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实践科学发展观,“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推动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重大举措。
“质量工程”的体系和内容,涵盖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环节,内容丰富全面,现实针对性强。“质量工程”的中心内容或称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是教学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其总体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程”的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向前发展,我们特提出该著作这一研究项目。本研究项目的运作和完成,对于实施“质量工程”无疑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它对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和问世,能够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特别是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同志,进行教育教学及改革工作,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本书定名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我们是经过认真考虑和斟酌的。首先,本书的研究着重于“高等学校”,而不是包含整个的高等教育。其次,本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课堂教学”,而没有将高校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都包罗进来。再次,本书研究的对象和重点是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此三者是高校教学工作与“质量工程”的基本的、基础的和重要的内容,应当引起学校领导高度关注,并组织骨干力量、下大工夫进行研究攻关,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从书名来看,我们对项目研究工作的角度、范围和对象等做如上规定和限制,是出于对国家教学“质量工程”的理解、本研究课题的选择及研究方向和任务的确定等的考虑。
根据我们对研究项目或选题的考虑及名称定位,本书构建了四篇十二章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即:
第一篇,教学质量工程总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该篇阐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内容和实施要领;提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中心是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论述课堂教学质量观及其功能和任务的基础上,分析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与提高问题。
第二篇,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包括第三、四、五、六章。这四章是对于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体育和艺术类等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该篇各章主要从其所系大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对课前准备、课堂教授、课后工作、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等方面和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操作方法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相应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尽管这些标准和要求是初步的,需要在应用实践中进一步修订完善,但毕竟已提出一种具有一定特色的模本,可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第三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该篇集中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及其运行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七章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位及功能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监控体系的构建问题。第八章着重对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运行原则和要求以及运行质量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四篇,教学质量保障四大支点,包括第九、十、十一、十二章。该篇对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主要是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具有基石意义和支撑点作用的四个重要方面——教师教学工作、学生能力培养、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四大领域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力求对事关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问题提供一个尽管可能是初步的,但却应当是基本的和有用的研究成果来。
本书四篇之间是一个有机的和紧密联系的结构。第一篇——教学质量工程总论,也是全书的总论,对于随后各篇具有渊源、依据和导论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篇——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和基准,也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据以展开的根据所在。第三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确定、贯彻和执行,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要的和主要的组成部分。第四篇——教学质量保障四大支点,其科学内涵和支撑作用可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得以顺利运转,使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进而教学质量工程总体得以实现拥有现实、深厚的基础和保证。
关于“课堂教学”概念。本书中的课堂教学是广义课堂教学,既包括狭义课堂教学——课堂教授,也包括课前准备与课后工作。即包括课堂教授及课前、课后与课堂教授密切联系并且是合理延伸的工作。这是高校教学工作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另外,本书既然主要研究课堂教学,那就不必苛求对实践教学作系统性、整体性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割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体上的统一性,并不排除在个别章节中涉及实践教学层面的内容。理论研究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分开,但实际运作中二者往往难以割裂,特别是属于边际和结合部的部分更是难以绝对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将实践教学作必要纳入才是合理和科学的,但有一定的限度和分寸。
关于教学质量标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由于其培养目标、规格和任务有所不同,因而其教学质量标准也有一定差别。时下,我国高等学校在学术定位和类型划分上,一般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几个层次和类型。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特别是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应有一个与评价对象相适应的质量标准或质量评价标准。本书中提出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体育和艺术类等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大体上是适应我国目前多数大学开设课程情况的实际和需要的,其具体内容的适应性显中性,即在高校类型适应上倾向于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此,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参考价值与意义在于:可以在此质量标准指标类型、体系及要求程度上,做一点合理、科学的调整和修订工作,即可得到适应本校需要的教学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学校在教育体制、学术标准、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管理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使整个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日趋多样化。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需求,需要建立一套适合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果手头拥有一个可资参考和借鉴的质量标准或质量评价标准,高校领导、管理层就可以根据本学校的科学定位、主客观条件、优势和特点,合理调整和确定本校教学质量标准,在适应自身学校类型、层次和实际的基础上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争创办学一流,再上新的更高的台阶。
