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堆积在地球两极的厚厚的冰层,突然移动到比较温暖的地带,开始迅速溶化,于是,大洪水铺天盖地而来,大灭绝也就开始了。
哈普古德教授的模拟模型显示:南极大陆在最近一次“地壳移动”中,整个地移动了30°,大约在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12500年之间进入了南极圈。这一大变动对整个地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余波荡漾,直到公元前9500年仍未能平息。
与南极相呼应的是,北极圈里的岛屿,也曾经是相当温暖的,巴劳芬岛的泥炭中,发现有赤杨和白桦的化石,这证明,仅仅是3万年以前,当地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得多。
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的冻土层里,发现有大量的温带哺乳动物尸体,它们都是在瞬息之间被冷冻的,冷冻的时间大略是公元前11000~前10000年之间。如果不是地壳快速位移,温带动物怎么可能在一个短短的时间内集体冰冻呢?
史诗的记忆
更为有趣的是,世界上有许多非极地民族,却保留着对极地的记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描述一块属于神明的土地梅鲁峰时说:
太阳和月亮每天从左走到右,星星们也一样……日与夜相加,便成为当地居民的一年。
请注意,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是极地独有的风光。古老的印度居民是怎样知道的?
伊朗拜火教经典也记载:“亚利安纳东土”突然被冰封闭,“太阳、月亮和星星,一年只升起和落下一次,一年好像一天”。
印度古经文中有许多关于“曙光”的诗歌,有一首说,曙光一直停留在地平线上,发出光芒;还有一首说,太阳从曙光初现到升起,得花几天时间。
可见,他们的祖先的居住地,曾经靠近极地,他们曾经熟知极地附近的太阳、月亮运行情况,目睹过极光。由于地壳移置,他们被移到了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地壳真的会移动吗?如果真会移动,南极洲的冰盖之下,也许会找到一个比较先进的被毁灭了的远古文明。
远古:核爆炸之谜
所多玛的毁灭
《圣经·创世记》记载:由于所多玛城的居民罪恶深重,上帝下决心要毁灭所多玛城。他派来两位天使,把义人罗得、罗得的妻和他的两个女儿领出城外,叮嘱他们说:
逃命吧,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里逃跑,免得你被剿灭。
毁灭的时间终于到了,《圣经》接着写道: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那地上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
当代的许多研究者认为:以当年记述者的知识视野而言,他只可能将爆炸物形容为“硫磺与火”,将爆炸现场形容为“烧窑”。但就它的毁灭能力和天使对罗得的防护性叮嘱而言,这实在是一场典型的核爆炸。罗得的妻子因为跑在最后,又转身直面强烈的辐射,被灼热的空气窒息而死,然后全身表面碳化,形成了一层像盐一样的白色灰烬。
类似的描述还出现在印度史诗《玛哈巴拉德》里。史诗中的英雄亚斯瓦达曼向敌人发射出了“连神都难以抵抗的亚格尼亚武器”。这部史诗说:
箭雨从高空中落下来。整捆的箭像耀眼的流星一样,化成光包围了敌人。突然,黑夜笼罩住巴达瓦的大军,因此,敌人重新丧失了方向感。凛冽的风开始吹起,战争的恐怖,令小鸟也惊吓不已。天空布满乌云,火团如血般地注落下来,搅乱了原有的自然秩序。太阳异动,天空烧成焦黑,散发出异常的热气,大象群被这些武器焚烧,慌乱地在火焰中四处逃匿。水在瞬间蒸发,水中生物也被烧焦了。从所有角落燃烧而来的箭雨,与凛冽的风一同落下,敌军中的战士,就像遭到了比雷击还猛烈的武器的袭击,烈火焚烧的树木一一倒地。还未被完全烧焦的象群,发疯般地四处奔逃,寻找水源。这就是对5000年前一场战争的描述:巨大的光团,突发的黑暗,狂风,火团,热气,太阳异动,天空焦黑,水分蒸发,动物逃窜,树木倒地……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另一部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生动地描述了另一次热核战争的场景:
空中响起轰鸣,接着是一道闪电。南边的天空中,一股火柱冲天而起,比太阳还耀眼的火光把天空割成两半……房屋、街道以及一切生物,都在这突如其来的天火中烧毁了……这是一枚弹丸,却拥有整个宇宙的威力,一股赤热的烟雾与火焰,明亮如一千颗太阳,缓缓升起,光彩夺目……可怕的灼热使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类等统统烫死;死亡者烧得如焚焦的树干……毛发和指甲脱落了。盘旋的鸟儿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染中毒……难怪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认为,这部印度古代叙事诗中记载的,分明是远古人类遭受核袭击的情形。
在另一部记载英雄拉马王一生的叙事诗《拉马亚那》里,也有类似的凄绝惨烈的描写:
天地间所有的元素本身就散发出火焰,那绽放出的令人畏惧的亮光刚一发射,30万大军也于同一瞬间完全消失。
如果不曾经历1945年,不曾经历过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洗礼,我们也会把它当作一段普通神话一掠而过的。然而,经历了1945年的当今人类,不得不对远古人类,用极其幼稚的词语,对这场核灾难所进行的极准确的描述,表示惊叹!
