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起来说,与陌生人讲话务必看清对象,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水平、心情处境等入手,找到一个好话题,才能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打开良好的交流局面。
问话热身,消除冷状态
杨澜:“为什么别人能问,你就不能问。好像觉得我特别不符合专业标准似的。”
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小丫第一次在电视上参加访谈节目,参加的是《天下女人》。我们来看看王小丫和杨澜两位名嘴在电视上的第一次“过招”是什么样的情形。
杨澜:“陈辰说王小丫像什么,我说她像香槟,她虽然是酒,但是还在冒泡呢,特别是有时候这泡还冒得挺大的。我们今天的嘉宾,正是这位王小丫,非常感谢她的到来。”
王小丫:“你好,杨澜。”
杨澜:“你好,小丫。我今天特别高兴,因为刚才小丫告诉我,说这是她第一次在电视上接受专访节目。啊,处女访谈。”
王小丫:“第一次。”
杨澜:“其实我也斗争了半天,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像一个小报记者了。但是呢,我要是不问吧,我们的导演就在后边,就跟要杀了我似的说,为什么别人能问,你就不能问。好像觉得我特别不符合专业标准似的。是这样,就是前一阵关于你的身体状况,是不是生病了,生了什么病,沸沸扬扬闹了半天。我觉得好像社会大众从来没对一个主持人的身体状况如此关心过,我不知道作为当事人,你看到大家乱乱哄哄地闹了一阵,心态是什么样的。”
王小丫:“你问到心态,我现在突然一下有点平衡。大家对于我的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我觉得特别温暖。因为我得到了很多祝福,大家都希望我特别健康,跟以前一样,有很多朋友从特别远的地方给我发来短信,我不认识的,我觉得挺温暖的。其实人吧,他在一个状态的时间太长了之后呢,必须要换一个状态,不管他是主动地换,还是被动地换,都需要。就像我们做片子,过十分钟二十分钟要打一个隔断,要做一个片花一样,它必须要换一下。我觉得这种隔断打过之后吧,感觉挺好的,就觉得精神也好多了。”
节目一开始,杨澜就要向王小丫问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她感觉到为难,害怕一开始就让对方感到不适,于是就事先做出了解释,让对方知道自己这么提问的原因,希望对方能够理解。确实,王小丫也很大方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场交流就这么顺利愉快地开始了。
生活当中,当人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不管从哪种角度进行考虑,都会希望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对方,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便被问了出来。事实上,这样的问话方式往往会令对方感到不舒服,如果对方对你本来就不熟悉的话,戒心便会更重。对于这种现象,接连问话的一方往往觉察不到,直到明显的回避以及提防的表情出现在对方的脸上时,问话方才会明白,开始不得不就自己的问话进行一番解释。直到完全解释清楚,对方心中的疑云消散,双方的交谈才能够逐渐融洽。与其费这么大的力气,倒不如在对话的最开始就先将自己询问某些事的原因讲明白,这样交流的效果会更好。
小超是动漫爱好者,最近又迷上飞机模型的制作,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叫赵彦的模型高手,两人一见面就谈了起来。
小超:“听说你是这方面的行家是吗?”
赵彦:“也不算吧,只是喜欢玩而已。”
小超:“你做这个多少年了?听说这行里的有些人很神秘,之前都是专门坐飞机的?飞机的原理是不是很复杂?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透露一下?”
听了小超的这几句话,赵彦的面部表情突然严峻了起来。
“你问这些干什么?我不知道。”
感到对方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小超连忙说道:
“不好意思,我解释一下,我之所以问你飞机原理的事,是因为我最近在学着做飞机模型,我朋友没跟你说?”
赵彦摇摇头:“他只说你想认识我一下,没说具体是什么原因。”
“噢,那就是我的不对了,我应该提前告诉你我那么问的原因的。除了飞机原理,我还想知道咱们国内制作飞机模型的整个状况,经费啊,材料源啊等等,毕竟我刚接触这个,这方面的知识还非常缺乏,可以吗?”
