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5700000004

第4章 以仁处世,广结善缘

以仁为本,以义立身,仁之所在,天下归心。仁爱之道,爱人之心广博深远,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则人心尽归之,故言仁者无敌。所谓存仁于天下,便可以理天下;行仁于天下,便可以得天下。

仁者,无思而大思生,无威而大威至。怒言相向,盛气凌人,不但无助于树威,相反声名倒地,伤人不利己。所以说,庄重、宽厚用以待人,反能树威博信。

御人,施政,没有什么比仁更重要。没有仁来维系的人际关系,将最终分崩离析。博爱的施行,直指人心,感化人心,最终征服人心。

人生在世,当以仁为立身处世之本,在日常人际交往和工作中,要努力行仁义之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必能广结善缘,成就崇高的人生境界。

一、大仁大义,高尚做人

1.仁,就是义

儒家思想,由上古圣贤相传的意旨中,演化出以“仁义”作为自己的中心思想。老子说的冲和,与孔子说的中和,仔细玩味,也都是仁。

《孟子》中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这个说法却少有人能简捷地说得出来。仁,是孔门学说的中心,而义又是“行仁”的体现。我国历代的圣贤以死卫大道,以死殉真理,以死赴国难的精神,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孟子所揭示的浩然之气,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

《易经·系辞》中说:“立天之道,叫做阴与阳;立地之道,叫做柔与刚;立人之道,叫做仁与义。”所以说仁义的精神,也就是人道精神。儒家以“讲仁义”称道于世,他们的仁义精神,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博爱的精神,正义的精神。仁里面含有“爱”和“生”的意思。《中庸》中说:“仁,就是人。”程伊川说:“人的形体可以叫做仁。”朱熹只以心之德、爱之理来解释仁的实质。因为他还没有领悟到“生生不息”的玄妙之处,而《易经》的玄奥、精要之处也就在这里。

《易经》中说明了乾开始于万物,以乾一统于天,而说乾为仁,则是汉代儒家继承古义的精微之处。后代人却是走马观花,致使最高尚的民族精神逐渐下降,而落于柔夷空寂没有作为的境地。义里面含有“宜”的意思,也通“至善”。《中庸》中说:“义就是宜。”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必经之路。”所以说义是人们必行必经的道路,陈淳称为“当然而然,无所作为而然”。当然而然,就是说道体;无所作为而然,就是说德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应该”,应该是这样做就这样做。

道的实质,也是正义的实质,即义不容辞;该进就进,该退就退;该做就做,该放手就放手;甚至该生就生,该死就死。看到的都是义,全不计较生死。这样,便能产生“如果是自己亏了理,即使对方是个很平凡的人,我也害怕他;如果自己是正确的,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敢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人们的行为,如果是有条件的行为,有目的的行为,便是功利的行为;只有无条件的行为,无目的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才是行道、行义的做法,这就是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所以孔子说:“有杀身以成仁,不必求生来损害仁。”孟子说:“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就是人所以为人的地方,这就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它也可以说是“劲气”内敛的地方。

“养天地正气”,就要明白“正气”自“劲气”中来,禽兽只有自然的生死,却没有道德的生死,也就是“义”上的生死。人,只能是顺自然而生,顺自然而死。不了解当生时则生,该死时就死,不知道违逆了道德仁义而苟且偷生,这样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

2.大仁大义真君子

提到人品,人们常常用“仁义”与否来衡量。可见“仁”、“义”二字在人生之中是何等的重要。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对仁、义的倡导,莫过于春秋时的孔子了。乃至现代判断“仁”与“义”的标准,运用的还是孔子的学说,只是打上了现代的烙印而已。

在孔子的学说中,论“仁”的占相当大的部分。

何谓仁?子贡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孔子。孔子的回答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就是说:能在天下实施谦恭、宽厚、信诚、敏捷、施惠五种品德,就是仁了。

在孔子看来,仁比水与火更重要。他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之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水和火,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是,仁是比水与火更重要的,世界上没有仁来维系,那么,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彼此冷漠甚至分崩离析而不可收拾。所以,仁是绝对重要的。水火可以让人烧菜做饭生活得好好的,但一不小心也可以被水淹没被火烧掉。可是被仁害死的,至今还未曾见过。

如果泛泛地讲,做人要讲“仁义”,把仁义当成道德范畴的一个词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严格地说,“仁”和“义”在意义上是有区别的。“仁”是仁爱,仁慈。“义”是正义、道义、信义等等。