所多玛遗址
1989年,一位业余考古学家驾车从死海西边的所多玛山脚下经过,尽管他路过这里不下三四十次,但今天总觉得有些异样。那些看来很不起眼的废土堆里,似乎有隐隐约约的墙体和建筑物。好奇心促使他停下车来,稍一深究,就发现了一座毁灭了的城市遗址。
这里有许多残存的梣木建筑物,半倒的墙体有扶壁支撑,建筑物里有多个房间,其中有的房间还能够进入。此外,他还看到了古庙塔和狮身人面像。
建筑物之间有互相连通的街道,四周似乎还有传统的城墙。如果你站在高处望去,所有的建筑物都排列在一个明显的人工方块之内。
到处都是劫后的死灰,使人不得不联想到高温和大火。
“所多玛!”这位考古学家惊讶得不敢想象。
他很快就发现了人的骨骼,骨骼的一端似乎还有溢出的骨髓,不过,它们已经完全变成一堆灰烬。同这些灰化残余物在一起的是“毓”。这里的硫呈圆球状,与通常发现的处于结晶状态的硫大不相同。它们肯定被燃烧过,因为这些球体周围都有明显的燃烧环。
但是,它又与其他被毁于火山的城市截然不同,例如庞贝,在一层厚厚的火山灰的覆盖下,一座完好的城市被保存了下来;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城市都变成了灰烬。正如《圣经·彼得后书》第二章所说的,上帝“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两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虔敬的人的鉴戒”。
尽管我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们不得不相信所多玛遗址的存在。除了“上帝”的“天火”之外,它还可能在一场什么样的劫难中毁灭呢?
于是,人们再一次地想到了:核爆炸!远古时代的核战场实际上,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可能是远古核爆炸的遗迹。
在巴西荒芜的丛林里,人们发现了一座巨大的“玻璃山”,它完全黑色,通体光亮,像打了蜡的黑色象牙一样。很明显,这是“托立尼提物质”。当代第一颗原子弹“托立尼提”号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时,沙漠中的沙就因为几千度的高温而熔化,凝固成了这种玻璃状物质。
美国的物理学家和核弹头专家荷西·艾拉干博士断言:巴西的玻璃山就是一万年以前的一次核爆炸所造成的。
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一座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建造的古代都市,街道纵横交错,规划整齐,建筑物全部用土砖砌成,和现代的砖砌墙体一模一样。城里有稠密的住宅区,宽阔的会议室,设施齐全的公共浴池,以及巨大的粮仓。完好的下水道系统通向千家万户……可是有一天,它的居民突然神秘地猝死,未死者也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这座气势恢宏的“死者之丘”。
科学家们在废墟中发现了许多爆炸的痕迹,在一个爆炸中心1平方公里的半径内,所有的建筑物都碎为齑粉。遗址中的残片瓦砾表明,它们禁受过1400~1500℃的高温,而这种高温,是当时的冶炼条件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不仅如此,这座古城的残垣断壁,看起来很像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和长崎,地面上残留着遭受冲击波和核辐射的痕迹,仆地而卧的死者遗骸中都含有足以与广岛、长崎核袭击死难者相比的辐射线含量。因此,有人认为,这座古城是毁于一场原子弹袭击。
在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地表同月球的地表极其相似,断层裸土,满目荒凉。更使人惊诧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的居民开始凿空石层,建成了一座座可供上万人居住的地下城堡。城堡梯阶而下,有的深达13层。整个地区,像这样的地下城镇不下36座,每座城市都有“通气井”,城镇之间的地道四通八达。估计在危机期间,可同时容纳30万人逃遁到地下。
使人大惑不解的是,他们到底在躲避什么?是躲避敌人的地面部队吗?不是。因为占领者一旦堵塞了通气孔道,就可以使整个地下城市窒息。是害怕敌人的空袭吗?也不完全是。躲避一般的空袭,一层、两层深的掩体,也就够了,用不着潜伏到13层之深的地下。
按照现代常识来想象,他们是在躲避一场核战争。而当我们目睹了卡巴德奇亚经高温破坏的奇石群的荒凉景象之后,我们不得不相信:这正是核战争的战场。