关于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必须要有和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覆盖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学生学业质量管理、教务工作质量管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和教育教学设施、条件管理等内容。其中,各项质量管理内容中均有一个质量监控问题,舍此,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就不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效果就不能保证。这里,有两种倾向值得警惕:一是以质量管理代替质量监控,轻视质量监控;二是将质量监控等同于质量管理,轻视质量管理。两者在不同方向上模糊、混淆质量监控与质量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在思想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工作实践中非常有害。因此,摆正、认清二者的关系是启动、搞好质量监控工作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和内容:其一是建立、健全、完善体系;其二是有效推动体系运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已经建立或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是并不健全和完善,有名无实或虚有其名者也不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质量监控缺乏明确认识所导致。一些学校领导、管理层对质量监控停留在感觉和浅层次理性认识上,以为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设置了质量管理或评估处室,就是建立或者健全、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实际上,他们对质量监控在质量管理中到底占何种地位,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有效运作等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对本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运作情况的了解也是模模糊糊。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必然造成体系建设及其运行工作中的漏洞。一些学校在其教学工作总结和其他官样文书中声称已经全面地建立、健全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是学校的实际情况却是:质量监控领导小组没有建立,领导体制没有形成;办公机构、工作规划、计划等没有着落;制度规章建设不健全、不完善;质量监控工作基本停留在一般性听课和常规性教学检查上。另外,有些高校的领导和管理层面对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态度不积极,责任心不强。一些领导和管理人员明知学校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质量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多,但由于有一些思想顾虑或认识障碍,故表现出不愿意去抓、懒得去抓或者害怕去抓,致使这方面的问题长期搁置、不能解决。质量监控及运行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总起来,表现为其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等较差,值得引起大家重视。本书对于质量监控问题的讨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所阐明的观点和思路只能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对一些高校建立、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运行的体系和机制建设发挥一点推动作用。
关于教学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政府、社会)质量保障,是一个以内部质量保障为主、以外促内、内外结合的有机整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主体地位的加强,高校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既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对象,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价值主体,承担着质量保障最主要、最直接的责任。当然,政府和社会在质量保障总体体系中的管理监督作用不容忽视。中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和重点不再是依靠外部对院校质量保障的职责,而是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以及院校自身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可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最为主要、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研究高等学校在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中,关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方面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十分必要,意义重大。本书冠名及整体内容安排中的“质量保障”其角度和体系,正是在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其体系,特别是广义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及其体系。在这里,政府、社会等外部质量保障仅作为前提和基础而存在。当然,在具体有关章节譬如第七章质量监控体系、第八章监控体系运行的内容中,必然会涉及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政府、高校、社会中介组织等三级质量监控主体或三级质量保障主体。
本书从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工作的现状与实际出发,提出研究方向并构建理论体系。在本书当中由于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核心、基础和依据,教学质量监控则是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两者有必要分篇设章,进行专门研究。这就是我们设置第二篇——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和第三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的基本想法和缘由。在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中,我们从其具有支柱、支撑点作用和意义的角度,即从教师有效教学、学生能力培养、学校教学管理和改革持续进行等四大视角,分别阐述第九、十、十一和十二章内容,构成本书第四篇——教学质量保障四大支点。上述第二、三、四篇是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和关键意义的内容。它们紧紧围绕本书第一篇——教学质量工程总论所阐明的思想、内容、目标和任务等展开,并与之紧密结合,形成视角独特、结构合理、内容紧贴现实、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新的体系及研究成果。
本书在提出选题、撰写文稿以及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学协会、参编院校、相关单位及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教授的支持和关照。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著名教育家和学者周远清教授,在百忙之中为该书挥毫题词:“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高素质人才”,这体现了老一辈领导和教育家对我国教育事业、包括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也是对该书及全体著作人员工作的期冀和嘉勉。参编院校领导和有关部处负责人,特别是主编学校有关领导及教务、评估等部门对该书立项和运作给予了关心和帮助。陕西人民出版社原总编、现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玉编审,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西北大学出版社原总编杨德生研究员,陕西省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姚聪莉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许春玲教授等,对本书选题及编写大纲给予充分肯定,对撰稿工作的进行以及出版工作给予了热情支持。令人高兴的是朱玉同志能亲自担任本书特约编辑,对本书审改、完善和定稿工作付出高质量的辛勤劳动和心血,体现了一位出版界优秀“老兵”、“老编辑”和老领导的博学大德与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一编辑部主任李晓锋及青年编辑王金林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劳和帮助。这里,谨对以上有关领导、专家、教授及一线工作人员等表示衷心感谢和敬意!
本书由部分高等学校的十多位教授、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撰写而成。参编院校(按承担章节次序)主要有:延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北大学。马江生、董焱担任主编,策划了本书选题及框架结构,组织各章撰写,负责统定稿工作。马附洲、刘瑞儒、王玉寅、王诚担任副主编,协助主编完成部分章节的修改任务。各章撰稿人如下:第一章,武忠远、孙刚成、李荣昌;第二章,史振民;第三章,马江生;第四章,李树春;第五章,杜鹏义;第六章,王文权、杨文选(第一节),王雪燕、熊道统、杨文选(第二节),荆玉环、杜鹏义(第三节);第七章,董焱;第八章,高涛;第九章,马附洲;第十章,王诚;第十一章,刘树伟、李晰;第十二章,刘瑞儒。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有关论著和研究成果,特向这些学者、专家表示诚挚谢意。尽管本书在选题、体系、内容及针对性和适用性等方面有一些特点,但由于时间、精力和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存在的问题一定不少,敬请各位专家、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惠予指正。
马江生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