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最大的收获不只是你挣了多少钱,积累了多少经验,更重要的是你认识了多少人,结识了多少朋友,积累了多少人脉资源,这种人脉资源不仅对你现在的工作有作用,即使你到了别人的单位,还会发生作用,成为你创业的重大资产。拥有它之后,你就知道你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不论是升迁,还是定级定职、评奖、选举,都跟人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在工作中积累来的人脉资源,它是你终身受用的无形资产和财富!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脉呢?要把自己的人脉建立好,做人需懂“人脉法则18条”:
1.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真正心声。
2.待人“真诚”,赢得良好的信誉度。
3.适当的寒暄是初次交往成功的关键。
4.微笑是增进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5.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有助于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6.记住对方姓名,有助于进一步的交往。
7.学会主动交往。
8.“守时”能展现个人良好品德。
9.交往要宽严得体,进退自如。
10.恰如其分的赞美使人愉悦,但过度的奉承则有失诚意。
11.对朋友的要求不要有求必应,而应量力而为。
12.学会借助第三者表达自己的情感。
13.养成“推己及人”的心理习惯,善解他人“爱屋及乌”的心理特征。
14.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善用“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
15.虚怀若谷,敢于承担责任,更能接受别人犯错。
16.与人为善,谦虚有礼。
17.适时幽默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气氛。
18.平时多联系问候你的朋友。
人脉的积累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你需要经常盘点自己的人脉资产,计算你的投资和收益。只有不断积累人脉资源,你才能在这个联系日益加强的社会关系网中游刃有余地驰骋。
九、“执著”培养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要有思想,才会有奋斗目标;要有力量才能将奋斗目标进行到底;要有智慧才能在奋斗中巧妙地冲破重重阻力;要有决心做事才能“执著”,“执著”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有智慧,就有求知欲望。
一个未被几本伟大作品折磨过的人,心灵生活是残缺的。阅读是体味人类痛苦的一种方式。阅读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姿态,直面命运的残酷与生存处境的尴尬,阅读所延续的是人类永不妥协的精神韧性。阅读过程中隐含和保存着人类的自我挣扎,背叛和战斗的种种伤痛、尴尬和坎坷。人类每一次冲破樊篱获得自由上升之前,都要经历一个充满艰辛与忍耐的阅读过程。
书城是一座幸福的城堡。书城里的人是为寻找精神食粮而来,脸上大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人类最开心的笑容是阅读者的笑容。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也可以说,写作是溢出的必然结果。喜欢阅读的人往往并不善谈,写作替代了唾星四溅。喜阅读者不喜把阅读当做一个动词,因为阅读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它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牵动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阅读不是一个动作、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德行、一种境界。阅读不是单个人的嗜好,而是一切有思想的人共同的修行功课。一位学者的阅读同一个孩子的阅读在精神实质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都从书中得到了心灵的对话交流。阅读是精神的自我指引。阅读不是一种职业,无法为人提供养家糊口的保障,但是,阅读却可以为人类的一切创造提供可能性。
在阅读方面,没有人能够以权威自居,因为阅读无法限定。
读书无禁区,读书无边界。人类摆脱精神奴役的努力无不是从阅读开始的。有了阅读,精神就不会窒息,心灵就会敞亮。
心灵敞亮了,做事才会方向明,决心大,才会更加“执著”,更有情趣。
人生在世,有人感到枯燥乏味,度日如年;有人却感到丰富多彩,光阴似箭。其间的差别,除去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认知外,还在于一个“趣”字,有“趣”更加有意义。