解扬是晋国的大夫。《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久久不肯退兵。宋国向晋告急,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告诉他们晋国将要出动全部军队来解救宋国。在路上遇到了郑国人,他们捉了解扬,把他送给了楚国。楚国贿赂解扬,给他很多钱,让他说晋国不来救宋国了。解扬不答应。最后被强迫了三次才答应下来。楚人让解扬登上楼台,向宋人喊话。结果,解扬没有听从楚人贿赂他所要说的话,却完成了要宋人知道晋君起兵救宋的命令。楚人要把他杀掉,他回答说:“君能够下达命令,这就是义;臣能够接受命令,这就是信。信能载义而行,就是利。行义就不能信别人的,要信就不能听从两种命令。你要买通我,这是不知命,我答应你,是为了完成晋君的命令。我死了但完成了任务,是尽了我的责任。你也有忠实的臣下,我能够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别的请求呢?”于是楚国人放他回到了晋国。

解扬对义有着他自己的理解。

古人很看重义。《列子·说符》中说:“人而无义,惟食而已,是鸡狗也。”人若没有信义,只知道吃饭,那只能算是鸡狗之类了。汉代贾谊《新书·阶级》中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不随便接近利益,不随便离开祸害,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正义。宋代邵雍《义利吟》中说:“君子尚义,小人尚利。尚利则乱,尚义则治。”意思是说:君子崇尚道义,小人崇尚私利。崇尚私利国家就混乱,崇尚道义国家就安定。清代李土恭在《颜习斋先生年谱》中说:“临财勿忘义,见义生可轻。”意思是说,见得钱财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正义;面临正义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总之,关于“义”字,可谓“前人之述备矣”。至于“桃园三结义”之类的故事,人们更是耳熟能详了。

人生在世,若是真的能够做到大仁大义,才能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3.仁就是为人之道

孔子说:“仁人是安守仁道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对自己有好处才去行仁。”又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韩愈说:“天地的大德叫做生,圣人的大德叫做仁。仁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又是仁的作用。所以产生生命的叫做仁,博爱就是仁。”以博爱为仁,实不足以完全代表仁。孔子又解释:“仁就是为人之道。”仁是做人的道理,仁是人性的实质。放弃了人性的真情,又怎么能说是为人之道呢?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进一步解释为:“仁就是人的心。”这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意思,并进一步深入直指人心。说仁体现得足就可以入圣。所以说,天地只是仁的流行,圣人只是仁的体现。

英雄豪杰,除此也无可说立德立业。因为人充满在天地之间,所以说尽是一派生机浩然,一派生趣盎然,一派生意溥然。圣人与天地同仁,所以说圣人与天地同大。又可以说,圣人的德行与天地同高。

子贡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的,就是仁人了。”子贡说:“请问哪五种是仁。”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勉、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信用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勤勉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使唤他人。”

《易经》中说:“怎么能说土里土气的诚恳不是仁呢?所以能博爱。”这是说明仁为爱的本体,爱为仁的实用。这就是说,只有仁者才能爱人,爱人就得到人;只有仁者才能爱国,爱国就能得到国家;只有仁者才能爱天下,爱天下则得到天下。

《易经》中又说:“天地的大德叫做生,圣人的大德叫做位,圣人能守住位叫做仁。”周代说人必然说到仁。韦昭注解说:“博爱于人作为人。”庄子认为爱人利物就叫做仁,贾谊说心兼有爱人叫做仁,所以说仁者爱人。爱人就没有偏颇、没有遗弃,这样天下就归顺了。所以孔子说:“怀着仁的人自己想立而立人,自己想达而达人,这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4.躬身力行,规范于礼

孔子说:“没有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之中。仁人是安守人道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对自己有利,于是去行仁。”这就是说没有仁就不能达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仁既作为天、人、物、我一体的大道,怎样才是为仁之道呢?孔子回答颜渊问仁时说:“抑制自己,一切都依从礼的规范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的一切都归向仁了。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他人吗?”颜渊问行仁的条目,孔子回答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这就是说,做到这四条,就可以去行仁了。朱熹认为不是礼的就是私意,所以要尽量抑制自己的私意。尽量规范于礼,就是行仁。

怎样做才合乎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就像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就像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那样严肃认真。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上没有人怨恨自己,在家族中办事也没人怨恨自己”这就是以敬恕之道来说明仁,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就是以自己的仁心去推及他人。也就是说自己要首先立人,自己首先要达到做人之道。所以回答樊迟问仁是“爱人”。如果扩充它就是:把自己所想的,施给于人,这样自己的仁心就更厚实了。再者,就是:“刚毅、说话真诚的人也接近于仁”。又如:“有仁德的人,说话真诚。”“躬身力行也近于仁。”“有仁德的人无忧愁。”“有仁德的人清静恬淡。”“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勇敢的人必然有仁德。”这些所说的都是“行仁”的条目。也就是说,行仁的道理,从这些方面做起,也就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了。

