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
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三国演义》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是这样描述的:
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出来。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
这句话写得惟妙惟肖非常传神,并且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在描写关羽的时候写道: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
《三国演义》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其中对于“张飞怒鞭督邮”这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张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
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至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
通过上述这段文字,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仞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
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中,对关羽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
《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
在“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
张昭说:“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皆说:“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
张昭又说:“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
孙权低头不语。
……
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道:“何事在心,寝食俱废?”
孙权说:“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
这段文字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了孙权的优柔寡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还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比如同样是抓阄,就有两处描写,第一处是第二十二回中刘岱、王忠两将抓阄:
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两人在寨中商议。刘岱说:“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
王忠说:“丞相先差你。”
刘岱说:“我是主将,如何先去?”
王忠说:“我和你同引兵去。”
刘岱说过:“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
王忠拈着“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来攻徐州。
这段反映的是两人怯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景。第二处是第七十一回黄忠、赵云两将抓阄:
黄忠说:“看我先去,如何?”
赵云说:“等我先去。”
黄忠说:“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先争?”
赵云说:“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两人拈阄,拈着的先去。”
黄忠依允。当时黄忠拈着先去。
赵云说:“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如将军依时而还,某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
黄忠曰:“公言是也。”
这段突出的是两人争为先锋。读者相互对比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褒贬。前者给人的是消极和沮丧;后者给人的是昂扬斗志和蜀汉集团的自信满满。同样的抓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确了。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
言语的对比在《三国演义》里多次都有记录。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双方实力时,就有相当精彩的对比言语:
郭嘉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至进一步的对比。
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
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丧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
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辨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在此暴露无遗。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
关公说:“汝怎敢抗吾?”
于禁说:“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汙刀斧!”
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
发落去讫。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庞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
关公说:“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
庞德大怒说:“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
骂不绝口。
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至画龙点睛的功效。
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
首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并对刘备身边的谋士加以贬低,用来反衬“卧龙”与“凤雏”的才能。接着徐庶出场,并通过几次对曹操的战斗表现了徐庶的军事的才能。
后来徐庶被曹操以计骗走,这时作者再次衬托,徐庶走马荐诸葛,并且说出“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把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个台阶。
之后刘备三顾茅庐,又通过刘备遇到的各个与诸葛亮有关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诸葛亮及黄承彦等,他们的才能以及高风亮节,实质上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诸葛亮虽未出场,但他的性格、品德已借助这些人物烘托了出来。
在正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为由杀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没有报复周瑜,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计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支箭。
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对刘备发动了军事斗争,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处于下风,他的计策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只落得“既生瑜,何生亮”的下场。
罗贯中对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笔墨,却是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不仅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且通过周瑜的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反衬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
书中曹操对诸葛亮形象的衬托也非常鲜明。在赤壁战败后,曹操逃至乌林、葫芦口和华容道处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但笑声未止,在三处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
此处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曹操的狡猾、奸诈,也正由此衬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另外,两人都曾担任丞相,总揽朝政,但通过“许田打围”中曹操的描写便以其“奸”来反衬出“白帝托孤”的诸葛亮形象之“忠”。
作为作者不遗余力刻画的反面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衬诸葛亮形象最为可贵的一片“绿叶”。至后期,司马懿便成了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同时借助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映衬。
如“空城计”,司马懿领大军杀至城下,见诸葛亮坐于四门大开的空城之上操琴,不但不攻城,反而以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因此领兵退去。司马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通谋略,极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来映衬了诸葛亮随机应变、奇谋妙算的形象特点。
通过以上诸多人物的衬托,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展现,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在《三国演义》中,像这样的处理还有很多,如“温酒斩华雄”,先是写了各路诸侯的几位上将出战,但都不出数合便败于华雄之手,表现出了华雄的勇猛。
经过层层铺垫,作者才写关羽出场: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而此处作者对于关羽如何英勇善战、华雄如何被斩,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写,非常巧妙地使用了侧面烘托及气氛烘托的手法,再加上华雄及其他上将的陪衬,一个高大勇武的关羽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恰当地运用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同时,《三国演义》还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刻画大量地使用了夸张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文中写道:
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三声夸张的大喝,便将张飞勇猛豪放的性格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样,像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进行塑造,像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凸现“小霸王”形象;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骑救主成为千古美谈;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江东小儿夜不敢啼等。
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象,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属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对后来的古典小说人物塑造起至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旁注]
袁绍(?~202年)。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5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在汉代末期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
张飞(?~221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疾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三国演义》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督邮 古代官名。始置于西汉中期,郡守属吏,掌监属官。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
关羽(160年~220年),三国时期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
蜀汉(221年~263年),三国之一。东汉代末期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43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后被曹魏所灭。
许攸(?~204年)。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后投奔曹操,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程昱(141年~220年),三国时魏国名臣。曾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220年,曹丕代汉称帝,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逝世后,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麒麟 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麒麟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凶猛的瑞兽,而且护主心特别强,有招财纳福、镇宅辟邪的作用。
[阅读链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是孙权所行过的一个计谋。
213年,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