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9世纪之前,就有居民开始凿空独立的岩柱,把它们改装成栖身之所。由于岩质松软,开凿容易,再加上它冬暖夏凉,远离尘寰,很快就成了基督教修士们的首选之地。
他们在这片凝灰岩体上凿出了富丽堂皇的教堂,供奉起色彩绚丽的圣像。而他们清静的居室,则一直修到了无路可通的岩尖顶上。
这种营造活动一直延伸到12世纪之后,在卡帕多基亚地区留下了蔚为壮观的宗教景观。
不过,在卡帕多基亚真正引起世人轰动的,并不是这些高高在上而又招人现眼的宗教洞穴,而是那些神秘而又隐蔽的、深入在岩层之下的地下洞穴—一座座完整的地下城镇!宏伟的地下城市地下城市的发现纯属偶然。
代林库尤村房子下面的地下室,常常被用作冷藏室。有一天,德米尔先生发现自己的冷藏室里居然还有另一个洞口。他沿着洞口挖下去,于是,层出不穷的地下房间,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逐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把德米尔的发现称之为“地下城市”,一点也不过分。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占地面积达4平方公里。它是一个层递而下的立体建筑,每一层都有石梯相通。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层层叠叠,迤逦而下,仅上面五层的空间,就可以容纳10000人之多。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同时逃到地下,像耗子一样地躲藏起来。
现在看来,地下城市的居民在生活上也没有什么不便,居室、礼堂、酿酒坊、牲畜圈、仓库等等设施,应有尽有。为了不荒废小孩子的学业,地下城里还备有学校,教室里的讲台和课桌都利用原有岩体凿成,十分坚固。地下城市的最下层还建有蓄水池,从而保证了地下居民有足够的水源。
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镇不少于36座。它们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像代林库尤,可容纳万人以上;小的仅可容纳几十人。城镇之间大都有隧道相通,连接卡伊马克彻村和代林库尤村的隧道,长度足足有10公里。
地下城市的地下通道和通风设施,设计得精确完美。地下通风道连接着地下的各种设施,密如蛛网。仅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气井和15000条小型地道。
由于有的地下建筑深达13层,因此,最深的通风井竟深达150米。大约是为了防范敌人的入侵吧,地下通道的入口处还设有圆盘形的石门,石门直径约1.5米,质地坚硬,并非就地取材的凝灰岩。在紧要情况下,足以封闭地下城市的人口。
谁是建造者
问题之一是,是谁建造了这些规模巨大而又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在遥远的古代,大地是如此之宽阔,如果仅仅是为了居住的需要,有必要劳力费功,掏空岩层,向13层之深的地下发展吗?
有人认为,在基督教早期,一批不同教派的宗教信徒,为寻求避难,最终选定了这里。
最早的避难者可能出现在公元2世纪或者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但他们并不是地下城市的真正的建造者,地下城市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
土耳其曾经是古代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熔炉。在基督教徒来到之前,赫梯人、高卢人、希腊人、马其顿人和罗马人,曾经先后到达这里。但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地下城市出现的年代似乎比他们更早。
闪米特人是一支古老的神权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他们曾在这里生活过。他们的都城在哈图沙,离代林库尤一带大约300公里。闪米特人一度非常强大,曾经占领过古老的皇城巴比伦。人们在地下13层之深的最底层,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因此,有人认为,闪米特人有可能是地下城市最初的建造者。
我们知道,要开凿这段由凝灰岩构成的地层,必须要有由黑曜石(火石)制作的工具。
考古学家在卡帕多基亚西南,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用来制造石斧、石刀的黑曜石石场,而在距卡帕多基亚不远的地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9000年前的人类古城遗址。难道,修建这庞大的地下体系的,竟是新石器时代或者更早一些的远古人类?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修建这样规模的地下城市也是一项非常宏大的工程。仅仅是开凿那条连通两座地下城市的10公里长的隧道,就需要1000个劳力连续工作10年以上。
而对于整个地下城市建筑来说,这只是极其微末的一部分。此外,还需要严格的整体规划、精确的测量技术和高超的组织能力,以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木矛和草绳,能完成这一工程吗?