“当然啊。你一解释我就明白了,不然一见面就问我飞机原理什么的,我以为你是间谍呢。”
“哈哈,我的错,我的错。”
小超就犯了只顾问而没有解释的错误。他的问题让对方疑虑重重,甚至因为问题的敏感怀疑他是间谍。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对方的心就会关闭的更严,交流自然无法畅通。在这个过程中,对方还是一副戒备心,没有把小超当真正的朋友,而小超那样问,也是没读懂对方的表现。
不熟悉的人相见,认知总需要一个过程,切不可因为想急切了解某些问题而忽视了思想“互通有无”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让对方对你跟他对话的目的有大概的了解,让他心中有数,他才会对你的问题予以解答。
小超从一开始就问到后来对问话予以解释,就是感觉到了对方内心的变化:由陌生到抵触,不解释可能更加防备,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很可能是不慌而散,小超热情四溢,对方却一直是冷状态。
所以,生活中,当我们与某人第一次见面时,不管有多想了解对方,一定不能忽视问话禁语的问题,要耐下心来慢慢诉说,尤其要注意的是,在一些需要解释的问题之前做出必要解释,跟对方说明自己这样问的意图,这样才能让他最大程度的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也会更加了解这个人。
恰当的措辞拉近彼此的距离
杨澜:“棚虫,第一批棚虫。”
《天下女人》一期节目请来了个性才女刘索拉,她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也被视为中国真正的“现代派”的作家。与这样一位思想另类、个性独特的才女交流,很多人心里肯定会很紧张,不知道跟对方说些什么,难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我们来看看杨澜是怎么与对方拉近距离的吧。
刘索拉:“中国不有一阵狂录音嘛,我那时候当棚虫,我写了很多电影音乐,而且我是棚虫。”
杨澜:“棚虫,第一批棚虫。”
刘索拉:“你知道棚虫是什么,就是成天在棚里趴着,成天在录音棚里趴着,做唱片,还扒唱片,那时候还会扒唱片。”
杨澜:“什么叫扒唱片?”
刘索拉:“扒唱片你知道吗,就是把国外的流行音乐扒成中国的,翻成中国词,就把人、音乐和歌词分开。我扒过一张美国的唱片,那时候最早期的美国唱片,然后让我填上词,照着这个,因为不懂英文就听这声,听着音乐感觉有什么词出来,然后我再重新填上词。但是我要把音乐全部都扒下来,配齐全都扒下来,扒完这个再填词,填完词崔健唱。”
杨澜:“哪首歌崔健唱的?”
刘索拉:“我要说起来他就急了。他肯定都忘了,那时候他还没唱那个《一无所有》。”
杨澜:“《一无所有》是很早了。”
接下来,二人接着崔健和以前的音乐等话题继续兴致勃勃地聊下去,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在融洽热闹的谈话中越来越近了。
杨澜之所以能与各式各样的人物聊天,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她会根据不同的人来调整自己的词汇,快速地给以对方亲切感和共鸣感,拉近彼此的距离。例如上述案例中,她就一直提及对方熟悉的词汇“棚虫”“扒唱片”等等,让对方认为你有所了解和认同,于是愿意跟你继续往下说。实际上,针对不同的人挑选不同的词汇,是一个很重要的谈话技巧。与陌生人谈话时若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用什么样的词语很重要。恰当地使用词汇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重复对方的词汇
在谈话时,对方刚刚说的某个术语、俚语或是口头语,你可以马上把它用在自己说的话里面,这会让对方感到很亲切。尤其是对于一些术语或是俚语,使用对方所说的词能够表现出对对方极大的支持和肯定。
如果对方说:“我喜欢这个LOGO!”你听了以后可以说:“哦,这个LOGO确实非常有创意。”这时候你和对方使用了同一词汇——LOGO。如果你说:“这个标志确实很好看。”那么你的话虽然对方也能够理解,但是就不如用LOGO让对方听起来顺耳。实际上,对于有多种表述或名称的同一事物,你应当留意对方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尽量和对方用同一种词语表达,这会大大增加你谈话的效率和你的亲和力。
2.识别对方的感官用词
你要把握好不同感官偏好的人对于不同的词汇也有偏好。不同类型的人所习惯使用的感官用词是不同的,对于他的偏好你要在倾听对方说话时多多留意,当你发现对方的感官偏好时,就可以在你说话的措辞上尽量使用对方所习惯用的那些词汇类型。