仁能够爱人,所以广业,所以成仁。仁能存于心,所以能立德,所以成就自己。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作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作为最高境界,不能离开片刻。所以孔子说:“仁人志士不因为求得生存而损害仁的形象,他们能够牺牲自己来成就仁。”又说:“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是从正确光明的途径得到的,不强求。贫贱是人人都讨厌的,不是以正确的手段丢掉的,不舍弃。君子丢掉了仁,怎么能成名?君子不是每天吃饱了就算达到了仁。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之时与仁同在,颠沛流离之时也与仁同在。”

成了圣人,成了仁人,这是内心的东西,而富贵功名是外表的东西。重视内心,轻视外表的人,就是君子;重视外表,轻视内心的人,就是小人。所以,君子安守于仁而达到仁,小人正好相反。

二、以仁为本,以仁处世

1.仁心即是人心

仁者与天地同在。仁心即是天心,也是人心。“以仁保持着做人的心”,也就是保存了天地之心,保存了人的本心。保存了人的本心,他的仁就不会丢失;扩充它,就会受用无穷。人的仁心仁性,本身就具备,不必到外面寻求。所以孔子说:“仁离我们遥远吗?只要我一想到仁,仁马上就来到了。”也就是说,仁不会远离我们的身边,求取就能得到仁,舍弃就会失去仁。反求于内,仁心自然存在,并且上合于天道。这样,天道也就在我的心中。

人性的真性真情之所以能保全与扩充,全在于能否守得住仁。所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行仁义”,“由仁义而行”的义。又说:“知道了它,却不能守住它,虽然得到了它,必然会失去它。知道了它,心中的仁能守住,不是庄严而谨慎地对待它,行动也就没有礼规,也就不是好的了。”这就是彻头彻尾的真话。

守住了仁,就能看到人的性情,人的心血;守住了仁,就能看到人的德行,人的威严,人的仪表。行动有礼节,就能看到人的规范与法道。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圣人的风范与气象。

有宽宏的度量与宽厚的仁,就会得到老百姓的赞赏与信任。圣人以体行天地之道来作为自己的立人之道,体行天地之心作为自己的立人之心。天地之道就是仁道,天地之心就是仁心。

2.仁是百善之首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这才有不忍人之心的仁政。以不忍之心,施行不忍之心的仁政,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又说:“恻隐之心,就是仁的开端。”“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天地的大生命属于顺应天理的人。

怎样才能见到仁心?由好生之心见仁心,由爱人之心见仁心,由慈悲之心见仁心,由恻隐之心见仁心;由不忍人之心见仁心,由不忍物之心见仁心,由不忍天下之心见仁心。反之,没有好生之心不是人,没有爱人之心不是人,没有慈悲之心不是人,没有恻隐之心不是人,没有不忍人之心不是人,没有不忍物之心不是人,没有不忍天下之心不是人。引申说来,有仁心就足以入圣境,有仁心就足以保四海,有仁心就足以参天地!所以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总是以“存仁心于一心,而行仁于天下”为己任,方可有持守有作为,方可高大而长久。

存仁于天下,便可以理天下;行仁于天下,便可以得天下。“庭草不除留生气”,这是何等的仁心!何等的生气!“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何等的仁心!何等的生趣!在仁性中,我们应看到一片爱的流行,一片情的流行,一片生的流行。不这样,也难以看到天地。

古人云:“仁就是人性,爱就是情,仁是主体,爱是应用。”“仁就是道,乃是百善之首。”“仁是天下的公共之物,是善的根本。”又认为:“行仁以孝悌开始,孝悌是仁的引用之事。”“仁即是性,孝悌即是用。仁主要体现在爱人,爱还有什么大于爱亲,所以叫做孝悌,它就是做为仁的根本了!”这就说明了张横渠为什么把孝叫做仁的道理。推及行仁一事,扩充到国家、天下,于是仁的形体更明显了。

3.以仁为道,仁承天下

仁作为孔子的中心思想,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传统道德的中心要旨。唐尧虞舜以仁治理天下,孔孟以仁教导天下。而孔孟之后,能够发扬光大以仁为道、以仁为教的人,就要算宋代儒者,而宋代儒人中又尤以张横渠的《西铭》为首要,二程又专以开示之,说他的仁“纯粹广大”“自从孟子之后,儒者都没有其他更高的见识”。又说:“极其纯正无杂物,意义极其完备,就是仁的整体”。

张横渠在《西铭》中说:“乾称为父,坤称为母,我这里不能轻视啊!天地给了我的形体,天地统帅着我的性格。百姓与我都是同胞,万物与我都是一体。”大意也就是以天下为一家,以四海为一人,以天地万物人我浑然一体而不分。

张横渠又说:“尊重年纪大的人,就能赡养他人的长辈,以及自己的长辈;慈悲孤儿,就能抚爱他人的小孩,也能爱护自己的小孩。圣人的合德,贤惠而清秀。凡是天下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都是我长辈兄弟一般。时时保护他们,时时帮助他们,使他们快乐而不忧愁,纯粹是一片孝心,一片兄弟之情。违背了仁就叫做逆德,损害了仁就叫做盗贼。做恶的人没有才能,这是他践踏了自己的形象。”这里所说的意思,就是以天地人类为一个大家庭,纯属于孝经中的孝子心境。扩大到全人类,以对待父母兄弟的真情,来对待天下,对待全人类,这是何等的仁心慈怀?何等的博大清明?

