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道:说起《红楼梦》的布局手法,不能不谈戚蓼生。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说: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揩,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换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那么这个序言到底好不好呢?好又会在哪儿呢?在此请看看我的评价与分析如何?
可以说,戚蓼生是红外知红第一人。他,以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文人敏感,感受到并明确说出了《红楼梦》的“一手也而两牍,一声也而两歌”结构和布局,并且直接指出“殆稗官野史”的本质,道出了“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的写作手法。他强调必得按照这个方法去读此书,才能明白作者的微言大义。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两手空空;哪怕沉浸佛音,也只能闻到香烟的气息而已。他告诉读者《红楼梦》的主旨就是“微言大义”,绘“淫痴”,写“情悟”;状“阀阅”,现“式微”。揭示人生真谛,揭示社会存亡规律。
在《红楼梦》中,具体的布局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红楼梦》借写贾家家事映射国事、世事。文章一手是写了贾门荣辱存亡的一个周期,另一手则写了封建帝国从斩蛇起义《白蛇记》,到繁荣发达《满床笏》,直至子孙不济、内忧外患终至《南柯梦》的周期律。揭示了世事“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自然转换逻辑,“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日红销帐里卧鸳鸯”,“当年笏满床,今日蛛丝儿结满雕梁”。阿房宫三百里,宣阗一炬烟灰起;昨日坟头朱楼白骨,今日帐里水国鸳鸯;哪成想“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好景命不长!直指清国必将灭亡下场。也就是说,书中表面上写的是普通官员一家的故事,映射的却是皇家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读者、学者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南明故事或者清宫秘史,有的认为是曹寅家事、或者其他什么官员家事的原因。这也是很多读者不明白《红楼梦》中为什么宁荣二府铺设为何如此之大?大观园为何如此气派?宁府为何九门大开?秦可卿为何住在那样的地方?可卿之丧为何如此排场?为何用樯木板的棺木?为何四王八公路祭?贾母之寿诞为何如此气派?此所谓“注彼而写此”也!
第二,《红楼梦》写家事时,分宁荣二府,荣府又分赦政两家;宁府重在祭祀传承,荣府偏重生活细节;宁府细写荒淫奢靡,荣府偏于性情刻画。而在荣府又附设贾赦一家比拟宁府。贾赦就是宁府之赦(假设)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写家事的同时,另一手就以宁府为主影射了皇家,比拟了国事。荣府侧重叙人情、叹人生的生存探索和生命追问。副写的贾赦就是皇家的影子,康熙的影子。写皇家由“阀阅”至于“式微”,被“五病”,内忧外患,终至衰亡的故事。这就是小说讲的“基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的本事,也就是说,看家国丧亡到宁国府;看人性追问到大观园来。这也是说宁府除了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其他都是肮脏的内涵所在。
