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果不其然,叛军经此折腾,疲惫不堪,郭子仪抓准时机在沙河击败了史思明。
安禄山听说河北失利后,随即派遣精兵前来支援。郭子仪先是打退史思明,又在嘉山打败援军,此次战役,郭子仪歼敌四万,获得了安史之乱以来的首次大捷。
主将史思明摔下马来,扶着断枪逃亡博陵。
河北十余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归顺朝廷,形势对朝廷十分有利。
尚在洛阳的阿史那承庆这几日坐不着了,天天在房中徘徊,在等待消息。
果然,不出一日,手下来人禀报:“启禀将军,探子回报,说是郭李大军已经在常山附近打败史将军,我方死伤四五万,史将军负伤而逃。”
当即吓得阿史那承庆腿软了,久久乃道:“你……说的是……真的吗?”
来人回道:“千真万确,将军,如今我们的北上之路也被唐军封锁了,看来我们是孤立无援了,这可如何是好?”
阿史那承庆怯怯道:“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北上之路被切断,我们一时联系不上安将军,如今郭李大军气势炎炎,看来我们的大势已去了,倒不如……”手下问道:“倒不如如何?”
阿史那压低声音:“倒不如投降算了!”
“不可,千万不能投降!”
只见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从屋外传来。
阿史那和手下的人都感到惊讶,放眼看去,原来是许久未见的田寄参谋。阿史那站了起来,整理衣服问道:“怎么是你?”
田寄笑道:“阿将军不必好奇,我是从孙将军那边过来的。”
手下人轻蔑道:“孙将军已经被李光弼打败,你这个时候不留在他身边,反而逃到洛阳,看来你是来避难的。”
“避难?有何难可避,只怪孙孝哲不听我言,一意孤行,才中了李光弼的奸计,他的失败已在我的预料之中,所以我趁早离开了他,免得枉死!”
阿史那盯着眼前这个琢磨不透的人:“那你究竟是来干什么呢?”
田寄自己倒了一杯茶:“我是来为将军解忧来了。”
“哦,解忧,你怎么知道我有忧虑?”
田寄笑道:“将军现在有一忧一愁,所谓一忧,忧虑军队该是转而北上呢?还是应该西攻呢?”
阿史那迫不及待追问:“那你再说说一愁?”
田寄把茶递给了阿史那:“阿将军不必紧张,先来喝杯茶,容我慢慢说来,这一愁呢,指的是将军此刻不知道是该攻唐呢?还是应该投降,我说的没错吧。”
阿史那竟然被他折服了:“是……田军师说的一点也没错,本将军正欲为此事烦恼呢?如今史蔡新败,河北形势瞬息万变,大唐军队如今占尽了优势,而我所率领的军队死守洛阳,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所以刚才我决定缴械投降。”
田寄斥道:“阿将军说的这些现状大家都知道,但是投降一事千万不可,首先说说安禄山将军对你的信任,先锋大军让你挂帅,将军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子仪胆寒,光弼心惊,这是莫大的功劳呀,这些安将军足以为荣,早已经传遍了整个军营,将军的声望岂是史蔡可比,高牛可及?这是安将军对您的器重,您愿意辜负他吗?
再者,如今表面看来,唐军似获大胜,实则不然,范阳大本营依旧稳固,后方兵源充足,将领齐全,我们占领的东都洛阳城池坚固,粮草无忧,将军手中握有数万雄兵,难道还怕什么,刚才听到将军投降之念,我是非常伤心,替安将军感到不值,为手下千万将士感到不服,更为将军感到不解,还有什么投降之理呢?”
阿史那恍然大悟,恭敬问道:“那依田军师所言,我军该当如何?”
“解困进攻!所谓解困即是解困博陵之围,范阳之危;所谓进攻,实乃秣兵厉马,进攻长安。”田寄眼神深邃。
阿史那重复了一遍:“军师的意思是我们挥兵直指潼关,拿下长安,可是,关中守军不下十万,又有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守卫,怕是拿不下来。”
田寄分析:“哎,虽然关中守军号称十万,甚至多于十万,但是依旧不是将军的对手,大家都知道,唐朝的精锐部队都分布在边疆一带,也就是现在李郭二人所统领的军队,而关中的十万守卫军是临时拼凑的,不堪一击,高仙芝、封常清等还可以,
但是李隆基本性多疑,再加上权臣杨国忠,往往政军之令不一,导致将领不满,士卒埋怨,所以战力自然减弱,哪是我们这些精锐之师的对手,将军与高封二人也曾交过手,互有胜负,到时我再依据形势用计除掉潼关守将高封二人,这些都是我们胜利的关键,将军试想,不出一月,我们攻下长安,从此天下西看,到时还不是您一个人说了算。”
阿史那听后,开怀大笑:“对,你说的对,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些呢?若不是你来为本将军分析一番,说不定我还真投降了,看来你的确是个人才,从现在起,你哪也不去了,就跟着本将军,做我的军师,你看怎么样?”
田寄激动万分:“好,今后田寄就跟定将军了!”
