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峰自东向西俯首而卧,好似下山觅食的猛虎。龙尾峰自西向东摆尾潜行,宛若归海小憩的蛟龙。在虎丘峰与龙尾峰的交汇处空悬着一座方圆数百里的石崖。
石崖上花草紧簇,林木森然,透过茂密的枝叶,能隐约看到数段青灰色石砌高墙。
高墙之内,数十间楼舍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形势各异,这便是凌蒙道法的启蒙之地——精英堂。
“臭小子,快跟上!你傻愣什么呢。”夏哲堂冲愣在驿台上的方延招呼了一声。
方延哦了声,随即将手帕叠好揣入怀中,紧跑几步跟上队伍,顺山路向崖头走去。
山路说不上陡峭,只是略显曲折,对六七岁的娃娃而言,不算太难走。
夏哲堂双手掐腰走在最前面,偶尔看见大点的山石还会踢上一脚,怕再绊了娃娃们的脚。白莽虎腆着大肥肚子断后,并不停催促着众娃娃的步子。
路转峰尽,已是崖头。
抬眼间,一座巨大的庄院赫然于众人面前。
墨色大门敞开着,门楣处高悬一副红底金字的巨型匾额,上面精英堂三个大字,笔走龙蛇,遒劲有力。门两侧塔楼高举,尽显庄重与威严,塔楼下各自站了六名手持利刃的守卫,个个横眉立目神气十足。
白夏二人近前去出示了腰牌,之后再没迟疑,带着方延等六个娃娃鱼贯而入。
进到院子里,方延狂舒一口大气,整个人顿时放松下来。
放眼望去,古树参天似柄柄华盖,晴日里遮阴、落雨时暂驻;花草匝地如片片绣毡,暖风中流香、斑斓处弄翠,又有鸣禽蜂蝶嬉闹于水榭亭台、小桥流水间,四处尽是生机盎然之象。
青条石铺就的甬路自大门口便分开数条,穿过那些“华盖”与“绣毡”,通向各处的楼台馆舍。
中间的主甬路笔直宽阔,两侧摆放有数十座丈余高的铜鼎,鼎身绿锈斑斑,鼎口飞烟袅袅,给人以沧桑神秘之感。甬路正前方很远处是一座高近三十丈的楼宇,画栋雕梁,飞阁流丹,层层叠叠,直入云端,大有睥睨天下之势。
与千市大街的熙攘喧嚣不同,尽管也是穿梭于各色衣衫间,可方延心内却无比恬静清幽,浑身说不出的松快自在,就连走路也是轻的、飘的、不由自主的。
院中那些人,有的驻足古树下谈经论道;有的亭台内围坐互赏剑器;有的在阵阵喝彩声中切磋拳脚;有的垂头丧气独坐某处角落摇头叹息……
在方延看来,那一个个、一双双、一群群的人,皆是眉眼通透,气宇非凡。他走着、看着、想着,几乎忘了自己的存在。
最终,在一通穿林绕石过桥下坡后,白夏二人将他跟那几个娃娃带到一座院落里停身下来。
院内都是些六七岁左右的孩子,并按要求站成了两排,男孩女孩是分开的。
队伍前面,四张硬木方桌并排放置,桌上是些笔墨纸砚,还有两个奇异物件——一座金光闪闪的毛笔架子,一只五颜六色的草编小人。
桌子后面依次坐着四个负责登记的差人,皆是眸光冷峻,面色厉然
方延正看着,便听其中一个差人将牛眼一瞪,高声道:“下一个,姓名年龄跟住址。“
“我叫慕容皓,今年八岁,我家住在外城东街……”
“叮叮叮!”
一串铃响过后,牛眼差人看了看面前的毛笔架子,紧接着提笔伏案记录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慕容皓,八岁,金……水……木三铃同响,下一个!”说着,随即将记录好的纸笺顺到旁边的黑脸差人面前。
“呜呜……呜呜……”又是一串异样的声音发出,好似婴儿啼泣。
“九窍开四。”另一个差人捋鼠须看看面前的草编小人,边说边提笔记录。
方延探出身形伸长脖子,将目光落在那座毛笔架上。
那毛笔架精雕细琢非同一般,横梁中间用极细的丝线吊着五颗圆形铜铃。铜铃都一样,只是各自含了五颗不同颜色的珠子。
每当有孩子走过,那些铜铃便会发出响动,偶尔独响,有时两三个混响,或四个同响。
他看了好久,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索性又将目光落在旁边的草编小人上。
那草编小人做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虽然只有成人巴掌大小,但每当有孩子靠近,便会五官生情,时悲时喜,或哭或笑,俨然新生的婴孩儿嗷嗷待哺。
方延越瞅越觉得好玩,正要走近看个究竟,忽听牛眼差人惊呼:“一铃响!今天第二个。”
“九窍开六!”鼠须差人也是一声惊呼。
方延拽了下身旁白莽虎的衣襟,问道:“白叔,那毛笔架跟那小草人是干什么用的?”
