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81400000003

第3章 寻觅党项羌人在青藏高原的踪迹

青藏高原:党项羌人高原气质和高原品格的摇篮

在蕃名为“大白高国”、汉名为“大夏国”的王国(俗称西夏)建立(1038)之前,属于古羌人支系的党项羌族,就一直是活跃于中国境内西部地区的一个边疆民族。

同我国其他古代少数民族一样,在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趋于融合,最终实现统一的宏伟格局中,党项羌族有着不懈地争取自身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历史。正是在这一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党项羌族既不断地适应而又不断地改造着自身的生存环境,加之通过扩大生产规模、经营商品交换、迁徙生活领域、吸收先进文化等多种途径,去追逐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跨越和提升,从而使其民族的精神世界,诸如心态、性格、情操、思想、信仰等,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放眼长河之滔滔,自然会遥望其源头。当我们怀着求知的渴望,着手探讨西夏人的精神世界时,首先会将热切的目光投向那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追寻党项羌族的先民们在其最初发祥和生活的这一巨大摇篮里的真实面影。是无限辽阔的苍茫云天和无比雄伟的壮丽山川先天地赋予了党项羌人的高原气质,并强有力地哺育并造就了他们的高原品格。

1.安多:党项羌人心爱的雪山牧场

有文献资料可征的历史事实是,在祖国西北边陲建立大夏王国(俗称西夏)的党项羌人,其先民原本并不是西夏境内故有的土著民族。这些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羌人,其先民是来自一个俗称“安多”(又作安都、阿木多等)的地方。

“安多”在哪里?按学术界通常的说法,“安多”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区域,即今天的青海、西藏、甘肃、四川诸省毗邻交界处。可这位于“交界处”的“安多”,其地域范围究竟有多大?对此,学者们的看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石泰安认为,“安多”包括西藏的整个东北部(笔者按:此处“东北部”,除含指西藏的部分地区外,主要含指今四川省境的西部及北部),甚至还包括占地辽阔的库库诺尔湖(青海湖)和黄河(西藏人称之为玛曲河)的上游,其南部以巴颜喀拉山为界。李安宅认为,“安多”是指甘肃、青海及四川西北的边界地区。显然,前者的“安多”大于后者的“安多”。

其实,对“安多”地域范围的不同看法,反映了“安多”这一地理概念被人们在不同的既定历史背景下使用的情况,说明“安多”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处于流变之中。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流变呢?笔者以为,是由石泰安所说的“安多”,转变为李安宅所说的“安多”,即在原有大的地域范围中,进行东向偏南的移动,放弃部分西向偏北区域而作东向偏南区域的适度延伸。从实际情况来看,以李安宅的“安多”概念,来指称党项羌人内徙前的牧耕之地,大体是允当的。

这一被称为“安多”的地区,是一片非常辽阔而美丽的雪山牧场,是青藏高原东延部分中的一块最为富庶的地方,它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与青藏高原的本部地区相比较,都有着许多优越之处。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有着与川西高原终年积雪的贡嘎山(海拔约7000米)相颠连的,夹杂在岭谷之间的大片大片的沼泽和草原。这里有着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日照较为强烈,降水较为充沛,不仅适宜建立牧场,也适宜供游牧居民安身。安多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面连着物产丰富的四川盆地,西面不仅可以直达青海东部黄河源首地区,还有一条远绍西藏北部荒原边缘的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里存在有双重形态学:高山牧场和田园,牧业和农业。居住在这里的,有“山民”,也有“平原民”,而在稍近北部的地区的特点,是由“草人”和“森林人”所占据。

