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齐林呈现给读者的村庄,似乎总是笼罩一片荒凉的天空之下,空荡而冷清。这其实是对现如今中国农村的现状的一张手绘图。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农民成批成批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从黄土地走向灯火辉煌的都市,使得村庄霎时间空荡了下来。留守村庄的,只有年迈无力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村庄的生气似乎一下子就被抽了个精光。这就是如今的中国农村。而周齐林显然抓住了这一社会现象,并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索。
周齐林出生农村,之后又走出农村,现如今再回头看他的村庄时,显得有了一种更为深邃的感悟——“当我渐知生命的疼痛,我却已逐渐远离村庄远离故乡。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在城市里漂泊四五年之后回到故乡回到曾经属于自己的村庄,我发现一切已经变得那么遥远,即使是每年年底我会短暂地在家里作一个停留。我再也难以走进故乡,就像自己人在他乡多年,却终究无法走进城市一样。”(周齐林《疼痛村庄》)
这种感悟让他更痴迷地进行对村庄的叙述。在《被掏空的村庄》中,这种感悟的倾诉显得尤为明显。《被掏空的村庄》一文,截取了村庄中三个人的言行及心中所思,把村中的“空荡”表现地入木三分。唱歌的女人身体孱弱,她的孤独让人心生痛楚。她想找小兰聊聊天,却扑了个空,浑然不知她最后的朋友也已经在昨夜收拾起行囊,悄悄走进了城市;捡破烂的老人这一天照旧工作,所获不多,一天下来只得了六块钱,当孙子告诉他外出打工的爸爸寄了六百块钱回来了,满脸疲惫的老人只是哦了一声;而作为一个看客的聋子,叙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在内容上对前面二人的行为进行了补充。在小说的结尾,聋子竟然感觉自己的耳朵好了许多,能听到一些细微的声音。这种变化,把对村庄的空荡推向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