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中旬的一天,联邦德国仅次于汉堡的第二大港——不来梅港。
三五成群的不来梅市民聚集码头,对着港湾中的一艘渔轮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当地电视台的记者也把镜头对准了这艘渔轮。不来梅的市民是见过大世面的,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哦,原来是一群中国人。
港湾里的一艘渔轮上,正在进行交接船仪式,一面老鹰旗(联邦德国国旗)缓缓降下,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33名接船的中国人列队肃立在甲板上,向着五星红旗行瞩目礼。
为首的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典型的山东大汉块头,一张极富个性的方脸,两条卧蚕眉又黑又长,一双鹰隼般的锐眼威严、自信,长满络腮胡须的脸刮得铁青。他就是新成立的烟台远洋渔业公司远洋办公室主任邵元杰。
邵元杰出生在胶东沿海一个渔村,15岁那年,为家门口那无际的蓝色所诱惑,考入了烟台水产公司技校。3年后他扑进了大海的怀抱,干过水手、水手长、大副。1985年,他奉命组建烟台远洋渔业公司。今天第一次带队出国接船,心情显得格外激动。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洋渔轮上第一次升起的五星红旗,他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眼前忽又浮现出共和国远洋渔业史上那未曾揭开的一页。
60年代初期,敬爱的周总理就指出,中国渔业的方向是向外海、远洋发展。那时,远洋渔场还是水族们的一统天下,人类极少涉足。我们当时起步并不晚,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制造了“红海洋”,冷落了蓝海洋。
弹指一挥20年,当我们醒悟过来的时候,那些捷足先登的发达国家,远洋渔业已占他们整个水产业的40%-50%,而我们,远洋渔业还是个零。
今天,他就是为了实现这零的突破,来联邦德国接回这艘大型远洋渔轮的。消息灵通的远洋渔业发达国家纷纷发表消息或评论:“中国即使购买了先进的渔轮,也开不进远洋渔场。”有的甚至断言:“中国人很难把船从不来梅开回中国港口。”
是啊,邵元杰和前来接船的中国船员,刚刚走下几百马力的小渔船,走上这卫星导航、电子探鱼、综合加工的大型先进渔轮,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陌生,他们能驾驭得了吗?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针,我们也一定能驾起这条船。”邵元杰对大伙说。
1985年9月15日,这艘命名“烟远一号”的渔轮,在33名中国船员的驾驶下,经历千辛万苦,历时38天,航程12000海浬,终于胜利驶回烟台港,揭开了我国远洋渔业史上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