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谈判11-4改革的病症(更)
特加公司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企业的发展的浓缩,就是一部微型企业改革史,远的不说,就从八十年代末开始说吧。
89年,天本集团成立规范的集体企业,并纳入集团管理,特加公司由大集体加工厂变成天本集团子公司------专业定点厂,但是,规模实力很差,步履蹒跚,亏损前行。
92年,天本集团一口气更换20多个子公司领导班子,雷德洪从集团计划处调到特加公司,拉开特加公司大发展的帷幕。一是把集团第八类产品定点纳入特加公司生产,扩大特加公司生产产品范围,特加公司从此走上正规化道路;二是将天本集团余品按照吨位卖给特加公司组装等外品销售,等于无偿占用集团公司新资源,为自己增加效益;三是利用大集体劳服资质,进行政策处理,所得税减二免三,不到五年就将特加公司做大,年均增加利润达到500万,产值在97年一举突破1亿元;四是利用国家国企改革政策,蛇吞象,一下子连续吃掉锦江市搬运机械厂等三个小厂,土地扩大两倍,资产又翻一番,成为天本集团最大的子公司。雷德洪也身价倍增,成为天本集团经营管理者中的皎皎者。
然而,改革的后遗症---生产加工基础不强、消化不良不久就显示出来。97年的金融风暴,没有刮到特加公司,却给特加公司上游、下游造成连锁反应。这时候,朱总理推行国企减员分流,雷德洪也快步坐上这班政策车,贷款500万,一下子分流500人,加上收购搬运机公司时,锦江市给的400万贷款优惠政策,和特加公司购买股票集资的700万,家底全部用上,随后两年又分流1000多人,难关是度过了,多年积攒的家私也一下子倒腾光了!
于是,雷德洪依靠邓鹏举带领员工,从头开始,利用非标综合生产线,通过降价等营销手段,抢占集团大型产品市场,又捞个金银满钵。2000年利用主辅分离政策,先是收购包装制品厂,然后又出售,为特加公司赢得二年发展时间。这个时期的特加公司业绩成为他的顶峰,雷德洪该得荣誉那不用说了,200年春节,陆老大在全集团职代会上发出号召:向特加公司学习,全面推荐特加改革措施!于大勇这个副书记兼主席也跟着沾光,还到省里参加研讨会呢,于大勇的全国获奖论文就是国企改革题材《在MBO情况下,如何做好党建工作》,省里获一等奖,全国也是一等奖,还入选了中华思想宝库呢!风光是风光,危机转瞬就到。
这时候的集团,船大掉头慢,还在内部调整呢,准备发行股票,但是A股没有发行,发行个B股,员工买的1。2亿内部股票全部成为废纸一张,集团从97年开始还了5年,直到陆老大上任后的第四年---2002年才最终还完1。2元内部股票和8000万利息,化解了金融危机影响,也开始了陆老大的爆发时代。
转眼到了2002年,集团腾出手开始整顿集体企业,方法是:MBO购买。MBO说白了,就是让经营者买下企业。雷德洪和老邓商议700万买下特加公司,征求于大勇意见,于大勇说,没钱,愿意跟着喝汤。这时的集团在解决包袱以后,转而清醒了(郭志伟99年来到天安处理这些问题都是他在主持),提出特加公司MBO可以,但是,必须退出“8”类定性产品指令计划。雷德洪当然不干,没有天本的牌子,特加公司在市场上谁认识?那是怎样一个混乱局面?内幕于大勇并不知道,于大勇只知道雷德洪一天一趟集团!最后在职工代表大会的会场,集团工会主席宣布,暂停!才打消了特加公司的狂乐:特加公司走的人就走了,走的人都是英雄,因为5年后,剩下的人也不得不走这条路,而在中国,先走后走分别很大:坐上改革车就有收益,先行一步利更大!
不走的1000人仍然在艰难中推进改革,还背着10多位老干部、700多为退休工人,其中精神病患者就由50多,常年不上班者也有100多人,这些成为雷德洪的条件。但是,怎么说,集团就是不同意特加公司MBO。03年雷洪准备走合资合作之路,集团也是这个条件:退出指令产品,不用集团商标!
改革的病症越来越显示出威力:没有了政策、没有了实力、没有资金支撑,干什么行呢?特加公司向何处去?成了集团不可回避的难题。这时的雷德洪已经到了退休年龄,集团在特加公司改革上还是没有拿定主意!隔三差五地传来集团要特加公司改革的消息,像风一样,一会儿就刮没了!也就是在这以后,自然地传出来郭志伟和陆老大矛盾争执的消息,这也是改革后遗症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