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厚德之官,载民载物
官德问题事关领导干部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问题,事关领导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问题,事关勤政、廉政、负责、进取的工作态度问题,事关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情趣爱好问题。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当今我国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来说,德与才的关系是十分明确的。但才和德都要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而行由心使,要想管住“行”,就必须首先管住“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心者,行之帅也。”
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治行主要靠的是法,治心主要靠的是德。倘若有法可畏、有法可规却无德可敬、无德可约,法就可能被亵玩,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摆设,甚至直到危害已经发生了,事已经出了,人已经关了,法才露出了它的威严面目,法才发挥了它的制约作用,其滞后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德的作用则具有先导性,即在未发生危害之前便会起到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官员能否依法管住自己的行为,能否心甘情愿地做“人民的公仆”,远远不是法的滞后性制约力量所能办到的,而是德的先导性制约力量起着根本性作用。《易经》有云:“厚德载物”,即是说厚德可承载、包容和滋养宇宙中的一切。官员拥有“厚德”,不但可承载万物,也可惠泽万民。所说“厚德之官,载民载物”,指的就是崇高的官德在流布天下过程中所起到的承载万物和惠泽万民的巨大作用。
所以加强官德教育,提高官德水平,不仅仅惠及官员自身,更可惠及万民,为官者本人也会因此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和景仰。
官德的内容涉及权力与人之间所存在的一切关系,在我国目前政治环境下,官德建设的重点主要包括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诚实守信、勤政高效等多个方面。
(1)做官要忠于国家
国之不存,官将焉附?任何官员都是一个国家治下的官员。
没有国家的存在就谈不上官员的职位、身份、权力、地位,更谈不上官员的待遇。从这一意义上说,官员忠于国家是官员的本分和良知所系。忠于国家就是爱惜自己的国家,把国家的领土保护好,把国家的人民保护好,把国家的政权保护好,把国家的利益保护好,把国家的事业建设好。
按照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来说,忠于国家就是热爱祖国,忠于宪法,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政府形象和权威,保证政令畅通。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格、人格尊严,严守国家秘密,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忠于国家的官员才能把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才能把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并敢于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做官要服务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牢牢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服务人民不能光说不做,不能只长在嘴上,只长在“执政理念”上,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落实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上,落实在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落实在每一个政策上每一个工作细节上。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高于权力,而不能让权力高于人民。人民要成为权力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官德是人的道德与权力的道德的统一体,如果权力道德要求权力服务于人民,而掌权的人的道德只想服务于自己,凡事只为自己考虑,则这个人的官德就出了问题,就会与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同样,如果掌权者作为人的道德修养很高,而权力道德要求压制人民和整饬人民,那么这个权力的道德就出了问题,就会与人民的期望背道而驰。所以官德是人德与权德的高度统一,只有这两种“德”都是善的,都是仁的,都是好的,当这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人民所期望的好官德。
(3)做官要恪尽职守
恪尽职守指的就是勤于政事,即认真负责、勤恳做事。说到勤政的重要性,想起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县官,死后到了阎王殿。判官问他:“不知你生前有何功德于民?”县官回答:“虽然我为官多年,没有什么功绩,但我还是很清廉的,从不贪污受贿,下去视察工作,也只喝一杯清水而已,其他的不敢多沾。”判官听了笑道:“既如此,还不如放一木偶为官,连一杯清水也省了。”人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在其位时,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就该为民做事,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不能前怕狼后怕虎,不能当和事佬,不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盘。官员不作为也是一种无德的表现。
(4)做官要公正廉洁
“公正廉明”相辅相成——为官者公,为公者正,为正者廉,为廉者明。
为官者公,就是做事要出于公心,行权要公而无私。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应当为民所用。每个党员干部应当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重誓言,不因私废公,始终将群众利益、公共利益放于首位。
为公者正,就是要刚正不阿,不偏不倚。为人要正派,为官要讲正气。“身正不怕影子斜”,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及亲朋好友,不徇私、不护短,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敢于与违法乱纪行为抗争。
为正者廉,就是要严守纪律,清正廉洁。手中有权,诱惑自然不少,面对各种各样的“甜蜜陷阱”,我们不能泥足深陷,也不能“绕行”,而应有“填平”的魄力!党员干部既要“自律”,也要“律人”,要让整个干部队伍不腐不蠹,廉洁行政。
为廉者明,就是要明辨是非。领导干部对某人或某事是否有正确的是非感,并愿意坦诚地表达出来,并力求在自己的权限内把是非摆平,这不仅能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的人品,更能检查一个领导干部的官德。首先,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患得患失,态度暧昧,不敢坚持原则,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实际上就是丧失原则的行为,绝不是个小事。坚持原则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了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忌以所谓的灵活性来否定原则性。不能用灵活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次,领导干部要有正义感,要主张正义、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爱憎分明,这是对领导干部官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条件。对歪风邪气不抵制,对邪恶势力不憎恨,缺乏正义感的人,不配做领导干部。再次,领导干部要坚持与人为善,要有一个善良之心、爱人之心、同情之心,这也是人品官德的基础。
同情弱者、关爱弱者,帮贫济困,乐于助人,这是健康的心态,也是良好的官德。没有与人为善的心态,怎么能当好领导干部?
