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地方的景色美就能够给你带来美好的回忆。依我看,一个愉快的旅游,要有这样几个先决条件:首先是旅游地自身的天然和人文环境;其次是你的心境;第三是你的游伴;第四是所选择的季节。最后一个恐怕是吃和住了。80年代时,一篇《美食家》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最好的厨师是看他在最后上汤时放盐的水平。因为大餐以后,每个人都已经摄取了足够的盐分,如果还像平常一样放那样多的盐,食客对这顿饭的评价就是一个‘咸’字。如果盐放的太少了,评价就会是一个‘淡’字了。游客也是一样,如果上述条件都具备了,而每天却吃不好,那么这次旅行不是‘咸’就会是‘淡’了。
在桂林的这几天一直是阴雨不断,来旅行的重心自然就向‘吃’倾斜了。说起桂林的吃来,还是可以数上一数的。可能最有名应该是漓江鱼了。在漓江边上,有很多小的摊位,摊主们把新抓上来的各种新鲜的鱼或是在油锅里煎,或是放在架子上烤,然后立即卖给游客。我买了一条吃了,味道还真是鲜嫩。桂林的啤酒鱼也是传统餐厅里的一道名菜,一般是先把鱼过油,然后放在煎锅里,放上啤酒和佐料煎煮后,再放些辣椒,西红柿,色香味俱全。如果你有空的话,可以品尝一下。
荔浦的芋头是桂林地区的另一个特产。我原来对芋头的印象一直是小土豆样子,它应该是皮糙肉粘。由于味很淡,吃的时候还最好沾些白糖。而到了桂林才发现这里的芋头都和地瓜那么大,有的好几斤重。皮也相对的细一些。在阳朔的景点周围,有不少老太太支起一口锅煮着大芋头。我花了2元钱买了一个,掰开一看白中透紫,有些干绵的感觉。闻一闻,有一种天然的清香。放到嘴里,妙不可言。其实桂林最有名的菜应该算是荔浦芋头扣肉了。从阳朔回到桂林的当天晚上,我就去一家餐厅点了这道菜。热气腾腾的荔浦芋扣肉一端出来,那种经过芋头渲染过的一排排五花肉的特殊肉香,就足以把你的胃口提到嘴边,令你垂涎三尺了。到桂林,千万别谈减肥,一定要吃荔浦芋扣肉啊。
再有就是桂林米粉了。桂林米粉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品种多,再有就是价格便宜,吃法也挺科学。到稍微讲究些的地方去吃,一般会上给你一个托盘,里面会有八小碗不同种类的米粉,有牛肉的,猪肉的,鸡肉的,还有猪肝的等等。八个碗中间是一碗鸡汤,汤很鲜,也很清淡。客人会在米粉上加上调料,搅拌后再吃。吃的时候调料会相对向下沉积,越吃就会越咸,这个时候你可以随时加鸡汤来调节米粉的咸淡程度。小店里的一碗米粉不到2元,而大一点的店铺也不超过10元钱。
听介绍,桂林还有一种名吃,灵川狗肉。据说非常有名,还有诗为证。也许是对狗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所以从来就没有吃狗肉的想法。狗毕竟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即使是以吃狗肉出名的桂林,也称自己最好的朋友为狗。你不能连自己最好的朋友也吃吧。
美食在桂林的确是对在冬季游桂林不尽人意的一种补充。不过也许我太过于追求完美,所以总是能找到不舒服的地方。在桂林吃饭以后,可能你结帐时花了100元,在你结完帐迈出餐厅的一刹那,服务员会突然叫你回来,说:‘先生,我们忘了收你餐巾纸的一块钱了’。刚吃完美食的那种感觉立即没了,心里很不舒服。而在中国其它地方,可能会收你110元,但是会送你一包餐巾纸,而你的心情却是愉快的。
2005年2月17日星期三 写于在桂林到贵阳的飞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