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最后的慰藉26-2科学发展的思考
在组织部这段时间,于大勇又恢复了善于学习勇于思索的状态。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照检验现实中的国企改革发展和破产,从而上升到新的高度来面对这一切。下满就是从于大勇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中摘入的几个重要章节,留存备用,以期做进一步深入思考。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2.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努力方向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4.五点论断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5.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6.以人为本来源和分析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染传》),“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其实这三点应该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
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以民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以人为本“的提法。国学大师张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
总之,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
于大勇如饥食渴地学习理论,对照实践,总结反思,却总也找不到答案,于大勇列出了国企改革10个重大课题,继续探索分析研究。这十大课题是:
一、中国的国企改革经历了那些痛苦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中国国企本质是什么?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三、宏观上说,国退民进和国企破产是不是当代国企必由之路?
四、微观上说,国企的经济基础地位和效率是不是必然的矛盾?国企到底能不能搞好?
五、国企的党政领导关系到底如何处理?核心、监督、保证如何才能平衡?
六、国资委在国企而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才能发挥到位?
七、国企机制体制改革出路和途径在哪里?
八、国企破产下岗买断深远影响有多大?
九、现代企业管理条件下深化国企配套改革又什么好的举措?
十、如何强化国企MBO情况下党组织地位和作用及其管理方式改革?
于大勇一直在研究国企,现在又开始用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来分析国企为什么要破产?能救活的国企偏偏还要走破产之路?什么原因?问题出在哪儿?
于大勇已经一头扎进科学发展观的很多之中了,记笔记、列提纲、在做好面上推动工作之时,开始自找课题自家压力自我研究。上述十个课题就是于大勇研究的重点,其中,有的课题于大勇还写成论文在省里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省里获得最高奖:一等奖,在全国,论文都被收入《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了。
在省委党建工作交流会上,省委徐副秘书长握着于大勇的手,语重心长的说:年轻人对党对国有企业很有感情啊,这是好事,要继续好好研究下去!
是啊,科学发展一定要好好研究下去。于大勇从那时起,萌生了立志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企业特别是国企改革发展问题,要为国企下岗职工鼓与呼,下定决心今后不管干什么,要努力研究揭示国企改革从发展到破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