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蜀之战的大幕已经拉开。
宋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凤州(陕西凤县)出发,由王全斌统率,以陆路行进;另一路则从归州(湖北秭归)出发,由刘光义统率,以水路行进。宋朝军队战前准备充分,对敌人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进攻目标十分明确。
先来看看北线战事。
王全斌挥师攻后蜀,夺取兴州,歼敌七千,并缴获军粮四十万斛,旗开得胜。紧接着又攻破鱼关、白水阁等二十几寨。连吃败仗后,后蜀大将韩保正退守西县。宋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率前锋兵临城下,韩保正见宋师来势汹汹,不敢迎战,只是固守。正所谓两军相逢勇者胜,蜀师心有怯意,岂能顽抗?史延德果断发起进攻,大败蜀军,生擒韩保正,并夺得军粮三十多万斛。
面对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后蜀军队不得不改变战略,烧毁栈道,以阻止宋军深入。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也是后蜀自恃的资本,但是历史证明,地形上的优势,也难以抵挡外来的进攻。在历史上,秦取巴蜀、东汉初期西南公孙述政权的败亡、晋灭蜀等经验都表明,蜀道虽难,人类可凭意志超越之。
栈道毁后,宋军确定被迟滞了。但入蜀之路并非只有一条,还有一条通道称为罗川路,只是这条路极为险要难行,这么多部队要穿越,难度更大。王全斌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走罗川路,另一路留下来修栈道。到了宋朝的时候,工程技术已非秦汉时可比,加上宋军齐心协力,这条栈道很快便建成,两路大军在深渡顺利会师。
后蜀军队显然过于掉以轻心,他们不相信宋军能这么快克服障碍,故而疏于防备,居然连江上的桥也没有拆毁。宋军在夜晚发起突然攻击,夺取桥梁,大部队连夜过河,蜀军大骇,退守大漫天寨。无论是崇山峻岭或大河,都无法阻止宋军的步伐。王全斌兵分三路,夹击大漫天寨,大破蜀军,生擒蜀军义州刺史王审超。
在前线坐镇指挥的后蜀西南行营都统王昭远屁股再也坐不住了,他仍然那么潇洒,手执铁如意,亲自指挥对宋作战。可惜的是,他毕竟只是个会吹牛的家伙,一亮相水平就看出来了,三战皆败。王全斌的大军所向披靡,直挺进利州(四川广元)。垂头丧气的王昭远一路撤退,沿途拆毁江面浮桥,退保剑门。王全斌夺取利州,缴获军粮八十万斛。
再看看东路军的情况。
东路军在刘光义、曹彬的指挥下,从归州出师,以水路进击,水师溯长江而上,连破蜀军设在两岸的松木、巫山等要塞,歼敌五千余人,生擒蜀军战棹都指挥使(水军司令)袁德宏,掳获敌舰二百余艘。
对后蜀皇帝孟昶来说,他对东部防线很有信心,因为蜀军在夔州设有坚强的防御阵地。为了预防宋师通过长江溯流攻击,后蜀很早就开始营造夔州防线,在江面上拉起几条巨大的铁索,把巨大的浮木串起来,横跨两岸。试想想,宋朝水师的战船行进至此,如何突得过去呢?不仅如此,蜀军在两岸还配置大量的大型投石机,一旦宋水师迟滞于此地,巨大的石头将从两岸飞出,把江面上的战船砸得稀巴烂。
可惜的是,夔州防御的情况,早就被宋朝间谍打探得清清楚楚。早在出兵之前,宋太祖赵匡胤就密嘱刘光义,当水师行进到夔州时,切莫在江面上争战,应当先暗地里派出步兵、骑兵,从陆地发起攻击,在陆上而不是在水上破坏其防御线。赵匡胤不愧是名将出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光义谨记皇帝的嘱咐,在舟师行进到了离蜀军防线三十里时,停止前进,秘密登陆,派出步兵及骑兵突袭蜀军阵地,摧毁投石机,并破坏了铁索浮木。这次突袭十分成功,蜀军精心构筑的防线瞬间被突破了。此时刘光义、曹彬指挥舟师进攻夔州。蜀军大败,放弃州城,退守白帝城。宋师乘胜追击,前锋抵达白帝城西。
后蜀宁江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宋师涉险而来,利在速战速决,我们应该坚壁清野,持久抗战。”可是监军武守谦反对道:“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必须坚决反击。”武守谦不顾高彦俦的反对,自己私自带了一千多人马,出城与宋军交锋。刘光义抓住机会,纵兵迎击,武守谦大败,退回城内,宋师乘机登城,并很快杀入城内。此时高彦俦也回天乏力,他在与宋军的巷战中身受重伤,奔回自己的府第,纵火自焚而死。