儒家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完全要求以仁来覆盖天下,以仁来承载天下。所以孟子说;“尊敬自己的长辈及他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及他人的孩子,天下就能运于手掌之上。”接着说:“懂得变化则能善于遵照事物规律,穷神则善于继承自己的志向,不惭愧房子漏雨而去添盖,存心养性而不松懈。憎恶美酒,崇拜伯子的颐养。培养才能,这是颖封人的锡类。不放松劳累的形体,这是虞舜的功绩。没有劳作而得到食物,就是申生也恭敬。体形能够保全的人,会这样吗?勇于顺从命令的人,伯奇是这样的。富贵福泽,将会厚待我的人生;贫贱忧患,平庸也会成全于你;我存心顺其事物,没有我也能成功。”这是全文的总结,勾划出一个圣人仁士修养的最高境地,作为人生存心养性、育德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

借宗法社会孝顺父母的行为,扩充到天下,以完成一个仁德的实践,以天地万物我为一体。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仁人的世界精神与宇宙精神的光辉伟大。

4.用恩威不如用仁礼

仁以立人,礼以待人,恩以怀人,威以服人。用仁礼可以达到恩威并济,用恩威也可以达到仁礼并行,这都是对待人们的大道。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勉、慈惠这五条,庄重就不至于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他人的任用,勤勉就会得到工作效力,慈惠就会使唤他人。”

诸葛亮治理蜀国时,严刑峻法,没有半点虚假,恩威并用,国家达到了大治。孝直觉得过于刚猛,曾经对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入关,规定了约法三章,秦国百姓知道他有德行。现在君主凭借你的威力,横跨一国,现在刚开始建立国家,还没有体现到恩惠安抚,而且客主的礼义,最好合适降下,愿请缓和刑罚松弛禁令,以安慰百姓的期望。”

诸葛亮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因无道、苛政搞得民不聊生,只要有个普通人振臂大呼,天下就会马上土崩瓦解。高祖就是因这样的条件,才施以宽济。刘璋软弱,自开始以来,有累世之恩。法度放松,就会相互奉承,政德施不下去,威刑达不到严紧。蜀国士人官员都专权自私,君臣之道,渐渐淹没。授你高位,越高就越空虚。顺着施恩,恩完了就出现散漫,弊端就慢慢滋生了。”

曾国藩认为用恩威不如用仁礼。他说:“统帅军队的道理用恩不如用仁,用威不如用礼。仁就是所谓想立而立人,想达而达人。对待士兵如同对待弟子的心理,希望他有成就,希望他发达,他就会知恩的。礼就是所谓的无众寡,无大小,无怠慢。泰然而不骄傲。着装严整,容貌尊严,使人一看就怕他,保持着敬意,面临着庄严,在无形无声之中,经常保持严肃不可侵犯的样子,人们就知道威了。守住了这两条,就是到不开化的地方,也能行得通。”

5.刘秀以柔为仁安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从始至终地贯彻“柔道”的人,当数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他不仅在为人处世上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是以善玩“柔道”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开国皇帝。

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12月,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九岁时病故,此后,刘秀与哥哥刘便被叔叔收养。据说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髯目,大口隆准,生有帝王象。兄长刘独有大志,好养侠客,而刘秀却好稼穑佣耕,刘就经常讥笑他。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宾朋满座,贵客云集,其主人蔡少公精通图谶之学,在述及谶语时说道:“将来刘秀必为天子。”原来王莽的大臣刘歆精通谶文,故改名为刘秀,大家也以为是大臣刘秀。谁知座上忽起笑声:“怎见得不是仆呢?”大家回头一看,竟是刘的弟弟刘秀,不禁一阵哄堂大笑。

刘秀思虑谨密,言语不苟,与人相交,也不记小怨,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史书上曾称赞他为人“谨厚”。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直可与王莽军一较高低。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秀借南阳一带谷物歉收,与兄刘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

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的其他起义军汇合,一度并入绿林军。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为了号召天下,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绿林军的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至王莽“一日三惊”。王莽纠集新朝主力约四十二万人,号称百万,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直扑绿林军。刘秀等人放弃阳光,率部退守昆阳。

