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大勇若怯。所谓佛不露相,智者不言。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往往很木讷,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正好说明耍小聪明者的愚蠢。在人生的很多时候,难得糊涂实际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一种高深的境界。
愚者并非真愚,不过是一种生存策略。大智之人,欲达其远志,没有一点机巧权变是绝对不行的,尤其身处险境且不如意之时则更须藏巧于拙,韬光养晦,外圆内方,不以锋锐示人。
愚者外圆内方,所谓外圆,即指对外界事物有异议,也要根据情况不必过于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要有所保留。对人对事不必苛求,该愚则愚,似大俗,但绝对又与俗大异,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
守愚,是培养自己超常的冷静与沉着,这其实是超凡的智慧与美德。君不见心地温和之人,常常比精明伶俐之人有更多的幸福。因此,修身养性者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时刻注意保持谨慎,不可过于张扬,不可过于计较,该吃亏时坦然接受,该表现时勇于展露。小愚而大智,要愚得恰到好处,要外愚而内明,这样才会以我为主,进退有道。
一、守愚:难得糊涂的处世智慧
1.大智若愚,超然人生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却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佛祖释迦牟尼曾说:“丘拉庞达卡啊,你不必为自己的愚蠢而恐惧悲伤。”
丘拉庞达卡,天生比较愚蠢,反应迟钝,领悟力极差,与他相识的人,常讽刺他为“笨猪”。因而丘拉庞达卡常为自己的愚蠢而苦恼。佛祖叫他记住一句真言:“我打扫清洁了!”并且只让他做清扫寺院的工作。丘拉庞达卡边打扫心中边默念:“我打扫清洁了!”时间一长,愚蠢的丘拉庞达卡获得了水般平静的心灵,最终成了正果。
可见,学佛的方法重要的不是扫除灰尘,而是悟道。佛道以为:连环境都不能清理干净的人,他是得不到道的。丘拉庞达卡的愚蠢,实际是大智的表现,所以古人云:“大智若愚,以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儿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不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愚智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明朝时,况钟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初到苏州,况钟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不行就不批准,一切听从部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个大笨蛋。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亻妄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况钟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几个部属胆颤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明亮着呢!个个一改拖拉、懒散的样子,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论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彦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劲,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
2.藏巧守拙,处世良方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指的是兵法计谋,其实人生也是如此,许多事情不可求强。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守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藏巧用晦的各种处世应变的方法。曹丕以哭祭曹植的美文是一个例子,安禄山作杨贵妃的干儿子也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即是通行“拙行”保全自己。
李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缴富贵而居“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给,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说起来,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李密已死,晓得什么?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的一种愚忠,实际李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更得朝廷器重,恩及三世。
李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遇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最后一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过,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认为应有包藏、凝重的胸怀与气度。有一句名言曰: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应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例如,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惯处,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既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3.简朴愚鲁,人生美德
老子是第一个推崇“愚”的含义的人——宽容、简朴和知足的最高理想。
林语堂认为,这种教训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他还写过一首诗把这种弃智守愚的智慧概括起来为:
愚者有智慧,
缓者有雅致,
钝者有机巧,
隐者有益处。
这种境界的达到,往往是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恋中幡然悔悟而得来的。