这样,宋军在北线与东线均取得重大胜利,蜀国的局势已是岌岌可危了。
又是新的一年。
这一年是宋乾德三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公元965年。新春的到来,并没有让后蜀皇帝孟昶感到喜悦,相反,他的脸色阴沉沉的,比天上的乌云还沉。他曾经相信王昭远有诸葛亮那样的盖世才华,能力挽狂澜,但没想竟然损兵折将,有负皇恩。想来想去,还是自家人可靠,于是孟昶把太子元喆派往剑门,又招兵买马,补充前线兵力的损失。
此时宋军北线统帅王全斌在经过休整后,从利州直奔剑门。剑门乃是天险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易守而难攻,何况蜀军在此布下上万名重兵。要如何攻克剑门呢?这是摆在王全斌面前的一道难题。此时,投降的蜀国士兵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情报:有一条秘密小道可以通往剑门以南。
这个情报太有价值了。王全斌马上派部将史延德率领一支军队,从小道直抄剑门后方。当宋军出其不料地绕道出现在剑门以南时,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王昭远大吃一惊。此时太子元喆虽然被任命为元帅,但他尚未到达剑门,因而负责指挥的仍是王昭远。王昭远被迫分兵,自己率部退守汉原坡,把剑门的防务扔给了手下的将军。
剑门虽是天险,但此刻兵力不足,王全斌严令宋军猛攻,终于攻破剑门。紧接着,王全斌与史延德合力进攻汉原坡,王昭远弃甲而逃。宋师经过一番扫荡,完全占据剑州。那位目空一切的蜀国大将王昭远逃跑之后,藏身于民宅,但最终仍然被宋军所俘,成为阶下之囚。剑门之役,后蜀共损失了一万多人马,更要命的是,国都的大门已然洞开。
被任命为元帅的后蜀太子元喆也就是个声色犬马之人,剑门失守,他也负有很大责任。他从蜀都出发后,一路上不忘美女美酒,日夜嬉戏,全然不理会军务。在他看来,能享受赶紧享受,好日子说不定马上结束呢。当他行至绵州时,便传来剑门失守的消息,马上掉转马头,逃回成都。一路逃,还一路放火,把老百姓的房舍、粮仓统统烧毁,想用这种三光政策来阻滞宋军推进。
政府军对自己的老百姓搞三光政策,岂能不激起民愤呢?太子狼狈逃回成都后,向皇帝孟昶报告,孟昶半晌说不出话来,只是嗫嗫地道:“计将安出?”
此时有一名老将站出来道:“宋军远道而来,肯定无法长久作战,请陛下迅速集合各地部队,坚守都城,等到宋师疲弊,自然会退兵。”六神无主的孟昶叹气说:“父亲与我据蜀四十年,老百姓丰衣足食,养了一大批士人,如今遭遇敌人,却没有人挺身而出,为我讨伐东来之敌。就算我闭关面壁,又有几人愿意为我效死呢?”
皇帝都心灰意冷了,何谈别人?
大宋北路军攻克剑门后,所向无敌。与此同时,东路军也捷报频传。夺取夔州后,刘光义、曹彬继续溯江挺进。所过之处,蜀军全无斗志,万州、施州、开州、忠州、遂州等刺史纷纷打开城门,举白旗投降。当时宋朝军队还袭承五代风气,每过一地,动不动就会发生屠戮事件。但是这种屠杀事件在东路军中却没有发生,这归功于曹彬,他不惜得罪诸将,力禁官兵屠杀无辜。
后蜀司空李昊早就预言,大宋将一统中国,如今敌人兵临城下,硬拼肯定死路一条。一年前,他就劝孟昶向大宋进贡称藩,只是受到王昭远的阻挠未果。如今王昭远已成宋军的俘虏,朝中主战派也没有人敢挺身而出了。李昊便又劝孟昶,把国库封存起来,向大宋投降。如今两路宋军节节逼近,孟昶也别无选择了,遂写了降表,差人递交给了宋军统帅王全斌。
从宋军发兵到后蜀投降,总计只用了六十六天,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伐蜀之役可谓是势如破竹。至此,后蜀灭亡,全国共计四十六个州、二百四十座县城以及五十三万户人口,全部归于大宋。赵匡胤一统全国之路,又迈出重要一步。
然而,在孟昶投降后不久,蜀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
