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是我的一个梦。今年春节的长假给我实现了这个梦想的机会。一登上飞往桂林的飞机,空姐发的《桂林晚报》,还有傍边乘客讲的和四川味差不多的桂林话,就足以让你嗅到桂林的味道了。翻开我带的一本《全国旅游指南》,不到200页的书里面竟然有十几页是介绍桂林的,可见桂林在中国旅游的地位。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把桂林的山水比喻成罗带和玉簪,写出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丽诗句,而宋代文人更直截了当,称“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的眼睛虽然盯着《指南》,可是我的心早就飞到了桂林的山和水。
下了飞机,走出机场,天空阴霾密布并稀稀沥沥的下着小雨,一阵阵寒气袭了过来,穿透了衣服,冻到了肉上。上飞机之前我还特别留意了一下天气预报,北京白天是零下一度,而桂林是零上七度,怎么感觉比北京还要冷?车子驶出机场,路的两侧也是裸露的黄土地,和北方不同的是这里的黄土是湿的,而北方的土是干冻的。再往市中心走,道路两侧的建筑逐渐多了起来,可是全然没有到了一个闻名于世界的旅游城市来的感觉,大部分建筑都贴的是白色的瓷砖。由于多雨的缘故,不少建筑上金属的管道已经开始生锈,黄色的锈水顺着墙缝流出一条条黄线。
下了机场大巴,换乘了一辆桑塔那出租车。车已经有些年头了,后座位上居然还有好几个烟头烫的洞,给人的感觉又破又脏的。更不可思议的是司机说,因为这是节日,出租车到站后要多给他3元钱。因为这几天所有的东西都涨价了,连米粉都从平常的每碗1元涨到1。5元了。尽管觉得有些强词夺理,但是还是默认了。到了预先订好的一家三星级酒店,走进我的房间,诺大的落地窗外却是对面楼的一堵墙。我原来订房间的时候,还特意强调是要一个可以看到外景的房间呢。带着有点受骗的感觉找到了领班,领班却要把房价从一天500元提高到550元才能换房间,真是岂有此理。
第二天早上天依然下着蒙蒙细雨,穿上了两件毛衣,带上手套,还是冻的直发抖。穿过了中心广场,来到了美食广场,那一排排风味各异的餐馆展现在眼前。很可惜,可能是春节假期的缘故,基本上都大门紧闭。再往前走,便是漓江了,到了这里才找到了到了一个旅游城市应该有的感觉。沿江的大路宽宽的,两侧便是排列整齐的桂花树。向江的左方向望去,便是白色的跨江解放桥;而向右望去,就是无人不知的象鼻山了。江上还有供游人乘坐的一个个小竹排点缀着漓江。一幅美丽的画面此时已经勾画出来了。可以想象要是在一个温和晴朗的傍晚游览漓江,要是空中还弥漫着桂花的芳香,不醉死你才怪呢。
沿江向北,然后再向东,离市区大约有20分钟车程的地方便是芦笛景区。据说,很久以前有人发现在这里的半山腰有一个巨大的岩溶洞穴,洞口附近长满了一种可以制成笛子的芦笛草,放到口中可以吹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就称这个洞为芦笛岩洞了。洞内各种各样的岩石构成了有像猫头鹰,镜子,老寿星等等千姿百态的种种奇观,洞中最大面积可能150平方米。无论从规模还是从造型来看,都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喀斯特溶洞之一。出了洞,走下山,便是那富有诗意的芳莲池,花上2元钱,你可以租一个简易竹排,拿着长竿向水中戳一戳,再戴一顶蓑笠,还真有划着木排找刘三姐去对歌的味道。
在桂林城的东北面是叠彩山,花上十五分钟即可爬到山顶。在那里,你可以把整个桂林尽收眼底。桂林市的东边是由三山点缀而成的美丽漓江,西面是西山公园,南面的桃花江就像从漓江飘出来的一条绿色彩带,把桂林从南面和西面缠绕起来。西北面,西面都是一座座山和丘陵,这些圆顶的山就像曾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按照一定的规律将他们摆制而成。由于是阴雨天,一座座圆顶山头上弥漫着白色的雾气,并有逐步升腾的感觉。每个人都会将他们比喻成一种仙境。但是我觉得过于抽象,也许当时很冷,或许是已经饥肠辘辘,我到觉得桂林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蒸锅,而那一座座山便是热气腾腾刚出锅的大馒头。
桂林市区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同摊大饼一样向四周扩展延伸。北部的老人山下不久前还是绿地,而现在已经由白色的建筑群所取代。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南面的杉湖上修建了两座高塔,北面又建了木龙塔。在桂林的心情很复杂,桂林城市发展固然可喜,但是在扩展城市规模的时候,是否先请示了漓江和桃花江,是否请示了老人山,请示了周围所有有灵性的象鼻山,伏波山和叠彩山。
站在叠彩山顶,我极力想象没有桂林城市的桂林,即只有漓江,桃花江,还有那一座座犹如馒头状可爱的山。只有那样,桂林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仙境。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几年前走访过桂林,他对桂林的评价是:桂林就像一个少女,但是穿了一件不合体的衣服。而我更希望桂林这个美丽少女不穿任何人为的衣裳,而只穿大自然赋予她的那身白色的薄雾轻纱。
2005年2月14日星期一 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