例如,对方的话中经常出现“看上去”、“观点”等词汇,你可以凭借这些词汇确定对方倾向于视觉型,那么你就可以在以后的谈话中多使用视觉型的词汇,不仅是“看上去”、“观点”,还可以用其他的视觉型词汇,例如,“观察”、“反映”,等等。
感官用词一般是比较隐蔽的,需要你非常敏锐地去发现,同时如果你能使用和对方同类型的感官用词,对对方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隐蔽的,对方听你说话会觉得非常顺耳,却说不出为什么。
3.模仿对方的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俗称口头禅,是一个人习惯性使用的词汇。例如,有些人喜欢说“无所谓”,或者“太棒了”、“太背了”、“很酷”、“没意思”,等等。口头禅有一些是时尚的流行语,也有一些是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习惯用语,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就可以在和对方说话的时候主动使用它,甚至你可以使用得比对方还要频繁。这种亲切和亲密的感觉会令对方很惊喜,因为你和对方的习惯用语一样,对方会认为你们俩的观念、性格、生活都比较相近。
4.避免使用否定和绝对的词汇
有一些词汇在谈话中要尽量避免出现。例如:“可是”、“就是”、“但是”,这些表示转折意义的词语。当你要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尽量不要说它们,因为这些词意味着对对方观点的否定。
在与求异型的人谈话时,要尽量避免说一些表示绝对意义的词,如“一定”、“肯定”、“百分之百”、“绝对”,等等。因为求异型的人喜欢挑毛病,如果你说的话过于绝对,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或是口头上表示质疑。为了不引起对方的反感,避免争执,你要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的话,说话时可以尽量使用比较中性的词语,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词语的选择同样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对于对方话语中的语言细节要多加留意。
5.说话要简洁
有些人叙述一件事情,为了卖弄才华,极力地修饰他们的语句,用重复的形容词,或学西方语言独有的倒装句法,或穿插些歇后语、俏皮话,甚至引用经典、名人语录,使别人往往摸不清他在说些什么。
有些人在说话时,东拉西扯,缺少组织和系统,也使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如果你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只要在说话时记住要说得简洁扼要就行了。在话未说出口时,先打好一个腹稿,然后再按照秩序一一说出来。
具有影响力的幽默大师林语堂曾戏称:演讲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不仅演讲如此,说话也是一样,简洁的话语常能让人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冗长而又索然无味的说话,不但无趣,还会让人觉得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啰啰唆唆,使听者昏昏欲睡。
6.语句不要重叠使用
有些人会说:“为什么、为什么?”答应别人一件事,说一个或最多两个“好”字已经够了,但有些人却说“好好好好……”,或是说“再见再见”。其实你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用重叠句子的时候,除非是要特别引人注意,或加强力量时才用得着。
7.同样的名词不可用得太多
有一个人解释月球上不可能有生物存在这个问题时,在几分钟内,把“从科学上的观点来说”一语运用了二三十次,无论什么新奇可喜的名词,多用便会失去它动人的价值。王尔德说:“第一次用花来比喻女人是最聪明的人,第二次再用的人便是愚蠢了。”人谁不好新鲜,我们虽不必拘泥王尔德所说的那样,每说一事,就要创造一个新名词,但把一个名词在同一时期中重复使用,是会使人厌倦的。
此外,注意不要用同样的形容词来形容不同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