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师金言告诉我们:“逐步积累起来的学识与经验,是成就事业的资本,你要储存这些力量,就必须集中精力、毫无懈怠、积年累月地去做。有许多年轻人,常常急功近利,其实我们对任何事,都不应抱持过高的奢望,而应该先把学问与经验一点点地灌入自己的脑中”。脑中的学问从何来?从书海中探宝,从书林中觅珍。一个全身心投入阅读的人,是难以被周围的意见所左右的,因为阅读,增添了智慧,增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是一种攫取,更是一种坚持;阅读能积累精神财富,更能使人形成强大的精神意志。
人们最难忘的阅读记忆往往与艰难的生活经历有关,过于舒适的生活会使一个人精神萎靡,而清贫的生活境遇却会使一个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经典名著等伟大作品的阅读更像是一场苦熬,把自己的灵魂浸泡在大师的拷问之中,如同经历一次炼狱。人们从苦熬炼狱中清醒了头脑,立下了宏图大志,看清了自己的路。
路,是一个苍茫的名词,包含着开拓荒凉与心血浸润。同时,路又是一个极具动态和丰富意象的名词,很多时候,它代表的不是它本身的存在,而是它上面那群跋涉者风雨兼程的行走。
路不会自己延伸,我们必须用坚实的脚步完成每个瞬间的前行。改革开放之路,更不是一段观山望水舒适的旅程,而总是关隘重重,风浪险恶。途中,新与旧的变换,进与退的纠缠,坚持与妥协的交锋,开放与保守的博弈……或激越、或迂回,更或以退为进。好在,劈风斩浪与奋然前行的勇气,纵然曾“青山缭绕疑无路”,终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条路从不停顿地向前推进。
方向定了,就要一直走。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探索,靠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惊天勇气,行路者既分享前边成果又承受坚持的阵痛。“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令人欣慰的是,在改革开放大旗引领下,我们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今世界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铺就新的发展模式;“放眼向洋看世界”,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弘扬人的价值,保护人与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和前进之中,凡有梦想的人,都在奋力拼搏,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苦学不弃立宏志,义无反顾乐开始。
人与人彼此在凝视中用笑脸相迎,是沟通的开始,双方在内心中用尊重握手,是平等的开始;退是进的开始,输是赢的开始;舍弃是得到的开始,赠与是共享的开始;号角是冲锋的开始,掌声是荣誉的开始;多愁是诗人的开始,沉思是哲人的开始;偏信是昏聩的开始,独裁是强权的开始;自足是平庸的开始,贪婪是罪恶的开始;追逐是迷乱的开始,骄奢是腐朽的开始。
每一次开始都昭示着最终的结束,而每一次结束又意味着新的开始。草青了会枯,草枯了还会再青;花开了会谢,花谢了还会再开;云聚了会散,云散了还会再聚。不要在开始中期待太久,不要在结束中留恋太多。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拯救的结束。
人生中,你需要把握的是,该开始的,要义无反顾地开始;该结束的,就要干净利落地结束。
生命在哭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所不同的是,因为你的奉献、你的付出、你的爱,你去世后,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你恸哭。这种结束,是对开始最完美的回报。家庭在甜蜜中开始,又在幸福中永恒,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双方的欢笑、体谅、扶持、恩爱,这样的场面,是对开始最温暖的馈赠。
《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一件事开始时容易,但坚持做到最后就因为这样的专注和认真,最终走向了成功。可惜,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苦心积虑,为人生设计了一次又一次开始,然而常常因为虎头蛇尾,最终一次又一次半途而废。
这个世界,有悄无声息的开始,有轰轰烈烈的开始,有大刀阔斧的开始,有遮遮掩掩的开始,有半推半就的开始,有心怀鬼胎的开始,还有光明磊落的开始。人生的每段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赋予自己不同的开始方式。这些方式,折射出一个人经营生活的心性、眼界、胆魄、气度和襟怀。
一滴水珠,在空气中凝结,最后生成磅礴的云雨;一粒沙石,在蚌体内打磨,最后结成昂贵的珍珠。有时候,渺小的开始,可以成就雄壮而宏大的事业;有时候,平凡的开始,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
每个人,要有一个好的人生,要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好好记住和学习比尔·盖茨的“九条忠告”:
1.生命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2.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3.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6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直到你将这些都挣到手的那一天。
4.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
5.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应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9.善待你所厌恶的人,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为这样的一个人工作。
学最好的别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别人莫怕难,怕难一样学不会,不怕难,样样可学会。
一、学会“低调”做人处世,别人会主动靠近你
西蒙这样说:“人有没有学问,就像麦穗一样:如果它们是空的,它们就傲然挺立,昂首蔑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所以,人们常说:“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满壶水的人说话做事都低调,工作扎实、肯干,业绩突出,又懂得谦虚礼让;半壶水的人,光说不做是一种习惯,“吹牛皮”是这种人的爱好。
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相传在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此当地的人们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几个形状像袋子的牛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将皮筏吹起来,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谈空话,皮筏是吹不起来的。人们常对光说空话的人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看。其后,人们就把那些既无知识,又无工作能力,爱说空话、大话,夸大其词的人叫做“吹牛皮”了。“吹牛皮”的人,多半是无所作为的,所以做人处世要低调。
什么叫低调?某年某月某日,某高档别墅售房部出现一“疑似丐帮弟子”,穿泡沫凉鞋,背一个旧麻袋,售楼美女正要大吼“滚出去”,“疑似丐帮弟子”却指着沙盘说:“这栋房子,我全买了。”说罢打开麻袋,将钱拿出。售楼美女的怒骂立刻变成飞吻!怒目顿时变成超强发电机。富豪疑似丐帮弟子,这就叫低调。
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瞻仰鲁桓公,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醒自己的酒壶。”
“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转头对弟子们说道:“快去取清水来,灌进这把酒壶里。”弟子舀来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观看。只见注水不多时,壶开始倾斜。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注入,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众人莫明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孔子对大家说:“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做人的道理,也同这把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孔武,要警惕内心的怯懦;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取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有警枕,鲁君有警壶,无非是用各种器物来告诫人们做人的道理,使人们时刻保持清醒、明智、通达。
要细想,人生一壶水,与壶有关,而与水何尝无关?