天宝十五载,身在潼关的监军边令诚来到了封常清的营帐,看到他正在与部将下棋,非常生气:“封将军,与敌对阵之际,竟然还有此雅兴下棋!看来你是把皇上的话当作耳边风了!”同棋者迅速站了起来,封常清镇静道:“别怕,来接着下。”
此人懦懦坐下复下,气得边令诚直跺脚:“好,我姑且不论你下棋,我就问你何时出军击退贼军?”封常清淡淡道:“打仗犹如下棋,一步也急不得,要知一失足成千古恨呀!”
边令诚无奈甩袖而去。之后的部将疑问道:“封将军,说句不该说的,我们已经据守潼关三月有余,期间皇上不断催促出关,如今监军大人又来询问,我们为何迟迟不动?”
封常清叹道:“我身为武将,也想与敌拼杀于疆场之上,可是我们条件所限,你看看军中这些士兵,那个是身经百战的,都是急忙从关内招募的,连枪都拿不稳,如何去跟安禄山的铁骑厮杀,这有胜算吗?这些你想过吗?监军想过吗?皇上想过吗?”
翌日,监军边令诚骑马回到长安。片刻没有停歇便来到了大明宫,面见李隆基,还没等他说话呢,两鬓斑白的李隆基急迫问道:“怎么样?封常清可否出兵了?洛阳有没有夺回来呀?”
边令诚气愤道:“皇上您别着急,奴才理解您的用心,可是怪只怪那可恨的封常清,来到潼关三月,不发一兵,不遣一将,前几天还和部下下棋,自乐其中。”
“你身为监军,不知道催促他出兵吗?”李隆基愤怒指责,边令诚跪下哀道:“皇上息怒,皇上息怒,这可怨不得奴才,奴才已经当面催促封将军出兵,可他就是置之不理,奴才也没办法呀,毕竟士兵们都听他的。”
李隆基气青了脸:“岂有此理,竟敢忤逆朕,他封常清到底是何居心?迟迟不出兵,难道是与敌军串通好的?”
边令诚回答:“这个奴才可说不好,微臣倒有个主意,皇上不如让宰相杨国忠大人这次随奴才一起前去潼关,到时间杨大人便会看得一清而楚,再来回禀皇上也不迟呀!”李隆基赞同。
这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封常清叫来了高仙芝商量军事,二人一边喝酒,一边商议。高仙芝率先问道:“此次封将军有何发现?”
封常清说道:“据探子来报,说是洛阳城中最近大门守卫力量增强,阿史那营中士兵加紧操练,我估计可能是有行动。”
高仙芝摸摸胡须:“这就奇怪了,半个月前据线人回报,阿史那听闻郭李大胜,垂头丧气,军心已然动摇,如今怎么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封常清微闭双眼:“按道理说,这阿史那有勇无谋,一定是有高人在指点。”“高人?你指的是谁呢?”封常清摇头道:“我也猜不出来。”
正在此时,宰相杨国忠与监军边令诚来了。四人寒暄过后,杨国忠说道:“二位将军,我奉皇上之命前来视察军纪,还望二位将军配合。”
高仙芝笑道:“这是自然,宰相请这边请。”
四人来到了军营校场,观看士卒演练。
忽然,一人骑马来报:“报告将军,阿史那派遣偏将符彪前来挑战!”封常清回道:“不用理他,继续防守。”
身边的边令诚瞪大了双眼,杨国忠嚷嚷道:“敌军来挑衅,封将军不敢应战,这恐怕有损我大唐军队之威吧。”
封常清怒道:“你懂什么,你带过兵打过仗吗?”
杨国忠气红了脖子:“放肆!你竟然敢指责本丞相,你的眼里还有谁?”高仙芝见状,赶紧劝解:“二位消消气,有什么事不能商量呢。”
又把封常清拉到一边:“你呀,何必跟这种人一般见识,如今显然是皇上派他来的,就是来监督我们的,我看不如这样,我们总得做做样子,这次出击应战,让皇上放心,要不然这两个狗奴才到皇上跟前挑拨,那我们的坚守大计不就破灭了,到时长安可就不保了!”
封常清答应了,边令诚与杨国忠这才罢休了。众人跟随封常清在城墙上观战,不到三十个回合,高仙芝便将对手打败了。
杨国忠赶紧喊道:“快追上去,快追上去!”封常清浑然不动,杨国忠质问:“刚才高将军取胜,为什么你要鸣金收兵,为什么不带兵追上去?”封常清没有解释,甩袖离去。
回到宫中的杨国忠将此事告诉了李隆基,边令诚还污蔑封常清以贼摇众,又说高仙芝弃陕州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李隆基误信谗言,下令处死高仙芝、封常清二人。
当时年迈的姚崇面呈皇上,进言不可斩杀封高二将,但是皇上依旧不从,果断下令。就这样,一代名将被边令诚给杀了。
消息传到了洛阳,可是乐坏了田寄,马上报告给了阿史那。阿史那夸赞田寄神机妙算,为其剪除了一大隐患,从此拿下长安的胜算又大了。
田寄晚上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拿出了其父亲死前唯一的遗物感慨道:“爹,孩儿的倾覆大唐计划就要成功了,你的大仇得报了,我要让整个李姓皇族备受煎熬,沦为庶子。”
没过几天,高封二将被斩的消息传到了郭子仪耳边,当即哀伤不止:“仙芝,常清你二人一走,谁来佑我大唐;你二人一去,谁来平乱叛贼;你二人一死,渭河止流,华岳无光;可惜仙芝,可叹常清,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