“毛笔架……啊,哈哈,那叫五行玄珠帘,是捏拿根骨用的,而那小草人叫九窍灵虫傀儡,是探察灵性用的……”
一阵捧腹大笑之后,白莽虎跟方延讲出了其中玄妙。
在凌蒙大陆内,万物皆藏于五行,人自然也不例外。
正如《凌蒙道经》中所云:“若要问道修仙,须过两座大山。一座五行根骨山,一座九窍灵性山。人之所存于吸呼者,如万物之所生于五行也。一吸一呼间,相生相依,相克相破,吸吸抑或呼呼,相合者也。“
个中道理看似深奥玄妙,其实仔细想来也不难理解。
所谓五行相生相依,即水润则万木生,木灼则见火舞,火烬则飞齑土,土积则育真金,金熔则化浆水。反过来则恰恰是,金依土而生,土依火而生,水依金而生,木依水而生,火依木而生。
所谓五行相克相破,即金利可断林木,木坚可存疆土,土固可断江流,水兴可灭炽焰,火烈可熔众金。而反过来则是,木破金势使金不利,火破水势使水不兴,水破土势使土不固,土破木势使木不坚,金破火势使火不烈。
所谓五行相合,即是众金熔合则愈利,众水层叠则愈兴,众土堆垒则愈固,众木纠连则愈坚,众火同燃则愈炽。
而修道者也依据五行之理将根骨分成很多种,统称为五行骨体,具体分类如下:
第一种,是金、木、水、火、土等单一五行的一元体。
这种骨体最适合武修,也最受武道宗门的青睐。其修炼功法的速度是众骨体中最快的,修成后的功法威力也是最大的,往往能战胜修为高出自己很多的修道者。“一掌定乾坤,一拳震八荒”便是一元体修道者的专利,别人抢也抢不走。
不过,这种骨体受灵性的制约也最大,倘若灵资极差的话,需要耗费掉大量真气来控制心神,以求收放自如,因此绝不适合长久鏖战,而一旦陷入僵持局面,其真气极易消耗殆尽而功败垂成。
第二种,是两两相合的两仪体,如金生水的两仪相生体,木克土的两仪相克破体等。
这种骨体也非常适合武修。其修炼速度较一元体稍慢,功法威力也不及一元体,但其受灵性的影响较一元体小,靠着其强大的真元转化能力,倘若能统观大势,做到精准出击,也有一招制敌的能力,同样可以战胜比自己修为高的修道者。
第三种,是三三交互的三才体,如金水木的三才体,既能抵御木叶宗气的攻击,也可与离火宗气对拼。
这种骨体既适合武修也适合文修。不过,其修炼速度就非常缓慢了,功法威力也没前两者大,但其受灵性的制约却小很多,能极好的控制心神。靠着其绵延不断的真元蓄积,往往能厚积薄发,拨乱反正,变劣势为优势,化优势为胜势。
只是这种体质很难战胜比自己修为高的人,所以三才体的修道者,大多都奉行一条铁律:打不过就耗,耗不起就跑!
第四种,是四四更替的四象体。这种骨体最适合文修,修炼速度好似乌龟爬山,功法威力也如清风拂柳,在修道者的对决中往往处于下风。
但其控制心神能力却是异常强大,往往是身未动意先行。未见招便已知招,你出招他便拆招,你若不能一击毙之,他便能跟你周旋到底。
等你油尽灯枯之时,他却未损丝毫。如果你是聪明人,这个时候就不要恋战了,因为再打下去无异于自掘坟墓。
由此可见,所谓避实就虚以弱胜强者,非四象体莫属。
最后,还有一种便是五行皆具的骨体。按理说这种骨体应该是最合适文修的,但仔细想来却已不通,修道者口中的一段俗语便是其真实写照。
——五行之海漫无边,黑风浊浪逆行船,百年未曾见彼岸,暮然回头!怎么还他妈在此岸……
有时候,有即是无,无便是有。皆具五行,也就是什么都不行。
任何一门功法修到这种骨体身上都只是聊胜于无,连四象体的“乌龟爬山”都很难相比,而凡人一世不过百年,修了等于没修,也就难怪会有彼岸与此岸之喻了。
其实,这种骨体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凡人体质,很多宗门将其称为废柴体。
不过道经中有讲,问道要过两座山,还有灵性这座大山在呢。凡人到底能不能修道,终归还得要看其灵性优劣而定。
说到灵性,《凌蒙道经》中有句话说:“开灵宫,通玄关,顺五行,灵骨坚。任脉动,督脉翻,引真气,逆修仙。”
话中的灵宫玄关即是指灵性,灵宫有三,分别是天照宫、玄黄宫、地藏宫,其位置依次在颅内、胸腔、小腹。
其中,天照宫乃真气之宫,玄黄宫乃宗气之宫,地藏宫乃精气之宫。
玄关有六,分别是指身前任脉上的灵门、虚谷、玄潭三关,身后督脉上的归丘、显意、神尾三关。
“关于灵性,修道界有种说法,就是一窍不通者,乃寻常百姓;九窍开一二者,乃莽夫酸儒;九窍开三四者,乃修道中人;九窍开五六者,乃道中侠士;九窍开七八者,乃道中圣贤,得道飞仙终有大成啊。只不过,这最后一种在凌蒙实在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都出不来一个。”
白莽虎说完这些,目色已有些茫然,却听方延追问道:“那要是九窍全开呢?”
“什么!九窍全开?你做梦呢。”白莽虎撇了撇嘴,手抚着方延扬起的大脑袋,猛地向下一摁,“我说你哪来那么多问题,快跟上队伍,马上就到你。“
方延应声向前紧抢几了步,心想这修道尚武还有如此多的条条框框,难怪进院时看到有些人的表情那么夸张。
“下一个!名字,年龄,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