叛乱发生的原因,与宋军高级将领的恶行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伐蜀总司令,王全斌仅仅用了两个月便平定蜀国,可谓是一时之良将。然而,入成都后,王全斌及其他一些将领,“日夜宴饮,不恤军务,纵部下掳掠子女货财,蜀人苦之”。正直的东路军副将曹彬屡屡建议班师回朝,但王全斌置之不理。
对于后蜀留下的庞大军队如何处置呢?宋太祖下诏,令蜀兵开赴京师,一方面是增加禁军的力量;另一方面也预防发生蜀兵叛乱。这批蜀兵要从成都开到开封,当然得发给军饷兵粮,宋太祖为了笼络蜀人,下令多发钱粮。可是这一诏令的执行结果令人失望,王全斌等将领擅自克扣军饷,还纵容自己的部队阻挠、骚扰蜀兵。这些做法令蜀兵大为不满,当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便爆发了。蜀兵行至绵州时,军队哗变,士兵们推举蜀国旧将全师雄为统帅,占据县城,扯起复国的旗帜,号为“兴国军”。
由于王全斌所部军队军纪极坏,蜀地军民怨恨已久,兴国军兴起后,人数迅速增长到了十万人之多。闹出这么大的事,王全斌心里也很不安,遂派马军都监朱光绪前往招抚叛军。岂料朱光绪非但不是以招抚为手段,反而将叛军首领全师雄的全家灭族,还把他的女儿强行纳为小妾。悲剧传来,全师雄咬牙切齿,悲愤万分,发誓血战到底,绝不投降宋朝。
全师雄率军攻克彭州,作为根据地,自称“兴蜀大王”。与此同时,成都附近十座县城同时起兵,积极响应兴国军。招抚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以武力平定叛乱。王全斌立即遣部将崔彦进、高彦晖率兵镇压,分道讨伐。在攻蜀一战中战无不胜的宋军居然出师不利,不仅吃了败仗,连高彦晖也被叛军击毙。此役大胜后,全师雄的声势愈发壮大,他出兵占领剑阁,切断成都与外界的联系,并沿江设立兵营,做好进攻成都的准备。在蜀地的四十六个州中,有十七个州追随全师雄叛乱,蜀地的形势愈发严峻。
此时的王全斌对战局的恶化忧心忡忡。后蜀毕竟立国三十余年,尽管蜀帝孟昶投降了,但军民的国家观念尚存,特别是一部分宋军官兵的暴行很快激起民愤,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兴蜀大王”全师雄。由于参与叛乱的蜀军官兵太多,为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王全斌下令把成都一带的蜀兵迁到夹城内,解除武装。
当时宋军诸将(北路军)力主杀掉蜀国士兵,以绝后患。这个建议实在太恶毒了,以至于副帅康延泽提出一个折中意见:释放老弱残兵七千人,其余降兵则派一部分军队押送,沿水路押回大宋,若是遇到敌人进攻,再杀不迟。可是连这一提议,也遭到诸将的一致反对,本来要对付叛军就兵力吃紧,哪能再分出一部分兵力押送战俘呢?最后王全斌一咬牙,把蜀国降兵全部处死,共杀了两万七千人,犯下滔天战争罪行。
东路军的军纪略好于北路军,这主要是曹彬的功劳。刘光义、曹彬率领水师与叛军交战,屡败对手,全师雄的士气稍稍受挫。然而当后蜀降兵遭到集体屠杀的消息传出后,蜀国旧将吕翰在嘉州发动起义,与全师雄的部将刘泽会师后,攻破州城,杀死刺史、通判,部众达到五万人之多。曹彬赶紧回师,进攻嘉州。蜀叛军人数虽众,奈何战斗力不强,在宋军的猛攻下,嘉州失守,吕翰退走雅州。曹彬紧咬不放,一路跟踪追击,大破叛军,斩首数万人。
另一位表现卓越的宋军将领是康延泽,他被皇帝任命为普州刺史,募集一支四千人的部队,经过一番苦战后,击破叛军刘泽部三万余人。刘泽率部向康延泽投降,这对全师雄是一大打击。
全师雄的起义持续了一年多。乾德四年(966),宋太祖委任丁德裕为西川都检巡使,领兵数千奔赴蜀地。王全斌也加大了对全师雄的清剿力度,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到了该年十二月,全师雄病死,叛军遂群龙无首。丁德裕、王全斌等分兵招抚叛军,这场大规模的叛乱方才得以平定。
但是后蜀臣民仍然为坚持自己的权利而不屈不挠地斗争,他们改变斗争方式。第二年(967),蜀人到皇城开封告御状,控告王全斌等将领在蜀地豪取强夺的种种罪行。宋太祖下令把征蜀将领全部召回,深究王全斌等人贪污、逼反全师雄、杀蜀降兵二万余人之罪行。有关部门调查后,奏请皇帝,要求将王全斌等三名主要将领依法处死。宋太祖考虑到三人在讨平后蜀时的功绩,赦免其死刑,降级留用。惩罚虽然轻了点,但好歹给蜀人一个交代,也算安抚民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