安多是独具魅力的民族交汇区,在中国西部民族发展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它有着深厚的西部文化积淀。这里曾经是许多支古代羌人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军事、政治、宗教、文化的活动区域。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羌人,其先民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大约将近1000年,即从公元前4世纪初至公元7世纪中期),曾依靠以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停地迁徙在安多地区(尤其是北部)一座座山川之间。据《旧唐书·党项羌传》,党项羌“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又作野律氏或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跋)氏,而拓拔(氏)最为强族”。面对无尽的崇山峻岭,他们必须艰难跋涉,迈步逾越,不断攀登;面对突如其来的雪崩、冰雹、黑霜、暴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他们必须无奈地承受全部的损失,还得能动地寻求尽可能的补偿。为了让牦牛、山羊和良驹宝马都能够体健肥壮,以便为衣食住行所需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源,党项羌人始终以追逐流水、绿草而居、而作,作为自己生存的首要选择。而正是为了实现这个选择,一辈辈的党项羌人,在安多大地上不断地变换和调整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移动于牧场上的帐篷和毡房,大都用牦牛尾或羊毛盖顶。男女老少平常穿着的服装,普遍用裘皮或粗毛制成,而他们在风雨中的典型形象,则是身披毡衣,目光炯炯。党项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无法令,无赋税,无文字,无历法。人们闲暇之时,相聚一起,或谈天,或角抵,或手拥坛罐咂饮着自制的大麦酒,其乐融融。长久以来,他们一辈辈人总在传递着贱老、贵少、重复仇、重武力等古老的习俗,《新唐书·党项传》载:“老而死,子孙不哭”;“少死,则曰夭枉,乃悲”;“未得所欲者,蓬首垢颜,跣足草食,杀已乃复”。他们有不婚同姓的传统,实行族外婚和收继婚。死则焚尸,实行火葬。盛行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古老的本教。人们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永无止境的意志磨炼,铸就和砥砺了他们的顽强和坚韧,并沉稳地呵护着他们能够渡过一切艰难和困苦,而获得平顺地生息和繁衍。

史载,吐谷浑人于公元3世纪末(西晋中期),从辽东拥马西行,附阴山山脉,跨黄河河套,过鄂尔多斯草原,翻越陇坂(六盘山),安帐于罕(今甘肃临夏)、西平(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吐谷浑人公然进入了安多地区,携肉酪而游牧,并于4世纪初(东晋初期)进而于此地建立了政权,炫耀武力,依势逞强。这不仅使广大的党项羌人长时期地遭遇到吐谷浑的统治,继而还在吐谷浑与党项羌政权之间牵引出恩威并用、楚材晋用的复杂关系。为了守住自己在安多牧场上的自由和权利,为了保证党项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党项羌人同吐谷浑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一些党项羌的首领人物还不惜忍辱负重,采取主动依附和联合的姿态,进入吐谷浑统治政权内部。直到公元6世纪中期,由于西魏恭帝元年(554),夺取羁属于吐谷浑的邓至(中心在今四川南坪),后于其地设立邓宁郡,以及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夺取羁属于吐谷浑的宕昌(中心在今甘肃宕昌),后于天和五年(570)其地设立宕州,致使吐谷浑的势力向西面避退而去,党项羌人得以便利地吸收并融合了邓至(白水羌)和宕昌(先零羌、烧当羌)的众多的羌人,才逐渐壮大起来。《旧唐书·党项羌传》说:“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其界东至松州(今四川西北部松潘县),西接叶护,南杂舂桑(今属青海东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迷桑(今属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但是,由于吐谷浑势力的强大和游牧领土的毗邻,党项羌诸部役属于吐谷浑的状况,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吐谷浑至唐初衰亡),仍然未有什么改变。不仅有的党项羌部落首领继续被吐谷浑封为名王,吐谷浑还屡次地联结党项共同出征作战。史载,隋文帝开皇八年(588),被吐谷浑封为明王的党项羌首领拓拔(跋)木弥率部降隋。隋炀帝大业四年(608),败北的吐谷浑首领伏允(号步萨钵),曾率千骑逃往党项羌。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有些已经归附唐朝的党项羌又反水,如洮州羌(主要是党项羌)又叛归吐谷浑;吐谷浑首领伏允不堪回击李靖的追击,曾一度逃入河源一带的黑党项。

2.吐蕃属民:党项羌人的一段沉重记忆

由远古时代就生活在西藏本土的高原部落,同大约从战国以后陆续进入西藏的河湟羌人部落(如发羌、唐羌、迷唐等),经过长期的接触和融合,逐渐形成了青藏高原上最为重要的古代民族——吐蕃。

经过几个世纪的艰苦发展,到隋朝末年,吐蕃平定了雅隆本部,并次第征服了周边的诸羌部落,如西女、羊同、苏毗、多弥、东女、附国、白兰、党项羌以及大半部的吐谷浑等,“将一切边地小邦,尽行统治”,统一了青藏高原,遂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迁到了逻些(今拉萨)。至唐朝初年(太宗贞观七年,即633年),松赞干布建立起吐蕃王朝。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吐蕃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曾广泛汲取了党项羌人的聪明和智慧。据藏文文献《贤者喜宴》载,吐蕃自东方汉地及木雅(弭药,即党项羌人)获得工艺与历算之书;为了生育王子,松赞干布又娶弭药王(木雅王)之女茹雍妃洁莫尊;茹雍妃在查拉路甫雕刻大梵天等佛像,在崖上凿成转经堂,建造了米芒才神殿、逻娑卡查寺;别称为“咱米人”的弭药(木雅)人,是吐蕃的属民……