来自天空的敌人
问题之二是:为什么要让城市向地层深处发展?是土地不够宽阔吗?不是。是地下生活比地面生活更加舒适、更加浪漫吗?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对敌人的恐惧。
为了对抗敌人,人们选择了城堡;为了逃避敌人,人们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地下。
但是,假如敌人来自地面,这种躲避是愚蠢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耕种过的土地和空荡荡的房屋会暗示他们的存在;从各种通气井冒起的炊烟将会泄露他们的行踪。要占领一座围城,将会发生一场惨烈的战斗;而把待在鼠洞一般的地下的人们饿死,或者封堵通气口憋死,将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此,一些专家猜测,他们害怕的似乎不是来自地面上的敌人;他们之所以在地下岩层开凿避难之所,主要是害怕来自空中的敌人—他们突如其来地出现在空中,有能力施行强大的空中打击,一般不降临地面,至少是绝不会长期占领地面。
这种能飞行的敌人在古代文献中存在过,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曾经描述:所罗门大帝怎样利用一辆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所罗门本人,他儿子,以及所有恭顺他的人,都乘坐过这种飞行器。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也曾经描述过所罗门的飞行。
当时的人们对飞行现象产生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曾经饱受奴役和惊扰,当“他们来了”的报警呼喊响彻原野的时候,30万居民井井有条地撤入地下;而当空中的敌人在村庄上空兜了几圈,终于离去的时候,他们才透一口长气,又从地底下钻了出来。这和我们今天在空袭来临之际,躲入地下掩体的情形是一样的。
但是,潜入地下的深度同敌人空中打击的能力是成正比的,潜入地下13层之深,可见,敌人的空中打击能力是多么地强大了!
那么,谁是驾驶着飞行器的空中敌人呢?他们到底携带着怎样可怕的武器呢?这就只有留给后人苦苦地猜测了。
亚历山大港:灯塔之谜
在“世界七大奇迹”中,亚历山大灯塔也许是最为显赫的一座。它不像金字塔那样偏远,也不像罗得岛太阳神像那样短命。它高高地屹立在“法罗斯”岛,俯瞰欧、亚、非三洲的来往航船,光照长达1500年。
英语的灯塔读“Pharos”,法语的灯塔也读“Pharos”,意大利、西班牙语的灯塔都读“faro”……亚历山大灯塔的立足之地—“法罗斯”(Pharos),几乎成了西方所有国家“灯塔”的语源。
从渔村到都会
公元前332年,著名的马其顿国王业历山大大帝在伊苏斯大败大流士之后,挥师南下,一举结束了波斯人对埃及的统治。
为了推行亲东方政策,他穿越沙漠,拜谒了阿蒙神庙。阿蒙是埃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他的动物形象是公羊。埃及僧侣也慷慨地宣布他为“阿蒙之子”,这意味着他是神授的埃及王国的合法继承人。
这时候,他兴致勃勃,踌躇满志,站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的一片礁石上,遥望地中海蓝色的波涛,指着身后的一座无名渔村,说:
“这里应该兴建起一座城镇—一座国际大都会!”
他匆匆地走了,他童年时代的朋友和爱将托勒密(前305~前282)留守埃及,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镇—“亚历山大城”。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去世。托勒密策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圣体抢劫事件”,把他的遗体运到了亚历山大城。
托勒密在埃及自立为王,成了托勒密王朝的第一代君主。他把亚历山大城定为首都。他营造了恢宏的塞玛陵墓,为亚历山大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但是,尽管做了大量的探察,直到今天,这座墓地始终没有被发现。
与此同时,他还兴建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和亚历山大灯塔,使这里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和文化都会,直到今天。
沉没的新娘
一般认为,亚历山大灯塔是托勒密为了纪念他的朋友亚历山大而兴建的。但是,这个说法历来都受到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置疑。
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一艘为埃及王子从欧洲迎娶新娘的皇家喜船,兴冲冲地驶入亚历山大港,由于月黑风高,迎亲船因看不清方向而触礁沉没。船上的皇亲国戚,迎亲人众,以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鱼腹。
