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位于北太平洋北端。在这块高纬度的海面上,强风暴和大雾是常客,火山爆发、地震海啸也时常光顾。前年,一艘5000吨级的外国渔轮在这里神秘失踪。白令海与大西洋的比斯开湾等,称为世界海员的“四大坟墓”。
1987年12月中旬,邵元杰正率领烟远一号、二号在白令海作业,一场少有的大风暴气势汹汹地向他们袭来了。
风,呼啸着,吼叫着,掀起了20多米高的狂浪扑向渔轮。浪峰从驾驶室顶棚滚过,粗壮的三角铁焊成的探照灯架被扭成了麻花,前桅杆上的汽笛和驾驶室顶棚的航行灯被打落水中,厚厚的舷窗玻璃被击碎,3500吨的渔轮被打得左右大幅度摇晃,上下颠簸,人们站立不住,全摔倒在甲板上。忽然,不知什么地方发出嗄吱嗄吱的可怕的响声。
这批渔民都是海里生、海里长的,不知经过多少惊涛骇浪,但面对这从未经历的风暴,全懵了,不知是谁吓得呜呜哭泣起来。
啊!原谅他们吧!不要说第一次出远洋的小伙子们,就是有着近30年海上生涯的邵元杰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
此时此刻,多少双眼睛注视着邵元杰,他身上系着两条船的安危,连着100多人的性命!他就是海魂,就是海神!
看着几个小伙子惊恐的面孔,刚走下指挥台的邵元杰随手抓过一把扑克牌,招呼他们:“来,小伙子们,来一把!”
什么!在这生死未卜的危急关头,还要打扑克?小伙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
“来,小伙子们,来一把!”邵元杰又重复了一遍。
不错,是经理要和咱打扑克。平日海上生产忙,经理顾不上,今天——小伙子们激动了,他们用绳子把身子绑在桌子腿上(桌子是固定的)。
“老K!”“司令!”好一场扑克大战!忘却了眼前的险境,放松了紧绷的神经。
“哈……,我们赢了!”邵元杰粗犷的笑声压倒了怒吼的涛声。
狂风恶浪肆虐了三天三夜,他们在海上紧张地搏斗了三天三夜。暴戾的白令海终于服输了,它用细浪轻拍着中国渔轮的船舷,发出赞叹:“好样的,中国船!”
北太平洋渔场是富饶的、慷慨的,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国渔船,却显得那样吝啬。
1987年9月底,烟远一号第4次来到北太平洋渔场。前几次由于海况不熟,收获不大,这一次一连几天收获仍是甚少。
好几次,电子探鱼仪上明明呈现紫红色,这是密集鱼群的标志,可是网拖上来之后,就是不见鱼,水手们急得拍腿跺脚。原因在哪里呢?
一向自夸胃口好的邵元杰,像是突然患了厌食症,变得茶饭不思,常常对着海图发怔,有时在驾驶室一蹲就是半天。后来,他的目光停在了显示鱼网在水中深度的网位仪上。鱼群在水中是垂直深度,而网在水中有一定的倾斜度,会不会是网位仪有误差引起的?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
“这么先进的渔轮,网位仪能有问题?开什么国际玩笑?”不少人根本不相信他的判断。
“洋设备先进是事实,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迷信它。你休息一下,我来带这一网。”邵元杰果断地对值班船长说。邵老板的犟劲众所周知,他认准的事,非干到底不可。
“甲板注意,网位下压15米,下压……”扩音器里传来邵元杰沙哑的声音。
整整一下午,邵元杰在驾驶室里反复探索,终于探明了网位仪的实际误差。下午5点,快到上网的时间,站了一下午的邵元杰累得站不住了,同事们劝他回舱休息去。
上网了。钢丝绳绷得紧紧的,好兆头!
囊网出水了,好大的网头!装满了鱼的囊网长龙般地被拖上了后甲板。经测算这一网足有90多吨鱼。
烟台远洋渔业史上第一个大网头!水手们爬上网包,欢呼,跳跃,互相拥抱,欣喜若狂。许多老船员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一网捕这么多鱼,激动得手背直抹眼泪。北太平洋公海渔场上第一次响起了中国船员的欢呼声!此时此刻,过度疲劳的邵元杰累得瘫倒在船舱里。
接着第二网120多吨!第三网130多吨!
烟远一号在北太平海公海渔场作业108天,捕鱼5900多吨,实现产值192万美元。中国水产总公司发来贺电,我国驻美渔业代表处发来贺电,祝贺烟台远洋渔业公司在公海渔场取得的历史性胜利。
随着胜利喜讯的传播,邵元杰的一个外号也在船员中不胫而走——“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