昆阳守军只有八、九千人,敌人则连营百里,势力太过悬殊,有些人主张分散撤出,刘秀坚决反对,认为如果并力御敌,尚有保全的希望,如果分散突围,必被包围消灭。他亲自率领十三骑趁夜突出南门求救,他说服了定陵、郾城等地的起义军,亲率精兵数千人偷渡昆水,突袭敌人,使敌人手忙脚乱,阵脚不稳,终至大败。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也为起义军推翻新莽政权奠定了基础。

但不久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刘秀的哥哥刘被杀。因为自打败了王邑、王寻的军队以后,刘、刘秀的威名日盛,这就遭到另一派起义军将领的嫉妒,加上刘当初曾反对立刘玄为帝,正好借此进谗,说刘不除,终为后患。刘玄儒弱无能,并无主张,便听了人言,准备伺机发动。刘玄借犒军之机,大会群将,刘在列,刘秀领兵在外,未得参予。刘玄见刘腰佩宝剑,故意说有些奇异,要他献上来观看。刘并无防备,把宝剑呈了上去。刘的部下见事情不对,暗为刘着急,其实刘玄也是想借刘献剑之机,说他行刺,以便拘捕。但刘玄手里拿着宝剑,却犹豫起来,欲杀刘的诸将忙使人献上玉,与“决”同音,仿效范曾催促项羽杀刘邦的故事,是催刘玄快点决断的意思,但刘玄还是没有下令逮捕刘。回去以后,刘和诸将谈起这件事,觉得刘玄无能,不足为虑,也就一笑作罢。

不久,刘玄要杀曾不同意立他为帝的将军刘稷,刘知道后,跑到刘玄面前据理力争,刘玄理屈词穷,不能作声,但有些将领则鼓动刘玄拿下刘,刘玄的“拿”字刚一出口,刘即被人拿下,并立刻推出斩首。

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刘玄问起宛城的守城情况,刘秀归功于诸将,一点也不自夸自傲。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汉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这次隐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

等到起义军杀了王莽,迎接刘玄进入洛阳,刘玄的其他官属都载着布做的帽子,形状滑稽可笑,洛阳沿途的人见了,莫不暗暗发笑。唯有司隶刘秀的僚属,都穿着汉朝装束,人们见了,都喜悦地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于是,人心皆归刘秀。

刘玄定都洛阳以后,便欲派一位亲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看到这是一个发展个人力量的大好机会,便托人往说刘玄。刘玄同意了这个请求,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开始了扩张个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的活动。

当时的河北有三股势力,最大的是王郎,他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号召力很大,其次是王莽的残余势力,再次是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接见官吏,平反冤狱,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制度。释放囚犯,慰问饥民。所做之事,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

当时,有一个叫刘林的人向他献计说:“现在赤眉军在黄河以东,如果决河灌赤眉,那么百万人都会成为鱼鳖了。”刘秀认为这样太过残忍,定会失去民心,就没有这样做。

刘秀初到河北之时,兵少将寡,地方上各自为政,无人听他指挥,虽能“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立业”,但毕竟没有大量军队。他为王郎所追捕,曾多次陷入窘境。后来,他逐渐延揽了邓禹、冯异、寇恂、姚期、耿纯等人才,又假借当地起义军的名义招集人马,壮大声势,并联合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官僚集团,才算站住了脚。由于他实行“柔道”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众人一旦归心,就较为稳定。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军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义军的将士也很不自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在消灭王郎以后,军士从王郎处收得了许多议论刘秀的书信,如果究查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刘秀根本连看都不看,命令当众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公元25年,刘秀势力十分强大,又有同学自关中捧赤伏符来见,说刘秀称帝是“上天之命”,刘秀便在诸将的一再请求下称帝,年号建武,称帝之后,便是和原来的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此时,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秀轻取洛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成功范例。当时,洛阳城池坚固,李轶、朱鲔拥兵三十万,刘秀先用离间计,让朱鲔刺杀了李轶,后又派人劝说朱鲔投降。但朱鲔因参与过谋杀刘,害怕刘秀复仇,犹豫不决。刘秀知道后,立即派人告诉他说:“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若能投降,不仅决不加诛,还会保其现在的爵位,并对河盟誓,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亲为解缚,以礼相待。

公元前27年,赤眉军的樊崇、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攻破城市、遍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机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唯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区宅屋,二顷田地。就这样,刘秀总是善于找出别人的优点,加以褒扬。

刘秀极善于调解将领之间的不和情绪,绝不让他们相互斗争,更不偏袒。贾复与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刘秀则把他们叫到一起,居间调和,善言相劝,使他们结友而去。对待功臣,他决不遗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恸”。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死,他竟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确实赢得人心。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后时候才罚,即便罚,也尽量从轻,绝不轻易杀戮将士。邓禹称赞刘秀“军政齐肃,赏罚严明”,不为过誉。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高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唯独东汉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秀“柔道”治国的可取性。