这个悲剧震动了埃及朝野,国王托勒密二世当即下令,在亚历山大港的入口处,修建一座导航灯塔。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屹立在法罗斯岛的东端,成为了亚历山大港的标志性建筑物。
实际情况是,作为埃及首都的亚历山大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之一,是地中海东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贸易往来频繁,各国商船云集。而埃及的海岸非常平浅而又毫无特色,只靠一些小的陆地标志无法引导船只安全靠岸。这就迫切需要有一座灯塔,来指引船只夜间进进出出。于是,标志古埃及人聪明才智的世界奇迹—亚历山大灯塔,便应运而生了。
亚历山大灯塔到底是何人所修,也存在异议。灯塔的一道正门上方镌刻着这样一段铭文:生于开俄斯的台克西凡斯之子—苏斯特拉图斯,以航海者的名义,将此塔献给两位救世之神。
10世纪时的阿拉伯历史学家拉·马斯第记载,这处铭文用大号铅制字母书写,每个字母有一腕尺宽(大约50厘米),它被放在灯塔的东侧,那里很容易被出入港口的人看到。
又据考证,在托勒密二世发行的钱币上,托勒密一世瑟特和他的妻子白瑞耐斯被作为救世之神,铭刻在8特拉姆(相当于31.1克)的金币上。
很显然,托勒密一世不是灯塔的兴建者,而是灯塔的受献者。如果捐赠者、兴建者确是托勒密一世或二世的话,那么,在这样张扬的铭刻上,谁敢贪天之功,忽略他们的名字呢?因此,“亚历山大灯塔为纪念亚历山大而修”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那么,苏斯特拉图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据考证,有两位苏斯特拉图斯同这段历史有关,一位是生活在公元前330年左右的著名工程师苏斯特拉图斯,他曾利用使尼罗河改变河道来帮助托勒密一世捕获马姆福斯。另一位是生活在270年左右的苏斯特拉图斯,他是一名居住在亚历山大城的富有的外交官,曾经充当托勒密二世的特使。由于亚历山大灯塔大略落成于公元前281年的托勒密二世时代,一般认为,出资和修建亚历山大灯塔的是后一个苏斯特拉图斯。
当然,这并不排除,后者是前者的后裔;他是外交官和灯塔的捐资者,同时也可能是位杰出的建筑师。
建筑之谜
亚历山大灯塔到底是什么样子?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用的资料。
一是罗马帝国发行过几种硬币,币面上刻制着灯塔的图形,当时灯塔还没有倒塌,可以认为,这就是灯塔的真实形象。二是公元100年左右罗马帝国时期,曾经修建过一座“赫拉克列斯塔”,据记载,这座塔就是按照亚历山大灯塔的模样修建的。二三是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谢赫(1132~1207)于1165年访问过亚历山大,在《艾列夫巴》这本书里较为详尽地描述了灯塔。
1909年,德国工程师特里希根据以上文献,绘制了灯塔的复原图。因为以上文献大都真实可信,所以他的复原图,以及其他人制作的复原图,都大体能反映灯塔的真实面貌。
据介绍,亚历山大灯塔雄伟挺拔,坐落在离岸1公里的一座名叫“法罗斯”的礁石岛上。为了供给方便,建塔同时,还修建了一道1300米的人工桥,把法罗斯岛与大陆连成一体。
塔基呈正方形,高14米。塔身则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下层塔底部呈方形,在塔基正中拔起,底边长约35米,高约60米,塔身随着上升逐渐收缩,在下层塔与中层塔相接的平台四角,各有一尊海神《波赛冬之子吹螺号》的青铜铸像。它们都是风向仪,用来测定风向。
中层塔身呈八角形,高约30米,相当于下层塔高度的一半。上层塔高15米,又只是中层塔高度的一半。
塔上有八根8米长的花岗岩石柱,共同支撑起一个穹窿形圆顶。这个洋葱头形的圆塔顶,成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的重要参考借鉴物。
这座圆形塔又叫做“灯室”或“导航室”,一支巨大的火炬不分昼夜地熊熊燃烧,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焰。塔顶之上,还有一尊高约7米的海神波赛冬的青铜立像,为这座建筑物增添了神话与艺术风采。
整个塔身连同塔顶之上的青铜立像,高约135米。
这比当今世界最高的日本横滨港灯塔还高29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这在遥远的古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整座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铅水弥合。塔柱、塔基是花岗岩石料,并且用玻璃片充填。据说,经当时的科学家和建筑学家试验鉴定,玻璃是最耐海水腐蚀的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