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最后的安慰26—1组织部的新生活
于大勇来到天本集团党委组织部,孙部长是热烈欢迎。这是一个很沉稳的中年人,中等身材,很魁梧、很壮实,一张国字脸,带着眼睛,不苟言笑,工作认真,说话低沉有力,是一个老资格的政工干部。本来组织部正常时是五个编制,一个部长,两个科,各有两名编制;一个组织科,编制是一科长和一科员,另一个是干部科,也是一个科长加一个科员。干部科科长三年前退休,就没有安排科长,这样组织科和干部科都由组织科孙科长一人担任,两个科科员提了半级,变成主任科员;年前,老部长也到站退休,郭董和陆老大好一顿挑选愣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组织部长,于是,他俩折中就地提拔孙科长为组织部付部长、主持工作,这样,整个组织部就只剩下三个人了。两个干事,一人管组织一人管干部,孙部长自己主管考核,剩下一块就是重大活动和干部培训就没有人了。这不,正好于大勇在家休息,暂时没有安排工作,郭志伟召开常委会,专门决定,抽调于大勇到组织部帮助工作。于大勇这次加盟,任得其所,增添力量,主管科学发展观和干部教育。一举两得。在党委会上,陆老大就是少数派了,不得不只好举手同意。
于大勇也是天安集团老政工干部,从1990年当科长,到2009年5月借调到组织部,20年的工作,虽然干的是行政活,但是却一直都没有离开政工的业务,因为于大勇一直是工会主席啊!所以政工老人对于大勇的了解也是很丰富的。这一次,于大勇在组织部的登台亲自表演,让很多人近距离观察都有一钟眼花缭乱的感觉。也让孙部长留恋至今。
归纳起来,于大勇在组织部一共待了一年零四个月,480多天,与组织的同仁加深友情,平缓自己下岗后的情绪,实实在在主抓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进一步策划组织实施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
从一个月开一次政工会,到每两周开一次政工例会,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增加,也意味着内容上的增加和工作标准的提高。
补充完善实施细则,出台近20项具体工作标准,把空洞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规范,有标准有要求有内容,也方便检查考核,得到党委领导和孙部长的好评。
第二件大事,两周发布一次学习材料和科学发展观动态,指导基层有的放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效果。
编小报是于大勇的强项。当年刚到安技环保处,于大勇接受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跟着一名退二线的老干部编《安环简报》,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所有材料都是自己用笔整理,自己刻印。于大勇的文字功底也是那时候积累起来的。记得,第一次写稿,标点符号有问题,被主管处长当众把稿件扔出去了!别提当时有多尴尬。主管处长告诉于大勇:所有稿件必须大声朗读三遍,才能上报!从此,于大勇自己养成这个习惯,也要求手下人照着去做。
于大勇是五一后到的组织部,那时候集团的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展开,但是,完事开头难,基层希望科学发展观牵头部门给予指导,孙部长在百忙之中编制了第一期《科学发展观简报》,这是一个有5个固定栏目的电子文档简报,反正面18页,于大勇刚一看就被深深吸引,很是佩服孙部长的高境界和高水平!
孙部长说,什么高境界高水平?匆匆忙忙,哪有时间整这些?只是开个头,下面都要我们继续办下去,作指导!你大胆整理、提高,希望满足基层要求!
满足基层学习要求,这个标准其实很高啊!于大勇先看栏目,主要:一是科学发展观辅导;二是理论指导;三是他山之石;四是经验通报;五是动态报道。每一期至少1万字,十篇文章,有长有短有图有画有核心提示有话外之音,组织材料很费功夫。原来是无固定期限,一个多月发一期,不少基层党委书记说不解渴。反映上来后,孙部决定加大简报发布频次,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指导性。这一下子好了,半个月一期,基本固定格式和栏目,很有指导意义,也大受欢迎。这样的简报发了十多起,直到当年9月,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总结收口。
直到现在,很多人跟于大勇相处久了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于大勇啊,真是一名好政工干部!其实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了解什么是政工干部?于大勇的确做了几十年的工会主席,后来有当书记,充其量也就是个政工干部出身,但是,骨子里,于大勇也欣赏gcd内的政治工作楷模的几位元帅、将军罗荣桓、谭政------欣赏他们:正直无私、热情似火、思想敏锐、理论丰富、实践楷模。与他们相比,于大勇自认为还是小儿科,但是,政工干部的底子已经深深扎下了!
罗荣桓最大特点就是原则性强。能够与****、陈光等各种各样的人配合,即能做政治工作,又能独当一面,成为******最欣赏的党内圣人政治司令员!毛浙东在1929年********时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在罗荣桓逝世后,******十分悲痛,几夜不能寐,并为罗荣桓写下一诗《吊罗荣桓》: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是多大的荣誉啊!
每当学****党史看到这儿,于大勇都会掉眼泪,为什么,还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感同身受。特别是接受特加公司以后,于大勇难得有时间看书,唯一看的就是主席诗词,那本小红包书,从****就开配帮着于大勇,于大勇不到三岁就能把这本红宝书上三十七首诗词倒背如流,那是,红宝书还没有毛主席的这首《吊罗荣桓》诗。于大勇常常想,这一辈子是赶不上红军长征了,如果自己早出生四五十年,是不是就可能参加长征呢是不是就可能和那些自己崇拜的元帅将军并肩奋斗呢?历史不能假设,但是,红色的基因早已种下:热情、正直、已经做到了,无私无畏做的还不够好,思想敏锐也可以当先生了,这是自己的孩子崔哥于大勇的外号:政治先生!
于大勇心里有一种一样的感觉:在中国离不开政治,不管是谁,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中国的政治就在那里!
组织部就那么几个人,加上于大勇和孙部长也是四个人,共同的政治热情和正直品行使于大勇很快融进这个集体,成为这个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政治战士。
当然,于大勇懂政治,会做政治工作,但是,就是没有摆平自己的工作!这是什么问题呢?!在组织部这一年多,于大勇也在常常反思自己,到底干点什么好呢?一会儿传来到通用当书记,通用公司的万书记已经到站撤退了;一会儿传来到医院当书记,一边继续处理特加公司破产遗留问题,这也是一个好出路啊!一会儿又传来到分厂当主任,这可不是好去处?从子公司老总位置上下来,再到分厂区拼命,怎么可能呢?一会儿又什么消息都云消雾散了,于大勇有时真的摸不着头脑!******的暗示、孙部长的提台词,于大勇如何不知?但是,找大姐就是不见!于大勇也是心里执拗上了,我就干好自己的活,我看你想怎么对付我?!
组织部是个修身养性的地方,是个还地方,但是,于大勇心里有事,修炼时间还太短,况且也是时断时续的,怎么可能修练到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