在印度靠近马拉巴海岩附近的坎赫里,有大约87处岩穴,在德克汉高地边的琼纳尔,也有大约150个洞穴,这些耆那教徒于公元前500年建造巨大工程,历来备受关注。有关它建成的传说是这样的:天神的儿子们,在与西部前印度的最古老民族为鲁斯打仗的时候失败了,于是他们非常聪明地撤回到预先准备好的洞穴里。
他们是谁?为什么称他们为“天神的儿子”?再想一想,他们的威胁来自哪里?地面战斗的威胁不足以让他们无处藏身,所以有人说,对他们的威胁显然是来自天上二。
奥克洛是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矿区的名字。根据官方协议,法国政府每年从这个矿区进口实现该国核计划所需要的铀。
1972年7月25日,法国原子能协会前主席弗朗西·比兰博士向法国科学院报告:法国的一家气体扩散工厂惊奇地发现,从加蓬奥克洛铀矿进口的铀,早已被一个核反应堆使用过。一般铀矿中的铀(铀235)含量都在0.7%以上,而这批铀矿中的铀含量还不到0.3%。
开始,这些发现很让人迷惑,因为使用天然的铀是不可能使核反应堆越过临界点而发生核反应的,除非在特殊条件下,加入了石墨和重水。但在奥克洛及其周边地区,这种条件从来都是不可能具备的。
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法国的科学家们立即奔赴加蓬,对这个矿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考察和研究成果于1975年在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的一个会议上公开发表。
考察结果表明,这些铀矿石确曾被利用过。法国科学家在整个矿区的不同地方都发现了核裂变的产物和TRU 废物。西非奥克洛矿山中的铀矿石,确实留有“发生颇具规模的核子分裂连锁反应”的痕迹。
不仅如此,令科学家更为震惊的是,他们在奥克洛矿区竟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一个古老的链式“核反应堆”。
这个“核反应堆”相当完整,由六个区域组成,大约使用了500吨铀矿石,但输出功率很低,估计为100千瓦。据地质学家考证:奥克洛铀矿的成矿年代大约是20亿年前,成矿后不久,“核反应堆”就开始运转,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这座“核反应堆”的构成非常合理。比如说,目前的探查结果表明,这个“核反应堆”占地有几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仅仅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米之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料,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在矿区周围。
面对这一切,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核反应堆”的存在,将它写进了教科书,并进而研究它在核废料处理方面的价值。
但是,有些专家认为,这只是天然核裂变的结果。对此,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格兰·T·西伯格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说,只有在极其精确的条件下,裂变中的铀235才能“烧掉”。发生这种裂变反应,必须要有极纯净的水,而这种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难道它真是智慧生物的遗迹吗?但是,20亿年前,地球的生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哪有“智慧”可言呢?
这真是一段远古时代的核神话!
人们都知道,直到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利用中子轰击铀,才产生了最早的核裂变。1942年,美国科学家费米在芝加哥大学足球场的一端,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
那么,是谁,在20亿年前的洪荒时代,就设计出了如此杰出的高科技产物,并能将它用于实践呢?
土耳其:地下城市之谜
格尔里默谷地
格尔里默谷地位于土耳其东南部,这里地形地貌十分奇特,峻岩林立,人烟稀少,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十分相似,放眼望去,一片荒凉。
最初,这里是火山活动地带,火山熔岩的沉积、冷却和硬化,形成了广阔而深厚的凝灰岩体,而万古以来的风雨剥蚀,又把岩层表面变成了笋芽簇聚的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