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记叙了有志气、有理想的中国“渔神”邵元杰的先进事迹。
在我国建设事业中,特别是在暂时落后的领域,如何实现零的突破,赶上发达国家?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不来梅接船时,邵元杰对大伙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针,我们也一定能驾起这条船。”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民族自信心和气魄,才能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把渔轮驶回祖国。在弄潮白令海时,在“洋设备先进是事实,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迷信它”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反复探索,才获得烟台远洋渔业史上第一个大网头。在海上“联合国”中,正是由于采取了又团结又斗争的正确对策,才赢得了外国人的尊重和友谊。
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这主要是由于:第一、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段。第二、选材典型,精选了能充分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例,不求面面俱到。如“弄潮白令海”部分,笔墨集中于战胜大风暴和探明网位仪的误差,从而取得公海渔场的历史性胜利。第三、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如“不来梅接船”部分,详写了接船任务的艰巨,至于接船过程则写得简略:“经历千辛万苦,历时38天,航程12000海浬,终于胜利驶回烟台港。”
“宁上南山当驴,不下北海打鱼。”这是胶东沿海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打鱼苦且险,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事时有发生。
尽管如此,或为生计所迫,或为那占地球面积2/3的蓝色所诱惑,还是有不少人扑进大海的怀抱。
邵元杰便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