可松赞干布可毫不顾惜这些。他遵循统一诸羌并开拓疆域的战略,竟以军事手段打击和征服党项羌(631),遂使双方结下了很深的冤仇。后来,松赞干布因遣使入唐求婚不果,怀疑吐谷浑作梗而于发兵讨伐时(637),也同时攻入了党项羌境内并大施兵锋。

650年,芒松芒赞继位后,吐蕃在灭亡吐谷浑的过程中,对党项羌人也是打击有加,甚至完全占领了党项羌地区。据《新唐书·吐蕃传》,吐蕃统治者将广大党项羌人用作随军仆役,“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为了防备作为随军仆役的党项羌人逃走,竟在他们的面部或右臂上黥字,以为识别的标志。因此,党项羌民众不愿沦为吐蕃统治者的“黑头”(奴隶),便纷纷外逃。

吐蕃统治者的不断侵扰和沉重压迫,彻底打破了党项羌人安居故土的生活梦想,逼迫着他们于痛苦竭蹶之中决意舍弃旧土,寻找新的生存境界。达百万人之众的党项羌族,正是怀抱着对华夏文明的热切向往,才要求内徙的。一批批的党项羌人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开始踏上内徙之路,至唐高宗仪凤(676~678)、调露(679)、永隆(680)、武则天长寿(692)之时,内徙达到了高潮。一直持续到玄宗天宝末年(755),党项羌的大批内徙,方基本告结。当时,竟有一些力图摆脱家族统治的吐蕃首领,亲率党项民众内徙,足以说明吐蕃统治的严酷性。

早期内徙的党项羌人广泛分布于陇右道的洮(今甘肃临潭)、秦(今甘肃秦安)、临州和关内道的庆、灵、夏、银、胜州等地。以后,党项羌人又继续迁徙,逐渐聚居到后来建立西夏王国的土地上。那些留在安多而没有内徙的党项羌人仍然不少,但确切的数量不得而知,他们“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新唐书·党项传》)。

3.黄河源首:党项羌人重要的发祥地

作为古羌人支系之一的党项羌人,曾经同诸羌一样,生活在古羌人最为重要的发祥地——青藏高原主体的东北部、俗称“江河源”的地方,即今青海省东部黄河河曲的“赐支”(又作析支)至黄河源首的“河首”一带。这里也应该是石泰安所说的“安多”中的一部分。可为了避免概念使用的混乱,笔者经过斟酌,拟采用“河首”(或“河曲”)指代该地。

这一带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南往北,排列着作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尼玛卿山(又名积石山,玛积雪山,主峰海拔约6000米)和西倾山;而在两山以北,就是由黄河、湟水、大通河等三河河谷构成的幅员千里的广袤土地。这里虽然属于大陆性高原气候,平均气温偏低,降雨量稀少,可临近水源的许多山地和谷地,都有着天然的草地牧场。史载,“九曲者,水甘草良,宜畜牧”(《新唐书·吐蕃传》)。其实,许多地方还是湿地平原,既可放牧,又可种植。

党项羌人长期依偎和盘桓在这块慷慨赐予他们所需衣食的地方。在这天高土厚的群山沃野里,他们幸运地同人类经济的两种基本类型,即游牧生产与农耕生产,亦即人类文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即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实现了自然而亲切的会晤。在这里,他们不仅为畜群的增殖而兴奋,也为谷物的丰收而喜悦。他们着眼于自己的客观现实存在,理智地进行着以牧为主的农牧兼营。他们依靠狩猎、采集、游牧、农耕等多种生产方式,一步步地创造和提升着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大约是于公元前4世纪初,在诸羌为避秦之侵扰而实行大迁徙的同时,党项羌人才开始从黄河河曲和黄河源首一带,向东南方向的地面逐渐移动的。虽然,由于战争等原因,党项羌人后来也曾纵马驰骋黄河九曲,但这里已经不再是他们主要的放牧和耕种之地了。从总的态势说来,党项羌人是由石泰安所说的“安多”之地,而逐渐转向了李安宅所说的“安多”之地。