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等等。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一直始终如一地自戒戒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告诫,虽不能根本上扭转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军中武将多好儒家经典,就是很好的证明。

莫说“洪洞县里无好人”,封建官场虽是一片漆黑,但毕竟还会偶而闪现出一两个良心未泯的人物,就是这些凤毛鳞角的人物,已足以使我们兴奋不已。

“柔道”也属治人之术,但毕竟和虚伪、狡诈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后者已不是“术”,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了。如果连这样的“术”也否定了,那就陷入“文革”期间的“清官比赃官还坏”的荒谬逻辑。

刘秀“柔道”兴汉,少杀多仁,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曹操以奸诈成功,刘秀以“柔道”而有天下,这难道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吗?看来,儒、道理论并非迂腐之学,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比别的方法更有效,更好。只是千百年来,儒、道之学在这方面的光辉,已被凶残狡诈的人性给掩盖涂篡得不成样子了!

或许,即使对照一下今天,看看刘秀的治身、治国、治民之道,仍不无启示。

三、施以怀柔,以威德服人

1.恩威并施,不战而屈人之兵

政治战的含义,主要是指自己首先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组织等各个方面做好工作,“先为不可胜”,然后以强大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力量为后盾,对敌国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软硬兼施,刚柔并举,以“不战”达到“战”之目的。例如宣传自己力量多么强大,宣扬自己的社会制度多么优越,君主多么贤明,人民生活多么富裕幸福,揭露对方君主的暴虐,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说明自己出兵是为了除暴安民,拯民于水火之中,自己的军队是为正义而战的正义之师,是战无不胜的无敌之军,同时在物质上给对方以诱惑,给敌国人民以实惠,诱使他们同其君主离心离德,对他们的祖国不忠不爱,倾心投奔于我。总之,一方面施以“威慑”,另方面又施以“怀柔”以威德服人,不战而胜。正如荀子讲的,“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荀子·王制》)这时讲的“眇”字,是“尽”的意思。“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指的是尽天下之仁,尽天下之义,尽天下之威之意。

以国家实力为后盾,辅以“服人之道”的“威行制人”战略策略,由于在使用时强调的侧重面不同,又可分为“战威”、“战德”、“战富”三种形式。

(1)“战威”。这是以军事上强大的压力为“威慑”,辅以政治攻势,以“威慑”为主、“怀柔”为辅的战略策略。如《尉缭子》讲的“高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逾垠之论,则敌国可不战而服”“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丧,虽形全而不为用”;张预讲的“明赏罚,信号令,完器械,练士卒,暴其所长,使敌从风而糜”,就是“战威”。从战略或策略上讲,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但不立即付诸武力,而是施之“怀柔”,令敌全师归降,也是“战威”。

(2)战德。这是以自己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军力强大为后盾,以政治攻势为主、不以势压人的“以德兼人”为战略。“以德兼人”的核心是与敌国君主争夺“民心”。它的老祖宗是孔子。孔子说:“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归诸侯,则天下畏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荀子讲的“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兵略训》)《淮南子》说的“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等等,都属于“越德”。

历史上有些学者把孔子的“战德”思想单纯地理解为“以德服人”,忽视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为后盾,这是与儒家始祖的意愿相悖的。孔子一贯主张文事必有武备,武事必有文备,文武合璧,宽猛相济。想通过单方面的实行“仁义道德”而无国家实力作依托,“柔远人、怀诸侯”就成了一句空话。正如商鞅曾经说过的那样,“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相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商子·划策》)孔子的“战德”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以实力为后盾同敌国君主争“民”的战略,是一种以文夺心、不动干戈、不用多鼓、和平演变的政治攻心战略。荀子把这一战略列入《议兵篇》范围就是此意。不是“不战”,而是“德战、心战”,打“政治战”。

中国历史上对“战德”战略设计得最具体精彩的当数西汉的名臣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他给汉文帝出主意,对匈奴应采取“建三表”、“设五饵”的“战德”战略同单于“争其民”。

所谓“建三表”,第一是取信于匈奴之民,表明汉家天子说话是算数的,即使“梦中许人”,醒来后也决不食言,使匈奴人“信陛下之诺,若日出之灼灼”。第二是使匈奴之民确信陛下之爱,表明汉家天子是厚爱匈奴人民的,使他们感到见到陛下就像“弱子之遇慈母”一样。第三是使匈奴之民确信陛下会用他们之才,表明汉家天子是爱惜人才的,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一定可以得到陛下的赞赏与重用,即“苟有技之所长与其所工,一可以当天子之意”。有此“三表”,就为争取匈奴之民在思想政治上打开了通道。他说:“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人道也;信为大操,帝义也。爱好有实,己诺可期,十死一生,彼此必至。”(《新书·匈奴》)