第三,《红楼梦》写国事是用写家事来体现的。所以写了曹家事还要想到皇家事,此所谓“一手也而二牍一声也而两歌”是也!为此真实的曹家事就会被扭曲,很难清晰展现出来。为了把曹家事清晰而明确的展现出来,作者有安排了“南府、北府”甄贾两家两两对应,北府贾家是家事隐国事;南府甄家就是明点曹寅家事,把南府甄家故事隐伏在贾家叙事过程中,以引渡读者的思维。小说到用脂批“甄宝玉送玉”进行“合仙”,甄宝玉和贾宝玉合体(所谓“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的本事),甄家两家合规来写,此所谓“真事愈显”也!甄宝玉送玉,就是曹颗死亡把继承织造大任的金玉送给了曹頓,让甄宝玉与贾宝玉合体。所以,甄家的事就是作者真实家事、曹寅家事;贾宝玉就是曹寅的抱养儿子假曹颗,真曹頓;甄宝玉就是曹寅亲儿子曹颗。贾宝玉真曹頓,继承织造之后上演了一初“邯郸梦”;贾府的形象就是这一场“邯郸梦”的演示。这二者就是这样对应结构在书中的。当前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诸多争论中,只要你按照这个结构认真读书,你就会清楚的读出作者的家事到底是什么事,读出作者是谁的。作者千方百计的把这些真实的故事隐写出来,也千方百计的提示出来的。不用猜笨谜,不用穷探轶,不用瞎索隐。《红楼梦》就是曹寅的抱养儿子曹頓隐写了曹家事,映射了皇家事,展示了曹頓的人生终极思考,揭示了家国存亡周期律,不仅仅是朱明,也包括汉唐,还有正在不断荒淫下去的清皇也必然灭亡的命运,表达了对南汉的思念向往的民族感情。从这儿看,《红楼梦》作者既不是洪升,也不会是方以智;更不会是清室任何后人。现实中的曹家人对主子忠心耿耿,对南汉真心向往。不论是曹玺还是曹寅,都是如此。曹寅的诗文戏曲多有表现,特别是《续琵琶记》,含义深刻,用心拳拳。
第四,《红楼梦》对于人物的安排是随着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总体布局展开的,也是随着文章总体结构和布局结构的。文章主要是为了揭示一家皇权必然灭亡的规律,暗示清王朝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的。所以,它的皇家形象便是依照了当朝实况,那就是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的实况。这些人物是曹家、皇家都装在贾家一个布袋子里的,是三维的图像。在宁府曹玺和顺治都穿了贾敬的衣服,曹寅、康熙画了贾珍的妆,曹颗、雍正和贾蓉进行了比拟。在荣府,贾母摩写于孙老夫人,贾政摹写与曹寅,贾宝玉就是曹頓。贾赦就是那个贾母“偏心”的不是亲儿子的奶儿康熙。他们家对应皇家,贾母就是皇太后,元春对应康熙。贾赦一家对应了皇家的一类人物。虽如此,宁府与荣府是一体两像,贾政与贾赦是一叶两面,曹家与皇家是两人一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随着故事的展开,《红楼梦》里的人物安排也随着结构的需要进行了规划设计。史湘云是曹颗(曹頓)妻子马氏的“实相云”,薛宝钗林黛玉是马氏的分写,所谓“钗黛合一”是也。同时也是曹頓现实主义生活和理想主义追求的两面人格。在书中,薛宝钗代表的是封建宿儒的人格要求,金玉良缘代表的是追求当官发财、经济仕途的人世理想;林黛玉代表的是天然纯真、向往自由的人性本真,木石前盟代表了平民隐士回归天然的出世追求。真实的曹颗(曹頓)就是个深怀“木石前盟”出世心的人,无奈被康熙赐下人世做官的“金玉良缘”,心情极不情愿。但他身为皇帝私人包衣,虽不愿意,又有什么办法,“欲洁何曾洁”,只能“屈从枯骨”,“终陷泥沼中”,背负替父还债的责任苟且偷生,他很清楚老枯骨康熙很快就要死亡,“树倒猢狲散”,他在康熙五十三年初步还上债务后,采用由张道士“大换先人”,假死出家,以“父债子还”变成“人死帐坏”,以实现全家之计。没想到,老狐狸康熙很快识破了这个计谋,迅速破天恩任命曹頫继任,继续驮债,为康熙南巡落下的巨大债务买单。在书中,曹颗“曹頓”是主角,他是用了秦可卿、甄宝玉、贾宝玉、贾探春、妙玉、宝琴、宝钗和林黛玉等形象来展现的,这八个人是曹颗(曹頓)一体九面的展示。王熙凤就是和曹寅共事,帮曹颗(曹頓)、曹頫理家,共同还债的李昀的形象。他毫无悬念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老家把命丧了。甄英莲就是那个自小被拐,十二三岁就被薛大傻子一薛文龙一康熙强命做织造的那个曹頓与曹頫的共同形象。同时,江南甄家就是与江南曹家——对应的现实真实对应,不必细论。