即使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熟巧、有意显示更遭批评的了。例如,自己总是赞许自己的名气有多大,成绩有多么的骄人,他的成就与名气一定不会有他说的那样;自己总是夸奖自己有多少财富,而且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百般挥霍,他的财富一定没有实际上的那么多,而且同时也表明他不是一位真正富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人。所以能把自己的非凡能力渗透在如愚如拙、如钝如鲁的表面看似平淡的行为中就受到前所未有的赞扬。而且,人们认为一种令人钦佩的“愚”,是真正自发创造行为产生的自然的结果,是比“聪明”更难得到的品质。“机巧”是损害纯白之心的一种污染剂。要变得聪明并非是一件多难的事,而变成一个远非聪明所能企及的“愚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人的学历比以往的人的学历都要高很多,所以无论是在聪明的程度上,还是在伶俐的程度上,也都超过以前的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未必比以前的那些没有学历的人幸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查尔斯·兰姆(Carles Lamb.1775—1834)是没有任何学历的人——柯律耶治把他叫做“心地温和的查尔斯”——但是他的生活却是那么幸福。“我爱愚者”是他最爱说的话。崇拜他的梁遇春在《兰姆评传》中这样写过:
……只要我们能够虚心,各种人们的动作,我们全能找出可原谅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也有做各种错事的可能,所以更有原谅他人的必要。真正的同情是会体谅别人的苦衷,设身处地去想一下,不是仅仅容忍就算了。用这样眼光去观察世态,自然只有欣然的同情,真挚的怜悯,博大的宽容。而只觉得一切的可爱,自己的生活也增加了无限的趣味了。兰姆是有这种精神的一个人。
只有自己先原谅别人,别人才能原谅自己。古语说“人至察则无徒”,即过于精明的人是不会有太多的朋友的。所以,只有能宽容别人,别人也才能宽容自己。有一回,有人问兰姆恨不恨某个人,他说:“我怎能恨他呢?我不是认得他?我从来不能恨我认识过的人。”这正是一种与“人至察则无徒”相反的愚者的精神之体现。日本的中岛董一郎曾说:“彻底愚直的愚,这最大的美德,现在已丧失了。”当别人要得到某种东西时,自己就会唯恐在这方面损失了什么利益,而千方百计地去阻挠别人得到这样东西,却认为这才是“精明”。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的超凡的智慧与美德。
在另一方面,“守愚”也象征着踏实工作之精神,即不为讨好谁而工作,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存的意义而工作。
洞山良阶《宝镜三昧》的最后一句是:“潜行密用,如愚如鲁”,意思是暗中行事,而不为人知,这样才具人生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守愚是世间最为高尚的美德,即不为名利,自发地只为“做事”。
进而言之,做事欲为人知,或想做得漂亮,只不过是利己主义或小我私欲的表现,只是求其私心之满足而已,而我们所说的“守愚”,就是将机巧、辉耀之心剿杀殆尽,把所欲所求的虚妄之心,一概予以否决,才能变得无心,变成愚,使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真正耀眼的光辉,而在人生的实践之中追求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
那些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就是守愚的最好例证。
4.忘功弃欲,与世无争
现代社会使人个个都聪明起来,功于心计,在中国社会更是如此,人际关系最难处。人们把心事都用于这种功利之争上,但实际上这种聪明对人并不是十分好的。必要时候要学会装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有名的典故说明了一个道理,成心谋算他物,就会招引别物来谋害自己。
因而,唯有大智若愚、装傻装愚,才能免于卷入物物竞逐的循环斗争中。
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这就是庄子所谓“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惟欲念是无穷的,而满足总是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观点,现代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一去而不知返。
淡泊知足和装愚并非是一种消极避世或与世无争的思想,而是包含着慎重的意义。《老子》中认为知足常乐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上述三点,就可以成为勇敢、富有和有地位的人。
有人将英国人与另一个国家的人做了比较,结论是英国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利己主义与他人的利己主义不发生冲突,各不相扰;而另一国家的人却不能将自己的喜悦与他人分享。因此不是过犹不及,就是太爱钻牛角尖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缺点。事实上,无视对方的立场与利益,盲目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做也许暂时畅行无阻,但决不能行之远矣,终有一天会遭人反击。
《老子》极力强调绝不可有这种心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的含义是,天下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天下最大的过错是贪得无厌。过于执着于追求名利地位的人,其损失也一定很大。过于积存物质财富的人,其享受方面也远不及别人。只有知足才不会感到屈辱,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走向极端。这就是《老子》中所讲的“甚爱不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因此,在现代这个社会中,学学装愚,待机而动,才能有大的作为。
二、显拙:让你人生受益无穷
1.满招损,谦虚受益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作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在中国旧时的店铺里,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吃亏时要甘愿吃亏,该聪明时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两件大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入内都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慨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南朝梁国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梁文人。开始做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因为他的祖父羊规曾经是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来。归途中,走到涟口这个地方,大摆宴席。有个客人名叫张孺才,喝醉了,不小心船上失了火,烧了70多艘船,烧掉金银财物不可计数。羊侃听说了,几乎不挂在心上,还是要大家继续喝酒。孺才既惭愧,又恐惧,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并把他找回来,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待他。后来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军司马。