4.木雅(党项):来自吐蕃的原始氏族

当我们寻觅和关注党项羌人历史足迹的时候,不可回避的情况是,在一些藏文史籍中,确有对于吐蕃人和党项羌人之间的极为久远又极为密切的关系的记载。如《汉藏史集》(原名《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柱下遗教》(又译作《柱间史》《王窗柱诰》等)都说,吐蕃人大部分出自泽当一带的雅隆地区,其四大原始氏族,即:塞(又译作“色”“斯”,意为头部是黄色的)、穆(又译作“牟”,意为嘴唇是紫色的)、董(又译作“冬”,意为鼻梁是隆起的)、东(又译作“桐”,意为面颊是凹空的)。其中,被看作是青藏高原的核心部落之一的董氏部落,有六部、八部、十八部等支系。而在董氏六部之下部中,就有“木雅”(弭药)部、“冲木藏”部,还有“卓沃”部、“白利”部。而木雅(弭药)部是董氏部落中最为强大的一部,董木雅人先祖四子中的第三子,传至五代时被尊为“皇族”。据有关学者考证,“党项”一词,就是来自吐蕃语的汉译词。所谓“党”字,是吐蕃语中“董(氏)”(ldong或sdong)的汉语音译,而“项”字,是吐蕃语中表示“下部”的词(gsham)的汉语音译。“党项”的含义,即是“董氏下部”。由此看来,“党项”一词,不仅涵盖了“木雅”(弭药),也涵盖着“木雅”(弭药)以外的几个部落,如“冲木藏”部、“卓沃”部、“白利”部等。如上所言,似可证明,从古代吐蕃而来,也是党项羌繁衍、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吐蕃兴起的地方——青藏高原南部以泽当为中心的雅隆河谷,就整个青藏高原主体而言,其自然条件最为优越。那里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日照极为充足,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降水较为充沛,气候较为湿润温和,以高山雪水为源的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过,两岸除了一连串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可以用作农耕之外,许多山腰和山麓还有良好的牧场。

从以上极为简要的追溯中,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党项羌人在青藏高原上不断移动的历史踪迹:

其一,他们首先是在高原东北部地区“河首”一带,然后又迁到了高原东部延伸地区“安多”一带;

其二,当他们从“河首”迁往“安多”的同时,其中或有最早命名为“党项”的部落,进入了高原南部地区“雅隆”一带;

其三,最早命名为“党项”的部落,后来也迁到了“安多”一带;

其四,汇集于“安多”的党项羌人,大部又陆续从“安多”内徙,最终走出了青藏高原。

同类推荐
  • 罗婺历史与文化

    罗婺历史与文化

    本书阐述了云南武定地区古代罗婺部的兴起和发展,探寻罗婺文化的源头、探讨武定地区土司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最后提出了武定地区彝族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对罗婺文化的界定。
  •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文学篇、戏曲篇、书法篇、绘画篇、音乐舞蹈篇、陶瓷篇、建筑篇、民间工艺篇。
  • 玉溪三乡论

    玉溪三乡论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 三国演义在日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分别是: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发现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重构等。
  •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热门推荐
  • 低调兽皇在都市

    低调兽皇在都市

    林天想要低调,但却永远低调不起来。MM说“我有一只洁白的雪狐”,林天说“什么,我有一只听话聪明的妖狐”。富家少爷:“我有一只鬼面獒”“切,我有一只忠于我的金毛”林天不屑的说到。林天从一名高三学生成长到一名无人匹敌的神。看他如何坐拥天下,玩转人生。……加本人QQ1983127004。,
  • 虚构 :短篇小说

    虚构 :短篇小说

    百花洲杂志社编著的《虚构(故事在黑暗中疯长短篇)》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领衔”“立场”“虚构”“叙事”“重建”“前世”栏目中刊发的短篇小说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
  • 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本书从爱迪生儿时的生活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造出来的伟大发明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爱迪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发明大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对理想坚持不懈、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 锦衣救国