第五,《红楼梦》后部是伪续书,不是原著。真实的后部书故事结构是这样的。八十大寿其实就是贾母寿终之丧,后来贾政病死,甄宝玉送玉(曹颗把继承织造之印玺送给了曹頓),甄贾宝玉合体,上演了一出“玉皇大帝”都不能辨认的《真假美猴王》。元春借冲喜之名赐婚“金玉之缘”,即刻办理婚事,贾宝玉无奈,“木石之盟”消亡,出世之林黛玉死亡。后来,贾宝玉“大幻仙人”离魂出走,肉身埋在红梅树下。此后,所谓“真事愈显”,故事结构上,甄贾两家在此续断合辙,进人北府消亡的故事进程,直至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宁荣两府家破人亡方罢。贾探春也在贾宝玉离魂之时,“千里东风一梦遥了”,追随南安王妃而去。前文也说了,王熙凤也将被率先羁押进人狱神庙,后来发配老家冻饿而死。甄贾宝玉后来也被羁押狱神庙,抄家治罪等等。这些故事是前期文本的设计结构;随着文本传世需要,小说结构发生了变化;文本进行了巨大改变。第一,加了副线,设置了袭人、晴雯代指宝钗和黛玉,她们经历和结局用意在于,隐写宝钗、黛玉的结局;设置了香菱代指贾宝玉,她的结局就是贾宝玉的结局,映射了曹頓、曹頫兄弟的结局。第二,用脂砚斋批书,作为隐写故事的补充和提示。从而把曾经存在的后部结尾收人前部,使之成为隐尾结构。也就是说,此书不在存在八十回以后结构部分。后续部分全是伪托。可笑善良的周汝昌糊涂的相信了脂批所谓“情榜”,非要找出什么一百零八钗来不可,什么副钗、再副、又副、还副、又又……。副钗的设置其实就是文章结构而已,就是副线之钗之意,没有再副的安排。
第六,《红楼梦》通部概况是假死出家的曹頓一生感悟与悔恨。他以“石头”代表出世之贱,“宝玉”代表人世之贵。以“木石前盟”代表自己的出世理想,“金玉良缘”代表无奈的职任之命。作者就是以石头之自我认知,自我比拟,记述了自己“假宝玉”的可怜一生。这个“石头”就是“贾宝玉”,就是那个可怜的下贱之人曹頓,那个未能完成替父还债,全家活人的曹頓,那个欲洁何曾洁、终陷泥沼中的曹頓,那个也曾立下大志大胆改革、铁腕治家、终在抄检大观园的内耗中失败渡江南下的曹頓,这些就是曹頓的多面人格,立体人格的真实写照。这就是《石头记》的真正来由。
家事的消亡,世事的轮回,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生的宝贵经验财富,是人生宝鉴,此所谓“风月宝鉴”是也!此风月实在是指人生之“风物”与“岁月”,不能够仅仅认识到男女的“风花与雪月”。《风月宝鉴》就是戚蓼生所言“微言大义”的《春秋》、《史记》,它是《石头记》的另一主题,而不是大家认为的,曹雪芹早年的一半部艳情故事。她就是《石头记》的另一名字。
至于《金陵十二钗》,那是摹自李渔的白文戏剧的结构,创造出的十二个人物,用以表达故事和哲理的需要的。如果按照胡适所讲的西方机械主义的现实主义写实论,去推导曹寅家什么人物,那就不要读如此伟大的《红楼梦》了,叫探轶先生盗墓好了。至于《情僧录》那是《红楼梦》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过节。此书是曹頓假石头所记,此时的曹頓幻化成石头本身,以空空道人的身份抄录了此书传世,并以吴玉峰的名字进行提示。历史上的吴玉峰是一位“汉魏二十年来,继曹植、李白、苏东坡三位仙才之后,又一仙才”,这是作者自己在定义此书的中华特色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具体句子。
钰报道:是啊,你说的果然是这样。怪不得你说戚蓼生是知红第一人。关于文章结构,你说脂批属于文章结构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也能够理解,可是真要读懂脂批还是比较难,你可以提示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