初来世,壶中必是空空如也,人生之水需要慢慢蓄积。随着岁月增长,壶中的水亦不断注入,这是活水,有水来则有水去,常换新的水,才能使这壶水保持永远的新鲜,不会过期变质,一如知识、思想、见识、阅历、经验。
在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壶中也积聚更多旧观念、旧习气,如水垢沉淀太多而不除掉,最后只能使容器越来越小,甚至有堵死壶口的危险。
人生一壶水,努力使自己内涵丰富的同时,也要努力使这一壶水供人解渴,给人力量,不断外溢,满,是为了不满。
若如此,何惧其满?水,不是单使壶满,而是用来利人,该用则用,时换时新。
聪明博学,要给人以智慧启迪,不怕懂得太多,只怕懂得不够。功高盖世,授人以艺,不怕青胜于蓝,只怕后人不会……
学会低调做人处世,懂得谦虚礼让,别人就会主动靠近你,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做起事来力量就会更大。
二、学会“迎刃”,遇难事可做“减法”
心中絮语对我说:“每个人都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潜能’。有的人将它挖掘到极致,也有的人到死都没有去动用。因此,伟大与平庸并存于世上,也就不奇怪了。”把“潜能”挖掘到极致的人遇上难事,就会去做“减法”。“减法”是“入”,深入的“入”,深入地观察,细致地剖析,就能达到“深入浅出”,这是智者之举;“加法”是“出”,没先“入”就“出”,很不知“内”,而只能在门外打转,一转又一转。当然,只能做“加法”,这是愚者之为。
看透大事者超脱,看不透大事者执著。看透小事者豁达,看不透小事者计较。一个人可能既超脱又计较,既头脑开阔又心胸狭窄;也可能既执著又豁达,既头脑简单又心胸开朗。
还有一种人从不想大事,他们是天真的或糊涂的。
1957年6月27日夜,位于山东、河北交界处的一个军事禁区里发生了重大盗窃案。盗窃者潜入苏联军事技术专家伊哈诺娃住的房间,不仅偷去首饰和照像机,而且还撕走了绝密笔记本上的两页纸,上面有正在研制的重要军事设备情报。
案件引起了北京军区和国家公安部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派出阵容强大的侦察人员,而且规定必须每两个小时向北京最高层报告一次侦察情况。显而易见,这可能是潜伏在军事禁区里面的国际间谍所为。但是,紧锣密鼓地查了几天,没有什么进展。
焦虑的公安部长突然想到了北方名探鲁奉节。鲁奉节到英国学过现代刑侦技术,侦破过大量刑事案件,但此时正陷入一个不小的政治麻烦之中,差一点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
名探毕竟是名探,他来到案发地之后,花了四个小时听案情介绍,花了三个小时看材料,又找那位失窃的苏联专家谈了谈,当天晚上10点就召集会议宣布他的判断:这是一起普通的刑事偷盗案件,没有任何军事间谍性质。
大惑不解的人仍问起那两页绝密笔记失窃的原因,他说:“笔记本还有三十页与失窃的两页同等重要的资料,为什么不把整个笔记本偷走?除非是笔记本太重,但偷走的照像机比笔记本重十倍,因此撕走那两页只是出于一种临时性的需要。”究竟是什么需要呢?他在排出了其他各种可能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只能是小偷突然内急,充当了手纸。
会场上一片嗤笑。但鲁奉节没有笑,他只是宣布,现在时间已晚,明天早晨就能在别墅周围找到与手纸有关的痕迹。果然,第二天一早,人们只花了半个多小时,就找到了充当手纸的那两页笔记。而最后捕获的罪犯,也确实只是个身手不凡的小偷而已,对军事情报一窃不通,毫无兴趣。
现在来读这份案情材料只觉得有趣,但在那个时候,鲁奉节先生在几个小时内得出这个结论是多么不容易!他面临的情况比福尔摩斯面临的还要复杂,政界、军界和警界的高层早就动员起来了,他们层层听汇报,天天作分析,每个人都已经做出过多种多样的判断。这些判断综合了国际形势、军事动向、内部情报,都各有道理,层层叠叠地加在一起,实际上已经很难提出不同的意见了。
由此我们就看清了,什么是名探。
其实,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在这里。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加地人云亦云;何谓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地直奔主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