所谓“设五饵”,总起来说是要凭借汉朝经济文化发达的优势,以物质利益为诱饵,有重点、有选择地重金收买和笼络一部分匈奴人,扩大其影响,达到“倾一国之心”的目的。具体地说,一是用衣锦车马坏其目:给前来的匈奴人赐与锦绣衣服、银车宝马,使“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希心而相告”,人人都冀望得到这样的赏赐。二是用丰盛筵席坏其口:给匈奴的来使大摆“酒肉阵”,使“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垂涎而相告”,人人都冀望得到这样的美食。三是用声色娱乐坏其耳:给匈奴来归降中有影响的人以隆重的礼待,歌舞作乐,使“一国闻之者、见之者希盱相告”,人人唯恐来得太晚。四是用高堂阔宇坏其腹:给前来归降的匈奴人赐以高楼大厦、车马奴婢,使生活远超过匈奴故土。五是用高官厚禄坏其心:给已归顺汉朝的来降者赐以官爵,并特别注意感化与笼络他们的子女。在贾谊看来,“夫胡大人难亲也”,应在“胡婴儿”身上下工夫,争取他们年轻的一代。总之,所谓“五饵”,就是要用诱饵“牵其耳、牵其目、牵其口、牵其腹、引其心”,把匈奴人从单于的手中“牵”出来,“引”过来。

贾谊认为,“三表”、“五饵”政策施行的结果,必将引起并加剧匈奴统治者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统治者内部单于同群臣之间的矛盾,“使单于寝不得聊寐,食不甘口,挥剑挟弓,而蹲穹庐之隅,左视右视,以为尽仇也。”这样,匈奴的群臣和群众势必像流水似地南下归汉,使“单于无臣之使,无民可守”。民众都争取过来了,单于也就不得不归顺了。

贾谊这套战略当时没有被汉文帝采纳。后人对贾谊的“三表”、“五饵”所见不同,各有褒贬。由于该战略没有付诸实践,当然无法判断其正误。但他这套设想却给我们理解“战德”战略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例”。

(3)战富。就是“以富兼人”。它主要是凭借自己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用经济手段把别的国家的人民招引过来。同样是“争民”,但主要是以“富”争人,以经济搞政治。如荀子说的:“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因贫求富,因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我食。”(《议兵篇》)这也可说是以“怀柔”为主的“不战而胜”战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策略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拓宽与深化的。开始时有的侧重于军争,有的侧重于政治,有的侧重于外交,有的侧重于经济,有的侧重于心战,但越到后来越重视双管齐下与多方面多手段的综合运用。所以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兵家、兵学家与政治家们关于“不战而胜”的战略与策略的具体表现,对深入了解这一战略与策略很有必要。

2.杀身成仁,做仁人志士

中国有句名言:“杀身成仁”。对于这段话,南怀瑾先生发挥为:“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生命,所谓以身殉道。为王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生命而妨碍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这就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了。”

当然,倡导仁义,并不是非得去慷慨就义。而恰恰应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求仁义。樊迟曾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说:仁在平居谦恭之中,仁在做事认真之中,仁在与人交往忠诚之中。不管你在堂堂中原,还是夷狄之邦,都不可丢掉这些品质。

仁,不在天边,就在你周围,就在你眼前,就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由此,你要求仁,就要从眼前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此求仁,仁也在其中了。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的一种体现。再比如送别,真的是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事,但“徐晦送别”的故事,却充分体现了“仁”、“义”二字以及施仁求义的回报。

唐代杨凭,作京兆尹。犯了错误被贬为临贺尉。亲友们没有人敢来送他,只有栎阳尉徐晦一个人到蓝田来送别。权德舆对他说:“你送杨凭,确实厚道,难道你就不怕被连累吗?”他说道:“我徐晦自从做百姓而得到杨凭的赏识而提升,他如今降职调到远方,怎能不来同他告别?假使您有一天被谗言而遭放逐,我还是要将您看作同路人!”权德舆很受感动,在朝中称赞他。过了不久,李夷简上奏提升徐晦做监察御史。且对他说:“你不肯背弃杨凭,难道会背弃国家吗?”