(5)做官要诚实守信
为官者诚实守信不仅代表个人的诚信力,也代表权力的公信力。言必行、行必果,是古今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是铸就领导干部人格魅力的主要基石,也是领导干部在人民心目中树立威望的前提条件。领导干部若不能诚信待人,轻者使同志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重者会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诚信有着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一个诚实守信的领导干部可以为本地区树立良好的形象,反之会败坏一个地区的公权形象。缺少诚信的官员玩术不玩道,耍小聪明,搞小动作;趋炎附势,欺上瞒下,见风使舵,投机钻营;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既会做人又会做鬼,明处暗处不一样,台上台下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对待上级和对待群众不一样。这样的官员具有双重人格,两副面孔,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也永远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6)做官要作风正派
领导干部的作风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作风,二是生活作风。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对我们的事业影响最直接的。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务实的作风、开阔的胸襟,同时还要怀大志而拘小节。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作风正派,其一是工作作风贵在务实。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不作秀,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要练实功,用实招,出实效。其二是生活作风要检点,结交朋友要慎重,个人爱好要讲究。
官德问题事关领导干部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问题,事关领导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问题,事关勤政、廉政、负责、进取的工作态度问题,事关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情趣爱好问题。当然,官德修炼的内容还远不止于此。官德既然是“人德”和“权德”的统一体,就必然体现双重特点:即人格的权力化和权力的人格化。
不管什么“化”和怎么“化”,官德在本质上最终体现的还是人的道德素质问题,人格修养问题。人格高尚,最终会带动和推动权力的高尚。所以,官德的根本落脚点是人,而不是权。
综上所述,为政清廉、诚实守信、是非分明、作风正派是新时期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人品官德,是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的根基,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
5.廉政之德,威孚众望
廉洁问题、腐败问题,党和国家多年来虽然采取了诸多严厉的措施,但这个问题解决得仍不够好,群众有意见、怨言较多,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满意不满意,领导干部是否有威望和威信,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能不能搞上去,二是干部廉洁不廉洁。两者都是关系到执政党的地位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从目前看,人民群众相对而言更为关注的是党政干部廉洁问题。
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的确是发展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确是提高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满意的。
对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党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了这一点,正在努力解决。但廉洁问题、腐败问题,党和国家多年来虽然采取了诸多严厉的措施,但这个问题解决得仍不够好,群众意见、怨言较多,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联系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实际,在清政廉洁方面起码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领导干部要慎用权力
慎用权力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讲,有三个基本问题,也是常识问题,要搞清楚。第一个问题是“权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来源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给的权力只能是为人民的。
掌权为公,执政为民,是对行使权力的本质要求。第二个问题是“权力是什么?”权力的本义是公众的委托,是通过一定的选举、选拔的方式,由人民把权力委托给一部分人来执掌行使。权力是一种委托,委托是一种责任。受人民之托,忠人民之事,尽自己之责,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第三个问题是“用权要受监督”。权力是人民给的,用权为民、廉洁从政,就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判。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权力的监督是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难,同级监督太软,法纪监督太晚。毋庸讳言,我们在权力监督方面问题是存在的。需要我们都能自觉把权力时刻摆在接受人民监督的位置上,增加用权透明度,一方面可以接受人民的评判,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接受人民的监督,有效预防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2)做官不要发财
人们常说,当官要发财,迟早要垮台。当官不是一个发财的职业,要想发财就别当官。在公务员的岗位上,不能脚踏两只船。如果拿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与百万、千万富翁比,这个参照系本来就找错了,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关键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提倡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清贫。过去“升官发财”是一个词,这是过去中国的封建官文化,它的“官”和“财”是同义的,但现在却有领导干部仍然把它作为标准,这就大错而特错了。
(3)廉洁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中国有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处见精神,小处见品质。昨天还是座上宾,今天就成了阶下囚,看起来很偶然,实际上都有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领导干部务必从小处着眼,尤其要注意热时要冷,冷时要稳,莫随波逐流。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跟风跑。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2011年全国地市委组织部长培训班上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为官“不出事”的要求。“不出事”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对每一个官员官德的炼狱。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官员“出事”首先是官德的堤坝不牢,忍不住心痒,管不住双手和双腿,结果必然见利忘义,见色忘德,官德必然决堤。“出事”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要想不出事必须眼不色,心不花,嘴不馋,手不伸,腿不软。
眼不色,管住眼睛。现在有些干部一当官眼睛就发色,灯红酒绿眼就迷,见了美女眼放绿光,千方百计发展成自己的情人。结果被“色”蒙住双眼,害人、害己、害家庭。