关于趣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论趣》一文中,谈得甚为透彻。林先生认为世人活着大多为名利所驱使,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继而说“人生快事莫如趣”,列出趣对人生的三大益处:一是“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举出发明细菌的巴士特、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予以佐证;二是可以启发心智,能使人潇洒出群;三是有益身心,不让名、利、色、权把人弄得神魂不定。
人生在世,倘若做事的出发点全部基于名利色权四端,不但无趣,且极易出现偏差。如能从兴趣出发而成就事业,或是有一项兴趣爱好作为生活的调剂,则对人生大有裨益。即使身陷囹圄,有人也在深入忏悔罪过的过程中,产生对法律、哲学、历史的兴趣,引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反思与探索。
趣对人生是一种品质。远离“趣”字,生活将是苍白的,日子将是乏味的,情感会是僵冷的。即使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志趣长成一棵事业的大树,但至少我们可以将它培养成点缀生活的花花草草。因此,“趣”是值得我们孜孜以求的。只是,趣的到来仿佛灵光乍现,而要抓住这一灵光,让情趣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让人生从对趣的追求中得到真正的助益,不仅要付出大量的心力,更需要执著、坚毅、勇气、勤奋等美德的浇灌。难怪林语堂先生会说出“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这句话了。
有趣的人生不一定壮美,无趣的人生也不一定就黯然。缺少情趣的人生,注定会少一抹阳光的照耀,少一些氧气的滋养,少一分生活的快乐与精彩。因此,求趣的过程,不单单生长的是一棵兴趣的幼苗,它应该是美德的种子在心之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有趣的人生,才会有“执著”的追求,“执著”的向往,“执著”的期待,有“执著”的决心,才有人生的辉煌。
十、“报恩”培养
人生极为重要的三件事: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改变生活;用感恩的心感爱世界,感受生活。
每个人只要明白了“知恩图报”的道理,就会主动而积极地去感恩。感恩于大自然的福佑,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他人的帮助。感恩于社会的繁荣,感恩于食之香甜,感恩于衣之温暖,感恩于蓝天白云的赏心悦目,感恩于苦难逆境的磨炼。知道感恩的人一生就会是快乐和幸福的,工作也会积极、主动而有成效。
前天、昨天、今天,亦如此。今天、明天、后天,更应如此。知恩图报,乃中华民族的美德。历史上,有个“卖马报恩”的故事,令人百般感动。
公元前492年,孔子带领弟子子路、司马牛等人进了宋国边界,见一群军校手持鞭子正在驱赶上百名民工搬运石头,为38岁的宋国大司马修造坟廊。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因精疲力竭昏厥在地,军校见了走过去,皮鞭雨点似的落在他身上。孔子不忍,叫子路前去劝阻。军校举鞭向子路抽来,子路拔剑将他手中的鞭子削成两截!
孔子上前对军校说:“老人家已被折磨成这样子,你们就放过他吧!”接着拿出钱打发军校,又令弟子将尚存一息的老者扶上车送去调治。孔子一行人离开时,民工们无不挥泪跪拜。
这次救助老者的行动,使孔子一行人后来得以死里逃生。
为了方便拜见国君宋景公,孔子师徒选择了商丘一家较宽敞的石记客店住下来,店主名叫石头。客店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檀树,晚饭后,孔子就和弟子在那里研习祭礼。
再说军校回去把发生的事情报告了大司马。大司马恨得咬牙切齿:“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务必将那伙人斩尽杀绝!”军校得令,便装寻访,很快在石记客店找到了孔子一行。
军校叮嘱石头:“严密监视这伙人,今晚大司马将派兵结束他们的性命;不要走漏风声,否则,灭你九族!”
石头唯唯诺诺,等军一走,立即将消息报告了孔子。孔子大惊,带领弟子就要出逃。石头说:“这样易暴露目标,需改扮成商人!”石头找来商人服饰叫他们穿上,并做向导带他们出城直至边境。
孔子问石头:“你我素昧平生,为何舍命相救?”石头说:“先生在墓场救下的老者,正是石头的父亲哪!大恩大德,岂能不报?”
孔子感激万分,怕石头回去惨遭大司马毒手,亲自修书一封,介绍石头到卫国去找朋友蘧伯玉,求他为救命恩人谋个差事。
数年后,孔子也到了卫国。一天,他正给弟子们讲学,司马牛哭着跑来告诉他:“石头病故了!”孔子闻言,立即带领弟子前去奔丧。在破旧狭小的茅屋里,孔子见石头衣衫褴褛赤脚躺在木板上,身上盖着一张破席,泣不成声:“恩人哪,你为何落到如此地步?”司马牛说:“蘧伯玉在世时,石头生活过得很好,伯玉去世后,他连糊口的差事也没有了。”孔子虔诚地跪下:“恩人在上,请受孔丘一拜!”
行了大礼,孔子对颜回说:“快将为师的马卖掉,我要厚葬恩人!”
颜回为难地说:“请夫子三思,依礼,大夫不可无车。再者,吾辈将不知奔波何方,路途遥远,您……”
孔子果断地摆摆手说:“不要多言,若无恩人当年冒死相救,我等早成大司马刀下之鬼了,岂能苟活至今日?快去!”孔子卖了坐骑,为救命恩人石头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孔圣人卖马报恩的故事被记录在《孔子传》中,知恩图报乃中华民族的美德。孔子在这方面给世人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