同类推荐
  • 意志力

    意志力

    本书从心态、自动自发、忍耐、坚持等几个方面,详尽阐述了意志力的定义,分析了意志力的强和弱对一个人在职场发展的影响,让身处职场中的你正确评价自我意志力的优势和不足;并以实际案例阐述意志的影响力,提出一些方便可行的实用方法,为你提升意志力,为走向更高一层的巅峰奠定基础。
  • 打破常规(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打破常规(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克服胆怯

    克服胆怯

    胆怯者没有资格担任任何重要职位。因为他缺乏肩负责任的勇气,只有当主动带头的必要性跟他无关的时候,他才感到庆幸。胆怯者总是拖延,他总是把今天能做的事情推到明天,宁愿推托掉哪怕米粒般大小的责任。胆怯的人永远都优柔寡断,做不成任何事,几乎还没等到危险决定发起攻击,他就已经败下阵来。所以,在胆怯者面前,机会的大门总是紧闭的。任何时代,永远都是无畏者的天下。胜者无畏,这是颠扑不破的成功箴言。
  • 圣经中的人生智慧

    圣经中的人生智慧

    本书作者从《圣经》中选出一些充满人生智慧的“论语”式的句子,并给出其个人的理解与感悟。本书分为家庭篇、人生篇、处事篇、公义篇。
  • 智慧书:修身之道与处世之术

    智慧书:修身之道与处世之术

    在格拉西安的著作中,《智慧书》被评介的次数最多,其影响也最大。该书仅于1686年至1934年间就在德国先后出现过十种译本,而叔本华的译本从1935年到1953年竟然接连再版了十二次。《智慧书》主要讨论各种谨慎的行为,由300条绝妙的格言警句组成。此书出版于1641年,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它以简洁精辟的语言,与读者探讨如何以一种智慧的方式生存于世。《智慧书》的行文句法也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如:“简洁,会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这种行文方式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时却不大容易让人理解。
热门推荐
  • 隐密杀手

    隐密杀手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现实的生活因为情感轨道的偏移留下了无尽的悔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蜜宠甜妻:白少,轻轻宠

    蜜宠甜妻:白少,轻轻宠

    “白子枫,给我滚开!老娘,我今天不伺候你。”“好了宝贝,你不要生气了,我们......”“唔!白子枫。”几年后,宝贝别跑了,你跑不了的。“那你肚子里是什么?”“。。。”
  • 废柴皇女逆天下

    废柴皇女逆天下

    一觉醒来,灵嫣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邂逅了她一身想要去守护的少年。一场意外,灵嫣无意之中成为七彩石主,奈何却是要和自己初爱的少年生生分别。“我要去找他!”灵嫣仰头看向苍穹之上。就算上到銘熙九重天,我也要把他找回来!一段纠结半世的情缘,一场千年之前未曾了结的混战,一块神秘彩石,一段神奇传说。得七彩石者倾天下,上临九重天,下达人间界。七彩石现世,从此灵嫣踏上征程,在七彩的指引下,她和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 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

    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对我们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商务谈判理念、商务谈判模式和商务谈判经验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尽管21世纪的新经济形态可能导致管理及管理学的重大变革,但不管怎样变革,商务谈判学的知识始终是要在实践中运用的,而这种运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将管理学知识与方法结合组织特定的内容进行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现代商务谈判这一学习领域所对应的是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岗位。
  • 实干,比空谈更重要

    实干,比空谈更重要

    实干是实现梦想、成就事业的力量。本书以“实干”为主线,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全面阐述实干胜于空谈的意义,实干在工作中的价值;下篇提供了紧抓实干的21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旨在培养职场中人实干的优良作风和工作理念,戒掉空谈的毛病,提升行动力与执行力。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命之门

    命之门

    众生皆叹世无常,时为祸津时为福。问苍天何薄于己,无奈白云笑刍狗。唯有颠黑来倒白,届时翻云且覆雨。本末倒置终觉始,尊卑聚散念所谓虚实难辨两仪式,生死掌控一念间。因缘律果万法灭,轮回有象一道生。八荒六合混沌心,今问天道何安在。曾经温柔无限,懵懂少年,可笑多情总被无情伤。……到头来,这一切只不过是虚幻一场。忍,刀刃于心,又岂能不痛?带罪的羔羊总是喜欢沉默。黑字写的白,还真当自己是正义了?我?为什么要救你们这种废物?所谓的罪,是非吗?还是四非?摒弃身为人的部分,还剩下什么我不得而知。封神非我愿,命里疯魔念。狂澜即我,力挽兮不能。掌控一切又如何,我始终还是改变不了这结局,真是可笑可悲。
  • 公寓中·梓里集·采蕨(沈从文小说全集 )

    公寓中·梓里集·采蕨(沈从文小说全集 )

    该卷本收录《公寓中》《梓里集》《采蕨》《衣冠中人》四部子集,这些短篇小说是作者未曾集结出版只单篇发表的小说,创作于1925年至1932。由于战争原因,有的未曾发表有的原稿已毁,该集按创作时间的先后、内容的相关性构成,或借用小说名为集名,或由编者所拟集名,是出版界较少见的珍贵版本。
  • EXO:命运的缘分

    EXO:命运的缘分

    在EXOPLANET星球,每2000年将有一次与黑暗的战争,本来那里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是在4000年黑暗之神能力暴涨。为了保护星球最后的希望,万一都伤亡,只有把EXO和晓晨晓雯两姐妹送入人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