依和儿子都很喜欢梵·高,但丘比特的金箭没有射中凯依的心窝,当梵·高勇敢地对凯依表白爱情时,还处于悲伤之中,没有心理准备接受新的爱情的凯依跑回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父母家中。梵·高甚至专程到阿姆斯特丹去恳求凯依和她的父母,都没能得到让他第二次全身心投入的爱。又一次爱的打击降落在痴情的梵·高身上。
精神几乎崩溃的梵·高离开阿姆斯特丹,到了海牙拜师学艺。爱神又一次对梵·高开了一个玩笑。梵·高爱上了以前相识的妓女西恩。时年30岁的西恩已有一个11岁的私生女,肚子里又怀了一个不知是谁的孩子,成天酗酒、抽烟,说话粗俗,声音沙哑,因天花脸上斑斑点点。梵·高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同情地与西恩生活在一起。梵·高在给提奥的信中提到:“我应该保护她和她的孩子,哪怕一块面包,我也应该与她们分享。”他认为结婚是帮助她的唯一办法。虽然梵·高打算与西恩结婚的想法遭到提奥和父母的强烈反对,但他还是坚持他的想法,等到西恩生下孩子后就举行婚礼。
梵·高与西恩同居而感染上淋病,住院治疗给他提供了冷静下来的时间。他自己也意识到西恩不是他理想的生活伴侣。打消了结婚念头的梵·高把仅有的一点画布留下给孩子缝制衣服,孤苦人又惆怅地离开海牙,来到德伦斯小镇躲避烦恼的爱情,治疗又一次心灵的创伤。尽管在纽能期间,一位名叫玛格·贝吉曼的女人爱上了他,但遭受多次打击的梵·高已经失去了表达爱的勇气和信心,从此,他只有通过画画来表达爱,除了自然的亲情和难得的友谊之外,艺术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好的爱人。
第一幅杰作
自1880年立志成为画家以来,梵·高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在探索。除素描写生和速写训练外,他也渴望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周围的世界,渴望卖出更多的画来证明自己的绘画能力并以此谋生。由于缺乏老师的技术指导,没有多少钱购买水彩和油画所需的足够颜料,梵·高在最初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铅笔、炭笔、粉笔和可使用多种颜色的鹅毛笔临摹大师作品(尤其是米勒的农民题材的作品),画风景和人物素描及习作,只是偶尔买些劣质的颜料和画布画一些水彩画和油画。
为了迎合市场趣味,梵·高尝试着用油画颜料画了一幅他不喜爱,也不擅长的题材——“林中少女”。虽然题材比较市场化,但色彩和表现技法不合当时人的胃口,自然很不成功。他在之后按照弟弟提奥和海牙古皮尔画廊的经理特斯提格的建议又画了一些水彩画和油画,遗憾的是一幅也没有销售出去。失落的梵·高决定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和表现方式画画。1885年4月,梵·高通过临摹米勒作品获得的认识,结合自己的观察,画了一幅他认为是真正的油画创作作品——《吃土豆的人》。梵·高自己非常满意这幅画,满怀喜悦和极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刺激他继续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远处教堂》、《农舍》和《圣经》等在色调和技法上类似的其他三幅作品。“我想给人们展示的是他们那些不同于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因此,我毫不担心和在乎每个人都立刻喜欢我画的东西。”这四幅油画被认为是梵·高油画创作的真正起点。
从纽能到安特卫普
梵·高离开德伦斯小镇,回到位于纽能的父母家中,在纽能,梵·高画了大量的有关农民题材的素描习作,创作出《吃土豆的人》等第一批经典的油画作品。
为了便于与外界联系,梵·高来到安特卫普,众多的历史建筑和丰富的博物馆藏画进一步开阔了梵·高的视野。没有钱雇用模特儿,梵·高就到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主要目的是利用在学院学习的机会免费画模特儿。在安特卫普,对梵·高影响最大的是鲁本斯等大师的作品。鲁本斯绚丽的色彩和充满动势的笔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梵·高的色彩观和笔触等表现技巧。他自己的调色板上增加了深红、古黄和翠绿等颜色,色调开始逐渐明亮起来。受到大师作品的刺激,梵·高感到全身热血沸腾,他决心在安特卫普安顿下来,创作出一批作品在画廊销售。但安特卫普的艺术市场并不青睐这位运气不佳的绘画天才。屡受挫折的梵·高只好与弟弟商量,讨论是继续留在安特卫普,还是到其他地方,还是到巴黎?最终梵·高还是决定到艺术之都巴黎碰碰运气。
在巴黎艺术世界
这是梵·高第二次来到巴黎。第一次到巴黎时,沉陷于爱情失败痛苦中的梵·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在对圣经思想和教义的研究中,对巴黎的艺术世界毫无兴趣。这次来到巴黎,梵·高怀着有所作为的抱负,希望在艺术大都市能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在巴黎的初期,为了接受一些正规训练,在弟弟的建议下,梵·高先进入费南德·科蒙的工作室学习了三个月,画人体模特儿和石膏像,结识了图卢兹·劳特累克、埃米尔·贝纳德等艺术家朋友。梵·高通过参观博物馆、看画展,拜会艺术朋友等方式更多地了解伦勃朗、鲁本斯以及同时代的马奈、德加、雷诺阿、塞尚、修拉等人的艺术思想和技巧,熟悉巴黎的艺术环境,在学习、借鉴和实践中探索艺术之路。此时对梵·高影响最大的是印象派、点彩派和日本艺术。通过与修拉、西涅克、毕沙罗、高更等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接触,参观印象派画展,以及受鲁本斯和德拉克洛瓦作品的影响,梵·高总体上改变了对色彩的认识,加大了从过去的灰暗色调向明亮强烈的色彩转变的力度。在笔触等表现技法上,梵·高在临摹修拉等点彩派作品和鲁本斯等巴洛克作品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和摸索。