    锦衣救国

    橘子洲头,大江东去。丰臣秀吉修武琵琶逗秋雨,坐拥天下踞雄关。凌烟阁下,紫禁城中。万历皇帝醉舞春风弄美人,铁马扬鞭成霸业。钟鼓都城,雕栏丘墟。一位粗衣陋衫的少年郎看着落日余晖中的日本武士,露出了笑容,拔出了手中的绣春刀……封侯霸业,驱除外虏。中国血战日本,两大帝国弭兵论战,围绕东南亚霸主之争的饕餮盛宴!万历皇帝剑指丰臣父子,蓄谋已久的侵略阴谋!锦衣卫对战日本北辰一刀流忍者,大明铁骑名将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中华帝国傲视日本安土桃山,一场被日本歪曲掩盖了四百年的惊天真相;大明王朝最后的绝唱!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的扬兵域外!宁予家奴不予外贼的誓死决心!拓万里波涛,将国威布于八荒四海。
  •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

    在《光光头赵华童话系列:开元通宝》中,先是叙述了一些个人之间的恩怨,随即便放大到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矛盾,最后再放大到宇宙中不同文明的冲突。也许在作者看来,所有这些矛盾与冲突,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在的相似意义。
  • 再逢梧桐叶落时

    再逢梧桐叶落时

    她是被族人抛弃的普通小仙,他是受人尊敬的是药宫上仙墨司歧。前世他一时心软救她水火,收她为徒悉心教导却不料竟让她情根深种。责任与私情,伦理与爱恨纠葛,他眼睁睁看着她魂飞魄散。今世,再次相遇,他心怀愧疚对她百般照料,一心想渡她成仙……妖魔仙三界中的爱恨情仇,她能否寻实现前世未完成的夙愿?然而朝夕相处中他渐渐明白自己的真心……安雅Anya首部作品《再逢梧桐叶落时》
  • 神医弃妃,腹黑邪王极宠妻

    神医弃妃,腹黑邪王极宠妻

    精彩抢先看:某一日,云心槿在书房中无意翻到一本言情小黄书,上面明显批注了追妻三法:一、故意惹她生气,让她时刻想着你的坏。二、布下爱的天罗地网,让她无处可逃。三、霸王硬上弓,先占领她的身,再占领她的心……“亲爱的,没想到你还会看这种小黄书啊……”某女得意地拿着小话本在男人面前晃着,笑颜如花。“为夫不仅会看,还会做……”***一朝重生竟然成为被新婚退婚的弃妇?还是不受宠的庶女?父亲无情,嫡母阴险,嫡姐蛮狠,还有极品前未婚夫处处刁难!被算计嫁给活不过二十五岁的鬼面王爷……嫁就嫁,大不了这病秧子死了,她就是有钱寡妇,到时候爱怎么着怎么着。可是谁能告诉她这鬼面王爷为什么活得比她还糟糕!爹娘早死,继母恶毒,更有一群虎视眈眈的豺狼虎豹。婶可忍叔不可忍,病秧子是吧,中西结合让他一天天好起来。鬼面又如何,云家秘制祛疤法无痛无刺激更无残留……
  • 迷失亲海

    迷失亲海

    《迷失亲海》讲的是关于亲情迷失的故事。小说《迷失亲海》中的母亲期望能有个美满和睦的家庭,让所有家庭里的人不再迷失。这又未尝不是所有家庭中母亲的愿望呢?文中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位母亲(韩凝云)由陕北远嫁到宁夏农村的故事。故事中的母亲起初没有得到丈夫的信任与支持,一味地受到公婆挑唆,兄弟妯娌的孤立,家族中人欺辱,甚至受到同村人的刁难。尽管如此,母亲韩凝云却还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艰难的度日如年的维持着婚姻。一句话,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骨肉的伟大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本故事中母亲韩凝云的婚姻看似走到了边缘,看似柔弱母亲的韩凝云又是怎么维持着?这又道出了怎样的婚姻观呢?欢迎关注《迷失亲海》,谢谢!
  • 帝宠六宫:本宫是宠妃

    帝宠六宫:本宫是宠妃

    她墨媣凊一朝太傅嫡长女。一朝入宫等待她的会是一世恩宠还是等不完的阴谋诡计?一朝为妃太傅府又是新的面容。什么姨娘?竟不把母亲放在眼里,谁知庶弟庶妹接连出生。欺负我墨媣凊的人那就试试看!什么皇后的陷害?姨娘的不满?她墨媣凊通通不放在眼里。
  • 星云剑祖

    星云剑祖

    家族被灭,为寻至亲之人,接触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从此锋芒渐露,一路高歌踏天寻道,怒斩苍天。成就剑祖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