晋代人裴遐在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作客。周馥作主人,裴遐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劝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所以,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司马很生气,以为轻慢了他,就顺手拖了裴遐一下,结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在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以为这种难堪是难以忍受的。谁知裴遐慢慢爬起来,坐在座位上,举止不变,表情安详,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王衍后来问裴遐,当时为什么表情没有什么改变。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湖涂。”
晋代人谢万,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头巾都弄得快要掉了。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忍让的故事,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和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在心,相反,都表现出了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2.显拙装傻,防患未然
世上聪明者数不胜数,而自作聪明者更是不计其数,那么,到底什么人算是真聪明呢?
有一种说法,就是“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话不无道理。古往今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可谓多矣!倒是有些看似“笨”的人,却成为事实上最聪明的人。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得让人不以为聪明的人。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毕恭毕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下,脱下了靴子,——靴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现在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因为假如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而且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装傻,而且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3.以曲求伸,伪装避祸
古语说:“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我们能否加上一句:常人装疯装愚,求避祸也。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中国人相信命定、相信报应乃至相信轮回,这是事实;但不能因为有这一方面的事实就抹杀了另一方面的事实:中国人又不相信命定和报应,有时又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所谓“非唯天时,抑亦人谋”说透了这个意思。现在闹市之中到处摆着《易经》算命的大摊小摊,孰不知,《易经》所反对的就是“命”。一部《易经》的宗旨,若从预测学的角度讲,也就是教人四个字:趋吉避凶。吉既可趋,凶既可避,人力既可为,何“命”之有?
那么,中国人到底怎样处理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呢?要想用一两句话说清这个问题,当然十分困难,也许用这句话能够略略概括一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既然中国人还相信人的力量,认为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来改变命运,那么,就应该努力地去创造财富,当然也应该努力地去争取权利。在避祸自保方面,中国人也创造出了许多奇迹,真所谓进能攻,退能守,看样子,中国人真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是人在仕途,比人在旅途艰难了许多。封建官场就好像是一具扬谷去糠的簸箕,总是不断地把谷物高高地扬起再让它们摔进簸箕里,就这样不停地颠扬下去,把秕糠扬掉,留下饱满成实的颗粒。当然,封建官场决非如此简单,往往被扬弃的是精华,而被留下的则有可能是糟粕,因此,善于自保,也就成了在这“弱者强食,奸者生存”的官场中混下去的必要手段。
三国时期,魏王曹睿病故,曹芳即位,司马懿和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一同执政,但曹爽年纪既轻,又是贵族子弟,凡事都交给富有经验智谋的司马懿去办理。曹爽喜爱吃喝交游,门下聚集了一帮朋友,有一天,大学者何晏对曹爽说:“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过分相信外人。”
曹爽说:“先帝和幼子托付给我和太尉(司马懿),我当然要遵从遗命。”何晏冷笑道:“从前,老将军(曹爽之父曹真)与太尉一起领兵抗蜀,若不是三番五次地受太尉的气,何至于早逝?”这话不禁引起了曹爽的愤恨,于是,他就与心腹一起谋划削掉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与门客商量定了,就来见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很大,应当加封为太傅,曹芳还是个孩子,不懂其中的关窍,就听了曹爽的话,把司马懿召来,封他为太傅。司马懿全无防备,大吃一惊,但又不能抗命,只有交出了带兵的印信,从此,军权落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出外打猎,有时几天不回城去,他的弟弟以及门客都劝他说,几天不回城,恐怕会有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的手里,司马懿又在家养病,有什么可怕的?”后来,曹爽的弟弟曹羲求大司农桓范规劝曹爽,曹爽听了,多少注意了一些。
恰在这时,李胜升任青州刺史,前来辞行。曹爽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让他假借到太傅府上辞行,趁机察看司马懿的动静。
李胜来到太傅府,只见司马懿面容憔悴地躲在床上,由两个丫头扶着,才勉强撑起身来,李胜对他说:“我要去青州上任了,向您来辞行!”