日本艺术也使梵·高着迷。在来巴黎之前,他将自己收集到的日本版画和提奥寄给他的日本版画张贴在屋内的墙壁上。到了巴黎后,他尽量收集日本版画,经常去一家画廊并与画廊老板皮尔·堂盖(Pere Tanguy)成为朋友,为堂盖画了一张以日本版画为背景的肖像画。堂盖的画廊也成为了一帮年轻的穷艺术家的聚集地。日本艺术对梵·高的影响在他日后的一些作品中不断呈现出来。甚至他还模仿日本版画画了《雨中的桥上行人》、《盛开梅花的树》等几幅作品。
在巴黎的最后几个月,梵·高通过画大量的静物和自画像后基本上形成了笔触线条短而有力,动势强烈,富有张力的独特技法和风格。从梵·高的自画像和蒙马特等巴黎街景的大量速写,素描、水彩和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出色彩和笔触的变化。如《窗外的蒙马特》、《水果静物》、《向日葵静物》、《餐馆内景》、《艺术家自画像》、《意大利女人》、《皮尔·堂盖肖像》等几百幅实验性作品可以反映出从模仿、借鉴到自我风格形成的变化过程。梵·高在巴黎期间完成了从灰暗到明亮,从尼德兰传统绘画特征到现代艺术特征的艺术风格的重要转折。
阿尔火热的阳光
1888年初,梵·高离开喧嚣繁杂的巴黎,来到南方阳光充足的小镇阿尔。在生命最后的两年时间是梵·高艺术生命中最灿烂辉煌的时期。梵·高整天忙碌着画画,充满激情地创作。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现在正在全力地进行富有价值的绘画创作。明年的目标是创作50幅作品。”梵·高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品与艺术圈的朋友修拉、高更、西涅克和贝纳德等一同参加1889年的世界性展览。
在阿尔的不同季节,梵·高到山坡、田野等地写生,银装素裹的雪景、鲜花盛开的果园、麦浪翻滚的田野、劳作的播种人和喜悦的收获者都进入梵·高画中。所有作品,不管是速写、素描还是油画创作都表现出他对大自然和劳动者的无限热爱之情和高昂的艺术创作精神状态。他把高效多产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寄给在巴黎的提奥,通过书信与弟弟和其他朋友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和感受。《桃花满园》、《播种者》、《夜间咖啡馆》、《星空》、《诗人公园》、《收获者》等作品是这一时期劳动成果的代表。
孤独与疾病的折磨
1888年岁末,高更离去后的孤独和隐隐约约的疾病开始吞噬着梵·高的激情和乐观情绪。与高更的摩擦和激烈争吵导致梵·高情绪失控,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轮。高更担心更可怕的事发生,于是赶快离开阿尔回到巴黎。梵·高被送到阿尔的一家医院治疗。
出院后,回到“黄房子”的梵·高开始感到孤独,他自愿到圣——雷米的莫索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此期间,虽然精神上的痛苦时常折磨着他,但梵·高的艺术创作似乎又进入了另一个旺盛期。医院的后花园成了梵·高的写生天地和灵感来源。花园景色和点点星空成为了梵·高的创作主题。在医院派人监护下,他偶尔也到医院外面的田野画金色的麦地和风景。
一抹最绚丽的晚霞
1890年5月,梵·高前往欧依斯河边的奥维。在去奥维的途中,梵·高看望了在巴黎的提奥和弟媳乔阿娜,回顾了存放在弟弟家中的一些画。
在奥维他得到伽歇医生的照顾和治疗,精神状态一度好转。又创作了许多留存下来的重要作品。《奥维的教堂》、《多比尼的花园》、《树根和树干》、《伽歇医生像》、《麦地》、《山坡边的茅屋》、《在欧依斯河上划船》、《云际下的麦地》和《有乌鸦的麦地》等作品是梵·高生命最后时刻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是梵·高用生命的激情,通过十年辛劳积累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探索的艺术风格进行最后的冲刺,呈现出天边最绚丽的彩霞。
当天边最绚丽的彩霞消失时,一颗明亮炫目的黄色星星不停地旋转着,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闪烁着璀璨光芒。
在给提奥的一封信中,梵·高提到了他自己摸索出的一套调色板上调色的方法。“你能理解我现在只使用这些简单的颜色。赭黄、钴蓝、那不勒斯黄、西耶纳红、黑色和白色。我限制自己不要选择那些‘明亮鲜艳’的颜色,我认为这是一个用来练习合理用色的绝好调色板。”
梵·高摸索出了解决透视问题的装置,帮助他进行构图。在几个面上,人们可以像透过窗户一样地看过去。长期不断地练习就会使你快如闪电地掌握绘画中的透视技巧。
梵·高将采橄榄的劳动场景作为创作的主题。
梵·高在阿尔的住所位于二楼,楼下是杂货铺。梵·高称它为黄房子,在日本文化中表示“友谊之屋”。梵·高希望好朋友高更前来一同居住。
圣——雷米医院的后花园。梵·高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成熟期”的大量作品。
圣——雷米医院建筑物前面的水池和场景也是梵·高经常画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