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是盘踞在东南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南唐建国于公元937年,开国皇帝是雄才大略的李昪。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此时正好遇上如日中天的后周政权。周世宗柴荣对南唐发动大规模战争,此战令南唐元气大伤,尽失江北之地,同时被迫取消帝号,向后周称臣。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政权后不久,南唐国主李璟去世,继位的便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但他当国主却是悲剧,非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原因很简单,他的才华乃是在文学上,而非政治军事上。如果仅仅只是没有政治才能,但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也不失为一个好君主。可是李煜完全就是昏君一个,史书上说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一眼望去,便是个亡国之君的样子。
大家想想,当时大宋帝国连灭荆、湖、蜀等割据政权,南唐偏安一隅,难道后主李煜就没有一点危机感吗?
当然不是了,他也有危机感。
但他并不是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是沉溺于佛学中,幻想着佛法无边,帮他度过危机。他信到什么地步呢?他甚至把国库里的钱掏出来,招募人削发为僧,一时间满大街都是和尚,国都的僧人就超过一万人,而这些人的供给都由官府承担,无疑令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宋太祖赵匡胤知道李煜非常信佛,便耍了一个阴谋,挑选了一些精通佛法、口才又好的人,南渡到了南唐,忽悠李后主说他原本乃是一个佛的转世。李后主居然信以为真,既然自己是佛,还犯得着担心宋国入侵吗?于是他的心思完全不放在治国守边之上,遂令国家一天比一天糟糕。
正所谓上行下效,后主李煜崇佛,自然有一大堆人跟着吆喝。中书舍人张洎投其所好,每见后主,不谈政事,只论佛法,结果很快便得到恩宠。其他大臣为了讨国主欢心,也不吃肉食了,只吃蔬菜,持戒修佛。当然,也有一些人不信佛的,比如说中书舍人徐铉,但这不等于他是务实派,他只是更偏好鬼神之说。
对李煜来说,他并没有什么大野心,只要能保住东南地盘不失即可。为此,他仍一如既往地向宋朝纳贡。不过,既然是小弟弟,自然要为老大哥帮点忙。
宋太祖要求李煜这个小弟弟帮个小忙,让他出面,说服南汉政权(盘踞两广)归附宋朝。这个忙,小弟弟自然得帮,于是李煜写信给了南汉皇帝刘,劝他也向宋朝纳贡称臣。不想刘大怒,给李煜写了一封回信,骂了个狗血喷头。灰头土脸的李煜只得把这封信转交到宋太祖手中,宋太祖决心对南汉用兵。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宋太祖遣大将潘美率领大军南征。
宋军势如破竹,连克贺州、昭州、韶州等地。次年,潘美再克英州、雄州,进逼广州。刘大为惊慌,他准备了十艘大船,满载金银财宝以及宫中妃嫔,打算逃往海外。岂料他还没上船,这十艘船便离岸远去了。怎么回事呢?原来你皇帝要逃命,其他人就不逃命吗?这时大家也顾不得你是皇帝了,把船给盗了,开走了。刘走投无路,只得向潘美投降。
继荆、湖、蜀后,南汉全境六十州、二百一十四县并入大宋版图。
南汉灭亡,李煜有兔死狐悲之叹,毕竟唇亡则齿冷。
大宋军队已经横扫中南、西南、南方,地位东南的南唐已是风雨飘摇。虽然李煜仍然相信自己乃是一佛出世,可是现实却不能不让他有几分胆战。他思来想去,为了表示对大宋的效忠,决定把国号改了,不再使用“唐”的国号,而称为“江南”。同时,他还自己降低了政府部门的规格,比如说,中书门下省改称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这一切,说白了,是讨宋太祖的欢心。
在与大宋帝国的外交上,李煜小心谨慎,以藩臣之礼巴结宋太祖,可是他还是有一个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保持南唐的独立。当了那么多年的国主,他对奢侈的宫廷生活已经习惯了,要他放弃这些怎么可能呢?
有一件事让李煜感到惶惶不安:宋太祖要求他入朝。
一旦离开自己的老巢,去了大宋国都开封,那岂非羊入虎口?只要几个壮汉就可以把他收拾了。他不敢去,找借口推辞。到了这个时候,李煜开始想到有必要缮甲募兵,预防宋师入侵。
南唐虽然国力不如大宋,但几代人的经营,使得这个国家文化颇为繁荣,人才也不少。宋太祖意欲一统全国,当然有觊觎南唐之野心,但他顾忌一个人——江南南都留守林仁肇。此人有本事,素有威名。在发兵攻打南唐之前,必须先除掉此人。宋太祖设计了一出反间计,放出风声,诈称林仁肇欲投降大宋。李煜本是昏君一个,轻易上当,不分青红皂白,处死林仁肇,为宋太祖除一心腹之患。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江南)。
卢多逊此来别有深意,他对后主李煜说:“朝廷重修天下图经,史馆仅缺江东各州图,愿各求一本。”此言一出,李煜不得由怔住了。别看李煜是昏君,他文化修养极高,十分聪明,岂听不出卢多逊言外之意吗?地图乃是重要的军事情报,山川形势,皆在其中。很显然,卢多逊就是来收集情报的。大宋帝国之所以能在统一中国之战中连战连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常注意军事情报的搜罗。
卢多逊非常狡诈,李煜明知他的意图,可是面对上国大使,不给也不行。李后主让人绘了一幅复本,交给卢多逊,至于图上有没有做手脚,史书上没写。此时李后主已经可以确认一件事,大宋对南唐动武,那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卢多逊回国后,立即向宋太祖报告说:“江东衰弱,可以削平。”
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虽然宋太祖想吞并南唐,可是人家已经低声下气、纳贡称臣了,要如何出兵呢?其实找一个借口并不难。第二年(974),宋太祖两度派人出使南唐,召后主李煜入朝。其实他早就料定李煜肯定不敢来的,事实也是如此,而这正好给了他出兵的理由。
在伐蜀之战中表现卓越的曹彬被任命为伐南唐军总指挥,临行走,宋太祖特别交代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当年王全斌在蜀地杀降的暴行,令宋军形象大为受损,宋太祖希望仁厚的曹彬能挽回宋师的声誉。
曹彬是宋初一位优秀的将领,他从蕲阳发兵,攻入南唐,首战击破峡口寨,杀敌八百余人。南唐池州守将望风而逃,宋军兵不血刃,占领池州。战争爆发后,擅于写诗的后主李煜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水师上,然而在紧接的铜陵之战中,南唐水师大败,战舰被曹彬缴获二百余艘,士兵被俘八百余人。
宋军乘胜而下,连下芜湖、当涂,屯兵于采石矶。采石矶是金陵的西南门户,后主李煜当然知道其战略价值,遂派两万兵马阻敌。然而南唐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不能让人恭维,曹彬在采石矶大败南唐军,俘虏南唐马步军副都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
对于南唐来说,长江天险是其固守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