司马懿含混地说:“并州接近匈奴,可要好好防备!”
李胜说:“是青州!”
司马懿说:“你从并州来?”
李胜说:“是山东青州。”
司马懿大笑道:“你刚从并州来?”
李胜最后借用纸笔,才对司马懿说明白。司马懿看了好一会才说:“原来是青州哇,我病得耳聋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说完,司马懿用手指指嘴巴,丫头捧上汤水,司马懿喝了,汤水还洒了一衣襟。最后,他流着泪对李胜说:“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两个儿子,要托曹大将军照顾,请李刺史在曹将军面前多多吹嘘!”说完指指两个儿子。
李胜走后,司马懿便披衣起床,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必定要跟曹爽说,他不会再怀疑我了,曹爽如再出动打猎,便可动手。”
李胜赶回大将军府,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大喜道:“这老家伙一死,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过了几天,他带着魏主曹芳,点起御林军,借口出城祭祖,打猎去了。
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儿子和众将,直奔朝中。先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要免职办罪,太后无奈,只得下旨;然后又占了城中的兵营,紧闭了城门。曹爽接旨后,本可以大将军印讨伐司马懿,但他生性昏懦,不听众门客的劝告,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话,把大将军印交了出去。
从此,政归司马氏。装一场病可以取得大权,乃至取曹魏而代之,建立司马氏的西魏政权,装病之成功,可谓大矣!
明成祖朱棣,本为燕王,也靠装疯卖愚这一招赢得了时间,最终发动了叛乱,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
中国人历来讲究时运,时运不来,那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一旦时来运转,那就是虎入深山,龙腾九霄了。但是,中国人又不一味地等待时运到来,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促成时运的到来或是做好迎接时运的准备。因此,守株待兔的方法历来就是被中国人所嘲笑的,因为那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把命运交给偶然机遇的懒汉的方法。
的确,中国人少有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无益而为之的精神,但中国人却有极强的耐性,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机会求得发展,用句成语说,大概就是“坚韧不拔”的意思,上面提到的装疯、装病、装傻以求生存发展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虽然这样一来少了一些壮美和超越的色彩,但对于“成功”来讲,却很有实用价值。
4.收敛锋芒,以求前途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
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
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傻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做为一个人,尤其是做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经世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且看以下故事:
战国时,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耙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开始抢车,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战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为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活着时曾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
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5.假痴不癫,迷惑对手
看电视连续剧《武松》时,极喜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漂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有武林中人告之:此谓“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闻之而思,言道:懂了!
看古典小说《红楼梦》后,特佩服薛宝钗的谋略,其待人接物极有讲究,且善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钗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破“的”: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实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高招。读之而想,不由拍案:绝了!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蒋门神遭武二郎一顿狠揍而退出霸占的快活林,最终死于二郎刀下,喋血鸳鸯楼,自是恶贯满盈,令人痛快之至;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却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保住江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权利益的行为,无情打击,重刑惩治。其用刑的野蛮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御史袁凯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了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才不追究。实际上朱元璋又受了骗。原来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会派人来侦查,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作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来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这才救了一条老命。可见“推销傻气”多么辛苦和不易,不到危及生存,还是别轻易去干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